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误导人(兼答笑笑兄)


2009-12-25 21:08 甲乙丙jyb
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误导人(兼答笑笑兄)

[size=4]假设:
(1)档次分为:末流、三流、二流、一流、超流。
(2)[b]击败高1级,击杀高2级[/b];
(3)[b]单挑仅有一战,且在此战中死命的武将,不论对手,一律划入末流武将[/b]

战例1:A3合斩杀B,B仅此一战。
结论:B为末流,A比B高2级,A为二流。

战例2:C3合斩杀D,D仅此一战。
结论:D为末流,C比D高2级,C为二流。

问题:[color=red]B、D同为末流,武力基本相当,这是规定出来的,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的支持,没有经过任何的检验[/color]。

如果这样的武力基本相当也能成立,那么随便打个几合,然后因其他原因中断的战例,岂不是更应该同档次!因为他们毕竟还单挑了一段时间,多经受住了几个回合的考验。例如:[font=宋体][color=#000000]黄盖战张英、[font=宋体][font=宋体]许褚战高览、[font=宋体]张飞战张任、[font=宋体]夏侯渊战杨任、[font=宋体]甘宁战乐进、[font=宋体]张飞战张合、[font=宋体]张合战雷铜、[font=宋体]庞德战关平[/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font][/font][/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甚至,我们知道了A和B需要3合分出胜负,假设3合击杀的武力差距为x;[/font][/font][/font][/font][/font][/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font=宋体]D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他和B的差距小于x,而比A更接近D?除了规定还是规定。[/font][/font][/font][/font][/font][/color][/font][/size]
[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color][/size][/font]
[size=4]个人观点:[/size]
[size=4][color=blue]起点武将最好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一批人。[/color][/size]
[size=4][/size]
[size=4]如果采用一批人作为起点武将,对于这些起点武将之间的武力差距或档次差距的设定,将难以证明其合理性;如果能够证明其合理性,又何必规定这么多,规定其中某一个,再推导出其他人不就行了。[/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5 21:19 编辑 [/i]][/color]

2009-12-26 23:44 劣弧
看得这么多没人回复?呵呵不才来回一下。将某些武将归入末流并不是相等,而是无必要,难道武评非得得出魏兵多少武力或者吴兵多少武力才叫认真?才叫合理的排行?即便是从上到下,被张飞秒杀的一定大于被徐晃秒杀的?规定不合理不如不规定!
     甲兄,你这篇武评一出,我就给你指出公孙瓒的问题,结果你到现在还是这样。你的文章指出武评的设定要经过检验,我们不妨来检验一下。
1、毛本吕布不数合败公孙瓒相差20,你的设定吕布100,那么公孙瓒为80。公孙瓒又被文丑10余合击败相差11没错吧?于是文丑91,甲兄不会不记得自己曾经说过文丑97.5的吧?
2、张飞不十合击杀纪灵差距16。关羽30合击退纪灵相差7,我不知道这个关羽和张飞相差9点武力值有几人能接受。或者百分制的情况几个人会把相差9点的武将归于一档。以你的设定张飞可以做到20多回合击败关羽。
3、徐晃被颜良20回合打败归阵相差10,徐晃和许褚50回合不分胜败,你的规定没有设定我姑且算50回合击退徐晃,那么许褚徐晃相差4点,许褚比颜良低6点甚至更多,按照你的武评颜良可以做到数十合(不到50回合)击败许褚。
那么就请甲兄解释一下以上3个BUG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劣弧 于 2009-12-27 00:01 编辑 [/i]][/color]

2009-12-27 00:15 马腾
回复 #2 劣弧 的帖子

颜良可以做到数十合击败许褚有什么问题吗?:hz1016:

2009-12-27 00:18 劣弧
问题大了去了,因为演义没人能做到

2009-12-27 00:22 马腾
回复 #4 劣弧 的帖子

关公能做到数十合击败许褚+徐晃两个人,颜良数十合击败许褚一个人有什么不可能的:hz1055:

2009-12-27 00:48 劣弧
回复 #5 马腾 的帖子

这就要咬文嚼字了,
第一、关羽数十回合杀败2人出自何典?
第二、关羽只是杀退而已(当然这却也算关公的亮点)?

2009-12-27 09:48 马岱
自下而上的分档缺乏理论支持,因为武将的水平没有最差,只有更差。谁敢说岑璧就不能杀人了?比如让孔明和岑璧单挑试试。

自上而下的分档理论基础来源于对人的极限潜力认知,人的力量、技巧、反应都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强,比如体育比赛的世界纪录,突破总是很缓慢的,但下限则是没有的,一个胖子可能100米要跑20秒,这是最慢的吗,不是,一个更胖的人需要用21秒。越是高水平的选手,差距就越小,越是水平差的选手,差距越大。

2009-12-27 10:15 劣弧
哈哈,又找出一处BUG谢旌被张苞30回合击败,后在混战中居然一矛刺死。看看甲兄又找什么理由粉饰,只是甲兄自己的设定屡不遵守还叫哪门子规定?钻门规定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么?

2009-12-27 14:05 dddzz
回复 #1 甲乙丙jyb 的帖子

呵呵,标题写着答笑笑,我不发言,自然回复少了

不过我总觉得甲兄所说的分档法与在下的有较大差别;不知道是甲兄没有看全我以前的帖子呢,还是理解上出现了一点偏差。

在下这套分档法最最关键的几点,在甲兄的主帖中反而提到的比较少。最关键的东西遗漏了,自然会有误导的可能。

哪几点关键呢,简单归纳在这里。

1、这套自下而上系统的步骤是先分档次,再精确比较。
2、分档次的时候说法不是几流、几流,而是几流起、几流起
3、这套分档系统没有规定满分是100

既然是自下而上,武力起点自然是最小的自然数1。

很显然的,在开始比较之前,所有人物的武力起点都是1点。

击败高1级,击杀高2级;换个说法也可以是击败武力至少高8点,击杀武力至少高16点,该差距为人设。

假设A斩杀B,那么不论B武力多少,A武力至少17,否则他就没有斩杀B的可能。而B的武力仍然是从至少1开始算。
接上设,假设C又斩杀了A,那么不论A自17开始的武力是多少,C武力至少33,否咋他就没有斩杀A的可能。

接上设,击败同理——
如果E击败过B,则E的武力至少为9;
如果F击败了A,则F的武力至少25;
如果G击败了E,则G的武力至少17,起点与A一样。

接上设,延伸推演——
如果D斩杀了E,则D的武力至少为25,起点与F一样;
如果H击败了D或F,则H的武力至少为33,起点与C一样。

因为演义中的斩杀或击败的递进关系基本如上,例如并没有出现单挑中I斩杀J、K又斩杀I、L又斩杀K这样的三重递进关系,所以如上举例已经够用了。
清点后发现:上面一共出现了1、9、17、25、33这几个数字。

于是归纳得出每个档次的名称与要点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1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末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1,所以简称为“末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9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三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9,所以简称为“三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17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二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17,所以简称为“二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25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一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25,所以简称为“一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33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超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33,所以简称为“超流起”武将

按照这个归类出来的档次名,上面的ABCDEFGH等武将的档次也就出来了。
B武力至少1,即B为末流起武将
E武力至少9,即E为三流起武将
A武力至少17,即A为二流起武将
G武力至少17,即G为二流起武将
D武力至少25,即D为一流起武将
F武力至少25,即F为一流起武将
C武力至少33,即C为超流起武将
H武力至少33,即H为超流起武将

综合上面的推演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档次武将之间的击杀传递以及不同档次武将之间的击败传递。

击杀传递:演义超流起武将能击杀二流起、三流起、末流起武将;一流起武将能击杀三流起、末流起武将;二流起武将能击杀末流起武将。
击败传递:超流起武将能击败一流起武将;一流起武将能击败二流起武将;二流起武将能击败三流起武将;三流起武将能击败末流起武将。

这个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应该不会误导了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7 14:24 编辑 [/i]][/color]

2009-12-27 14:19 马腾
[quote]原帖由 [i]劣弧[/i] 于 2009-12-27 00:48 发表
这就要咬文嚼字了,
第一、关羽数十回合杀败2人出自何典?
第二、关羽只是杀退而已(当然这却也算关公的亮点)? [/quote]

庞德杀退魏延能算杀败,关公杀退许褚+徐晃当然也应该算杀败:hz1057:

2009-12-27 14:32 马岱
我觉得没必要自下而上,其实自上而下也是一样的。

比如赵云武力96,赵云不数合刺死吕旷,最小差距30,那么吕旷最高就是66,再高赵云就没那么轻松杀死吕旷了,再低赵云也是刺死吕旷。

自上而下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最高100的数值,但不能确定最低分,理论上来说,出现负数也是可能的,不过可以通过抬高起评分来解决;自下而上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正数,但不能确定最高分,理论上来说,超过100也是可能的。但源于游戏的经验,大家习惯了百分制,习惯了吕布就是100。

自上而下最主要的问题是,谁是这个1?还是一群人是1。综观各位的观点,顶级的武将争议是最小的,越往下,争议越大,还是自上而下有利一些。

2009-12-27 15:36 甲乙丙jyb
回9楼,笑笑兄:
我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是必须先弄清第一个问题:如何将“某某流起”转变成确定的“某某流”?

2009-12-27 15:52 马腾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7 15:36 发表
回9楼,笑笑兄:
我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是必须先弄清第一个问题:如何将“某某流起”转变成确定的“某某流”? [/quote]

某某流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超一流的最后一名不见得比一流的第一名强多少。除非武将武力值排名是断档的

2009-12-27 16:16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7 15:36 发表
回9楼,笑笑兄:
我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是必须先弄清第一个问题:如何将“某某流起”转变成确定的“某某流”? [/quote]
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武力分档所必须的啊。一流起武将武力必然大于二流起武将,二流起武将必然大于三流起武将,这个是一目了然的;而同档次武将的比较,我也曾经列过很多方法。

所以“某某流起”本身就是一个确定的分档,为什么要将“某某流起”转变成“某某流”?

2009-12-27 16:22 dddzz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7 14:32 发表
我觉得没必要自下而上,其实自上而下也是一样的。

比如赵云武力96,赵云不数合刺死吕旷,最小差距30,那么吕旷最高就是66,再高赵云就没那么轻松杀死吕旷了,再低赵云也是刺死吕旷。

自上而下的好处就是可 ... [/quote]

我这个自下而上的主要目的划分档次,应该是不能精确到96这个水准线的。我想最终目的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综合,先自下而上的确定分档如确认为96~100,再自上而下的档内定位如最终确认为97。

2009-12-27 16:2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7 16:16 发表
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武力分档所必须的啊。[color=red][size=4]一流起武将武力必然大于二流起武将,二流起武将必然大于三流起武将,这个是一目了然的[/size][/color];而同档次武将的比较,我也曾经列过很多方法。

所以“某某流起”本身就是一个确定的分档,为什么要将“某某流起”转变成“某某流”?[/quote]

问第二个问题:二流起的[size=4][color=red]起[/color][/size]什么含义?

2009-12-27 17:34 dddzz
回复 #16 甲乙丙jyb 的帖子

我也不喜欢红色 甲兄下次可以不用红色吗?

起字的含义#9有啊。

2009-12-27 17:55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7 17:34 发表
我也不喜欢红色 甲兄下次可以不用红色吗?

起字的含义#9有啊。 [/quote]

可以,呵呵!

第三个问题:[size=4][color=green]至少[/color][/size]什么意思?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不能理解:
凭什么至少1的就一定小于至少9的;凭什么至少17的就一定小于至少25的……

2009-12-27 18:43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7 17:55 发表


可以,呵呵!

第三个问题:至少什么意思?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不能理解:
凭什么至少1的就一定小于至少9的;凭什么至少17的就一定小于至少25的…… [/quote]
这个很难理解吗?那就举例说明吧

假设经过现有战例等依据比对判定,A武将为二流起武将,B武将为三流起武将,说明A武将武力至少17,B武将武力至少为9。

莫非甲兄的意思是:至少17的A武将可能武力18,至少为9的B武将可能武力为27,所以B武将完全有可能大于A武将?

发现问题没有?
如果B武将有能够证明自己武力为27的证据,那么他早已跨入一流起武将的行列;如果他认为自己与A武将武力相当,起码也得有自己武力为17的证据吧。
但实际上,如果B武将拥有上述证据,他又怎么可能在一开始的判定中被判为一个三流起武将呢?

所以在现有依据情况下,如果要推测A、B两武将的武力,公平起见,他们俩的推测幅度应该是一样的。

即上面甲兄的意思:至少17的二流起武将A可能武力18(其中推测的可能幅度为18-17=1);那么另一个至少为9的三流起武将B的推测可能幅度也应该是1,也就是B武将可能武力为9+1=10。那自然是18大于10了。

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又凭什么做出至少17的A武将可能武力18,至少为9的B武将可能武力为27这样的推测呢?

2009-12-27 18:49 甲乙丙jyb
回19楼笑笑兄:

不是我要提供至少9的有可能27的证据;而是兄要提供至少9的不可能27的证据。

否则兄的结论不能成立。

2009-12-27 20:25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7 18:49 发表
回19楼笑笑兄:

不是我要提供至少9的有可能27的证据;而是兄要提供至少9的不可能27的证据。

否则兄的结论不能成立。 [/quote]
很简单。

我不需要提供至少9的不可能27的证据,因为我也认为至少9的可能是27,其中的推测幅度为27-9=18。但是既然都是无依据的推测,就要一视同仁,至少17的推测幅度也是18,即至少17的可能是35。

35>27。

2009-12-27 20:39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7 20:25 发表

很简单。

我不需要提供至少9的不可能27的证据,因为我也认为至少9的可能是27,其中的推测幅度为27-9=18。但是既然都是无依据的推测,就要一视同仁,至少17的推测幅度也是18,即至少17的可能是35。

35&g ... [/quote]

我很担心各个武力链条推上去,将来怎么处理?

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吧。马超33→张合25→王平17→夏侯楙1;颜良25→徐晃17→崔勇1。

可能我拍的不对,兄可以重排。我感觉:

1、马超明显比颜良高一个档次;

2、夏侯懋与崔勇的同档次,毫无依据。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7 20:47 编辑 [/i]][/color]

2009-12-27 21:25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7 20:39 发表
我很担心各个武力链条推上去,将来怎么处理?

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吧。马超33→张合25→王平17→夏侯楙1;颜良25→徐晃17→崔勇1。

可能我拍的不对,兄可以重排。我感觉:

1、马超明显比颜良高一个档次;

2、夏侯懋与崔勇的同档次,毫无依据。 ... [/quote]
1、将来怎么处理那是将来的事,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分档的方法经过解释后误导的情况是否还存在?

2、兄还是漏了“起”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7 21:27 编辑 [/i]][/color]

2009-12-27 21:49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7 21:25 发表

1、将来怎么处理那是将来的事,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分档的方法经过解释后误导的情况是否还存在?

2、兄还是漏了“起”字。 [/quote]

1、当然存在,因为漏洞仍然存在,因为兄未回答问题2;

2、我把至少两个字加上去,夏侯懋至少1、崔勇至少1,按照兄的说法,为了避免双重标准,增加的幅度要相同,那么就会出现:

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即夏侯懋和崔勇始终武力相当,[color=blue][size=4]但是这个武力相当有[color=blue]何依据呢[/color][/size][/color][size=4][color=blue]?除了规定还是规定。
[/color][/size]
[color=blue]如果这样的武力相当也能成立,那么随便打个几合,然后因其他原因中断的战例,岂不是更应该武力相当!因为他们毕竟还单挑了一段时间,多经受住了几个回合的考验。例如:黄盖战张英、许褚战高览、张飞战张任、夏侯渊战杨任、甘宁战乐进、张飞战张合、张合战雷铜、庞德战关平……[/color]

2009-12-27 22:22 dddzz
1、问题2就是下面的2吗?那见2

2、很简单啊,按甲兄的假设,甲兄不是也清楚的写出了“夏侯懋至少1、崔勇至少1”吗?在这个分档系统中,实际上就应该到此结束了。

为什么夏侯懋至少1、崔勇至少1呢?也很简单啊,因为自下而上的起评分就是1啊。
系统起评分为1,确实是我的规定。

我在#9楼说过:这套自下而上系统的步骤是先分档次,再精确比较

因此,所谓的“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其实与本系统无关,是甲兄以类似“至少17的A武将可能武力18,至少为9的B武将可能武力为27,所以B武将完全有可能大于A武将”这样毫无依据的推测来质疑时,在下指出兄的推测无依据后,对甲兄这个问题的专门回答,即“为了避免双重标准,增加的幅度要相同”。
而并非是指这套系统的下一推演步骤,就得是“为了避免双重标准,增加的幅度要相同”来继续下去。

甲兄所举的那些人与那些战例,自然有正常的比较方法。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7 22:23 编辑 [/i]][/color]

2009-12-28 09:21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7 22:22 发表
1、问题2就是下面的2吗?那见2

2、很简单啊,按甲兄的假设,甲兄不是也清楚的写出了“夏侯懋至少1、崔勇至少1”吗?在这个分档系统中,实际上就应该到此结束了。

为什么夏侯懋至少1、崔勇至少1呢?也很简单啊,因为自下而上的起评分就是1啊。
系统起评分为1,确实是我的规定。

我在#9楼说过:这套自下而上系统的步骤是先分档次,再精确比较

因此,所谓的“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其实与本系统无关,是甲兄以类似“至少17的A武将可能武力18,至少为9的B武将可能武力为27,所以B武将完全有可能大于A武将”这样毫无依据的推测来质疑时,在下指出兄的推测无依据后,对甲兄这个问题的专门回答,即“为了避免双重标准,增加的幅度要相同”。
而并非是指这套系统的下一推演步骤,就得是“为了避免双重标准,增加的幅度要相同”来继续下去。

甲兄所举的那些人与那些战例,自然有正常的比较方法。
[/quote]

1、兄已经比较好了啊,夏侯懋和崔勇就是武力相当;我给2人加上一个相同的幅度之后,已经把“至少”去掉了。

2、我十分怀疑兄所谓的“自然有正常的比较方法”,偏偏兄又说那是下一步的事,而不愿举一个例子、就一个例子来解释。

如果这就是兄的分档理论,那么兄根本没有理解我反对在哪里,我反对整个的处理过程(从标准制定到结果确定)中的避免不了的漏洞,而过程中的某个步骤完全有可能是没有问题的。

正如“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这句话如果停留在这一步,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当我问一流怎么来的时候,兄干脆回答:那是下一步的事好了。

2009-12-28 10:48 dddzz
回复 #26 甲乙丙jyb 的帖子

1、
这里是甲兄有一个误区。
这里末流起、三流起……等等之类的称为档次是习惯的叫法,而一个档次的武将就一定武力相当吗?武力7与武力1相当吗?

关于相同的幅度甲兄也有误区。
为什么我会提到“相同的幅度”这一概念?是因为甲兄一个奇怪的质疑——甲兄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说出了类似至少17的二流起A武将可能武力18,至少为9的三流起B武将可能武力为27这样的推测。所以我很奇怪,甲兄说至少17的二流起A武将可能武力18的同时,至少为9的三流起B武将可能武力为27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在某次A、B武将的比较中,毫无依据的推测也应该一视同仁。这就是相同幅度的由来。这是甲兄质疑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套系统中的某个步骤。所以甲兄后来说的“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这种情况并不是按照这套系统得出的,与本系统无关。

2、
关于系统本身,在9#已经有了基本完整的表述,“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这样的表述完全可以传递下去,直到“战胜末流的就是三流”,如果再问末流武将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本套系统的武力起点是自然数1,难不成我还得回答1是怎么来的?

甲兄说这套东西有漏洞,但实际上甲兄一直纠结在“至少17的二流起A武将可能武力18的同时,至少为9的三流起B武将可能武力为27”这样的推测中,同时甲兄还认为我将归入“某流起”的武将武力都视作相等,并提出“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这种根本不是我本意的情况。

至于你举的那些战例,都不是击败或者击杀战例,而目前我们仅仅在讨论击败或击杀所反映的武力差距与传递,所以你举的那些战例目前都还没法套用到上述的标准中去啊。难道硬把明明不适用的战例套到标准中去才是科学的?

2009-12-28 12:3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8 10:48 发表
1、
这里是甲兄有一个误区。
这里末流起、三流起……等等之类的称为档次是习惯的叫法,而一个档次的武将就一定武力相当吗?武力7与武力1相当吗?

关于相同的幅度甲兄也有误区。
为什么我会提到“相同的幅度”这一概念?是因为甲兄一个奇怪的质疑——甲兄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说出了类似至少17的二流起A武将可能武力18,至少为9的三流起B武将可能武力为27这样的推测。所以我很奇怪,甲兄说至少17的二流起A武将可能武力18的同时,至少为9的三流起B武将可能武力为27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在某次A、B武将的比较中,毫无依据的推测也应该一视同仁。这就是相同幅度的由来。这是甲兄质疑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套系统中的某个步骤。所以甲兄后来说的“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这种情况并不是按照这套系统得出的,与本系统无关。

2、
关于系统本身,在9#已经有了基本完整的表述,“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这样的表述完全可以传递下去,直到“战胜末流的就是三流”,如果再问末流武将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本套系统的武力起点是自然数1,难不成我还得回答1是怎么来的?

甲兄说这套东西有漏洞,但实际上甲兄一直纠结在“至少17的二流起A武将可能武力18的同时,至少为9的三流起B武将可能武力为27”这样的推测中,同时甲兄还认为我将归入“某流起”的武将武力都视作相等,并提出“如果夏侯懋=2,崔勇也=2;如果夏侯懋=4、崔勇也=4”这种根本不是我本意的情况。

至于你举的那些战例,都不是击败或者击杀战例,而目前我们仅仅在讨论击败或击杀所反映的武力差距与传递,所以你举的那些战例目前都还没法套用到上述的标准中去啊。难道硬把明明不适用的战例套到标准中去才是科学的?[/quote]

[size=3]1、不知道谁应该奇怪,[color=blue]至少9我的理解就是大于等于9[/color],天然有可能27;所以,我甚至问:兄的至少是什么意思,[color=blue]难道至少一词还确定了上限?[/color]

2、兄始终不能理解我反对的一个关键漏洞,兄规定A的武力是1,我没有异议;[color=blue]兄规定A1的武力也是1,我要问兄:A和A1武力相当的依据是什么?[color=#333333]100余合的不分胜负都未必是武力相当,为何两个毫不相关的人武力就相当了。如果这样也可以武力相当,兄还有何理由反对其他的武力相当。[/color][/color][/size]
[size=2][/size]
[size=2]3、兄所说的增加幅度相同大概只能在以某一个末流为起点的武力链条之中,即:A至少1;B击败A,B=A+8;C击杀B,C=B+16=A+24……[/size]
[size=2]兄以一个末流A为起点,利用击败和击杀战例,能够排好几个武将呢?[/size]
[size=2]兄如果用到另一个末流A1为起点,那么A和A1的关系将是兄难以回避的问题,A=1~8,A1=1~8,无论兄如何选择,但依据基本就是除了规定还是规定。([color=blue]当然从上向下推的除外,呵呵[/color])[/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8 12:37 编辑 [/i]][/color]

2009-12-28 15:56 dddzz
回复 #28 甲乙丙jyb 的帖子

1、
很简单啊,单说某一个武将的时候,至少9当然天然可能27。
但是甲兄说的是A、B两个武将的比较,这个天然可能的幅度就应该两武将相同。在没有武评线索的情况下,直接给A一个天然可能,而给B另一个天然可能,对A与B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公平的,在不公平的环境下如何比较甲兄所说的可能性VS可能性?

2、
不是我不能明白,是兄在理解我这套系统时,经常会不自觉的漏掉起字。
甲乙丙问——兄规定A的武力是1,我没有异议;兄规定A1的武力也是1,我要问兄:A和A1武力相当的依据是什么?
答——不是我规定A的武力是1,是全体人员在比较之前的起评分同为最小的自然数1,即A的武力是至少1;那么,A1的武力自然也至少是1。两个至少1的武将武力相当吗?所以不明白兄一个劲的追问我“A和A1武力相当的依据”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兄认为我系统里同一档次,或者说同一级别的武将武力都是相当的?我可以明确说,同一一档次,或者说同一级别的武将武力并不相当,例如武力7与武力1就不相当,不然,还要武力自然数的数值干嘛。

3、
所谓的A起点还是A1起点的问题,应该是甲兄对在下的系统理解偏差造成的。我一再说过,我的起点不是某一名武将,而是最小的自然数1。

从便于理解的角度看,A武力至少1,A1武力至少1,这是以所有人的武力起点——最小的自然数1得出的。这也就是A与A1武力档次或者说级别的划分。自下而上的推导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规定了什么呢?我规定了系统的武力起评分为1,仅此而已。

题外话:
甲兄说“当然从上向下推的除外”看来是认为除了自上而下,不可能有从一个武将推出全部武将的系统了。不过我记得兄曾经以方悦为起点,推出兄的全部系统,这种推法,肯定不是自上而下了吧。看来兄说的“当然从上向下推的除外”也不够全面了啊。

2009-12-28 18:23 甲乙丙jyb
回29楼:
1、我以方悦推,也是只有一个起点;

而且我不是分档,我是在运用了整套武评系统、能够确定武力值差距后,才说这句话的;

2、兄只规定了一个起评分?那我肯定不是反对兄的,主贴上的第3个假设可能抄的其他人的,呵呵。

3、这一轮讨论暂停吧,等兄的分档理论能够运用,且能得出结论的那一天,我们再讨论。

2009-12-28 23:03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8 18:23 发表
回29楼:
1、我以方悦推,也是只有一个起点;

而且我不是分档,我是在运用了整套武评系统、能够确定武力值差距后,才说这句话的;

2、兄只规定了一个起评分?那我肯定不是反对兄的,主贴上的第3个假设可 ... [/quote]
1、
主贴上的第3个假设可能遗漏了一个“起”字,我想是我当初遗漏了。
——单挑仅有一战,且在此战中死命的武将,不论对手,一律划入末流[b]起[/b]武将,即武力至少1。

2、
有一点可能兄并不清楚,自下而上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仍然是自上而下,两个阶段综合起来,才是在下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2009-12-29 11:20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8 23:03 发表

1、
主贴上的第3个假设可能遗漏了一个“起”字,我想是我当初遗漏了。
——单挑仅有一战,且在此战中死命的武将,不论对手,一律划入末流起武将,即武力至少1。

2、
有一点可能兄并不清楚,自下而上只是 ... [/quote]

这样吧,如果兄的分档理论中,只有一个末流起,我同意;只要出现第二个末流起,我就反对。其他就不多说了。

2009-12-29 11:38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1:20 发表


这样吧,如果兄的分档理论中,只有一个末流起,我同意;只要出现第二个末流起,我就反对。其他就不多说了。 [/quote]

整套系统武力起评分为1,即全体武将在比较之前的武力起评分都是1,何止一个二个,甲兄的反对毫无道理。

2009-12-29 12:2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1:38 发表


整套系统武力起评分为1,即全体武将在比较之前的武力起评分都是1,何止一个二个,甲兄的反对毫无道理。 [/quote]

等到兄思考如何具体运用自己的理论时,自然会明白什么地方会遭到反驳。

现在的情形我举个形象的例子:某个人整天只是停留在一个“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的理论上,不再考虑其他任何东西,那么他会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2009-12-29 13:04 dddzz
回复 #34 甲乙丙jyb 的帖子

呵呵,还好我早已表述过,“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这样的表述完全可以按超流、一流、二流、三流、末流的顺序传递下去,直到“战胜末流的就是三流”,如果再问末流武将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本套系统的武力起点是最小的自然数1。

甲兄还停留在必须要有一个起点武将的思路上,所以反对在下以自然数本身为起评分的系统。

(套用甲兄的说法试试)个人观点:
起点最好是一个数字,而不是哪一个人。

如果采用一个武将作为起点,对于这个起点武将自身武力数值的设定,只能采取认为规定的方式;而且该武将武力或与该武将有关的规则一旦有所修订,则整个武力系统都会随之变化,一来一去势必造成误差。
而使用数字作为起点,一开始并不牵涉对任何武将的武力规定,而是首先推演武将武力之间的差距关系,逐步将武将代入适合的数值,变化的只是数值关系,自然不用担心哪个武将的变化会引起整体变化。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9 13:08 编辑 [/i]][/color]

2009-12-29 13:33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3:04 发表
呵呵,还好我早已表述过,“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这样的表述完全可以按超流、一流、二流、三流、末流的顺序传递下去,直到“战胜末流的就是三流”,如果再问末流武将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本套系统的武力起点是最小的自然数1。

甲兄还停留在必须要有一个起点武将的思路上,所以反对在下以自然数本身为起评分的系统。

(套用甲兄的说法试试)个人观点:
起点最好是一个数字,而不是哪一个人。

如果采用一个武将作为起点,对于这个起点武将自身武力数值的设定,只能采取认为规定的方式;而且该武将武力或与该武将有关的规则一旦有所修订,则整个武力系统都会随之变化,一来一去势必造成误差。
而使用数字作为起点,一开始并不牵涉对任何武将的武力规定,而是首先推演武将武力之间的差距关系,逐步将武将代入适合的数值,变化的只是数值关系,自然不用担心哪个武将的变化会引起整体变化。
[/quote]

兄对于我的反对,理解完全错误,兄如果[color=Blue][size=4]只规定[/size][/color]了所有武将的武力起评分为1,我根本不会反对,因为这充其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兄的“某流起”理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1、末流、三流、二流、一流、超一流,这才是原来常见的档次;兄的“末流起、三流起、二流起、一流起、超一流起”与以往档次有何区别和联系?

2、兄的这种分档理论的目的是什么,或确定的档次有什么用?

3、兄的这种分档理论的运用能否做个示范?

2009-12-29 14:11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3:33 发表
兄对于我的反对,理解完全错误,兄如果只规定了所有武将的武力起评分为1,我根本不会反对,因为这充其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兄的“某流起”理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1、末流、三流、二流、一流、超一流,这才是原来常见的档次;兄的“末流起、三流起、二流起、一流起、超一流起”与以往档次有何区别和联系?

2、兄的这种分档理论的目的是什么,或确定的档次有什么用?

3、兄的这种分档理论的运用能否做个示范?... [/quote]
1、这个#9楼早已阐述过,复写一遍
每个档次的名称与要点: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1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末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1,所以简称为“末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9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三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9,所以简称为“三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17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二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17,所以简称为“二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25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一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25,所以简称为“一流起”武将
武力只能确定是至少为33开始的,为起判档次为超流的武将,由于确定下限33,所以简称为“超流起”武将

与以往档次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带起的档次与以往档次相比,下限基本一致(此为联系),上限则未确定(此为区别)。

2、目的是确定武将的下限,用处自然是根据武将下限推出其对手的下限;进而通过连续比较,确定多个不同武将下限,即武将档次。

3、示范
1)关羽——华雄——潘凤
系统起评分为1,则潘凤武力至少1;华雄如果要斩杀潘凤,武力至少需要17,因为华雄如果武力小于等于16,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任何武力起评从1开始的人;同样的,关羽如果要斩杀华雄,武力至少需要33,因为关羽如果武力小于等于32,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武力起评从17开始的华雄。
超流起之上再无档次,那么超流起武将可简称为超流武将,即关羽为超流武将。
2)赵云——吕旷——岑璧
系统起评分为1,则岑璧武力至少1;吕旷如果要斩杀岑璧,武力至少需要17,因为吕旷如果武力小于等于16,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任何武力起评从1开始的人;同样的,赵云如果要斩杀吕旷,武力至少需要33,因为赵云如果武力小于等于32,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武力起评从17开始的吕旷。
超流起之上再无档次,那么超流起武将可简称为超流武将,即赵云为超流武将。

于是我们得到了:
关羽与赵云是同档次武将——超流武将;华雄与吕旷是同档次武将——二流起武将;潘凤与岑璧是同档次武将——末流起武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9 14:14 编辑 [/i]][/color]

2009-12-29 17:30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4:11 发表
3、示范
1)关羽——华雄——潘凤
系统起评分为1,则潘凤武力至少1;华雄如果要斩杀潘凤,武力至少需要17,因为华雄如果武力小于等于16,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任何武力起评从1开始的人;同样的,关羽如果要斩杀华雄,武力至少需要33,因为关羽如果武力小于等于32,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武力起评从17开始的华雄。
超流起之上再无档次,那么超流起武将可简称为超流武将,即关羽为超流武将。
2)赵云——吕旷——岑璧
系统起评分为1,则岑璧武力至少1;吕旷如果要斩杀岑璧,武力至少需要17,因为吕旷如果武力小于等于16,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任何武力起评从1开始的人;同样的,赵云如果要斩杀吕旷,武力至少需要33,因为赵云如果武力小于等于32,就不可能在正常单挑中斩杀武力起评从17开始的吕旷。
超流起之上再无档次,那么超流起武将可简称为超流武将,即赵云为超流武将。

于是我们得到了:
关羽与赵云是同档次武将——超流武将;华雄与吕旷是同档次武将——二流起武将;潘凤与岑璧是同档次武将——末流起武将。
[/quote]

有这个就好讨论多了。

1、关羽和赵云应该是“超流起”,兄自己把[color=blue][size=4]起[/size][/color]弄丢了;还是不要丢的好,免得混淆,因为以前的分档理论,同为超流,意味着武力接近,而兄可不是,兄的超流起,完全有可能两人武力差距较大,因为:

[quote][size=4][color=blue]上限则未确定[/color][color=blue](此为区别)。[/color][/size] [/quote]


2、关羽——华雄——潘凤是联动的;赵云——吕旷——岑璧也是联动的;

但是2条链条之间并无联动关系,即:同为超流起的关羽赵云由于上限未确定,完全有可能同为超流起的关羽和赵云武力数值差距很大。

估计将来兄得下一步必然是从关羽、赵云入手,先处理了这两人的关系,然后,再反过来向下推。如果真是这样,兄不觉得之前的末流向上推是多此一举。

2009-12-30 08:24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7:30 发表
有这个就好讨论多了。

1、关羽和赵云应该是“超流起”,兄自己把起弄丢了;还是不要丢的好,免得混淆,因为以前的分档理论,同为超流,意味着武力接近,而兄可不是,兄的超流起,完全有可能两人武力差距较大,因为:

2、关羽——华雄——潘凤是联动的;赵云——吕旷——岑璧也是联动的;

但是2条链条之间并无联动关系,即:同为超流起的关羽赵云由于上限未确定,完全有可能同为超流起的关羽和赵云武力数值差距很大。

估计将来兄得下一步必然是从关羽、赵云入手,先处理了这两人的关系,然后,再反过来向下推。如果真是这样,兄不觉得之前的末流向上推... [/quote]
甲兄的思维还没有真正进入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1、我上面有解释啊:超流起之上再无档次,那么超流起武将可简称为超流武将,即关羽、赵云为超流武将。

2、这2条链条之间的联动关系太大了。关羽赵云下限相当、华雄吕旷下限相当、潘凤岑壁下限相当。

2009-12-30 21:0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30 08:24 发表

甲兄的思维还没有真正进入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1、我上面有解释啊:超流起之上再无档次,那么超流起武将可简称为超流武将,即关羽、赵云为超流武将。

2、这2条链条之间的联动关系太大了。关羽赵云下限相当、华雄吕旷下限相当、潘凤岑壁下限相当。[/quote]

我已经超前了,我在想关羽和赵云的武力值是什么关系?

会不会关羽就保持在33,而赵云是99;或者反过来。

2009-12-31 08:40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30 21:06 发表


我已经超前了,我在想关羽和赵云的武力值是什么关系?

会不会关羽就保持在33,而赵云是99;或者反过来。 [/quote]
兄的超前就是我所说的第二阶段啊,难道前面的帖子兄没看见?

2009-12-31 09:21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31 08:40 发表

兄的超前就是我所说的第二阶段啊,难道前面的帖子兄没看见? [/quote]

没有看见啊,是不是增加幅度相同啊?呵呵

2009-12-31 09:59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31 09:21 发表


没有看见啊,是不是增加幅度相同啊?呵呵 [/quote]
没看见只能单列一下了。

#9:这套自下而上系统的步骤是先分档次,再精确比较。
#15:我这个自下而上的主要目的划分档次,应该是不能精确到96这个水准线的。我想最终目的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综合,先自下而上的确定分档如确认为96~100,再自上而下的档内定位如最终确认为97。
#31:有一点可能兄并不清楚,自下而上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仍然是自上而下,两个阶段综合起来,才是在下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2010-1-1 09:22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31 09:59 发表

没看见只能单列一下了。

#9:这套自下而上系统的步骤是先分档次,再精确比较。
#15:我这个自下而上的主要目的划分档次,应该是不能精确到96这个水准线的。我想最终目的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综合, ... [/quote]

1、我在38楼,对兄的第二阶段做过预测了。
估计将来兄得下一步必然是从关羽、赵云入手,先处理了这两人的关系,然后,再反过来向下推。如果真是这样,兄不觉得之前的[size=4][color=blue]末流向上推是多此一举[/color][/size]。

2、说的再具体一些。

兄的至少写的太多,使得数据联动关系不够清晰,我在28楼就将兄的表述更改了,[size=4][color=blue]A至少1;B击败A,B=A+8;C击杀B,C=B+16=A+24[/color][/size]
[size=4][color=blue][/color][/size]
[color=blue][size=2][color=#333333]代入兄举得具体的例子:潘凤至少1,华雄=潘凤+16,关羽=华雄+16;[/color][/size][/color]
[color=blue][size=2][color=#333333]这种表达方式比华雄至少17、关羽至少33更好,因为它体现了关羽、华雄的武力只随着潘凤的武力变化而变化;[/color][/size][/color][color=blue][color=#333333][size=2]同理,赵云、吕旷的武力也只是随着岑璧的变化而变化。[/size][/color][/color]
[color=blue][color=#333333][size=2][/size][/color][/color]
[color=blue][color=#333333][size=2]现在就能清楚的看出问题所在:潘凤和岑璧的武力关系怎么办?我反对的就是在这里搞[size=4][color=blue]规定[/color][/size]。[/size][/color][/color]
[color=blue][color=#333333][size=2][/size][/color][/color]
[color=blue][color=#333333][size=2]从兄的描述来看,似乎根本不准备从潘凤和岑璧这个关系入手,兄似乎准备从关羽、赵云入手,这当然也可以:[/size][/color][/color]
[size=2]华雄=关羽-16,潘凤=华雄-16;吕旷=赵云-16,岑璧=吕旷-16;只要先给出关羽和赵云的关系即可。这似乎是兄的所谓[color=blue]第二阶段[/color]。[/size]
[size=2][/size]
[size=2][size=4][color=red]这究竟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啊?这还有必要进行兄的第一阶段的自下而上吗[/color][/size]?(问题我觉得我阐述的够清楚了,来点红字,呵呵)[/size][color=blue][color=#333333]
[/color][/color]

2010-1-1 15:37 dddzz
回复 #44 甲乙丙jyb 的帖子

呵呵,看看甲兄对自下而上的理解,我只能说甲兄的思维进入不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 。 。

看到有对武评没兴趣人在帖子里质疑武评是没有意义的事;不过没想到热衷武评的人会说其他人的武评系统是没有意义的……看来在甲兄心目中,只有甲兄自己的武评才是唯一有意义的武评了,是吧?

祝甲兄新年快乐!

2010-1-2 10:14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10-1-1 15:37 发表
呵呵,看看甲兄对自下而上的理解,我只能说甲兄的思维进入不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 。 。

看到有对武评没兴趣人在帖子里质疑武评是没有意义的事;不过没想到热衷武评的人会说其他人的武评系统是没有意义的…… ... [/quote]

1、兄问我为何反对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我想我这专门一贴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很明显,我不是针对兄,兄的自下而上分档理论(起评分至少1等)是个新理论,以前闻所未闻,虽然我还是觉得有问题;

2、我反对什么样的自下而上分档理论,估计兄应该明白,我也不是今天才开始反对,在琅琊我反对的很多;凡是提到战胜一流就是超一流的,我就从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反对起;这是一个误导了许多人的分档理论,纠正起来也很麻烦。

3、有漏洞的理论也是有意义的,曾经都对武评作出过贡献,但是如果任由一个有漏洞的理论继续下去,武评是不能进步的。

祝兄新年快乐。

2010-1-2 11:04 dddzz
回复 #46 甲乙丙jyb 的帖子

1、以前闻所未闻,这不就闻到了 ^_^

2、兄以前不知道我的自下而上的核心思路,现在应该知道了吧。

3、兄前帖的意思似乎应该是指我的武评系统无意义吧?(兄:末流向上推是多此一举)怎么又再说“有漏洞的理论也是有意义的了”?
到底我的武评系统是有漏洞还是没漏洞?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啊??

2010-1-3 13:40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10-1-2 11:04 发表
1、以前闻所未闻,这不就闻到了 ^_^

2、兄以前不知道我的自下而上的核心思路,现在应该知道了吧。

3、兄前帖的意思似乎应该是指我的武评系统无意义吧?(兄:末流向上推是多此一举)怎么又再说“有漏洞的 ... [/quote]

我反对的东西很清晰,自然有人会对号入座,呵呵。

2010-1-3 21:07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10-1-3 13:40 发表


我反对的东西很清晰,自然有人会对号入座,呵呵。 [/quote]
是啊,我知道兄反对的是提到“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后,不能解释这个一流的来源的系统;像我这样可以把“战胜**的就是##”的表述一直传递下去,直到一个最小起点的,自然不在兄的反对之列了。

2010-1-3 21:39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10-1-3 21:07 发表

是啊,我知道兄反对的是提到“战胜一流的就是超一流”后,不能解释这个一流的来源的系统;像我这样可以把“战胜**的就是##”的表述一直传递下去,直到一个最小起点的,自然不在兄的反对之列了。 [/quote]

兄现在的新分档理论我都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我甚至觉得兄是为了分档而分档。

还是等兄根据自己的分档理论作出结论再说吧。呵呵。

2010-1-4 01:09 马腾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10-1-2 10:14 发表


1、兄问我为何反对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我想我这专门一贴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很明显,我不是针对兄,兄的自下而上分档理论(起评分至少1等)是个新理论,以前闻所未闻,虽然我还是觉得有问题;

2、我反对 ... [/quote]

“战胜一流就是超一流”有什么问题吗?莫非甲兄认为败给一流才是超一流?:hz1042:

2010-1-4 09:52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10-1-3 21:39 发表


兄现在的新分档理论我都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我甚至觉得兄是为了分档而分档。

还是等兄根据自己的分档理论作出结论再说吧。呵呵。 [/quote]

呵呵,兄可能又没看我前面的帖子,那就复述一下:

——目的是确定武将的下限,用处自然是根据武将下限推出其对手的下限;进而通过连续比较,确定多个不同武将下限。

结论可多呢,前面不也有举例吗~

2010-1-4 10:37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10-1-4 09:52 发表


呵呵,兄可能又没看我前面的帖子,那就复述一下:

——目的是确定武将的下限,用处自然是根据武将下限推出其对手的下限;进而通过连续比较,确定多个不同武将下限。

结论可多呢,前面不也有举例吗~ [/quote]

兄的武评思想早就进入了“差距”层次;确定关羽和华雄、华雄和潘凤的差距是很重要的,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至于规定潘凤的武力下限至少是1、还是至少10,我看不出有何明显作用,似乎就是为了证明兄的自下而上而存在。

2010-1-4 10:41 dddzz
回复 #53 甲乙丙jyb 的帖子

这是为了绕开循环论证的辅助系统。

2010-1-4 11:27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10-1-4 10:41 发表
这是为了绕开循环论证的辅助系统。 [/quote]

我感觉靠这个是不可能绕开的,将一些“对谁确定谁还搞不清楚的人”绕的头晕,倒是有可能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0-1-4 11:29 编辑 [/i]][/color]

2010-1-4 11:29 dddzz
回复 #55 甲乙丙jyb 的帖子

甲兄应该不会晕,估计大家也不会晕 :hz1026:

2010-1-5 09:38 甲乙丙jyb
1、以往创建分档理论的出发点是:
(1)先粗略的给武将的武力定位;
(2)然后同档次内再精确排位。
所以,以往的自下而上的分档理论都直接规定了末流,并由此推导出其他武将的档次。

2、而兄的分档理论连这个先粗略的确定档次都还未能做到:兄的末流起只确定了下限至少是末流,除非兄又确定出上限,不超过末流。

所以我之前奇怪兄这个理论是干什么用得,现在看来,兄的理论发布的过早,现在讨论也为时过早。就当我是反对古道杀手兄的分档理论的吧。

2010-1-5 10:29 dddzz
呵呵,甲兄有甲兄的思维方式,自然不会考虑上限、下限的区别了。

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两者区别:

确定下限用处大着呢,先确定下限,然后再自上而下时,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如果一开始就自上而下,没有考虑落脚点的时候,不也是只能确定上限而不能确定下限吗?

再看甲兄是怎么解决自上而下落脚点问题的呢?很简单,就是甲兄的回合数对应武力差距的那张表,定死了差距,自然就有落脚点了。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差距表有一个问题与两点不同意见:

1、就是快速斩杀的战例。事实上甲兄也只能定出一个上限,而没有真正的落脚点。如果一定要甲兄给出单一数值来,估计甲兄会以上限那个数值表示,这个和自下而上只有下限也差不多吧。

2、差距表太细,如一合、不一合、只一下分成了三类,其之间武力都有1点的差距,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当然甲兄这么分也是可以的。

3、击败与击杀不同,甲兄自己也承认可能有一些提前败走;因此将败走特别是较少回合数的败走对应成固定武力差距,定死差距从而得到自上而下落脚点的方法,个人并不赞同。
当然甲兄这么对应也是可以的。

甲兄可以将在下的系统,理解成考虑到这一个问题与两点不同意见后,所作的尝试。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10-1-5 10:33 编辑 [/i]][/color]

2010-1-5 11:12 甲乙丙jyb
1、确定下限用处大着呢,先确定下限,然后再自上而下时,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
其他人的自下而上分档理论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那就是末流(虽然我反对);但兄没有,兄全是不确定的,全是某某流[size=4][color=blue]起[/color][/size]、[size=4][color=blue]至少[/color][/size]之类的描述。

2、就是快速斩杀的战例。事实上甲兄也只能定出一个上限
================================
我只有秒杀战例定不下来,因为无论怎么弱,充其量就是被秒杀,确实不好定。

3、差距表太细,如一合、不一合、只一下分成了三类,其之间武力都有1点的差距,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
如果对比友盟的差距表,兄会发现这个差距表确实是分的更细,考虑了书中全部的不同回合数,基本没有简化。
原因也很简单,作者既然写出了差异,就要有所体现,这是后来想通的,特意区分的。

4、击败与击杀不同,甲兄自己也承认可能有一些提前败走;因此将败走特别是较少回合数的败走对应成固定武力差距,定死差距从而得到自上而下落脚点的方法,个人并不赞同。
==================================
[color=blue]有可能[/color]提前败走的一律不考虑,除非能够论证到[color=blue]很可能[/color]提前败走。
如果有可能提前败走也考虑,那么[color=blue]将会离我的武评目标越来越远[/color]。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0-1-5 11:16 编辑 [/i]][/color]

2010-1-5 11:25 dddzz
回复 #59 甲乙丙jyb 的帖子

1、我说的落脚点是具体的数值,如华雄的下限17,这是可以确定的。自上而下的时候,这些数值就是落脚点,是实实在在的。

2、不好定,但还是定了,对吧。

3、在数合、数十合、不详合等问题上,甲兄的人为简化力度也不小啊。

4、这类问题甲兄文中采用“事后解释”的方法,实质上仍然是变相的事前解释。即事后解释的有可能≈事前解释的很可能。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10-1-5 11:36 编辑 [/i]][/color]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