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整理一下本人一些三国武评的思路


2009-12-21 20:49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1 18:56 发表
1、莫非兄故意都用x来增加混乱。
我所说的x是8人原来的档次;合力后的武力档次,怎么也得换个字母y表示;y就算可以任意变化,但是不会兄真的认为y就等于X吧。
如果8个末流联手等于1个末流;8个二流联手等于1个二流;……
那么关张联手也就算1个张飞好了。

2、任何有无比较都是主观认定。用马岱兄的平均期望值来看,这个问题很清楚。

例如先定个“通常所有人都不能面对关张联手坚持30合”的平均期望值,然后只有吕布事实上做到了,其他人都没有做到过,所以,吕布有了一个亮点。

再比如先定个“通常所有人都不能面对杨氏8人联手,还能杀7伤1”的平均期望值,然后马超事实上做到了,其他人都没有做到过,所以,马超有了一个亮点。

再比如先定个“通常所有人都不能数合击杀高升”的平均期望值,然后张飞事实上做到了,其他人都没有做到过,所以,张飞有了一个亮点。

……

平均期望值的主观认定,就决定了有无比较的本质是主观认定,应该这么说:是绕个弯子的主观认定,增加了一点迷惑性而以。

3、在考虑诸葛亮等人武力时,我会直接承认我在主观认定。呵呵。
... [/quote]
1、
好啊,那就换个Y表示。
为防止歧义可以多说几句,X与Y,在甲兄的例子中都是几流武将的代称,即X、Y实为集合,内中包含不同的武力数值但同属该流的武将。因此,即便当X=Y时,所取的武力数值仍然可以不等。
因此只要保证在Y中所取的武力数值大于在X中所取的武力数值即可,这样——
如果8个末流联手等于1个末流,这一个末流的武力高于那八个末流;8个二流联手等于1个二流,这一个二流的武力高于那八个二流;……

对了,甲兄前面的推演是几流几流的集合,后面怎么突然变成单个武将的个体了啊?

正确的推演应该是:两个超流联手等于一个超流,这一个超流的武力高于那两个超流

2、
期望值法实质上是间接或间接的间接比较,见主帖。
甲兄的第一个推演法没有扣住有无比较的实质;后面两个推演一个是建立在主观认定上的有无比较,一个构不成有无比较,也都不是实质上的有无比较。

3、
在考虑诸葛亮等人武力时的主观认定,我也会首先让其符合之前的各类比较。

大概看了一下,在兄的武力表中,马岱应该是有胜绩武将中靠后的一个。假设他是有胜绩武将中的最后一个,那么他的战胜战例,在面对所有没有战例的武将或人物时如诸葛亮时,就构成有无比较。所有没有战例的武将或人物,其武力都将低于马岱。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1 21:01 编辑 [/i]][/color]

2009-12-21 20:55 dddzz
[quote]原帖由 [i]司马一[/i] 于 2009-12-21 17:42 发表
呼呼大笑,A武将有一个亮点战例,B武将武力和A武将差不多,所以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这本来是很合理的,但偏偏有人把“因为B武将武力和A武将差不多,所以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歪曲成把“因为B武将没有这样的表现机会,所以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再推定所有没有这样的表现机会的人都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最后再拿出阿斗之类的货色抬杠 ... [/quote]

是啊,兄说的很有道理,我只是更严格。

在我的推断中,A武将如果有一个亮点战例,B武将武力要略大于A武将,才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如果B武将武力和A武将差不多,那么只能推断B武将通常可以做到A武将一般战例的情况;而A武将亮点战例的情况,B武将并不能在通常情况下做到。

2009-12-21 21:3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1 20:49 发表
1、
好啊,那就换个Y表示。
为防止歧义可以多说几句,X与Y,在甲兄的例子中都是几流武将的代称,即X、Y实为集合,内中包含不同的武力数值但同属该流的武将。因此,即便当X=Y时,所取的武力数值仍然可以不等。
因此只要保证在Y中所取的武力数值大于在X中所取的武力数值即可,这样——
如果8个末流联手等于1个末流,这一个末流的武力高于那八个末流;8个二流联手等于1个二流,这一个二流的武力高于那八个二流;……

对了,甲兄前面的推演是几流几流的集合,后面怎么突然变成单个武将的个体了啊?

正确的推演应该是:两个超流联手等于一个超流,这一个超流的武力高于那两个超流

2、
期望值法实质上是间接或间接的间接比较,见主帖。
甲兄的第一个推演法没有扣住有无比较的实质;后面两个推演一个是建立在主观认定上的有无比较,一个构不成有无比较,也都不是实质上的有无比较。

3、
在考虑诸葛亮等人武力时的主观认定,我也会首先让其符合之前的各类比较。[/quote]

1、兄规定8个X流联手等于1个强一些的X流?我想改用武力值,这样能够将兄的公式体现的更直观一些。
假设2个武力值为80的武将联手,相当于武力值多少的武将?
假设8个武力值为80的武将联手,相当于武力值多少的武将?
假设2个武力值为99的武将联手,相当于武力值多少的武将?

2、经过检验的比未经检验的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有无比较的实质。
======================================
任何一个战例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检验,在某种类别的检验中获得了某种成绩,并不能就此得出其排名,[color=Red][size=4]至少要能和其他人的检验成绩形成清晰的比较,才能确定排名[/size][/color]。

几乎没有人参加过所有类型的检验,特别是一些较特殊的检验,有的在这项特殊检验中有成绩,有的在那项特殊检验中有成绩,这就很难比较。
要么,研究出各种成绩之间的转换公式;(第1点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
要么,以通常做不到,而某人做到了,将某人捧高;(这没有扣住兄的有无比较的本质)
要么,武评者承认就是主观认定,有某项特殊成绩的就是第一,谁让马超、赵云你们这些人不参加该项检验呢。(这最像兄的思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1 21:45 编辑 [/i]][/color]

2009-12-21 22:03 司马一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1 20:55 发表


是啊,兄说的很有道理,我只是更严格。

在我的推断中,A武将如果有一个亮点战例,B武将武力要略大于A武将,才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如果B武将武力和A武将差不多,那么只能推断B武将 ... [/quote]


呼呼大笑,A武将有自己的亮点战例,B武将也有自己的亮点战例,又凭什么非得以A武将的亮点战例为准?而且武将的武力本来就是根据战例推出的,如果说“B武将武力要略大于A武将,才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这等于是要先确定武将的武力,然后再根据武将的武力推断B武将是否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但武将的武力没有战例怎么推定?总不能凭空捏造吧?所以先确定武将的武力,再根据武将的武力推定B武将是否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司马一 于 2009-12-21 22:05 编辑 [/i]][/color]

2009-12-21 22:07 司马一
[quote]原帖由 [i]雪天利箭[/i] 于 2009-12-21 18:27 发表


没说必须以吕布为准。
以“有没有100:99的椭圆”作比,吕布、刘禅都没有资格跟马超比。道理是一样的。 [/quote]

既然如此,那些某个武将独有的战例根本就不能证明他武力第一

2009-12-21 22:15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1 21:36 发表
1、兄规定8个X流联手等于1个强一些的X流?我想改用武力值,这样能够将兄的公式体现的更直观一些。
假设2个武力值为80的武将联手,相当于武力值多少的武将?
假设8个武力值为80的武将联手,相当于武力值多少的武将?
假设2个武力值为99的武将联手,相当于武力值多少的武将?

2、任何一个战例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检验,在某种类别的检验中获得了某种成绩,并不能就此得出其排名,至少要能和其他人的检验成绩形成清晰的比较,才能确定排名。

几乎没有人参加过所有类型的检验,特别是一些较特殊的检验,有的在这项特殊检验中有成绩,有的在那项特殊检验中有成绩,这就很难比较。
要么,研究出各种成绩之间的转换公式;(第1点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
要么,以通常做不到,而某人做到了,将某人捧高;(这没有扣住兄的有无比较的本质)
要么,武评者承认就是主观认定,有某项特殊成绩的就是第一,谁让马超、赵云你们这些人不参加该项检验呢。(这最像兄的思路) ... [/quote]
1、
我没有规定8个X流联手等于1个强一些的X流,我这话只在上面帖子的语境成立。。

即便成立,很遗憾,目前暂时只能得到大于,而得不出大于的具体差距数值。不过个人认为将来应该可以。

2、
你前面说的这些可以构成比“有无比较”更精确的先期比较。

有无比较,不需要精确的比较公式,只要确认那些是可以复制的,哪些是不可复制的即可。其中的一个关键前面说过,就是对手已有比较清晰的定位。
有无比较并非有某项特殊成绩的就是第一,有无比较是一条比较规则,适用于演义中所有符合该规则的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1 22:28 编辑 [/i]][/color]

2009-12-21 22:24 dddzz
[quote]原帖由 [i]司马一[/i] 于 2009-12-21 22:03 发表
呼呼大笑,A武将有自己的亮点战例,B武将也有自己的亮点战例,又凭什么非得以A武将的亮点战例为准?而且武将的武力本来就是根据战例推出的,如果说“B武将武力要略大于A武将,才推断B武将也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这等于是要先确定武将的武力,然后再根据武将的武力推断B武将是否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但武将的武力没有战例怎么推定?总不能凭空捏造吧?所以先确定武将的武力,再根据武将的武力推定B武将是否有可能和A武将做的一样甚至更好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 [/quote]
没有说非得以A武将的亮点战例为准啊。以能够确认的某个武将的亮点战例为准。

后面的不是很明白。

2009-12-22 10:33 dddzz
12、武力比较各种方式的严密性权重高低排列

目前来看,我认同的两武将武力比较方式,有下面这么几种:
直接比较、间接比较
模糊直接比较
传递较少的间接之间接比较、传递较多的间接之间接比较
有无比较
遵循一定线索的主观直接认定、完全主观的直接认定

直接比较:以两武将直接单挑的结果来比较两武将的高下。例如:A击败B,A武力强于B。
间接比较:以两武将与第三武将分别单挑的结果来比较两武将的高下。例如:A击败C,B战平C,A武力强于B。

模糊直接比较:两武将单挑不分胜负,于是在平局战例的信息中硬找出一个模糊的证据给两武将分出高下。

传递较少的间接之间接比较:间接比较中出现第四武将,第三、第四武将之间有战例,以初始两武将与第三武将、第四武将分别单挑的结果来比较两武将的高下。例如:A击杀C,B击败D;C战平D,A武力强于B。
传递较多的间接之间接比较:间接比较中出现第五、甚至第六武将之间的连环战例。例略。

有无比较:有无比较的实质是经过检验的比未经检验的更有说服力。有无比较中的武将不构成直接或间接比较链;有无比较战例中的对手需要先确定或模糊确定武力。

遵循一定线索的主观直接认定:上述一切比较均不能区分高下的武将或人物,可以根据演义中的一些线索直接认定武力。例如:无法比较的武将,可以凭借上将、骁将、健将……等称号,大致认定武力。

完全主观的直接认定:没有任何线索的武将或人物,直接认定武力。

上述八种武力比较的武评方法,严密性有的较高,有的很低,武评时应该采用先高后低的顺序进行。

目前来看,我比较认可的严密性权重排列如下:
[b]直接比较 > 间接比较 > 传递较少的间接之间接比较 > 模糊直接比较 > 传递较多的间接之间接比较 > 有无比较 > 遵循一定线索的主观直接认定 > 完全主观的直接认定[/b]

2009-12-22 11:16 甲乙丙jyb
现在问题已经很明朗了。

1、吕布战关张30合,不过是吕布在某种检验中的成绩,这个成绩究竟是亮点,还是污点,兄必须给出一个判断依据。不能说亮点就是亮点。

2、至于兄之前强调的“吕布的对手是两个同档次的竞争对手”,这只能决定这项检验的类型,而不能决定吕布的成绩好坏。

2009-12-22 12:12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11:16 发表
现在问题已经很明朗了。
现在问题已经很明朗了。

1、吕布战关张30合,不过是吕布在某种检验中的成绩,这个成绩究竟是亮点,还是污点,兄必须给出一个判断依据。不能说亮点就是亮点。

2、至于兄之前强调的“吕布的对手是两个同档次的竞争对手”,这只能决定这项检验的类型,而不能决定吕布的成绩好坏。 ... [/quote]

1、明确一下,亮点、污点是讨论中的比喻,比较形象,但有个不确切的地方。有战例并非亮点,无战例也不是污点。即某种战例或者说某种检验,只需要有,有了之后的亮度,其实是不存在比较的;无战例亦然。

2、这是确定类型后的比较,前面我说过经过检验的说服力比未经过检验的略高,可以再换个说法:比较时采取“确实做到的”比“可能能做到的”得分略高,这个比较方法;也就是将“可能性”排在“已实证”之后。

2009-12-22 12:41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2 12:12 发表
可以再换个说法:比较时采取“确实做到的”比“可能能做到的”得分略高,这个比较方法;也就是将“可能性”排在“已实证”之后[/quote]

兄怎么还不明白,我们承认:吕布确实做到了1对2,抗关张30合。

但这个成绩是好是坏兄都没有论证,[color=red]那为什么要拿这个成绩说话[/color]?

[color=red]为什么不是大家都以战张合的成绩说话[/color],那样吕布就等着靠边站了,因为吕布没有参加这项检验,没有这项检验的成绩,吕布的处境正如兄一味的要以1对2战关张说话时,其他人的处境一样。

说到最后发现,和司马兄上了同一条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2 12:43 编辑 [/i]][/color]

2009-12-22 12:51 dddzz
回复 #131 甲乙丙jyb 的帖子

为什么要拿这个成绩说话?
因为这个战例中的对手武力已基本确认。

为什么不是大家都以战张合的成绩说话?
这个要分两种情况:
如果有无比较时张郃的武力还尚未确定,那么等着大家来确定武力的张郃,自然不能又去证明大家的武力,即循环论证;
如果有无比较时张郃的武力已基本确定,那么很可能徐晃、夏侯惇等人的武力也已基本确定,对张郃的战例便无法成为不可复制的有战例。

2009-12-22 13:05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2 12:51 发表
为什么要拿这个成绩说话?
因为这个战例中的对手武力已基本确认。

为什么不是大家都以战张合的成绩说话?
这个要分两种情况:
如果有无比较时张郃的武力还尚未确定,那么等着大家来确定武力的张郃,自然不能又去证明大家的武力,即循环论证;
如果有无比较时张郃的武力已基本确定,那么很可能徐晃、夏侯惇等人的武力也已基本确定,对张郃的战例便无法成为不可复制的有战例。[/quote]

因为解释权规归兄所有,所以兄应该交代的全面一些。

基本确认的基本是什么含义?基本确认了哪些人了?是如何基本确认的?

否则,我无论举什么战例,兄都以定位模糊为由,讨论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不会是从下往上吧?呵呵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2 13:07 编辑 [/i]][/color]

2009-12-22 13:33 云飘扬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2 10:33 发表
目前来看,我认同的两武将武力比较方式,有下面这么几种:
直接比较、间接比较
模糊直接比较
传递较少的间接之间接比较、传递较多的间接之间接比较
有无比较
遵循一定线索的主观直接认定、完全主观的直接认 ... [/quote]


直接比较:以两武将直接单挑的结果来比较两武将的高下。例如:A击败B,A武力强于B。

在两将直接比较中,是不是除了胜,负,就没有别的 ?  没有战平吗 ?

1,A击败B,A武力强于B。

2,C战平D,[长时间战平或百合大战],C约等于D

2,的可信度比1,还更加要高很多,理由:[长时间战平或百合大战].

如此直接[color=Blue]明确清楚[/color]可信度极高的百合大战,被归纳为[color=Red]模糊[/color]直接比较   ?

直接比较本身就包含两将直接单挑,出现的结果3种:胜,[color=Blue]平[/color],负

2009-12-22 14:20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13:05 发表


因为解释权规归兄所有,所以兄应该交代的全面一些。

基本确认的基本是什么含义?基本确认了哪些人了?是如何基本确认的?

否则,我无论举什么战例,兄都以定位模糊为由,讨论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不 ... [/quote]
本帖是理论帖,尚未真正涉及具体人物推演。要回答自然是无能为力。

所以前面一帖中的回答,分为武力已基本确认与未基本确认两个情况来说的。

不过甲兄既然问了,自然必须有所回应,实在是因为理论尚未完成,包括武力的定义、武力档次的定义,档次分级的依据、武力差距与回合数的关系、武力线索如何使用……等等都尚未制定与确认,所以目前要回答甲兄的问题,只能借鉴他人的文章与排名了。

目前可以最小争议拿来借鉴的,自然是burrjiang兄将大量武评爱好者排名统计后的平均排位,其中前十一名除了吕布,公认还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颜良、许褚、典韦、黄忠、庞德、文丑。

所以甲兄问题的答案:
基本确认中基本的含义是公认。基本确认了含吕布在内的上述十一人。是武评爱好者burrjiang兄付出劳动进行排名统计与平均值计算后确认的。

PS:武评到现在也算比较成熟了,各武将的排名基本也有了一个公认的状态,参考他人的武评结论应该也可以算一个武评方法吧,呵呵。

再PS:
我知道甲兄是反对自下而上的,不过一时想不起来甲兄反对的理由了,翻帖子太麻烦也不一定翻的到,不知道甲兄愿不愿意简单的在这里说一下。

再再PS:还有个参考回答见#137。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2 16:32 编辑 [/i]][/color]

2009-12-22 14:25 dddzz
[quote]原帖由 [i]云飘扬[/i] 于 2009-12-22 13:33 发表
直接比较:以两武将直接单挑的结果来比较两武将的高下。例如:A击败B,A武力强于B。

在两将直接比较中,是不是除了胜,负,就没有别的 ?  没有战平吗 ?

1,A击败B,A武力强于B。

2,C战平D,[长时间战平或百合大战],C约等于D

2,的可信度比1,还更加要高很多,理由:[长时间战平或百合大战].

如此直接明确清楚可信度极高的百合大战,被归纳为模糊直接比较   ?

直接比较本身就包含两将直接单挑,出现的结果3种:胜,平,负 ... [/quote]
关于战平,究竟武力相近多少,目前武评爱好者中还有不小分歧。

部分人认为战平表示武力相等;部分人认为战平表示武力很接近;部分人表示战平仅武力比较接近。以百余合战平为例,有人认为表示武力相距极小,有人认为还是有一个不算太小的幅度的,满分100分 的话,极小差不多就是小于1,不算太小的幅度差不多就是1~2。

只要不是完全相等,哪怕是小于1的幅度,都还要面临一个谁强谁弱的问题,如果要从不分胜负的战平战例中硬找线索,即模糊直接比较。

2009-12-22 14:56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13:05 发表
因为解释权规归兄所有,所以兄应该交代的全面一些。

基本确认的基本是什么含义?基本确认了哪些人了?是如何基本确认的?

否则,我无论举什么战例,兄都以定位模糊为由,讨论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不会是从下往上吧?呵呵
... [/quote]

如果甲兄对#135楼的回答不满意,在下又看了几篇帖子,可以从纯理论的角度再做一个回答。

我的主帖对有无比较进行解释的时候,曾经说过:
——使用有无比较的武将,应该公认同一档次或非常接近
换句话说,有无比较的前提就是已确定或者说公认参与比较的武将是同一档次的或非常接近;如果尚未基本确认这一点,也根本不可能用到有无比较。

2009-12-22 14:56 云飘扬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2 14:25 发表

关于战平,究竟武力相近多少,目前武评爱好者中还有不小分歧。

部分人认为战平表示武力相等;部分人认为战平表示武力很接近;部分人表示战平仅武力比较接近。以百余合战平为例,有人认为表示武力相距极小, ... [/quote]


所以笑笑就把[color=Blue]两将直接单挑平局[/color]去掉   !

如此[color=Blue]直接明确清楚[/color]可信度极高的[两将单挑直接比较]百合大战,被归纳为[color=Blue]模糊[/color]直接比较,可信程度比间接比较还低   ?

笑笑你的权重比顺序是:间接比较,模糊直接比较


:ohmy: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云飘扬 于 2009-12-22 15:04 编辑 [/i]][/color]

2009-12-22 15:00 dddzz
[quote]原帖由 [i]云飘扬[/i] 于 2009-12-22 14:56 发表



所以笑笑就把两将直接单挑平局去掉   !

:ohmy: [/quote]

不是去掉啊。
是用直接单挑平局确认两将武力接近后,暂时搁置两将武力在接近的前提下谁高谁低的问题。

长时间平局后,直接比较确认两武将武力相近或极相近,这个是不可能去掉的。

2009-12-22 15:07 dddzz
[quote]原帖由 [i]云飘扬[/i] 于 2009-12-22 14:56 发表



所以笑笑就把两将直接单挑平局去掉   !

如此直接明确清楚可信度极高的百合大战,被归纳为模糊直接比较,可信程度比间接比较还低   ?

笑笑你的权重比顺序是:间接比较,模糊直接比较


:ohmy: [/quote]
仅直接比较、间接比较、模糊直接比较……三项的可信度排列:

可信度极高的百余合大战将得出可信度极高的武力相近或极相近的结论,可信度最高。

有百余合大战的武力相近或极相近的武将之间的间接比较可信度次之。

百余合大战中武力相近或极相近的武将直接分高下的模糊信息,排最后。

即:直接比较>间接比较>模糊直接比较。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22 15:12 编辑 [/i]][/color]

2009-12-22 17:08 甲乙丙jyb
回笑笑兄:

既然兄要拿出B兄调查得到的“公认”,那还搞什么有无比较干吗?B兄的调查已经有公认的排名了。呵呵。

2009-12-22 17:34 马岱
吕布战关张的战例能成为一个亮点是有前提的,就是认为关张合力折算成一个武将会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两名实力相当的武将合力形成了实战武力,与每个武将的武力值是什么折算关系,目前还未有明确的公式。如果认为折算武力会很高,那么此战例可以成为亮点,如果认为折算武力并不高,则难称亮点。

另外,作者安排吕布与关张交战实际形成了一种暗示,就是即使是关张级别的武将,战吕布也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还不够。

2009-12-22 18:02 马腾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17:08 发表
回笑笑兄:

既然兄要拿出B兄调查得到的“公认”,那还搞什么有无比较干吗?B兄的调查已经有公认的排名了。呵呵。 [/quote]

好像只是20多人的看法而已,离公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titter:

2009-12-22 19:03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2 17:34 发表
吕布战关张的战例能成为一个亮点是有前提的,就是认为关张合力折算成一个武将会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两名实力相当的武将合力形成了实战武力,与每个武将的武力值是什么折算关系,目前还未有明确的公式。如果认为折算武力会很高,那么此战例可以成为亮点,如果认为折算武力并不高,则难称亮点。
[/quote]

兄的这个看法和我123楼提出的第一个“要么,研究出各种成绩之间的转换公式”意思基本一样。

[quote]
另外,作者安排吕布与关张交战实际形成了一种暗示,就是即使是关张级别的武将,战吕布也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还不够。[/quote]

后面,张飞不是就一个人战吕布了吗,不是也够了吗。

2009-12-22 19:25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17:08 发表
回笑笑兄:

既然兄要拿出B兄调查得到的“公认”,那还搞什么有无比较干吗?B兄的调查已经有公认的排名了。呵呵。 [/quote]
没法子啊,因为还没有到排名推演这一步,甲兄又催的急,自然只好找别人的排名了。也料到甲兄会这么说,才在#137又回了一帖啊。

2009-12-22 19:27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19:03 发表
后面,张飞不是就一个人战吕布了吗,不是也够了吗。 [/quote]
不用后面,前面张飞已经独自挑战吕布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认为有必要上阵夹击,结果还一时拿不下,关羽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也暗示作者的看法。

2009-12-22 21:31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2 19:27 发表

不用后面,前面张飞已经独自挑战吕布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认为有必要上阵夹击,结果还一时拿不下,关羽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也暗示作者的看法。 [/quote]

1、由于后面张飞酣战吕布100余合。所以,关羽的夹击一时拿不下,给人的感觉是:
要么关羽较弱;
要么两个人的联手威力实在提升有限。

2、关羽上前夹击,诗中有描述:阵前恼了关云长。我将“恼”理解成:关羽见张飞久战不下吕布,这才恼了。否则应该是恐张飞有失,拍马助战。

2009-12-22 21:52 马腾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21:31 发表


1、由于后面张飞酣战吕布100余合。所以,关羽的夹击一时拿不下,给人的感觉是:
要么关羽较弱;
要么两个人的联手威力实在提升有限。

2、关羽上前夹击,诗中有描述:阵前恼了关云长。我将“恼”理解成 ... [/quote]

[color=Blue]却说八路诸侯连输数阵,申报袁绍、曹操曰:“吕布英雄,天下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一齐商议,[b]共擒吕布[/b]。[/color]

可见关张联手是为擒吕布,擒吕布当然比杀吕布更难:titter:

2009-12-22 21:58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21:31 发表
1、由于后面张飞酣战吕布100余合。所以,关羽的夹击一时拿不下,给人的感觉是:
要么关羽较弱;
要么两个人的联手威力实在提升有限。

2、关羽上前夹击,诗中有描述:阵前恼了关云长。我将“恼”理解成:关羽见张飞久战不下吕布,这才恼了。否则应该是恐张飞有失,拍马助战。[/quote]
我同意两人联手提升的武力确实有限。

一般来说,两武将单挑,在未分胜负的情况下,一方武将加入助战的情况还是不多的。张飞和吕布打得正起劲,关羽要加入夹击,说明关羽对己方前景不看好,觉得有上阵的必要。张飞肯定郁闷了,我打得好好的,你一上阵不是说我不行么,更郁闷的是两个人一起上还拿不下来,脸面无光。

否则一说不能成立,因为恐有失后助战的例子一个也没有。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9-12-22 22:00 编辑 [/i]][/color]

2009-12-22 22:20 将军高览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2 21:31 发表


1、由于后面张飞酣战吕布100余合。所以,关羽的夹击一时拿不下,给人的感觉是:
要么关羽较弱;
要么两个人的联手威力实在提升有限。

2、关羽上前夹击,诗中有描述:阵前恼了关云长。我将“恼”理解成 ... [/quote]
呼呼大笑。甲兄真乃高手,寡人佩服。

2009-12-23 07:47 雪天利箭
张飞嚷一声明明是奋威+求援。

2009-12-23 12:57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腾[/i] 于 2009-12-22 21:52 发表


却说八路诸侯连输数阵,申报袁绍、曹操曰:“吕布英雄,天下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一齐商议,共擒吕布。

可见关张联手是为擒吕布,擒吕布当然比杀吕布更难:titter: [/quote]

“擒”未必是指“生擒”。

[quote]原帖由 [i]雪天利箭[/i] 于 2009-12-23 07:47 发表
张飞嚷一声明明是奋威+求援。 [/quote]

兄说的是嘉靖本。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3 12:59 编辑 [/i]][/color]

2009-12-28 21:31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2 19:25 发表

没法子啊,因为还没有到排名推演这一步,甲兄又催的急,自然只好找别人的排名了。也料到甲兄会这么说,才在#137又回了一帖啊。 [/quote]

问笑笑兄:

如果将吕布战关张的回合数减少到1合,还算不算吕布的亮点?

2009-12-28 21:34 马岱
吕布的亮点并不是支持了30回合,而是关张战不倒,加刘备上去才解决问题。

2009-12-28 23:11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8 21:31 发表


问笑笑兄:

如果将吕布战关张的回合数减少到1合,还算不算吕布的亮点? [/quote]
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很难回答,1合,然后呢?

2009-12-29 11:10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8 23:11 发表

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很难回答,1合,然后呢? [/quote]

然后一样。刘备上来,3打1一段时间,吕布跑了。

2009-12-29 11:17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8 21:34 发表
吕布的亮点并不是支持了30回合,而是关张战不倒,加刘备上去才解决问题。 [/quote]

兄有无比较和笑笑兄有所不同。我只知道:

[color=blue][size=4]评定武力看重的是能不能做到,而不是有没有做到。[/size][/color]

即:我承认关羽没有做到20合击败张合,但是关羽[size=4][color=blue]能不能[/color][/size]20合击败张合呢?所有的有无比较之前,[size=4][color=blue]兄都应该先回答了这类问题[/color][/size],然后再进行有无比较。

2009-12-29 11:40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1:10 发表


然后一样。刘备上来,3打1一段时间,吕布跑了。 [/quote]
我是问刘备上来之前,关张二打一吕布,甲兄假设1合以后怎样?

2009-12-29 11:49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1:17 发表


兄有无比较和笑笑兄有所不同。我只知道:

评定武力看重的是能不能做到,而不是有没有做到。

即:我承认关羽没有做到20合击败张合,但是关羽能不能20合击败张合呢?所有的有无比较之前,兄都应该先回答 ... [/quote]
无论结果是什么,对于预期的战绩其结论肯定不会是一定能或一定不能,只能是估计能或估计不能。

首先看与关羽同档次的张飞、马超、赵云与张合的交手战例,可知对于关羽这个档次的武将,20回合击败张合首先是可能的,其次这个战绩属于期望值较高的战绩。

其次看与张合同档次的武将与关羽交手情况。主要是徐晃,关羽战徐晃有两个战例,一个是奋力杀退许褚和徐晃,一个是刚刚伤愈的关羽迎战徐晃八十回合平手。这两个战例都比较复杂,不容易直接得出结论。

接着看关羽与其他武将的战例,有参考价值的是关羽三十回合与纪灵不分胜负。

所以结论,关羽20会未能击败张合的可能性大一些。所以在关羽于马超的有无比较中,马超20回合击败张合的战例属于优势战例。

2009-12-29 12:10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1:40 发表

我是问刘备上来之前,关张二打一吕布,甲兄假设1合以后怎样? [/quote]

一样,战不倒吕布。

2009-12-29 12:1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9 11:49 发表
无论结果是什么,对于预期的战绩其结论肯定不会是一定能或一定不能,只能是估计能或估计不能。

首先看与关羽同档次的张飞、马超、赵云与张合的交手战例,可知对于关羽这个档次的武将,20回合击败张合首先是可能的,其次这个战绩属于期望值较高的战绩。

其次看与张合同档次的武将与关羽交手情况。主要是徐晃,关羽战徐晃有两个战例,一个是奋力杀退许褚和徐晃,一个是刚刚伤愈的关羽迎战徐晃八十回合平手。这两个战例都比较复杂,不容易直接得出结论。

接着看关羽与其他武将的战例,有参考价值的是关羽三十回合与纪灵不分胜负。

所以结论,关羽20会未能击败张合的可能性大一些。所以在关羽于马超的有无比较中,马超20回合击败张合的战例属于优势战例。[/quote]

1、所谓“与张合同档次武将”这些描述我都不能赞同,在兄的武评理论中,徐晃怎么就与张合同档次了?莫非又是调查公认的?

2、关羽30合未能击败纪灵与关羽能否20合击败张合有何关系,兄能否阐述的详细一些?

2009-12-29 12:23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2:10 发表


一样,战不倒吕布。 [/quote]

甲兄的假设是关张1合结果战不倒吕布?

据不完全统计,演义中交手1合战例的结果不外乎生擒、击杀、战败三种。甲兄如果假设关张战吕布1合,自然单挑结果也得到上述三种中去假设。

2009-12-29 12:27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2:16 发表


1、所谓“与张合同档次武将”这些描述我都不能赞同,在兄的武评理论中,徐晃怎么就与张合同档次了?莫非又是调查公认的?

2、关羽30合未能击败纪灵与关羽能否20合击败张合有何关系,兄能否阐述的详细一些? [/quote]
1、我们讨论东西必须要有一些基础,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从1+1=2说起,张合与徐晃同档是我之前的分档设定。

2、当然有关系,更差的纪灵尚且20回合未击败,我有理由不看好关羽能20回合击败张合。

2009-12-29 12:35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2:23 发表


甲兄的假设是关张1合结果战不倒吕布?

据不完全统计,演义中交手1合战例的结果不外乎生擒、击杀、战败三种。甲兄如果假设关张战吕布1合,自然单挑结果也得到上述三种中去假设。 [/quote]

1、我只是在做个假设,只是想将30合战不倒的回合数减少一些,如果兄以这种方式反对,那兄还不如干脆从战不倒入手,我将举不出其他任何也用了战不倒的战例。

2、这样吧,关张30合击败吕布,兄看能不能算作吕布的亮点?

2009-12-29 12:37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1:17 发表
我只知道:

评定武力看重的是能不能做到,而不是有没有做到。
... [/quote]
这是甲兄说的甲兄自己的武评思路吗?虽然是回复他人的帖子,不过我想插几句:

甲兄用了“看重的是”这样的表述,显然这句话应该是甲兄武评的指导思想了。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甲兄的武评指导思想正是改头换面的“一切皆有可能”。

甲兄认为评定武力看重的不是有没有做到;而是能不能,即有没有可能做到,“可能性”也成为了甲兄武评系统中的有力依据。

而在下不同,我一贯以来坚持的正好与甲兄相反。
评定武力看重的是有没有做到,而不是能不能做到。经过检验的表现与未经过检验的可能性相比,前者的说服力自然更高。“已实证”的表现,才可以进入武评成为依据。

2009-12-29 12:49 dddzz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2:35 发表
1、我只是在做个假设,只是想将30合战不倒的回合数减少一些,如果兄以这种方式反对,那兄还不如干脆从战不倒入手,我将举不出其他任何也用了战不倒的战例。

2、这样吧,关张30合击败吕布,兄看能不能算作吕布的亮点? ... [/quote]

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

即对战不倒的理解,我没有兄那样将战不倒视作一方优势的判词,而事实上甲兄在面对同类判词时没有采用同一标准。如:
从书中描述来看二人只是战不下赵云,还谈不上被赵云战下,所以判定他们联手的武力约等于赵云——为什么不是:考虑到二韩只是战不下赵云,以能否战下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显然二韩是占优势的;
或者考虑到关张只是30合战不倒吕布,以能否战倒为目标,而非以能否战平为目标,显然关张是占优势的——为什么不是:关张二人只是三十合战不倒吕布,还谈不上被吕布战倒,所以判定关张联手的武力约等于吕布。

我是将战不倒视作事实上的不分胜负的。

所以三十合不分胜负才是有战例的依据,较长时间的回合数与事实上不分胜负的判词,二者缺一不可。

2009-12-29 12:53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9 12:27 发表

1、我们讨论东西必须要有一些基础,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从1+1=2说起,张合与徐晃同档是我之前的分档设定。

2、当然有关系,更差的纪灵尚且20回合未击败,我有理由不看好关羽能20回合击败张合。 [/quote]

1、和兄的讨论难以进行,因为一些争议极大的问题,兄在随心所欲的解释,而没有先明确。

如果将马超20合击败张合、关羽30合未击败纪灵对比来看,因为马超、关羽同档次,那么张合还不及纪灵。

我这么说兄肯定不会同意,兄会引用其他战例来比较,所以兄想得出什么结论,自然就可以引用自己想要的战例。

2、兄把1+1说清楚了,自然不用兄总是从“1+1”谈起。否则兄的“1+1”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兄以1+1为基础的其他理论,别人自然不太容易看不懂。

3、兄的有无比较和笑笑兄的不一样,兄的平均期望值,使我非常清晰的看懂了兄的有无比较。兄要是讨论,还是另开一贴为好,不然我老是容易混淆两种我都反对的有无比较。

2009-12-29 15:29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2:53 发表
1、和兄的讨论难以进行,因为一些争议极大的问题,兄在随心所欲的解释,而没有先明确。

如果将马超20合击败张合、关羽30合未击败纪灵对比来看,因为马超、关羽同档次,那么张合还不及纪灵。

我这么说兄肯定不会同意,兄会引用其他战例来比较,所以兄想得出什么结论,自然就可以引用自己想要的战例。

2、兄把1+1说清楚了,自然不用兄总是从“1+1”谈起。否则兄的“1+1”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兄以1+1为基础的其他理论,别人自然不太容易看不懂。

3、兄的有无比较和笑笑兄的不一样,兄的平均期望值,使我非常清晰的看懂了兄的有无比较。兄要是讨论,还是另开一贴为好,不然我老是容易混淆两种我都反对的有无比较。[/quote]
1、甲兄错了,如果单拿这两个战例比,我是会认为纪灵的表现好于张合,这是明摆着的嘛。
当然我不会就此立即判断纪灵比张合强,因为还须看两人的其他战例。

2、3、甲兄可以去我的帖子里讨论,在别人的帖子里,我不可能把原来提出的理论照搬一遍,那不是喧宾夺主了吗?

[url]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68174[/url]
这个帖子中,我提出徐晃与张合一档,好像不记得甲兄有提出过异议。

[url]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65404[/url]
我在这个帖子中首次提出有无比较的概念。
[url]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84367[/url]
这个帖子对有无比较进行了补充说明。

2009-12-29 16:49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2:37 发表
这是甲兄说的甲兄自己的武评思路吗?虽然是回复他人的帖子,不过我想插几句:

甲兄用了“看重的是”这样的表述,显然这句话应该是甲兄武评的指导思想了。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甲兄的武评指导思想正是改头换面的“一切皆有可能”。

甲兄认为评定武力看重的不是有没有做到;而是能不能,即有没有可能做到,“可能性”也成为了甲兄武评系统中的有力依据。

而在下不同,我一贯以来坚持的正好与甲兄相反。
评定武力看重的是有没有做到,而不是能不能做到。经过检验的表现与未经过检验的可能性相比,前者的说服力自然更高。“已实证”的表现,才可以进入武评成为依据。[/quote]

1、兄的“证实”观点,我完全同意。

已证实吕布能抗关张30合,从来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是要以此得出吕布强于其他人,且慢,请兄先[color=blue][size=4]证实[/size][/color]其他人做不到。

一个兄尚未完整证实的依据,怎么能作为依据?

2、这样吧,兄是否承认:赵云、马超等人有可能抗住关张联手30合,也有可能抗不住?

如果按照不可能抗住来看,吕布以抗关张30合为依据而强于赵云、马超的结论是能成立的;
如果按照有可能抗住来看,吕布以抗关张30合为依据而强于赵云、马超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兄坚持前者,究竟是谁在以[size=4][color=blue]有可能[/color][/size]做结论,不言而喻。

3、我只是在反驳兄的结论,反对一个观点,只要有可能即可。

2009-12-29 17:0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9 15:29 发表

1、甲兄错了,如果单拿这两个战例比,我是会认为纪灵的表现好于张合,这是明摆着的嘛。
当然我不会就此立即判断纪灵比张合强,因为还须看两人的其他战例。

2、3、甲兄可以去我的帖子里讨论,在别人的帖子 ... [/quote]

那些都看过了,也都讨论过了。
1、
[quote]5、尽量避免循环论证,很遗憾,这一点实际无法完全避开,[size=4][color=blue]因为某些场合需要用A武将定位B武将,反过来又用B武将定位A武将[/color][/size]。[/quote]

有这句话基本就用不着反对了,还能怎么反对?



2、
[quote]6、主观认定,这一点也是很难避免的,甚至主观认定的范围还很大,因为很多武将可上可下,余地很大,主观认定虽然不好,但也确实避免不了。
[/quote]

有这句话,也为有无比较扫清了障碍,[size=4][color=blue]平均期望值[/color][/size]的确定方法显然就是主观认定。

2009-12-29 17:27 马岱
回复 #170 甲乙丙jyb 的帖子

异议并不表示反对,异议就是不同意见,比如甲兄提出一个多人联手武力叠加公式,我提出另外一个不同的公式,我并不是专门反对甲兄的公式。

2009-12-29 18:36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dddzz[/i] 于 2009-12-29 12:49 发表
所以三十合不分胜负才是有战例的依据,较长时间的回合数与事实上不分胜负的判词,二者缺一不可[/quote]

吕布战关张20合不分胜负,还是吕布的亮点吗?

其实按照兄的思路,战1合不分胜负就可以作为亮点了,因为:

[quote][size=4][color=blue]经过检验的表现与未经过检验的可能性相比,前者的说服力自然更高[/color][/size][/quote]

2009-12-29 19:13 马岱
回复 #170 甲乙丙jyb 的帖子

如果甲兄不同意徐晃与张合同档,甲兄可以列一个与张合同档的名单,换个例子来论证也可以。

2009-12-29 19:49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9 19:13 发表
如果甲兄不同意徐晃与张合同档,甲兄可以列一个与张合同档的名单,换个例子来论证也可以。 [/quote]

1、我并不是反对结论本身,我反对没有论证过程的结论;

2、兄为什么要参考关羽30合不胜纪灵,干吗不参考关羽斩颜良。我随便推导:颜良和许褚同档次,马超230合不胜许褚,关羽20合击败张合的可能性较大。

2009-12-29 20:02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19:49 发表


1、我并不是反对结论本身,我反对没有论证过程的结论;

2、兄为什么要参考关羽30合不胜纪灵,干吗不参考关羽斩颜良。我随便推导:颜良和许褚同档次,马超230合不胜许褚,关羽20合击败张合的可能性较大。 [/quote]
1、这个我已经说过了,我不可能在每个帖子都样样从头开始论证,何况这个问题并非关键。

2、如果按甲兄的推导,关羽就不是20回合击败张合,而是直接阵斩张合了,如果关羽跑过来,张合还方欲问,那也确实离死不远了。问题是,张合不一定会去问。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9-12-29 20:03 编辑 [/i]][/color]

2009-12-29 20:55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9 20:02 发表

1、这个我已经说过了,我不可能在每个帖子都样样从头开始论证,何况这个问题并非关键。

2、如果按甲兄的推导,关羽就不是20回合击败张合,而是直接阵斩张合了,如果关羽跑过来,张合还方欲问,那也确实离死 ... [/quote]

我还以为兄是唯结果论,这样看来又不是了,兄也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那么徐晃战关羽这种战例,明摆着的关羽“右臂少力”,兄都还说情况复杂,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2009-12-29 21:49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20:55 发表


我还以为兄是唯结果论,这样看来又不是了,兄也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那么徐晃战关羽这种战例,明摆着的关羽“右臂少力”,兄都还说情况复杂,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quote]
甲兄认为不复杂?现在关羽对徐晃有两个战例,一个是下坯奋力杀退许褚徐晃,一个是在樊城伤愈的关羽八十回合与徐晃平手。甲兄能预测关羽对徐晃的正常战绩吗?

2009-12-29 22:19 甲乙丙jyb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9-12-29 21:49 发表

甲兄认为不复杂?现在关羽对徐晃有两个战例,一个是下坯奋力杀退许褚徐晃,一个是在樊城伤愈的关羽八十回合与徐晃平手。甲兄能预测关羽对徐晃的正常战绩吗? [/quote]

1、“一个是在[color=blue][size=4]樊城伤愈[/size][/color]的关羽”,不能接受这样的用词,明明是[size=4][color=red]右臂少力[/color][/size]的关羽。

2、就拿关羽战纪灵的30合来和兄辩论有无比较。

关羽30合将纪灵打的大叫少歇,马超有何证据证明他也能够做到?我承认马超有可能做到,但是已经做到的,比可能做到的要更有说服力。这就是笑笑兄的有无比较理论。

3、兄要是从张合强于纪灵,马超20合败张合,关羽30合未败纪灵来考虑,我想请问:这样的关羽当初又是凭什么和马超同档次的?公认?

2009-12-30 08:23 马岱
[quote]原帖由 [i]甲乙丙jyb[/i] 于 2009-12-29 22:19 发表
2、就拿关羽战纪灵的30合来和兄辩论有无比较。

关羽30合将纪灵打的大叫少歇,马超有何证据证明他也能够做到?我承认马超有可能做到,但是已经做到的,比可能做到的要更有说服力。这就是笑笑兄的有无比较理论。

3、兄要是从张合强于纪灵,马超20合败张合,关羽30合未败纪灵来考虑,我想请问:这样的关羽当初又是凭什么和马超同档次的?公认? [/quote]
2、甲兄用词不妥,纪灵大叫少歇那是他的权利,遇上别的武将就不一定会大叫少歇,关羽并没本事能把对方武将打得大叫少歇。

张飞10回合就刺死纪灵了,马超20回合击败了张合,所以预测马超对纪灵的战绩会比关羽的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好。

甲兄不要动不动就要求别人证明什么,这个习惯不好。这个事情谁能够证明啊,甲兄自己试试看?

3、马超20合败张合是马超的最强战例,关羽30回合与纪灵不分胜负是关羽的最弱战例,拿这两个战例比,关羽自然不是马超的对手。如果关羽仅此一个战例,我是不会把关羽列为超一流的,最高一流。但关羽还有其他出色战例,同样马超也有较差的战例,所以最终两人同档。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9-12-30 08:24 编辑 [/i]][/color]

2009-12-30 08:44 dddzz
回复 #169 甲乙丙jyb 的帖子

[quote]1、兄的“证实”观点,我完全同意。
已证实吕布能抗关张30合,从来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是要以此得出吕布强于其他人,且慢,请兄先证实其他人做不到。
一个兄尚未完整证实的依据,怎么能作为依据?[/quote]
什么是“经过检验的说服力高于未经检验的”,看来对这句话我们的理解不同。一个是A实在的大于B,一个是C 可能大于B,当然是前一个的说服力高。如果硬要给C 做出排名,自然是排在A的后面。
[quote]2、这样吧,兄是否承认:赵云、马超等人有可能抗住关张联手30合,也有可能抗不住?
如果按照不可能抗住来看,吕布以抗关张30合为依据而强于赵云、马超的结论是能成立的;
如果按照有可能抗住来看,吕布以抗关张30合为依据而强于赵云、马超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兄坚持前者,究竟是谁在以有可能做结论,不言而喻。[/quote]形象的说,赵云、马超等人有可能抗住关张联手30合,也有可能抗不住,这两个可能性在“经过检验的说服力高于未经检验的”的原则下,权重是不同的。
甲兄一贯对各种可能性不做分析,才是真正的“一切皆有可能”。对可能性进行分析后,采信权重较高的一种,在严密度没法达到更高的前提下,当然也可以成为依据的一种。
[quote]3、我只是在反驳兄的结论,反对一个观点,只要有可能即可。[/quote]
可能性也是有不同比重的。
甲兄不是也认为:用乌云之后没有下雨的可能性来反驳乌云之后会下雨的结论并不靠得住吗?
[quote]4、吕布战关张20合不分胜负,还是吕布的亮点吗
其实按照兄的思路,战1合不分胜负就可以作为亮点了?[/quote]
每种武评体系都要符合演义,我前面对1合单挑的结果分析就是让对1合单挑的结果的推测更符合演义的努力。演义中的不分胜负与回合数对武力差距推演同样具有作用,做结论时自然缺一不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30 08:46 编辑 [/i]][/color]

页: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