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3 19:56
岷山导江
姜维的才能与其个人悲剧
[size=3][color=Blue]正史看姜维其实应该具有相当的文官才能 从诸葛 钟会的评语均可看出
从诸葛亮 最初 对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这一评价来看 对其文官才能是非常肯定的,而后来 却以其作为军事继承人来培养与使用 从而完全改变了姜维后来的命运
正史上姜维早期在魏国的出仕经历也是以文官为主 《魏略》记载“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
也许如果不是诸葛 姜维未必会成为武将
蜀汉高层 尤其是后期刘禅对姜维的使用定位未尝不是造成姜个人悲剧的部分原因
参考郤正的评论 以姜清廉的个人品质 如果能致力于蜀汉内政管理而不是军事 也许可以避免后来个人与国家的悲剧
欢迎讨论
[/color][/size]
2009-10-14 09:05
士别三日
姜维专管军事,费蒋之流专管内政。
这是诸葛临终时的安排。
只可惜管内政的人都太短命了。
2009-10-14 09:15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士别三日[/i] 于 2009-10-14 09:05 发表
姜维专管军事,费蒋之流专管内政。
这是诸葛临终时的安排。
只可惜管内政的人都太短命了。 [/quote]
哪里有记载诸葛临终安排让姜维专管军事了?只知道诸葛亮中意和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没听说有姜维什么事
2009-10-14 09:44
吃饭猛喷罗大傻
姜维顶头还有马忠、王平、邓芝三人管军事哩
2009-10-14 10:52
zeloti
姜维打仗还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对手强人如云,自己偏游离于蜀国三大派系之外,人际关系差,非常孤立,支持他的人寥寥,反对者不买帐者则大有人在。
2009-10-15 19:09
岷山导江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赡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由史料可以看出 对于诸葛来说 姜维代替的是马谡的地位 蜀汉未来的主要军事人才
遗憾的是内政所托的蒋琬董允死得太早
2009-10-16 15:03
zeloti
楼主,姜维个人最大的悲剧就是孤立、人际关系差。
2009-10-16 15:19
暂时发言马甲
蜀国北临汉中的大将貌似都这副德行,有传统的。自魏延起,至王平,后姜维……
2009-10-21 16:44
岷山导江
唉 邓芝 姜维 王平这几个 诸葛在世时好像人际关系不是这个样子啊
2009-10-21 18:29
崔浩
人际关系很重要。
2009-10-21 18:50
岷山导江
如此才能怎就人际关系不好呢? 貌似他们和诸葛8存在人际关系问题? 还是志向不同啊吧
2009-10-22 19:07
ach
蜀汉的灭亡不是因为蜀汉将领之间人际关系不好才导致的吧。
恰恰相反,比方说张翼和姜维,虽说意见不同,但在蜀汉最后的战斗中,彼此仍然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看不出有什么内斗。倒是魏国人,打了胜战内斗不断,一代牛将邓艾就因此送命。
2009-10-22 19:26
zeloti
[quote]原帖由 [i]岷山导江[/i] 于 2009-10-21 18:50 发表
如此才能怎就人际关系不好呢? 貌似他们和诸葛8存在人际关系问题? 还是志向不同啊吧 [/quote]
1、姜维是敌国投降人士,不属于原有三大派系中的任何一员,居然短时间做到这么大官,同僚服不服?派系大佬看着能顺眼?
2、姜维一直很孤高,从没有改善人际关系的举动,得罪人的举动则大把
3、志向不同,那时朝中很多人已经得过且过。这个又同第2点的“孤高”联系起来
2009-10-23 16:22
gty618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无奈退兵。顺手却得了姜维。从他对姜维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之前对马谡的期望。
反过来也能说明诸葛亮是想把姜维培养成一个军事统帅。
统帅和将领不同,统帅要纵观全局,权衡利弊,他要为很多东西,很多人的生命负责
将领可以剑走偏锋,他要的是战功。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gty618 于 2009-10-23 16:25 编辑 [/i]][/color]
2009-10-23 19:08
岷山导江
遇到诸葛彻底改变了姜维的命运 本来好郑氏学的姜很有可能在文官仕途上发展
入蜀后却一条心在军事上越走越远 事与愿违的穷兵黩武
他如果和蜀汉前期那些更有进取心的文臣武将(如关张赵云 邓芝 诸葛庞统等人)在一起 应该不会落个孤高不善人际关系的名声吧?
2009-10-23 19:39
笑天下
哪本史书里看到姜维孤高不善人际关系的评语了?再有,不善人际关系未必未必不能和同事共同配合,成为优秀团队,远的不说,林彪就是一例证。
姜维的问题不是孤高,而是刚愎自用,根本容不得不同意见,即使其本领确实远高于蜀军其他将领,但仅凭个人且本人水平也不高于对手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取得什么成绩。
《张翼传》: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於狄道,城不能克。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
这是孤高?明明是打击异己
2009-10-23 19:47
zeloti
有的人就是牛,决策失误变成打击异己了
打击异己,有杨戏的典型例子,偏不举:titter:
2009-10-23 19:48
岷山导江
对张翼的态度这个个案貌似不能看做打击异己吧 那些外宽内忌之类言辞的只不过是陈寿个人猜测之言而已
刚愎自用从刘备到诸葛都有 其实多数军事统帅都会有一点
姜对夺取雍凉这个在他看来似乎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军事目标的确是执着了 也许部分因为在蒋费时期浪费了不少大好时光和宝贵机会 到姜终于有机会大举出兵时的确急躁了些
2009-10-23 20:01
岷山导江
杨戏的行为在随军的情况下算比较过分了 姜却至少表现得是外宽 至于内是否会忌只有本人知道了
而且 对与杨戏这样的文人 于军事无补 姜只要不带他随军就行了 或者参考诸葛对刘琰? 所谓有司承旨的说法可以参照蒋琬传所记理解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於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中国官场上从来不缺喜欢自作主张揣摩上意献殷勤拍马屁的官员 所谓有司承旨 有时难免也有承错旨 会错意得时候
2009-10-23 21:21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09-10-23 19:47 发表
有的人就是牛,决策失误变成打击异己了
打击异己,有杨戏的典型例子,偏不举:titter: [/quote]
决策失误谁都免不了,诸葛还错用马谡呢,我不以为这就是姜维的大问题。关键在于,蜀汉后期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本就屈指可数,张翼恰恰是可大用之人,姜维偏偏要把张翼扣在手下,说白了就是不让张翼有独当一面、发挥建功的机会。
至于杨戏,起码还是光明正大的去告状,而没有明显利用职权打击,算不得数。当然,不排除杨戏就是一个文人,也扑腾不出几多水花来,乐得去告状来显示自己公平公正的可能性。
2009-10-23 21:40
岷山导江
延熙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
景耀二年,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
景耀六年,与维咸在剑阁,共诣降锺会于涪。
明年正月,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
张翼后期根本反对频繁用兵的 正史哪里能看出姜扣押 抑制 打击异己? 莫名其妙
2009-10-23 22:05
zeloti
张翼、廖化、胡济、诸葛瞻、董厥、费祎、杨戏、黄皓......不鸟姜维的多了去了
2009-10-23 22:17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岷山导江[/i] 于 2009-10-23 21:40 发表
延熙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
景耀二年,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
景耀六年,与维咸在剑阁,共诣降锺会于 ... [/quote]
不论是否需要,姜维出兵就非要拉着张翼一块走,就是不让张翼有独立出战或朝廷进言的机会,哪里看不出控制、打击异己的手段?真是莫名其妙:titter:
2009-10-23 22:30
时间轴空转
多数还是打胜仗的,他太偏激。
2009-10-28 19:57
岷山导江
事后诸葛亮很容意
而在当时的局势下 什么让他如此执着的一意孤行呢?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