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李平(即李严)为何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


2004-6-19 03:40 陆逊少年时
李平(即李严)为何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致使诸葛退兵,自身削职?从表面上看,李平举措似乎过于轻率急躁,以至诸葛亮能轻易捉其把柄;从阴谋论角度看,则可谓贪心太过,遂至倾覆。

笔者研究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花了好一段时间,最近觉得,李平之铤而走险,实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属必然之举。就算不以虚报军情以掩其运粮过失,把失败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待诸葛军还,无论祁山前线胜负损益,李平亦始终逃不过被诸葛亮抓住运粮过失以实施严厉政治打击的命运,所不同者,只在打击之快慢迟速而已。对于这种打击,不单单是象三国志说的只是出于李平个人的忧虑,而且也和李平和诸葛亮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敌对心理有关。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挑明,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对方想搞倒自己,在双方经过第四次北伐前的重大政治交易后,北伐战争里无论谁出了错,都难免会成为对方的把柄,而对方抓住把柄后也决不会手下留情。

何以见得敌对是心照不宣?皆因第四次北伐前,李严和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政治讨价还价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用象棋术语比喻,李严已经开始将诸葛亮的军,而且是将军抽车的狠着杀着,你诸葛亮不是对北伐屡次失败心急如焚吗,好,就抓住你这最大的痛处,把我本来就应该拥有但是长期被你一人独占的权力和地位夺回来。李严本来就是托孤重臣,至少他自己就是这么看的。但是他却长期被诸葛亮孤立排挤,从刘备托孤时的“李严为副”,短时间内就被诸葛亮操控成“咸决于亮”,到诸葛亮上出师表,面对肯定知道李严受寄托的后主,居然连这个托孤副职的名字也不提,摆明是置先帝所作两人共辅少主之安排于不顾,而将李严放到应该疏远的“小人”之列,其对李严的边沿化达到了这种露骨的程度。

诸葛亮面对北伐的多次失败,他是心急如焚,希望能增加北伐的兵力,但是蜀国国力有限,多年的征战已经使民间感到厌倦疲惫,征兵调兵都已经难以大幅增加兵力,而李严却统领着接近蜀汉三分之一的兵力!这些部队对诸葛亮来说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的。这些部队,也是李严被边沿化后和诸葛亮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到第四次北伐前的那一笔交易,李严终于得到了一直想得到的东西:中央权力。在这之前,他总是摆脱不了一个“边”字,而这个“边”字使他总是和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相差一大截,甚至是连受寄托辅少主的名份也不被朝中多数人所认同,诸葛亮通过对李严进行长期的、不遗余力的排挤,力图在朝野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只有诸葛亮他自己才是唯一的受托孤者,可以名正言顺掌控大权,任何人都不能在政治权力上和他分庭抗礼。这种观念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后世多数人,包括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内,都是认为,只有诸葛亮才是受托孤者,所以能掌握到“咸决”之权,李严顶多只是个小小的配角。
可是无论你怎么排挤,李严毕竟不是等闲之辈。这一次,他终于利用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心理而进入了权力中央,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朝中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纷纷问诸葛亮为何对李严这么好。------------一个边城之将,只不过是先帝临死前碰巧升了他的官,你这样对他也好过了头了吧!诸葛亮长期的排挤李严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李严进入中央了,但只是多捞了点权力那么简单吗?非也!李严进入中央,将会直接挑战诸葛亮长期致力于形成的只有他自己才是唯一受托孤的观念。这种观念之所以能在朝中群臣心里形成并根深蒂固,除了诸葛亮的权势是主要原因外,李严远在外地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李严进来了,这种诸葛亮的一面之词还能站得稳吗?一旦站不稳,这个早就提出要自己开府治事的李严,又会做出什么严重威胁诸葛亮权势的事情来呢?诸葛亮连彭羕、廖立这样的言谈狂放的人都要治罪,面对这个在他眼中是“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的“小人”,面对这个步步进逼、不怀好意的强敌,能容忍其进一步威胁自己赖以掌权治国的政治名份吗?如果有人说能,你信不信呢?

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让李严入中央,是迫切希望尽快取得北伐进展而作出的弃子抢攻之举,其牺牲是非常巨大的,冒着要被李严咸鱼翻生分庭抗礼的大风险。
如果北伐取得重大进展,那么诸葛亮声誉会大大上升,李严再怎么申辩自己的托孤名分,也盖不过这种锋头,蜀汉的军政大权将仍然稳操于自己手中。如果北伐又像以往那样陷入僵局甚至挫衄而返,那么战争的失败将为李严的分庭抗礼提供更多筹码,甚至是压倒诸葛亮,当真治他一个“北伐不效”之罪。
从这些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第四次北伐是是抱着很大的信心去的,魏延入羌取得的胜利,是这种信心的重要来源。

总而言之,北伐胜,则二虎可暂保相安;北伐败,则一山不容二虎。北伐烽烟一息,托孤名份之总决战马上就要展开。对这种局势,频频进行政治交易的李平和诸葛亮心里应该都很清楚。

李平本来是出于很优越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你北伐胜,我仍留中央,你北伐败,我更有利,反正如果有什么错,都是你诸葛亮的错。只是身为后方大员,却逃不脱督办粮运之责,不能不分担一部分战争之风险,李平最终还是被拴到了北伐这根藤上。

双方都参与了北伐,就看谁出错了。无疑,诸葛亮在前线,出错的机会要远大于李平,可惜天有不测之风云。。。。。。

2004-6-19 04:15 青蓝
多说一句话我都觉得多余.  又在心玄意马的断章取义然后凭自己的幻想去讨论事情了.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李严传.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  反亮派的无理要求.  

诸葛亮决事, 不可独断,  事要与严商讨之.  这才叫尊重某某,  而严所在永安.  事无大小, 皆无须对亮言,  此乃副手.  

当朝内有事, 为主的诸葛亮尚要把事耽搁下来谴人咨于李严.  而李严远在边僵既独决东大门之事, 又与孔明共掌朝政.  如此关系乃李严为副??


最后,再奉上所谓李严应得的权力.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传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诸葛亮传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李严传


毫无根据的说李严该得的权力.  还在那大放阙词的说李严如何冤屈. 到头来, 我也不消多说.  这些爱幻想的人就喜欢架空历史.

2004-6-19 04:55 慕容燕然
补一个在这之前的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斗争事例

李严曾经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李严是诸葛亮的心腹么?诸葛亮在出事表中提到蒋、费、董允、向宠等人对李严只字不提,诸葛亮北伐诸将中也没有李严的名字。可以看出李严在诸葛亮心里根本排不上号,即使诸葛亮真的称王能落到他头上的好处也不会有多少。既然如此为什么李严要向诸葛亮提出一个他根本得不到好处的提案?

李严曾经给孟达的信上这样说道:“吾与孔明并受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先主传也有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可见李严在刘备死的时候是朝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但李严从镇留永安开却始终无法进入权力中心,长期离开成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被渐渐遗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记得有个诸葛亮,而李严他自己却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边将,这是李严无法接受的。于是李严就给诸葛亮写去了那样一封信。

这封信表面上看来是在位诸葛亮着想,但实际上呢?三国时期在孔明之前做王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如果说曹操做丞相时反对他的人还是他的政敌的话,从曹操在做魏公之时开始连自己人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荀彧。从魏公到魏王毛玠、崔琰等曹操创业时期的战友都走到了他的对立面。在一时间也造成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的局面。

李严想效仿的就是这个故事。倘若诸葛亮失去朝内大臣的信任他李严就可以从江州勤王,利用他手上的军队堂而皇之的从权力中心之外走入权力中心。诸葛亮也不笨,当然知道李严这封信是个陷阱,诸葛亮的回信更加表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在信的前面先自我谦虚了一番然后写道:“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灭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以灭魏来敷衍让李严吃了个软钉子。

李严这一计划破产了,于是这两个刘备曾经希望精诚团结的二人展开了更大的斗争。

2004-6-19 05:32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19, 4:55:11发表
补一个在这之前的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斗争事例

李严曾经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李严是诸葛亮的心腹么?诸葛亮在出事表中提到蒋、费、董允、向宠等人对李严只字不提,诸葛亮北伐诸将中也没有李严的名字。可以看出李严在诸葛亮心里根本排不上号,即使诸葛亮真的称王能落到他头上的好处也不会有多少。既然如此为什么李严要向诸葛亮提出一个他根本得不到好处的提案?

李严曾经给孟达的信上这样说道:“吾与孔明并受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先主传也有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可见李严在刘备死的时候是朝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但李严从镇留永安开却始终无法进入权力中心,长期离开成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被渐渐遗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记得有个诸葛亮,而李严他自己却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边将,这是李严无法接受的。于是李严就给诸葛亮写去了那样一封信。

这封信表面上看来是在位诸葛亮着想,但实际上呢?三国时期在孔明之前做王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如果说曹操做丞相时反对他的人还是他的政敌的话,从曹操在做魏公之时开始连自己人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荀彧。从魏公到魏王毛玠、崔琰等曹操创业时期的战友都走到了他的对立面。在一时间也造成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的局面。

李严想效仿的就是这个故事。倘若诸葛亮失去朝内大臣的信任他李严就可以从江州勤王,利用他手上的军队堂而皇之的从权力中心之外走入权力中心。诸葛亮也不笨,当然知道李严这封信是个陷阱,诸葛亮的回信更加表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在信的前面先自我谦虚了一番然后写道:“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灭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以灭魏来敷衍让李严吃了个软钉子。

李严这一计划破产了,于是这两个刘备曾经希望精诚团结的二人展开了更大的斗争。 [/quote]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b][color=red]欲得平兵以镇汉中[/color][/b],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b][color=red]欲令平主督汉中[/color][/b],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

排不上号?  实在让人失望.  

边缘化?  李严在蜀国握有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军权,  统领着蜀国东部领地.  这叫"没权力". 第一次北伐,  李严与诸葛亮共书与孟达以同辈相称,  这叫"被人遗忘".  多次北伐呼李严, 严不呼应这叫"排不上号",  最后诸葛亮留其子继任东部都督,  而李严归朝委与全事,  这叫"不重视".  

古来从来没有副手在外主政者还要事事远程询问的.  当然,  诸葛亮这里也没出现过.  既然李严被委以"留镇永安".  那么直接结果就是他一天驻守在外,  国内之事他就没处理的份.  既然这几个人常常以刘备命李严驻守永安的.  难道还怨诸葛亮不成? 而我则更直接.  诸葛亮被刘备属以后事.  所以李严中都护和留震永安都是诸葛亮安排的.

剩下的我同意.  是政治斗争,  李严不满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向诸葛亮做出挑战.  然而这权力和地位真的不符合他那副手的权力?  呵呵,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既此道理也.

哦,还有这一句:"李严这一计划破产了,于是这两个刘备曾经希望精诚团结的二人展开了更大的斗争。"
李严的计划破产与否.  这两个人都不可能再精诚合作.

2004-6-19 09:26 无知者
关于出师表未提及李严一事:

诸葛亮在朝之时,“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但一旦出兵伐魏,后方的很多事就不可能亲自过问,因此朝中之事很多就需要后主自己处理。诸葛亮对后主处理事务的能力显然不放心,因此在对他反复叮嘱,并安排一定的人员辅佐后主。出师表中提到的人物都属于这种角色,即留在后主身边,能匡正后主得失的。李严远在永安,当然不在此列。这并不能作为诸葛亮排挤李严的证据。

2004-6-19 09:58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19, 5:32:41发表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
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
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
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
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
心颠倒乃尔。

排不上号? 实在让人失望.

边缘化? 李严在蜀国握有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军权, 统领着蜀国东部领地. 这叫"没权力". 第一次北伐, 李严与诸葛亮共书与孟达以同辈相称, 这叫"被人遗忘". 多次北伐呼李严, 严不呼应这叫"排不上号", 最后诸葛亮留其子继任东部都督, 而李严归朝委与全事, 这叫"不重视".

古来从来没有副手在外主政者还要事事远程询问的. 当然, 诸葛亮这里也没出现过. 既然李严被委以"留镇永安". 那么直接结果就是他一天驻守在外, 国内之事他就没处理的份. 既然这几个人常常以刘备命李严驻守永安的. 难道还怨诸葛亮不成? 而我则更直接. 诸葛亮被刘备属以后事. 所以李严中都护和留震永安都是诸葛亮安排的.

剩下的我同意. 是政治斗争, 李严不满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向诸葛亮做出挑战. 然而这权力和地位真的不符合他那副手的权力? 呵呵,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既此道理也.

哦,还有这一句:"李严这一计划破产了,于是这两个刘备曾经希望精诚团结的二人展开了更大的斗争。"
李严的计划破产与否. 这两个人都不可能再精诚合作. [/quote]
看文章一定要通篇阅读切勿断章取义啊。

2004-6-19 10:07 慕容燕然
关于出师表未提及李严一事我的观点是在上出师表的时候李严已经失势。
李严留永安主要的的任务是防吴,在吴蜀讲和之后李严在永安就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了。但他一直回不了中央,只能在永安驻守,因此他以自己的身份和手中的兵向诸葛亮讨价还价。

2004-6-19 10:29 无知者
可是吴国曾经那样背信弃义,刚刚讲和,怎么可能完全信任?留下重要将领镇守是很正常的。出师表中提到的人官阶都不高,作用是匡正后主,提供咨询,李严既然不在后主身边,不提也是正常的。

2004-6-19 10:40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19, 10:07:54发表
关于出师表未提及李严一事我的观点是在上出师表的时候李严已经失势。
李严留永安主要的的任务是防吴,在吴蜀讲和之后李严在永安就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了。但他一直回不了中央,只能在永安驻守,因此他以自己的身份和手中的兵向诸葛亮讨价还价。 [/quote]
这点不太同意,你把联盟看得过于天真了,关羽是怎么败亡的呢?所谓“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已经表现得十分清楚。再者,以阎宇和黄皓的关系,不也一样任职于永安?

2004-6-19 10:54 江左云彦
呵呵,永安是边防重镇,即使是与东吴联盟,也必须设防

2004-6-19 11:08 无知者
蜀的防务主要在北方,对付魏,东方对付吴,南方对付南方少数民族。威胁大小依次为北、东、南。诸葛亮亲自北伐,而第二位防务交给李严,应该是正常的分工吧。

2004-6-19 11:53 实干司马
李严此人,虽说有一定能力经验,在蜀国诸多士人中算是翘楚,然而品德并不好,这是三国志上有公论的。他与诸葛亮的明争暗斗多为自己嫉妒诸葛亮的权势,自己先挑起的。
当然,诸葛亮为了抑制李严咄咄逼人的逼宫,也可能无奈作了不利于蜀国的事情,犹豫不决不救李严的挚友孟达,从而错失良机,就是例子。(见费诗传)
其实这也算荆州士人与益州本地士人的冲突起源及暗涌。

2004-6-19 13:03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19, 9:58:49发表
看文章一定要通篇阅读切勿断章取义啊。    [/quote]
李严曾经给孟达的信上这样说道:“吾与孔明并受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先主传也有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可见李严在刘备死的时候是朝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b][color=red]但李严从镇留永安开却始终无法进入权力中心[/color][/b],长期离开成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被渐渐遗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记得有个诸葛亮,而李严他自己却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边将,这是李严无法接受的。于是李严就给诸葛亮写去了那样一封信。


我针对的就是您这句大话.  [b][color=red]如果说你通篇文章里这一段不是独立论述李严诸葛亮政治斗争原因的.  我当然是断章取义. [/color][/b]

留镇永安,  加节, 更全权负责起东大门的任务.  是无关要紧的边将?  是国内国外皆不知其名?

明明是蜀国中第二号人物,  却什么都要求其参与和干涉.  怎么不见你们对诸葛亮这一个一把手在李严统的永安里一点都不需要过问就无啥表示?

总说李严被边缘话.  告诉我李严既统东大门的同时又要在朝里干涉朝政.  这样的情景还是"以诸葛亮为主, 李严为副"? 这样的情况还是"属以诸葛亮后事"?  


你跟老陆那种"李严边缘化"论的李严该有权力是什么呢? 你红色字体正好表明了李严看不到自己的位高权重, 一味追求更大的权力的重点所在.(你们甚至支持[b][color=red]李严跟诸葛亮至少要共决事[/color][/b]才叫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 然而却无视李严早就身集蜀国至少四分之一的土地兵力人口的统蜀调动大权在手 )  一味站在李严的角度上,  说他没能跟诸葛亮共商朝政就是达不到副手的地位.  却不知李严原本拥有了什么.  竟然说是"无关要紧"的边将.  

问一句,  李严负责东大门要务,  诸葛亮在朝中主导全局.  这样李严就不是诸葛亮副手了?

2004-6-19 21:16 陆逊少年时
所谓离不开李严看守东大门的理论,有致命弱点:

诸葛亮北上汉中,正是国内兵力集中北伐的时候,按道理,这是最需要李严看紧东大门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李严却到江洲去当知后事。

----------------请问:既然讲和成功后吴国仍然是如此危险,诸葛亮北上,李严为何不打醒精神看永安?
---------------请问:知后事为何就不能到中央去办公?一定要在江州?

有意思的问题。

2004-6-19 22:05 秋孤寒
不要钻牛角尖,重视东线难道需要把兵都堆在家门口?外交上的信任从来都是既合作又互相防范,兵力的部署需要根据形势而定,正因为让李严知后事,才需要他移屯江州,也才能做到两面兼顾(自然也有亲密度加强的因素,但再怎么也不能给别人机会)。

从后期邓芝坐镇江州,而阎宇又转永安,难道没有东吴政权交替,联盟不明的原因?

2004-6-19 22:16 青蓝
请问: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李严传.


根据李严传, 如果是李严得不到应有的权力而作出的挑衅,  他这里在干嘛?  

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b][color=blue]留护军陈到驻永安[/color][/b],[b][color=red]皆统属严。[/color][/b]-----李严传

1 李严没打醒精神镇永安还是你没看见蓝色的字体.
2 为什么知后事而不回中央,  看看红色字体李严想干嘛? 既不愿意放弃已有的东大门都督, 又想要"知后事",  当然就把东部行政区设得靠近成都,  然后又申请领州刺史,  简直是完美的计划,  自己不需要放弃已有的东部权力,  又可以一下子兼得朝政大权.  有人想过吗?

2004-6-19 22:29 superzz_0
我现在也反对李严和诸葛亮政治斗争这个说法,诸葛亮的人品是毫无疑问的好。而李严,最多也就嫉妒下诸葛亮,根本谈不上什么仇恨,而且永安都督正如几位所说,是个重要职位,后来的右大将军阎宇也是永安都督

2004-6-20 02:22 慕容燕然
夷陵之战以后魏吴交恶,彼此之间大小战争不断。孙权自知没有同时对付魏蜀两个国家的能力,因此首先是由他派出郑泉向刘备示好,双方关系开始缓和,诸葛亮派邓芝使吴是在这两年之后的事。双方结盟边境休兵虽然是各自有自己的算盘但毕竟目标一致,两国不至于出现激烈冲突。倘若一方打破平衡魏军顺势而下唇亡齿寒两国尽灭,这点认识相信当时吴蜀双方都心知肚明。留部分兵力监视对方动静尚可,若是拿出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驻守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2004-6-20 02:44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19, 13:03:59发表
李严曾经给孟达的信上这样说道:“吾与孔明并受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先主传也有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可见李严在刘备死的时候是朝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b][color=red]但李严从镇留永安开却始终无法进入权力中心[/color][/b],长期离开成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被渐渐遗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记得有个诸葛亮,而李严他自己却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边将,这是李严无法接受的。于是李严就给诸葛亮写去了那样一封信。


我针对的就是您这句大话.  [b][color=red]如果说你通篇文章里这一段不是独立论述李严诸葛亮政治斗争原因的.  我当然是断章取义. [/color][/b]

留镇永安,  加节, 更全权负责起东大门的任务.  是无关要紧的边将?  是国内国外皆不知其名?

明明是蜀国中第二号人物,  却什么都要求其参与和干涉.  怎么不见你们对诸葛亮这一个一把手在李严统的永安里一点都不需要过问就无啥表示?

总说李严被边缘话.  告诉我李严既统东大门的同时又要在朝里干涉朝政.  这样的情景还是"以诸葛亮为主, 李严为副"? 这样的情况还是"属以诸葛亮后事"?  


你跟老陆那种"李严边缘化"论的李严该有权力是什么呢? 你红色字体正好表明了李严看不到自己的位高权重, 一味追求更大的权力的重点所在.(你们甚至支持[b][color=red]李严跟诸葛亮至少要共决事[/color][/b]才叫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 然而却无视李严早就身集蜀国至少四分之一的土地兵力人口的统蜀调动大权在手 )  一味站在李严的角度上,  说他没能跟诸葛亮共商朝政就是达不到副手的地位.  却不知李严原本拥有了什么.  竟然说是"无关要紧"的边将.  

问一句,  李严负责东大门要务,  诸葛亮在朝中主导全局.  这样李严就不是诸葛亮副手了? [/quote]
吴蜀交恶则东线重于北线,吴蜀通好则北线重于东线。
倘若李严一直负责东大门要务实际上与当初魏延负责北大门要务角色无异,不过是兵多一点权大一点稍微不听话一点而已。

李严手里集中的蜀国至少四分之一的土地兵力人口并不是已开始就有的,这是他和诸葛亮一次次做政治交易的结果。
不过无论他如何与诸葛亮交易只要不进入成都他这个“副”始终不过是个看门的将领而已。

2004-6-20 03:25 陆逊少年时
李严后来到汉中,那么那个时候就不用看东大门了?李严进了中央,又不用他看门了?看门将领统属于他,又等于他亲自看?

讲到底--------------李严在哪里,根本就和看东门无关!

2004-6-20 03:35 陆逊少年时
李严在江州,是在没有办法打进中央的情况下,拥兵坐大,扩张地盘的办法。一旦有足够好的交易条件,他还是愿意北上的。目前的地盘,只能靠诸葛亮忙于北伐才能维持,不恢复托孤名分,他就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诸葛亮一开口就应是想要兵,从“无有来意”一句,是要李严带兵一起来,镇守汉中,而不是什么叫李严看东门。

2004-6-20 04:01 陆逊少年时
[quote]原帖由[i]跋锋寒[/i]于2004-06-19, 22:05:23发表
不要钻牛角尖,重视东线难道需要把兵都堆在家门口?外交上的信任从来都是既合作又互相防范,兵力的部署需要根据形势而定,正因为让李严知后事,才需要他移屯江州,也才能做到两面兼顾(自然也有亲密度加强的因素,但再怎么也不能给别人机会)。

从后期邓芝坐镇江州,而阎宇又转永安,难道没有东吴政权交替,联盟不明的原因? [/quote]
要李严北上,不等于完全丢空东门。

诸葛亮的本意就是要李严带兵去守汉中,这样他就能抽出汉中的防守兵力加入北伐军。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李严,之前没有过“为了两面兼顾才驻江州”的念头,驻江州是李严不肯北上之后才有的结果。诸葛亮的本意,并没有留李严看东门这一层考虑。

2004-6-20 07:38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4-06-19, 22:29:46发表
我现在也反对李严和诸葛亮政治斗争这个说法,诸葛亮的人品是毫无疑问的好。而李严,最多也就嫉妒下诸葛亮,根本谈不上什么仇恨,而且永安都督正如几位所说,是个重要职位,后来的右大将军阎宇也是永安都督 [/quote]
诸葛亮与李严的政治斗争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特殊的身份决定的,与个人人品的好坏并无牵涉。且两人之间权力的争夺并非起自李严,由于刘备的安排,李曾一度抱有与诸葛亮通力合作共辅幼主的幻想,但诸葛亮对李严的排挤令其意识到中央并没有自己的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李由希望参与中央决策转而追求大吏封疆以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这与其说是心怀非分,倒不如说是为求政治上自保的应对之举。两人权力斗争的微妙细致,非只言片语可以将其脉络梳理清楚的。

2004-6-20 13:05 陆逊少年时
也许这篇文章的的表达有问题

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怎么动摇原有较为广泛认同的认识,只是加入了一点,
那就是:李严的虚报军情,并非是由于政治白痴自取其败。而是势成骑虎不得不为。

2004-6-20 13:50 无知者
如果李严认为诸葛亮是处心积虑要抓他的把柄整倒他,为什么”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2004-6-20 15:50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0, 2:44:31发表
吴蜀交恶则东线重于北线,吴蜀通好则北线重于东线。
倘若李严一直负责东大门要务实际上与当初魏延负责北大门要务角色无异,不过是兵多一点权大一点稍微不听话一点而已。

李严手里集中的蜀国至少四分之一的土地兵力人口并不是已开始就有的,这是他和诸葛亮一次次做政治交易的结果。
不过无论他如何与诸葛亮交易只要不进入成都他这个“副”始终不过是个看门的将领而已。 [/quote]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一步步? 请告诉我李严此时握有的跟以后领有的权力有多大差距?

李严不过比魏延权大一点, 稍不听话一点? 这一点如果还不足够的话.  再增还是亮主严副?



魏延北大门要务远比李严的东大门权力小得N多,  魏延是因战功而获封加节的.  但是所领之土仍然由中央掌握.  而李严呢?

吴蜀交恶之前,  吴蜀也一直至力于跟魏的交战.  荆州不也一样不声不响被做了? 我们后人看到的是孙权跟蜀国联盟,  此后再少有背盟事件.  注意,  吴蜀始通联盟,  蜀国就立刻把镇东的李严立刻调走吗? 还没有那么傻的人存在吧?

2004-6-20 16:01 青蓝
陆逊:
李严归中央和在江州的区别.  只有两个.  如果诸葛亮北上李严就立刻回朝,  那么,  他所统属的东大门是仍然由他所管理,  但是此时东大门那一块已经不会再是他所独领. 而是回归朝庭控制.  也就是说,  他回朝后,  虽然能跟诸葛亮同朝共议事,  但是,  这并不是什么一本万利的事情,  前提是,  当他回朝,  他的东大门要务和那已经握有的权力,  就已经不再是他所独有.  

无法打进中央? 是无法割舍自己的权力而已.  

没有托孤的名分?  所以说, 什么叫人心不足呢?  刘备托孤时已经严令分清主副了.  你们在替李严提的托孤名分是什么?  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做"?  

你们只需要回答出几个问题.

第一:何为主副,  主副名分又该如何区分?
第二:你们所认为李严该得的权力和名分,  还是主副关系吗?
第三: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你们认为这一句该如何理解好呢?

2004-6-20 17:19 万壑松风
诸葛亮与李严的身份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不能孤立地加以审视,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1、历来托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鲜有仅托于一人的情况?

2、刘备为什么在临死前不到一年火箭式提拔李严到中央?

3、如何看待诸葛亮与李严的主副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是简单的一把手,二把手的关系。

4、以当时的情况看,李严为什么长期远离蜀国的权力中心?

2004-6-20 18:08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万壑松风[/i]于2004-06-20, 17:19:28发表
诸葛亮与李严的身份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不能孤立地加以审视,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1、历来托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鲜有仅托于一人的情况?

2、刘备为什么在临死前不到一年火箭式提拔李严到中央?

3、如何看待诸葛亮与李严的主副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是简单的一把手,二把手的关系。

4、以当时的情况看,李严为什么长期远离蜀国的权力中心? [/quote]
松风说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1  托孤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国家安泰.  宗室得存.  鲜有一受托一人的情况不用说谁都明白.  

2  刘备火箭似的提李严而诸葛亮更火箭似的短期内就得到政军大权.  称帝立为丞相, 如果没记错,  一向不指染军事的诸葛亮这时也做起了司棣校卫以及录尚书事.  这又是为什么?  光看李严叫联系着看?

3  如果复杂起来,  蜀国还能安泰吗?  如君所言,  既在托孤里以诸葛亮为主,  又在安排里让李严跟诸葛亮平摊,  这种安排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如果再深入思考的话,  请告诉我李严在诸葛亮死后的表现又说明了什么?

4  问刘备和李严吧.  历来也没有什么顾命大臣会被先帝任命常驻于外的.

2004-6-20 19:52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4-06-20, 13:50:12发表
如果李严认为诸葛亮是处心积虑要抓他的把柄整倒他,为什么”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quote]
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高超的政治手段。李严虽然被“定点清除”但是他儿子还在。不过没了督江州的权利好像是丞相府的中郎参军,所以李严还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2004-6-20 20:17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0, 15:50:02发表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一步步? 请告诉我李严此时握有的跟以后领有的权力有多大差距?

李严不过比魏延权大一点, 稍不听话一点? 这一点如果还不足够的话.  再增还是亮主严副?



魏延北大门要务远比李严的东大门权力小得N多,  魏延是因战功而获封加节的.  但是所领之土仍然由中央掌握.  而李严呢?

吴蜀交恶之前,  吴蜀也一直至力于跟魏的交战.  荆州不也一样不声不响被做了? 我们后人看到的是孙权跟蜀国联盟,  此后再少有背盟事件.  注意,  吴蜀始通联盟,  蜀国就立刻把镇东的李严立刻调走吗? 还没有那么傻的人存在吧? [/quote]
诸葛亮南征,李严从永安到江州就是第一笔交易。李严正是因为无法进入中央才不得不经营东部以此和诸葛亮分庭抗礼。



[color=blue]吴蜀交恶之前, 吴蜀也一直至力于跟魏的交战. 荆州不也一样不声不响被做了? 我们后人看到的是孙权跟蜀国联盟, 此后再少有背盟事件. 注意, 吴蜀始通联盟, 蜀国就立刻把镇东的李严立刻调走吗? 还没有那么傻的人存在吧? [/color]

其实这段话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诸葛亮是以什么借口不让李严回到成都的。冠冕堂皇啊。
具体分析:巴蜀又怎么和南郡相同呢?丢荆州丢的是一个郡被偷袭还说得过去,益州一个州你让东吴怎么去偷袭?刘备攻蜀在有内应的情况下尚且打了一年有余还损失了个庞统。蜀中山川之险吴军又怎能不知?一旦吴军过[color=red]三峡[/color]进入蜀中则吴国的千里长江防线无人守御岂非正好让魏军有机可乘?


说句题外话:《汉晋春秋》记载:(与李严被废同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2004-6-20 20:54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0, 18:08:23发表
松风说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1  托孤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国家安泰.  宗室得存.  鲜有一受托一人的情况不用说谁都明白.  

2  刘备火箭似的提李严而诸葛亮更火箭似的短期内就得到政军大权.  称帝立为丞相, 如果没记错,  一向不指染军事的诸葛亮这时也做起了司棣校卫以及录尚书事.  这又是为什么?  光看李严叫联系着看?

3  如果复杂起来,  蜀国还能安泰吗?  如君所言,  既在托孤里以诸葛亮为主,  又在安排里让李严跟诸葛亮平摊,  这种安排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如果再深入思考的话,  请告诉我李严在诸葛亮死后的表现又说明了什么?

4  问刘备和李严吧.  历来也没有什么顾命大臣会被先帝任命常驻于外的. [/quote]
1、既然大家都明白就好说多了,托孤臣子是复数并不能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必须托孤的臣子间能够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冲主才能从中得利。

2、司隶校尉负责督察百官,并不是军职,录尚书事虽无所不统,但若无授权,并不直接指挥军队,从刘备托孤的内容看,李严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为军事首脑。

3、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统领军政,李严为副,李严这个“副”我认为应这样理解:李严在政上作为诸葛亮副手体现在他尚书令的职务上,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处,直接对皇帝负责,诸葛亮的决策亦须通过尚书台才能颁令全国;在军事上的体现则是其作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作为军事首脑,以避免诸葛亮完全控制军权。当然,诸葛亮的权力和地位也会制约李严不会做出非分之举,这种安排应该是刘备托孤时的愿望。

4、刘备刚死,蜀吴之间尚有强烈的不信任,所以必须留兵以备不虞,故有权统内外军事的李严驻留此地,正是为了以防非常。但这显然是临时性的,并非将李严永久放在外地,否则完全没有令李严担任尚书令,受托孤重任的必要。至于后来李严驻外没有返回成都,则不是刘备的初衷,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政治斗争所引致的。

2004-6-20 21:24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万壑松风[/i]于2004-06-20, 20:54:05发表
1、既然大家都明白就好说多了,托孤臣子是复数并不能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必须托孤的臣子间能够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冲主才能从中得利。

2、司隶校尉负责督察百官,并不是军职,录尚书事虽无所不统,但若无授权,并不直接指挥军队,从刘备托孤的内容看,李严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为军事首脑。

3、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统领军政,李严为副,李严这个“副”我认为应这样理解:李严在政上作为诸葛亮副手体现在他尚书令的职务上,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处,直接对皇帝负责,诸葛亮的决策亦须通过尚书台才能颁令全国;在军事上的体现则是其作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作为军事首脑,以避免诸葛亮完全控制军权。当然,诸葛亮的权力和地位也会制约李严不会做出非分之举,这种安排应该是刘备托孤时的愿望。

4、刘备刚死,蜀吴之间尚有强烈的不信任,所以必须留兵以备不虞,故有权统内外军事的李严驻留此地,正是为了以防非常。但这显然是临时性的,并非将李严永久放在外地,否则完全没有令李严担任尚书令,受托孤重任的必要。至于后来李严驻外没有返回成都,则不是刘备的初衷,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政治斗争所引致的。 [/quote]
1  有效的制约跟平分大权扯不上等号.  李严一直都有着足够的牵制力.  

2  哈!~  诸葛亮传里的"属以后事"又是怎么回事? 早说了只看见李严的"统军事"而不联合其他史料记载自然会看出是李严掌军事这么有趣的笑话.  

3  看, 看,  提也不提诸葛亮的"属以后事"了不是? 忽略了历史记载的任何一个细节.  当然得出个搞笑的论调.  另外, 再联合三国志的记载,  还能得出刘备本身愿望是想一人主政,一人主军的话,  那么李严与诸葛亮两人根本不会一人回成都一人留永安.  难道还有人傻到这样安排等于在破坏自己所希望的"制横"吗?

再思考思考陈寿在写刘备评语的时候为什么会写是刘备以举国托于诸葛亮. 这个是评语不是史料没错,  但是这却是时人的看法.  难道就因为是句评语就可以忽略去了吗?
最后,  再次再次强调.  如果李严是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力的话,  他在诸葛亮死后还为什么"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不是诸葛亮在排挤他吗? 不是诸葛亮在打压他吗?

4  以托孤的语言,  那么尚书令是位于中都护之上的,  那么.  李严传里应该是成为以尚书令领XXX.   但是"以李严为中都护"后,  还有尚书令这回事在他身上吗? 全蜀国在此后皆以都护称李严.  李严还兼领尚书令?

从诸葛亮数次转封李严, 却始终没有去其中都护职位,  又从李严尚在而尚书令被另封可以看得出.  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  刘备死时吴蜀并为同盟,  而是停战而已.  从哪看出留李严是暂时性的??刘备就知道吴其后不久就跟自己联盟了? 想不到万兄把吴蜀的同盟时间足足提前了三年啊.

2004-6-20 21:29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0, 19:52:53发表
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高超的政治手段。李严虽然被“定点清除”但是他儿子还在。不过没了督江州的权利好像是丞相府的中郎参军,所以李严还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quote]
哈!~~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b][color=red]平常冀亮当自补复[/color][/b],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高超政治手段? 再高超也好,  自己原属权力被完全剥削,  李严就为了对手留自己儿子的官,  就常冀亮当自补复,  还在诸葛亮死后发病死??你觉得合理吗?

2004-6-20 21:38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0, 20:17:01发表
诸葛亮南征,李严从永安到江州就是第一笔交易。李严正是因为无法进入中央才不得不经营东部以此和诸葛亮分庭抗礼。



[color=blue]吴蜀交恶之前, 吴蜀也一直至力于跟魏的交战. 荆州不也一样不声不响被做了? 我们后人看到的是孙权跟蜀国联盟, 此后再少有背盟事件. 注意, 吴蜀始通联盟, 蜀国就立刻把镇东的李严立刻调走吗? 还没有那么傻的人存在吧? [/color]

其实这段话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诸葛亮是以什么借口不让李严回到成都的。冠冕堂皇啊。
具体分析:巴蜀又怎么和南郡相同呢?丢荆州丢的是一个郡被偷袭还说得过去,益州一个州你让东吴怎么去偷袭?刘备攻蜀在有内应的情况下尚且打了一年有余还损失了个庞统。蜀中山川之险吴军又怎能不知?一旦吴军过[color=red]三峡[/color]进入蜀中则吴国的千里长江防线无人守御岂非正好让魏军有机可乘?


说句题外话:《汉晋春秋》记载:(与李严被废同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quote]


1 是诸葛亮北伐, 李严才转屯江州.  李严是不满自己的权力才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起来.  这跟制横诸葛亮半点关系都沾不上边.  

2 是,  不能跟荆州相提.  要不要看看刘秀时的那位背道兼驰二千里.  占江州,  逼成都的家伙出来?  刘备攻蜀是损失了一个庞统,  但是诸葛亮张飞入蜀困难重重了??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诸葛亮北伐.  曹魏若再次联合东吴那么而此时东大门却疏于防守.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2004-6-20 23:39 陆逊少年时
青蓝:
就事论事,不要讨论“应该写作‘以尚书令领xxx’”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谁能下结论?我相信普天之下没有人能下这样的结论,也没有意义。

2004-6-20 23:45 青蓝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06-20, 23:39:46发表
青蓝:
就事论事,不要讨论“应该写作‘以尚书令领xxx’”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谁能下结论?我相信普天之下没有人能下这样的结论,也没有意义。 [/quote]
就事论事就不该把自己的幻想也写进来了.  

况且这不是什么几百种形式的书写. 陈寿做史里至少没有什么是任命官爵还会弄成这种错误的.

2004-6-20 23:46 陆逊少年时
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诸葛归中,李严守边,是靠刘备任命李严统军对吴,诸葛亮送灵柩回都形成的。对吴和议一成,李严就已经不需要留镇了。毕竟托孤为副和普通的太守不同,我说出师表排挤李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2004-6-20 23:53 陆逊少年时
诸葛亮毕竟和司马懿等魏国大臣不同,他在品德上还是有着高尚的一面,没有夷李平三族。但是,你不能因为这种高尚的一面,就否定他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透露出来的阴暗心理,你可以以迫不得已原谅他,但是不能否定有过这种心理的存在。

这种心理,并非是我空穴来风的猜想,而是有着明文为据。至于见仁见智之辩,相信非我所能屈折,无需强求,成一家之言,足矣。

2004-6-21 00:22 青蓝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06-20, 23:46:02发表
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诸葛归中,李严守边,是靠刘备任命李严统军对吴,诸葛亮送灵柩回都形成的。对吴和议一成,李严就已经不需要留镇了。毕竟托孤为副和普通的太守不同,我说出师表排挤李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quote]
"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


普通永安守将??明文震书,  正式策封其侯,  并加节.  蜀国里总共有多少个人是生而获封侯的? 我觉得刘备的一句话十分有趣.  "马谡不可大用", 这句话看似是对诸葛亮的规劝, 但是其中可以想象到很多事情.  如果刘备真的想要李严跟诸葛亮共掌朝政. 那么他只对诸葛亮说就奇怪了. 不是两人共掌事吗? 而且马谡所用还正是所谓"李严为主"的军事.  

所以说,  刘备的安排和心意很明显了.

2004-6-21 00:34 青蓝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06-20, 23:53:54发表
诸葛亮毕竟和司马懿等魏国大臣不同,他在品德上还是有着高尚的一面,没有夷李平三族。但是,你不能因为这种高尚的一面,就否定他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透露出来的阴暗心理,你可以以迫不得已原谅他,但是不能否定有过这种心理的存在。

这种心理,并非是我空穴来风的猜想,而是有着明文为据。至于见仁见智之辩,相信非我所能屈折,无需强求,成一家之言,足矣。 [/quote]
我不能否去你心里对诸葛亮所造出的阴暗面幻想.  

我只说出我自己的观点.

既然与吴同盟前,  李严是不能离开永安的, 那么这段时间里诸葛亮没有与他共掌事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因为他任务是防吴.  但是为什么与吴同盟后,  李严却不愿意回成都.  而是转屯江州并且要索封州刺史呢? 最后还要表其子督江州,  并署以府事他才肯回成都.  

最后,  李严却平常冀亮当自补复,  从此中可以看出.  到底是李严自己利欲晕心,  还是诸葛亮在边缘化李严了呢??


我一直都没反对李严跟诸葛亮发生政治斗争,  发生在两个顾命之臣之间, 这不过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李严跟诸葛亮谁在耍手段方面, 我不敢苟同.

2004-6-21 03:15 陆逊少年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1, 0:22:45发表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06-20, 23:46:02发表
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诸葛归中,李严守边,是靠刘备任命李严统军对吴,诸葛亮送灵柩回都形成的。对吴和议一成,李严就已经不需要留镇了。毕竟托孤为副和普通的太守不同,我说出师表排挤李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quote]
"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


普通永安守将??明文震书,  正式策封其侯,  并加节.  蜀国里总共有多少个人是生而获封侯的? 我觉得刘备的一句话十分有趣.  "马谡不可大用", 这句话看似是对诸葛亮的规劝, 但是其中可以想象到很多事情.  如果刘备真的想要李严跟诸葛亮共掌朝政. 那么他只对诸葛亮说就奇怪了. 不是两人共掌事吗? 而且马谡所用还正是所谓"李严为主"的军事.  

所以说,  刘备的安排和心意很明显了. [/quote]
[color=blue]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color]

马谡当时还没但任军职,只不过是口头将军而已,和李严统军何干?

2004-6-21 03:16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0, 21:38:27发表
1 是诸葛亮北伐, 李严才转屯江州.  李严是不满自己的权力才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起来.  这跟制横诸葛亮半点关系都沾不上边. 

2 是,  不能跟荆州相提.  要不要看看刘秀时的那位背道兼驰二千里.  占江州,  逼成都的家伙出来?  刘备攻蜀是损失了一个庞统,  但是诸葛亮张飞入蜀困难重重了??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诸葛亮北伐.  曹魏若再次联合东吴那么而此时东大门却疏于防守.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quote]
时间顺序为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四年李严移江州筑城,五年北伐。且不论这笔交易是在南征时就商量好还是在北伐前才定下来可以看出的是在诸葛亮权利有所扩大的同时李严的权利也在慢慢变大。
李严当然是不满自己的权力才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起来,在南征和北伐期间李严转而谋求巴郡土地的控制权,可见已经无法进入成都。从南征到北伐李严的制衡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他的“边缘化”已然是开始了。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曹丕不攻蜀汉反打东吴。所以孙权才会首先派郑泉向刘备示好,两国重修同盟。因此我不相信孙权还会对所谓的“魏吴同盟”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在此同时魏吴两国已经打得不可开交。
千里用兵国国内空虚,若有黄雀在后悔之晚矣!偷袭荆州就是明证。孙权长于此道又怎能对此不做考虑?益扬两州轻重缓急相信孙权自有考量。
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一国灭则两国尽灭。蜀亡则长江之险魏吴共享,顺江而下水路并进乃北人灭南之正道。
魏吴交锋,魏军南下,隔江,战之不利。然孙权每每北上亦是铩羽而归。东吴一国实乃[color=red]守有余而攻不足[/color]也。

刘秀攻蜀派出水陆军6万余、骑5000(东吴一国兵力十万有余,要是派出6w5……)从建武十一年闰三月至十月岑彭被暗杀,7个月内公孙述未灭(吴军半数兵力在外夜长梦多 ,倘若国内有变…… )。

2004-6-21 03:17 陆逊少年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1, 0:34:47发表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06-20, 23:53:54发表
诸葛亮毕竟和司马懿等魏国大臣不同,他在品德上还是有着高尚的一面,没有夷李平三族。但是,你不能因为这种高尚的一面,就否定他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透露出来的阴暗心理,你可以以迫不得已原谅他,但是不能否定有过这种心理的存在。

这种心理,并非是我空穴来风的猜想,而是有着明文为据。至于见仁见智之辩,相信非我所能屈折,无需强求,成一家之言,足矣。 [/quote]
我不能否去你心里对诸葛亮所造出的阴暗面幻想.  

我只说出我自己的观点.

既然与吴同盟前,  李严是不能离开永安的, 那么这段时间里诸葛亮没有与他共掌事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因为他任务是防吴.  但是为什么与吴同盟后,  李严却不愿意回成都.  而是转屯江州并且要索封州刺史呢? 最后还要表其子督江州,  并署以府事他才肯回成都.  

最后,  李严却平常冀亮当自补复,  从此中可以看出.  到底是李严自己利欲晕心,  还是诸葛亮在边缘化李严了呢??


我一直都没反对李严跟诸葛亮发生政治斗争,  发生在两个顾命之臣之间, 这不过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李严跟诸葛亮谁在耍手段方面, 我不敢苟同. [/quote]
根据史实,正是要探究为何李严不能回成都,你一下就咬定是“不愿”,这就把自己的猜想当成论据来用了。

2004-6-21 09:44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0, 21:24:25发表
1  有效的制约跟平分大权扯不上等号.  李严一直都有着足够的牵制力.  

2  哈!~  诸葛亮传里的"属以后事"又是怎么回事? 早说了只看见李严的"统军事"而不联合其他史料记载自然会看出是李严掌军事这么有趣的笑话.  

3  看, 看,  提也不提诸葛亮的"属以后事"了不是? 忽略了历史记载的任何一个细节.  当然得出个搞笑的论调.  另外, 再联合三国志的记载,  还能得出刘备本身愿望是想一人主政,一人主军的话,  那么李严与诸葛亮两人根本不会一人回成都一人留永安.  难道还有人傻到这样安排等于在破坏自己所希望的"制横"吗?

再思考思考陈寿在写刘备评语的时候为什么会写是刘备以举国托于诸葛亮. 这个是评语不是史料没错,  但是这却是时人的看法.  难道就因为是句评语就可以忽略去了吗?
最后,  再次再次强调.  如果李严是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力的话,  他在诸葛亮死后还为什么"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不是诸葛亮在排挤他吗? 不是诸葛亮在打压他吗?

4  以托孤的语言,  那么尚书令是位于中都护之上的,  那么.  李严传里应该是成为以尚书令领XXX.   但是"以李严为中都护"后,  还有尚书令这回事在他身上吗? 全蜀国在此后皆以都护称李严.  李严还兼领尚书令?

从诸葛亮数次转封李严, 却始终没有去其中都护职位,  又从李严尚在而尚书令被另封可以看得出.  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  刘备死时吴蜀并为同盟,  而是停战而已.  从哪看出留李严是暂时性的??刘备就知道吴其后不久就跟自己联盟了? 想不到万兄把吴蜀的同盟时间足足提前了三年啊. [/quote]
1、没人说过“平分大权”,不要强加于人。

2、请区分刘备托孤的初衷和后来情况的发展,这是两回事,后来的情况并未按照刘备的意愿发展。

3、你还是搞不懂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不是“一人主政,一人主军”可以概括的,刘备为诸葛亮与李严所设置的合作模式是诸葛亮有最高决策权,李严则有参与决策权并通过对行政:尚书令,军事:中都护这两个关键职务直接掌握军政事务的具体操作。诸葛亮与李关系大体如下:

                            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


             行政                                         军事
         李严(尚书令)                               李严(中都护)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实际上是说李明白自己的案要想翻过来,蜀国上下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这个权力,这是李对诸葛亮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诸葛亮死后,李知道蜀国是没有人敢翻诸葛亮定的案的,自己那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破灭了。故有上面的表现。

4、尚书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非重臣不能当,刘备在临死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李严召至永安,以最正式的“拜”的方式任命李为尚书令,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此任命不是临时性的,否则可以用其他方式让李行使尚书令的职权,如“守”;二、此时刘备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回不了成都了,而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更多是对自己身后做的人事安排。
如果李在担任中都护时即不再担任尚书令,那么尚书令这个职位会不安排其他人担任而令其空缺吗?纵观蜀汉,从刘备进位汉中王起,尚书令之位就从未空缺过,在刘备驾崩,刘禅登基这样的关键时刻尚书令可能虚位不置吗?

根据蜀书的记载,在李严之后担任尚书令的是陈震,时间在建兴三年,而李严担任中都护是在章武三年也就是建兴元年,如何能因此就看出“尚书令早在李严为中都护时就空缺出来了”呢?说李严留驻永安是暂时性的是指此安排仅限于吴蜀间处于敌对状态时,一旦两国重归于好,身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李严自然应该返回成都与另一位顾命大臣诸葛亮一起辅弼冲主,刘备若想将李长期留在永安,何必令李与诸葛并受寄托呢?

2004-6-21 09:50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0, 21:29:29发表
哈!~~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b][color=red]平常冀亮当自补复[/color][/b],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高超政治手段? 再高超也好,  自己原属权力被完全剥削,  李严就为了对手留自己儿子的官,  就常冀亮当自补复,  还在诸葛亮死后发病死??你觉得合理吗? [/quote]
李严和诸葛亮在维护和巩固蜀汉统治上方向是一致的。
李严失势但诸葛亮仅点到为止所以蜀中局势稳定,李严长期经营的巴郡不致动乱,留李丰正是点睛之笔。且[color=red]李丰在朝则李严的言行均要收敛以免自己的行为会危及儿子的前途乃至性命。[/color]


以下这段话是颇值得玩味的,似乎隐有所指。
[color=blue]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color]

2004-6-21 12:13 无知者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1, 9:50:23发表
,留李丰正是点睛之笔。且[color=red]李丰在朝则李严的言行均要收敛以免自己的行为会危及儿子的前途乃至性命。[/color]

[/quote]
这样说未免有点以什么之心度什么之腹了吧?要防止李严乱说话需要保留他儿子的官位吗?直接拿李严本人的性命来要挟他不更好?杨仪是怎么死的?如果他儿子的官位也被废了,李严的言行就不会危及他儿子的性命了吗?

2004-6-21 14:07 青蓝
1  嘿,  两相分别主一事,  权力不是平摊还有什么?

2  属以后事是事后发展? 麻烦看清楚点诸葛亮传里诸葛亮收托的一幕.

3  呵,  如果刘备要李严能跟诸葛亮有这样对等的关系以及处理军事的权力,  至少不能只让诸葛亮一个人送棺.   既然你说的正式拜为尚书令不是临时性的,  那么之后封为中都护难道就是临时性的了??留镇永安就是临时性??刘备还知道吴蜀很快就能同盟??别忘了,  孙权虽然请和, 但是孙权仍然有吞蜀之心,  而且这里要考虑刘备对吴蜀关系的考虑是怎么样的.  

当自补复是翻案啊?~~`  诸葛亮死后没人有权力?? 我不知道该说是你天真还是李严天真.

"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
是习先生他理解力有问题吗?

4  由于刘备是不知道吴蜀到什么时候才复通联盟,  所以说李严是个临时性任命真让人难以理解.  留着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得以回蜀的尚书令在永安??

刘备提李严为尚书令如果真的是为了他将来,  至少,  他也要让李严到成都尚书府里报个道.  露个脸.  但是为什么刘备连让李严回成都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呢? 是否说,  李严当时离开永安一刻都不行了??

留一个不知何年回朝的人领着个实空名在的尚书令??你说尚书令不能空缺那么李严在永安这几年尚书令里有人处事吗? 到底是名不可空缺还是实际不可空缺呢??或者说,只要有个名担任在那就行了??

我是从尚书令这种重臣级别的职位都能在顾命大臣仍在的时候改封看出李严已经没有担任尚书令的.  你又是从哪看出李严还一直担任尚书令的??

吴蜀交好后永安就缺少大将重兵去镇守了吗??蜀三角(汉中, 永安,  南中)从来就没少过人镇守啊.

2004-6-21 14:09 青蓝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当时还没但任军职,只不过是口头将军而已,和李严统军何干?难道刘备还认为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到政场上去??马谡当时是搞什么的有什么重要的??只要刘备知道诸葛亮所其中马谡是哪些方面就足够了.

2004-6-21 14:12 青蓝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06-21, 3:17:52发表
根据史实,正是要探究为何李严不能回成都,你一下就咬定是“不愿”,这就把自己的猜想当成论据来用了。 [/quote]

你不也一口咬定是诸葛亮不让他回朝???

2004-6-21 14:17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4-06-21, 12:13:46发表
这样说未免有点以什么之心度什么之腹了吧?要防止李严乱说话需要保留他儿子的官位吗?直接拿李严本人的性命来要挟他不更好?杨仪是怎么死的?如果他儿子的官位也被废了,李严的言行就不会危及他儿子的性命了吗? [/quote]
的确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
上面我有论述李丰在朝不单是威胁李严那么简单。还有稳定李严旧属的情绪的作用。
威胁李严本人远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李丰在朝为官只要李严收敛言行不单是能让李丰免于危害那么简单,李丰在朝也能得到升迁的机会。李严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但我相信他不愿成为自己的儿子仕途上的一块绊脚石。

当然以上纯属推测,就算我是小人之心。不过做了父母的应该深有体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即使受些委屈也是无悔的。
上面是李严为李丰考虑的部分;李严还有为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李丰在朝还有着“戴罪立功”的意思,也许李严还有着这样的幻想——有一朝李丰表现出色他李严就能得到平反,甚至被重新起用。

2004-6-21 14:18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1, 3:16:32发表
时间顺序为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四年李严移江州筑城,五年北伐。且不论这笔交易是在南征时就商量好还是在北伐前才定下来可以看出的是在诸葛亮权利有所扩大的同时李严的权利也在慢慢变大。
李严当然是不满自己的权力才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起来,在南征和北伐期间李严转而谋求巴郡土地的控制权,可见已经无法进入成都。从南征到北伐李严的制衡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他的“边缘化”已然是开始了。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曹丕不攻蜀汉反打东吴。所以孙权才会首先派郑泉向刘备示好,两国重修同盟。因此我不相信孙权还会对所谓的“魏吴同盟”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在此同时魏吴两国已经打得不可开交。
千里用兵国国内空虚,若有黄雀在后悔之晚矣!偷袭荆州就是明证。孙权长于此道又怎能对此不做考虑?益扬两州轻重缓急相信孙权自有考量。
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一国灭则两国尽灭。蜀亡则长江之险魏吴共享,顺江而下水路并进乃北人灭南之正道。
魏吴交锋,魏军南下,隔江,战之不利。然孙权每每北上亦是铩羽而归。东吴一国实乃[color=red]守有余而攻不足[/color]也。

刘秀攻蜀派出水陆军6万余、骑5000(东吴一国兵力十万有余,要是派出6w5……)从建武十一年闰三月至十月岑彭被暗杀,7个月内公孙述未灭(吴军半数兵力在外夜长梦多 ,倘若国内有变…… )。 [/quote]
1  诸葛亮一直都有着那么大的权力,  和吴, 平南.  都是诸葛亮干的.  倒是李严在东方越来越重是真的.

刘备遗命是让他李严在乎自己权力还是让他好好帮助诸葛亮一同辅助幼主的??早说了是李严那小子自己心里不平衡玩起争权.


2  呵,  按你那么说刘备还留李严在永安干嘛?  按你那么说孙权根本就不可能进攻蜀国嘛!!你认为吴国的条件怎么样也能套进刘备本意里吗? 也能套进孙权思想里吗?

2004-6-21 14:31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1, 14:17:15发表
的确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
上面我有论述李丰在朝不单是威胁李严那么简单。还有稳定李严旧属的情绪的作用。
威胁李严本人远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李丰在朝为官只要李严收敛言行不单是能让李丰免于危害那么简单,李丰在朝也能得到升迁的机会。李严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但我相信他不愿成为自己的儿子仕途上的一块绊脚石。

当然以上纯属推测,就算我是小人之心。不过做了父母的应该深有体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即使受些委屈也是无悔的。
上面是李严为李丰考虑的部分;李严还有为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李丰在朝还有着“戴罪立功”的意思,也许李严还有着这样的幻想——有一朝李丰表现出色他李严就能得到平反,甚至被重新起用。 [/quote]
需要稳定李严旧部吗?`   

就好象魏延事上,  最后做错一步就算魏延再"善养士卒"也好,  不给人一句话就驱散其"旧部"了?

李严不仅仅是玩争权失败了.  而且其所做所为根本够不上为蜀国尽力了.  单以这一条李严旧部就没人敢反了.

把诸葛亮留李丰说得那么小人, 他为谁啊? 你以为他为自己啊?

李严期望自己能得平反??蜀国只有诸葛亮有这权力??
"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
当然你可以说是习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吧.


最后再提一次时人的想法: 陈寿评,  刘备病,  举国托于诸葛亮.   这是时人的想法和意见.  有没有参考价值呢?

2004-6-21 14:5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06-21, 14:18:22发表
1  诸葛亮一直都有着那么大的权力,  和吴, 平南.  都是诸葛亮干的.  倒是李严在东方越来越重是真的.

刘备遗命是让他李严在乎自己权力还是让他好好帮助诸葛亮一同辅助幼主的??早说了是李严那小子自己心里不平衡玩起争权.


2  呵,  按你那么说刘备还留李严在永安干嘛?  按你那么说孙权根本就不可能进攻蜀国嘛!!你认为吴国的条件怎么样也能套进刘备本意里吗? 也能套进孙权思想里吗? [/quote]
1蜀汉实际上隐隐存在着四种政治势力:原从派,即刘备以前当流浪儿时就跟从的老部下,以关张赵孙糜为代表;荆州派,刘备在新野和荆州时拉来的荆州人士,以诸葛亮庞统马良为代表;东州派,在刘焉刘璋时期入蜀的外乡人士,以法正黄权孟达李严为代表;本土派,益州当地的土著豪强,以吴懿费观吴兰等人为代表。刘备的政治手腕和权术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他让原从派的关羽守荆州,而带荆州派入川,同时拉拢刘焉刘璋时期掌权的东州派,像刘巴那么不合作,还是委他以尚书令的高位,顺带还要安抚一下益州本土派,冒着重婚的风险和吴懿的寡妇妹妹结成政治婚姻。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永安宫托孤的时候,原从派已经凋零殆尽,资格最老的居然是政治地位很低的赵云,刘备只有倚靠荆州派的首脑诸葛亮,同时,安插东州派的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起牵制作用。如果东州派的首脑法正还活着,可能这个第二人位置会是法正,而法正绝不会如李严那般弱智地脆败给诸葛亮,当然双雄并立的结果并不见得会给蜀汉政权带来什么好处。诸葛亮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很好地团结了原从派和本土派,而且分化瓦解了东州派。东州派有不少原荆籍人士转投他的旗下,如蒋琬,特别是东州派在永安宫之前已经遭受重大打击,头号人物法正早死,另外两位首脑级人物黄权和孟达又都意外地退出了蜀汉集团,结果东州派第三号人物李严仓猝地被推上了领袖地位,实际上该派系内部陷入了非常衰弱和混乱的状态,李严又长期在外驻守未能进入中央,有不少原东州派人士就是在这期间转投了诸葛亮的荆州派。因此,李严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东州派被边缘化也就可以理解了。(转别人的观点)

2、李严留永安为暂时监视吴国动静,不是永久驻守。我认为的条件之不过是客观分析当时的形式而已,如果我说的哪里有错误青兰兄不妨指正。

2004-6-21 15:01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1, 14:51:06发表
1蜀汉实际上隐隐存在着四种政治势力:原从派,即刘备以前当流浪儿时就跟从的老部下,以关张赵孙糜为代表;荆州派,刘备在新野和荆州时拉来的荆州人士,以诸葛亮庞统马良为代表;东州派,在刘焉刘璋时期入蜀的外乡人士,以法正黄权孟达李严为代表;本土派,益州当地的土著豪强,以吴懿费观吴兰等人为代表。刘备的政治手腕和权术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他让原从派的关羽守荆州,而带荆州派入川,同时拉拢刘焉刘璋时期掌权的东州派,像刘巴那么不合作,还是委他以尚书令的高位,顺带还要安抚一下益州本土派,冒着重婚的风险和吴懿的寡妇妹妹结成政治婚姻。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永安宫托孤的时候,原从派已经凋零殆尽,资格最老的居然是政治地位很低的赵云,刘备只有倚靠荆州派的首脑诸葛亮,同时,安插东州派的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起牵制作用。如果东州派的首脑法正还活着,可能这个第二人位置会是法正,而法正绝不会如李严那般弱智地脆败给诸葛亮,当然双雄并立的结果并不见得会给蜀汉政权带来什么好处。诸葛亮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很好地团结了原从派和本土派,而且分化瓦解了东州派。东州派有不少原荆籍人士转投他的旗下,如蒋琬,特别是东州派在永安宫之前已经遭受重大打击,头号人物法正早死,另外两位首脑级人物黄权和孟达又都意外地退出了蜀汉集团,结果东州派第三号人物李严仓猝地被推上了领袖地位,实际上该派系内部陷入了非常衰弱和混乱的状态,李严又长期在外驻守未能进入中央,有不少原东州派人士就是在这期间转投了诸葛亮的荆州派。因此,李严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东州派被边缘化也就可以理解了。(转别人的观点)

2、李严留永安为暂时监视吴国动静,不是永久驻守。我认为的条件之不过是客观分析当时的形式而已,如果我说的哪里有错误青兰兄不妨指正。 [/quote]
1  留镇永安是按刘备的意思去分配的.  诸葛亮只是有处理后事的权力, 并不能随意分配. 然而, 这个留镇永安是多久的事情呢? 刘备并不能预料,  但是却李严却没在刘备死时回成都述职.  连个脸都没露, 这种安排又是什么意思??
而您所转的观点最为可笑的一点就是,  两人争权对蜀国的伤害.  但是刘备明知如此还会这样安排吗??
为什么要安排诸葛亮为主呢? 因为他相信诸葛亮能安抚好各族关系,  事实上诸葛亮从政以来, 做的都是贤才并举.  并不规定死是何牌人士.  
而所谓蒋宛后来投城,  当初诸葛亮就已经对其有知遇之恩了.  想想是谁想刘备提拔他的??

2 按你说的还需要李严在那监视吗??你说的情况还是非李严不行吗??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曹丕不攻蜀汉反打东吴。所以孙权才会首先派郑泉向刘备示好,两国重修同盟。因此我不相信孙权还会对所谓的“魏吴同盟”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在此同时魏吴两国已经打得不可开交。
千里用兵国国内空虚,若有黄雀在后悔之晚矣!偷袭荆州就是明证。孙权长于此道又怎能对此不做考虑?益扬两州轻重缓急相信孙权自有考量。
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一国灭则两国尽灭。蜀亡则长江之险魏吴共享,顺江而下水路并进乃北人灭南之正道。
魏吴交锋,魏军南下,隔江,战之不利。然孙权每每北上亦是铩羽而归。东吴一国实乃守有余而攻不足也。

2004-6-21 18:41 慕容燕然
1、我转的东西可能在小的细节有点错误但大的方面是没错的,东州派的衰落实际上就是如此。

2、我说的都是客观事实,若青蓝兄有不同看法请指出哪里错了。
若我的论据没问题则我得出的结论东吴无意或着说是不能攻蜀的结论又是否错误呢?若青蓝兄有不同看法也请指出.

[color=blue]还需要李严在那监视吗??[/color]
后主新立,魏吴两家态度不明。稳妥起见,以李严暂留永安监视吴国动向无可厚非。
[color=blue]还是非李严不行吗??[/color]
从邓芝使吴到张温来蜀,吴蜀两国进一步明确两方以和为贵的方针,此时的李严已经没有留在永安的必要性,防吴已非重要任务,留一边将足矣。

2004-6-21 19:09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06-21, 18:41:36发表
1、我转的东西可能在小的细节有点错误但大的方面是没错的,东州派的衰落实际上就是如此。

2、我说的都是客观事实,若青蓝兄有不同看法请指出哪里错了。
若我的论据没问题则我得出的结论东吴无意或着说是不能攻蜀的结论又是否错误呢?若青蓝兄有不同看法也请指出.

[color=blue]还需要李严在那监视吗??[/color]
后主新立,魏吴两家态度不明。稳妥起见,以李严暂留永安监视吴国动向无可厚非。
[color=blue]还是非李严不行吗??[/color]
从邓芝使吴到张温来蜀,吴蜀两国进一步明确两方以和为贵的方针,此时的李严已经没有留在永安的必要性,防吴已非重要任务,留一边将足矣。 [/quote]
1 东川派不是衰落, 而是各派开始溶入一个集团里, 这对一个政权是好事.  不是诸葛亮要刻意打压其他派别.  所谓的原从派基本上地位很高, 可惜年龄也很高,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原从派根本没后补.  逐渐失色是正常.  这根本归纳不到派系斗争里. 你所转的大部分都是事实, 但是可惜评论起点却是派系斗争, 而不是蜀汉政权巩固过程.  这两种出发点相差巨远.  

2 我知道您说的是事实.  东吴从正面评价上确实没能力灭蜀.  但是这跟李严去留不是什么必须的关系, 我要证明的是你所说的在刘备死前的条件也一样适用, 但是刘备不也留李严镇永安吗?

[color=blue]还需要李严在那监视吗??[/color]
国家初定,  吴蜀初盟,  李严仍然留镇永安观察事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诸葛亮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不至于能随意命令李严, 现在他不回中央转屯江州又说是诸葛亮的主意??当时诸葛亮已经北去汉中, 任他怎么打压也没可能阻止李严回中央.  镇守永安的都是蜀中可数的大将, 而不是什么边将那么简单.

2004-6-22 00:26 陆逊少年时
青蓝,就事论事,不要胡乱推尊。

为了帮助自己的观点,一会又把习凿齿放的老高,一会又把陈到讲成是“蜀中可数的大将“,这个”可数“除了你自己,谁会接受呢?

陈寿也被人非议,把习凿齿=正确,可缓行。

2004-6-22 00:44 陆逊少年时
三年春诸葛亮南征,秋平。

陈震在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

看来,诸葛亮一组织起非李严部队参与的南征,就已经不再忌惮对李严原有权力的触犯了。夺去了李严的尚书令,李严的中央政治职务已经没有了,作为中都护,只能是看门了。

2004-6-22 01:22 青蓝
参考跟正确是两回事.  陈寿被人非议更不能等于他每一点都有非议吧? 至少史册由他所编. 他对史料的理解和掌握还比你我差? 他能说评出这样的话难道还用个非议就能否认??他可不是在说谁才能如何, 而是说刘备安排啊!!是对他所认同的事实进行阐述.

习的意见也是做参考, 我已经重点强调那是时人的看法.  只是作为众多说法的一点参考依据. 有说要全以他们为标准吗?


这个所谓的"尚书令"驻守在永安.  诸葛亮这个录尚书事的要亲自南征, 难道尚书府事就那样空着??(确定了李严还是尚书令再说吧!)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