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5-30 19:35
白木
又到六一
开档裤第一
小时的回忆不太清晰了.
最开始有记忆是两岁多,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不知怎么了,我突然有了羞耻感,老妈给我精心做的绣花开档裤我死活不肯穿了.老妈看着用手遮住档前后两处“空”的我又好气又好笑,说什么也不肯给我买新裤子。当时才80年代初期,家里不宽裕的说。
我的抗争就是用两手。左手前右手后,死死挡住开档的部分,还用手指勾住档口两边,严防死守。结果走起路来一扭一扭,身体快打横了,象螃蟹。惹得无数路人竟回首。没办法,老妈还是把她准备做衣服的布匀出点来,给我也做了两条小裤衩。幸好当年体型没有现在这么庞大哈。
再往后记忆又有一段模糊,只隐约记得尿湿裤子好多次。没办法,穿连档裤要个适应过程把。老妈为此没少让我吃暴栗。555
现在回想起来,那暴栗好温馨,还有嗔怪的看着要裤子的我时的眼神。老妈在我15岁时仙去。现在想得一通埋怨也不得了。
父母还在身边的孩子,不要惹他们生气,多和他们交流下。那记忆,是宝贵的。
2004-5-30 19:37
白木
称呼第二
姥姥不是北方人说的外婆。我家姥姥是特指,她老人家是我奶奶的娘家妈妈,我算是她老的第四代。我学牙牙学语的时候就 叫她老人家姥姥,于是就都这么叫起来。至于奶奶,长沙话称“埃及”(加女字旁, 娭毑),算满特殊的了,记得有些版本可以打出这两字来 . 后来我的弟妹们跟我学,很多特殊的称呼。“满满”是我妈妈家乡话,用来称呼比爸妈小的叔叔和姑姑。比如叫我二叔被我叫做“大满满”,二婶是“二满满”。当时我二婶已经入门,我打有记事就记得有她,所以就一直这么叫了。后面的叔叔和姑姑也都按续排列,被称呼为“*满满”,反对无效,抗议做废。其实很多长沙的称呼还是分叔叔和姑姑叫的。反正老弟老妹都跟着这么叫起来了,大家也都默认了。最好玩是五满满(姑姑),她在后来我大了的时候告诉我,她的对象(后来成了我姑父)把这个亲昵的称呼听成了“五妈妈”,吓的我姑父,嘿嘿,脸都白了。后来误会消除,五姑夫对我到是特别好。
至于母亲,南方方言里多称呼为"姆妈",前一字是"恩"字音,语境极为亲昵.成年后很少人这么叫的,几乎是小孩的专利,比如我逗一个小孩,一般会问他"姆妈"在哪里,这样感觉和他就有种自家人的默契.不过我老爸都快六十了每次回奶奶家都这么叫我奶奶,特让人觉得温馨.我怀疑是不是因为这一叫勾起奶奶关于她青年期的回忆了,所以奶奶特别疼爱我们两父子些?
2004-5-30 19:38
白木
老人第三
我的童年是孤寂的.院里不是没有孩子玩,但多半时候父母都出差,我要一个人炒蛋炒饭吃.所以我20岁前根本是个不好动,内向的,肥胖的家伙.那些快乐的记忆不是没有,不过大多忘记了,只是确切的知道和小伙伴们一起快乐过,但到底怎么快乐,说不出,记不起.
但总是有记得的.记得一个带过我的老奶奶,我就称呼她为奶奶(宝庆乡音,全是四声).她特别喜欢我,她家里养的鸡杀了,那两条鸡大腿总是留给我.如果我那天没在她家,她就用家里最大的那个青花的碗装上俩鸡腿,用荷叶盖了,送到我家来.现在我不吃鸡全是那时给宠坏的,幸福把:)算算,我家给她的工资多半被我吃回了.没办法,人长的帅就是逗人喜欢.奶奶其实很可怜,她老两口无后,又都是普通工人.我工作后去看过她几次,爷爷早去了,她一个人在黑屋里悉悉梭梭摸出几个鸡蛋来,颤巍巍的要炒来给我吃.我叫了外卖的红烧猪蹄.海带骨头汤和一只烧鸡,总算劝奶奶吃了两口鸡腿,差点哭了.还记得奶奶接过我给她的几百块钱,欣慰的皱纹舒展开,说等我娶媳妇了加倍打个红包给我(脸红).如果当时有照片就好了,俩祖孙都没留合照,唯一一张是傻胖的我在奶奶怀里睡,当时太小,才7个月大,眼都没睁开.
再过一阵,正忙于新工地进场的时候,奶奶就故了.等我在一老山区里知道这消息,已过月余.人在江湖………..
等我快两岁的时候,基本不要时刻守住我了,就让我身体很好的姥姥过来带我.宝庆这边这位奶奶就另带一个小孩了.
姥姥十分爱干净,也很精明.用她浙江娘家的话说是"精精致致"的一个人.总穿老式的斜领扣衣服,很有美感,小脚走路慢,但很稳.总是教我记得随手拿的东西放回原处,不许偷吃别人家的东西,不得说慌,别人帮忙了要记得说谢谢.我受益一辈子.
记得她牙不太好,又喜欢吃甘蔗.于是用刀把甘蔗去皮,切成小块,就很容易嚼了.我当时不懂事,她吃了两块我就把剩下的全扫荡了.老祖宗只是看着我笑笑,然后起身做别的家务去了.姥姥88岁了还能下厨,手艺很好的,不过我们轻易不会让她去做饭.除了过年,她就是不动手也要在旁边指点.每次过年吃年饭都强烈要求要有鱼,还在席上端个小酒杯,咧着没牙的嘴念念有词:"年年有鱼!高升高升!"于是大家开始动筷.五姑父在后来真升官了,说笑只怕老祖宗也真帮了点忙.
老祖宗是破落书香世家的小姐,年轻时没少吃苦,尤其是他父亲,用姥姥的话说"个死老封建",居然硬是不准姥姥读书,难怪姥姥恨他.记得姥姥要已认字的我帮她写了"浙江"两字,放在贴身衣袋里,那是她40年未回的故乡.到死前姥姥还问老家的亲戚来没.
关于姥姥很多事要另贴说明了,这里略微记下.
2004-5-30 19:40
白木
传奇第四
我爷爷不会种地,投熟人参军的,在“国军”里当到后勤部门的上尉,就职于南京(48年秋突击提升的的拉)因此有人做媒,娶了我奶奶(我奶奶娘家是190*年出了举人的破落书香门第)
升官不久就急忙带者一家人逃亡,又没法跟去岛。一路从南京到老家长沙,不久共军过江,又逃到广西,在柳州某山附近被土匪把一起逃的几千人都截住了。
所谓土匪,也就是溃军。
据奶奶说,当时唯一的一块光洋被识时务的爷爷主动交了,到也没怎么为难偶家;不料当时才几个月大的偶爸爸不识时务的大哭(是因为口干,5、6月间大半天没东西和水,小孩自然受不了),结果被一个老年的土匪把他给抱走了!
当时男人都赶到另一边,女人和小孩在一起;爷爷只能望着,连声都不敢出,不然恐怕会被立刻**了。奶奶急了,不顾一切跟过去,絮絮叨叨小声哀求。还好,走了不远,老年土匪君原来是良心发现给指一道山泉,末末了还给砍了根甘蔗。
没抢完溃军就走了,没主动交钱的富人被砍翻一地,残酷场面省略*******。不多久另一票人马就来了,原来就是传说中杀人不眨眼的共军,他们留下人员清理,主力继续追击。多亏他们来得快,不然就是胆大也该吓出毛病了,也不知这批土匪还会做什么。
这是偶家最大的传奇,前后不过半小时,却是生死悬于一线。奶奶和姥姥回忆的时候脸色忽明忽暗,说到惊险处连呼吸都忘了.可惜,我当时太小记得不是太清楚,说故事的本事也没那两位江南书香门第的女子厉害,很多包袱忘了,语气和条理也远不如.后来一家人平安回到家乡过日子,现在老爸也退休了。
按老爸说的,偶家很多关键事情是靠奶奶。
感激老祖宗,简略的记下,有空来个长篇。
2004-5-31 01:21
蒹葭苍苍
六一的记忆是一生的.
2004-5-31 09:01
灵儿@
那就祝:轩辕的儿童们 :六·一快乐!永远开心!
2004-5-31 14:03
夏 炎
这个节日将不会再属于我们了.
2004-5-31 14:17
菲利普
[quote]原帖由[i]夏 炎[/i]于2004-05-31, 14:03:10发表
这个节日将不会再属于我们了. [/quote]
好像从16岁开始就不过六·一了吧。
2004-5-31 17:21
夏 炎
[quote]原帖由[i]菲利普[/i]于2004-05-31, 14:17:40发表
好像从16岁开始就不过六·一了吧。 [/quote]
想一想以前的也不错啊.
2004-5-31 17:34
白木
我过六一过到老
2004-5-31 18:11
孟尝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05-31, 17:34:51发表
我过六一过到老 [/quote]
俺也是~
六一准备和哥们去撮一顿~庆祝一下曾经的节日~
2004-5-31 18:28
菲利普
[quote]原帖由[i]夏 炎[/i]于2004-05-31, 17:21:58发表
想一想以前的也不错啊. [/quote]
偶以前六·一 是怎么过的,偶都记不清啦。
2004-6-30 16:12
q42474112
这是搂住的亲身,真实经历吗
2004-6-30 16:18
白木
当然啊
第4篇是奶奶说的 我整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