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现代文艺 » 笑倚清风立秋水-王维


2004-5-30 17:06 扶楠
笑倚清风立秋水-王维

笑倚清风立秋水-王维
  诗情画意 
  也许大家都不陌生这样一位诗人,王维。
  小学就学过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后来才知道,这只是这组诗中的一首,而前面两首更令我心折。喜欢“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爽,喜欢“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慷慨。读过之后,当真意气风发,顿时精神抖擞,“聊发少年狂”。
  王维十七岁就写出脍炙人口的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简单的诗句,却是最简朴的。只有简朴的诗句,不加雕饰,没有丝毫做作,才饱含真情,因为,真情是不需要雕饰的,它浑然天成,虽不华丽,但最能打动人心。这也就是这句诗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的原因吧,不知他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啊。。。
  喜欢“大漠孤烟直”的描写,更心醉于“长河落日圆”的美景。有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原来塞外的景象并不只是单纯的萧索,也不是梨花纷落般的八月大雪;我们看到了,我们看到了太阳,在长河尽头,不吝惜一丝阳光,给这荒凉的大漠带来了几多温暖,几多光明。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简简单单的二十字,然而却有不简单的效果。那无尽的相思,正蕴在后两句有限的文字中。从此,红豆成了相思的代称,就连大才子曹雪芹都不能“免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还有,传唱至今的古曲《阳关三叠》,那优美的旋律徘徊于脑海中,不自觉的就唱了出来: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唱罢,诗与曲久久萦绕心头,那对友人的深情深深感染着歌者,直让人羡慕被送别的友人元二,能得到这么纯朴这样深深的友情,夫复何求?
  当然,王维最拿手的还是“本行”——山水田园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像是一边在欣赏着山中夜景,却不忘让我们也享受其中之乐,于是又一边对我们描述,诗从诗人口中缓缓道出,仿佛不加思索,却分明是一首优美的诗!景美如画,诗美如画!
  可为什么说是画呢?。。。因为在我的脑海中,单有着这诗,更有着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这就是苏东坡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吧。
  且慢,诗中有画我们看到了,可是画中有诗呢?
  画史上,王维以南宗开创者的身份名垂青史,更以文人画的始祖而倍加受后世文人称道。米芾素颠,然于王维之画却不吝一分赞美;秦观才子,睹王维之画几日,竟觉病愈。。。还是苏轼,在看过王维和吴道子的画后,觉得吴道子的画虽妙绝,“犹以画工论”,而王维则得之于象外,如有仙翮谢笼樊,连苏轼这样的大才子,都“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虽然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几幅可能还是赝品的作品,可能无缘再睹原作的真面目,然而,从留下来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画不但画技高超,更当之无愧的做到了画中有诗。元好问、黄子久等人都曾观画而诗,写出“江云[氵晃][氵晃]阴晴半,沙雪离离点江岸”、“归来一笛杏花飞,乱云飞散长天碧”的佳句。
  即使那些画不是真品,但是观之亦觉奇妙无比。单以《江山雪霁图》来讲,笔墨清润细腻,山、树错落有致;画中积雪千里,果然一片雪白世界。然观此雪景,却无落漠萧索之感,有的却是素雅恬淡与那一份安宁。不觉仿佛身在其中,渐有寒意,不禁想起“户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那么,真品,只有比这个还好。
  一、少年行 
  王维,字摩诘。
  有人说,维摩诘其实在梵语中是这样的意思:维是降伏,摩诘是妖魔。于是王维的名字便是“降伏妖魔”。如果大家都以字称呼他的话,其实是在喊“妖怪”。。。呵呵,文人的幽默。
  维九岁能属文,看来也是位早慧诗人。
  是啊,如果不早慧,何以以十七之龄而吟“每逢”之句?而又有老将、桃源之作?还有那梁帝笔下的洛阳女儿,在王维笔下却妆成只是熏香坐。。。
  是啊,如果不早慧,何以身为歧王的李范愿意带着他到“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的杨宅游赏,又何以有集异记中生动的一幕。。。
  年轻的王维在歧王的带领之下来见太平公主(还有人说是玉真公主。不过,这位公主能掌握试官大权,而且开元初没有别人吧,应该就是那位太平公主——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也在争论,暂且以太平公主来写吧)。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呢?“妙年结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文雅而不失灵活。当他咏诵自己的诗作时,公主大惊:想不到一直被自己以为是古篇的佳作皆出于这个少年之手!然而王维的表演并没有结束,因为,他不只有着诗情画意,他也是位音乐家。一曲郁轮袍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满座动容。诗画乐俱工俱佳,即使是历史上也没有很多。以这样的才华,解头自然非他莫属。——其实,这才是他们此行的本意,就是要和张九皋那个事先定好的“解头”争一争。
  有人说这是作弊。然而在唐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干谒”。干谒,就是自己推销自己。
  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对?这是对自己的肯定,是对自己的认可。连自己都不敢正视自己,那么自身价值何在?韩愈不也曾为千里马甘老于枯{木冀}而悲而叹而愤——世上哪里会处处都有伯乐呢?于是唐朝人充满自信,踏上干谒之途。自然,到后期干谒的味道越来越不纯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在开始,这却是一个很好的自荐途径。
  王维以自己的多才多艺赢得了这次干谒的胜利。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会扳动小有名气的张九皋,怎么会让太平公主改变初衷。。。
  经过几年洛阳之旅,又成功的取得了解头,王维以二十之龄便走上士宦之路。学而优则仁,当时进士人数并不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王维二十左右便成为进士,这在唐朝也算是少数了。
  既然当了官,那么作为长子的王维无可推卸的承担起抚养弟妹的义务(王维的父亲早亡),从此告别少年时代,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二、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初入仕途的王维便碰了钉子。看来他毕竟还不老道。
  可是,老道、圆滑又有何用?因为他很可能卷入的是政治的倾轧。
  不就是舞黄狮吗?哪有这么严重。
  是啊,单是舞黄狮当然没有这么严重。可是,如果有政治因素呢?唐玄宗虽有和兄弟关系不错的名声,可是“自今已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的一份诏书却透露出他到底还是不放心的,这时王维就作为一个和诸王关系不错的的人被清理出长安了。
  这很出乎王维的预料吧,因为只得意了这么短的时间,便尝到了贬谪的滋味。他去了济州。
  王维在济州生活了十年。
  这十年中,他的发妻去世了,他从此孤身度过了余下的三十年;这十年,他由当初的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转为渐明世事的成熟男子;十年中,他的好友祖自虚去世了,十年中。。。总之,这十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
  十年后,他终于可以再次回到长安,再续少年时的梦。
  当他看到了文人宰相张九龄时,他的政治热情一下了高涨起来。他写诗给张九龄: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这是多么大胆的自荐!多么坦率多么真诚!比之于扭扭捏捏明明想做却又不敢说的人来岂不痛快!
  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一次当时朝中中高级官员们举行了个聚会,王维虽然官不大,但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大有东晋时那次有名的兰亭集会的意味:曲水流觞,把酒吟诗。之后,又让王维写了一篇序。这说明王维已经融入在他们之中了,是相同的政治主张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然而,历史等待着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三、秋日平原好射雕
  历史不容许假设,可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历史接着这么发展下云,也许我们今天知道的王维会大大不同。然而,这时,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扳道员,李林甫。于是,历史奇妙的转了方向。
  张九龄终于败下阵来。从此,开元盛世逐渐走向了天宝危机。
  李林甫得意的上台,得意的打击原来的旧党,有的死,有的贬。王维呢,则被赶到了边塞。
  不知道王维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他好像没有沮丧,倒似乎为了能够远离事非而欣慰。
  单车问边,就这样来到了边塞,看到了大漠中直线般的狼烟,还有在长河尽头发外圆的太阳。灵感就这样来了,和那个萧关相逢的使者一起来了。
  王维到了边塞后,没有马上回去。不知是不能呢,还是不愿?总之,他留了下来。是啊,回云干什么呢?
  唐朝的文人其实和后世的文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才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呢。王维,别的不知道,马术大概还是颇精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更有意思的是,他的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射雕:“回看射雕处”,“秋日平原好射雕”。看来,他对打猎也满在行。
  这一两年内,他几乎没有发过什么劳骚,倒有种兴致高涨的感觉。或许是在这里看到了军中的少年的风神,又温热了他年少时“纵死犹闻侠骨香”的一腔血吧。
  然而,他总还是要回去的。离开边塞时,王维心中是高兴还是惆怅呢?。。。
  不得而知。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
  回到长安的王维接着又南下出了一趟差: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他坐在船上,看着外面,江流在天地之外,山色似有还无。果然襄阳好风日啊!
  对了,襄阳,他到了这里,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去看看当年的好朋友--孟浩然。
  是啊,一别多年了。当年在长安和孟浩然相逢时,四十多的孟浩然是来考进士的。和他虽然差着十多岁,却是一见如故。
  传说王维有一次带着孟浩然到了他的办公的地方,正在海阔天空的聊着,忽然玄宗大架光临,搞得二人手足无措,只好钻到了床底下。王维赶紧迎架。唐玄宗估计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居然早就看到了这些,于是问是谁来了?王维一说是孟浩然,玄宗倒没生气,反而高兴的说早就想见见他了。孟浩然顶着一脑袋土钻了出来。可他到底不是做官的料,这么轻轻松松得来的机会又轻轻松松的扔掉了。“不才明主弃”,就这么一句断送了他的前程。得罪了皇帝的孟浩然只好打包回去了。王维也是爱莫能助。有人责怪王维没有为孟浩然开解。我倒想问问,“不才明主弃”要怎样来解释才能让玄宗回心转意呢?
  离别时,孟浩然赠给王维一首诗,认为王维是他的知己好友。两个人从此分开,再没见面。
  如今,终于有机会了。
  也许王维兴冲冲的来到了孟浩然的家里,而得到的消息却是,孟浩然已经去世了。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逝者如斯夫。。。看着汉水滚滚东流而去,想起了不能再见一面的老友,王维黯然伤神,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他回忆起孟浩然的样子,就这样,追着回忆画了一幅孟浩然的画像,挂在刺史亭中,而这个亭子也由此而改名“浩然亭”。唉,本是一次故友重逢的好机会,却变成了生者的痛悼。。。
  那首《哭孟浩然》短短二十字,却是声泪俱下,情意回荡不已。千百年下,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也不禁为着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不已。。。
  五、辋川风月
  从南方归来的王维彻底的可以“独善其身”了。
  朝廷里的情况,任谁都清楚,王维也是。他买了宋之问的别墅--辋川。于是,后面的日子,他多与裴迪在一起在这里优哉游哉,赏景赋诗。
  辋川真是个好地方。明月竹林,白石清滩,空山青苔,古木衰柳,飞鸟夕岚相伴,欹湖箫声飞扬。王维和裴迪就像两只迷上花香的蝴蝶陶醉于此。
  是啊,他是在逃避,也难怪有人会批评他呢。
  可是,他除了这样,还能怎么做呢?难道让他以一个词臣的身份像魏征那样犯颜强谏?这样做的把握几乎等于零。他没有魏征所有的尊重与地位,而李隆基此时也没有了当年奋发的心情。这样做的的结果就是大唐会少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又多了一起惨案。这倒符合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王维也像一只自己跑来就戮的羊羔成为祭祀的牺牲。--一点意义都没有。
  他不想与李林甫等人同流合污,不愿跟着他们做坏事,又没办法扭转乾坤,他所采取的办法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应酬还是有的。不知是哪一次什么事,王维写了首《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天子幸新丰。。。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清。。。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诗是不怎么样的,却成了王维向李林甫投降的铁证。可是,细细品味一下,有些地方真的很有意思。
  看过一本书,书中写到这时,分析说王维是有意讽刺李林甫。因为李林甫“仅能秉笔”,而王维却说他“词赋属文宗”。过分的吹捧就成了讽刺,王维的用意正在于此,而且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有,李林甫曾教训谏官们说:“明主在上,群臣根本就不用多说话。不然就会像马厩里不听话的马一样被哄出去。”这个就是“上古无为化”了。那本书中还说中国的士大夫与喜欢罢工抗争的外国人不同,更喜欢用的是消极怠工。呵呵,王维正是在消极怠工呢。
  自然,他是软弱了一点,可是,他毕竟是有正义感的,也没有在混浊的官场中被染黑,进而同流合污,他的正义感没有被辋川风月销磨。他就如同一汩清泉,无声无息的流淌在阴暗的黑林里,任阳光被怎样遮挡,依然清冽。。。
  六、秋槐叶落凝碧池
  大唐的盛世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回,充当改变历史的人变成了安禄山。“安史之变”一下子让依然沉醉于大唐雄风的人们醒了过来。于是唐玄宗醒了,带着他的爱妃、儿孙逃了出去;可是,长安的大臣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乖乖成了安禄山的俘虏。有些人投降了,成为名符其实的伪官。他们有的简直是厚颜无耻,当初那么不服安禄山的哥舒翰如今跪地求饶,还有陈希烈,也甘心改事安禄山,还有深受玄宗信任的张氏兄弟,也背叛了大唐。除了他们,别的官员则被带到了洛阳。在东去的人群中,就有王维。
  王维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环刃交加。在来之前,他本想逃过去的,“服药取痢”,可是不容分说,仍被带了过来。没办法,树大招风,他虽然不是政治上很重的砝码,但是却是“天下文宗”,名气很大的,安禄山要的就是这个。
    王维也很想逃,可是是逃不了的。他没有杜甫那样的人身自由。他是被看守着的啊。那段日子一定不好过.
    有一次,凝碧池头发生了惨案。雷海青忍不住内心的愤慨在演奏中把乐器摔碎,向着玄宗的方向恸哭。结果被残忍的杀害了。裴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维,王维听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这首《凝碧池》(原名《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中,他的政治态度极其明确,他是站在大唐这一头的。这首诗当时在暗地里流传,竟传到肃宗那里。王维也许当时不会料到,就是这首诗日后救了他一命。
  然而,在刀剑的逼迫下,王维还是接受了给事中的伪职。这也就是他倍受后人指责的原因。宋人甚至认为王维人品不好,连他的诗也不要看了。这又何苦呢?
  王维是软弱了一点,没有杀身成仁的大义凛然,当然谈不上是烈士。可是又与主动投降的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恐怕那些指责王维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也未必比他做的好。当然,会有人很有气节的一死或是矢志不渝的直奔到肃宗所在的地方,也有人参加了讨贼的队伍,像雷海青、杜甫、李白就是(李白是想要去讨贼的,只是加错了队伍)。雷海青自是比不上了,可要是他也有自由的话,他应该也会逃出洛阳的。
  对于这一点,唐朝的人们看得很开,尤其对伪喑和凝碧之事,评价还是很高的。就拿杜甫来说,他对王维极其同情,曾写诗为他辩白: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他比王维比作庾信,与陈琳则不同。说来真像,王维的遭遇和庾信还真的很相像,都是迫不得已。由此也可见唐朝的开放与宽容,对于像宋之问那样的人尚且没有因人废诗,何况王维呢?
  然而,王维自己,也是很痛苦的,从此之后,陷贼一事犹如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伤口再也愈合不了。
  从此,王维才真正沉溺于佛理与山水之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七、秋水芙蓉,倚风自笑
  王维精通佛学。单看名字就能看出来,至少是很信奉佛教。这与他的母亲也有关系,他母亲崔氏就信佛。
  王维悟性很高,也难怪会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而且他是真正的融会贯通,融到了诗中,还有画中。他曾画雪中芭蕉,还有,画花的时候,很多不同季节的花都画在同一张纸上,有人讥他不知时令,我看倒是王维要笑他不懂神韵。他的有些诗中,有时也不自觉得融入了佛家的理念,尤其后期的有些诗,读完之后甚至会感染到读者也产生那种寂灭的心理。不过总体来讲,他的诗中还是富贵气息更多些,这也就是同为信佛的诗人,他能够超越贾岛而为诗佛的原因,而贾岛的诗中则寒苦的僧气较浓,没有盛唐王维的雍容与高华。
  都说诗是穷而后工。而王维一生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来讲,一直在做官,可称是富贵了,而且他官至尚书右丞(魏征就曾做过这个),职位不可谓不高了。然而诗依旧写的这么好,比做了高官后诗才下降的高适来是强了不少。王维写诗还是很认真的,曾有一次不小心走进了醋瓮里。
  王维在当时声名很高,被称为天下文宗。他流传下来的诗将近四百首,其实是很多了,但是遗失也是很重的。天宝年间,因为战乱十不存一。如果遗失率没有这么高,那么,其中一定有很多好诗。真真可惜。
  王维本人多才多艺,写的诗也是各种体裁、题材,样样俱全。唐诗品汇中评道:五古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而七律,实际上是唐朝的一种新体,到武则天时才刚起步。先不说初唐诗人写的太少太少,从质量上也是不好的。在王维的四百首诗中,七律就有二十多首,看起来不多,可是在盛唐却是很多的呢。而且质量也很好。像那首早朝大明宫,压过了贾至、杜甫,和岑参各有胜负,有的说岑更好,而有人则说只有亲身经历大唐盛世的王维才真正写出了盛唐之音。当然,杜甫后来是七律圣手,可是要放到七律的发展中看,王维无疑是走在杜甫前面的先驱者。还有,六绝自古少见,王维却一连写了七首,很是有名。其中之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春晓》几乎意境一样,堪称姊妹篇。
  题材上王维的诗也是多种多样。田园山水自不必说,他比只写了六首边塞诗的边塞诗人李颀还多写了十多首,送别诗、爱情诗。。。只要你能说得出来的,几乎都能从他的诗集里找到。还有一种诗,差不多人们从来都不会注意,更别提喜爱,就是应教诗、应制诗。偏偏王维又是写这种诗的高手,把应制诗写的也那么可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又是一句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佳句,就出于《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诗的末尾说“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孕含规讽之旨,赵殿成称:因事进规,深得诗人温厚之旨。作为应制诗,不谀上,不拘泥,体态雅正,实属难得。因此,把王维单纯归到田园诗人当中实在有点不公平。
  说到雅正,我觉得王维的确是文人的那种雅致。就连等人,都是那么从容。《待储光羲不至》中,从早晨他就在等着友人,最后疏雨过春城,明知友人已经不会来了,可依旧临堂空复情。没有急燥,还是那么端庄。王维的诗中有意气风发,有奋发向上,有怀才不遇,有……可是,你看过他的诗中有怒目金刚式的愤恼吗?。。。最厉害的一次,恐怕要属这首《酌酒与裴迪》了: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诗不为很多诗集很收,尤其是现在的诗集。可能与诗中的消极情绪有关吧。可是这实在是一首好诗,念来十分顺畅,当然这在深谙音律的王维来讲做到这点并不难。诗中对于人情翻覆有着愤懑,有着不满,可是你只能从读后的心理感受来了解这一点,而诗的表面上却是很平和呢。而且到最后,更是“世事浮云何足问”,这也是他一贯的处事处世方式。
  《诗人玉屑》中评王维是: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实在是很好的评价。王维一生清高宁静,正像芙蓉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他的诗也是一样,澄清精致,贵在于洁。王维的诗中神往着淳朴,更有着雍容的气度,是他作为士大夫的风雅与自矜。
  闻一多先生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
  公元761年,王维悄悄的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诗还有他的故事,却令后人说也说不尽。
  白云无尽时。。。

[[i]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6-4 19:34 编辑 [/i]]

2004-5-30 22:26 叶孤城
好美!
王维的诗美,楼主的文章也很美。
读之如饮甘泉,盛夏之一弯清泉。

2004-5-31 00:52 蒹葭苍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004-5-31 12:45 扶楠
我其实喜欢王维田园诗以外的诗,比如少年行系列,还有边塞诗等,田园诗中喜欢鸟鸣涧、田园乐等等。

2004-6-4 16:45 财务成本管理
写的不错啊,把王维一生和他的理念都给描述出来了,我觉得可以加精

2004-6-4 19:50 曹仲德
而且文笔也很美,提一提,加精

2004-6-4 23:18 YellowBird
偶看人气不太旺就没在意,差点埋没了好文章啊~~
诚恳的向作者表示歉意!

2004-6-5 11:39 曾经浮华
楼主的文章写得好漂亮,很喜欢

2004-6-5 16:47 洛神赋
文辞华美,好文章,欣赏的同时表示支持!!!

2004-6-7 21:16 扶楠
多谢大家支持!
希望得到指点:)

2004-6-7 22:57 凝雪幻
田居俭也不过如此阿,JJ(or MM ??)真是厉害,PFPF~~

2004-6-8 09:39 扶楠
呵呵,我是MM。我在沉醉唐风叫“可卿”:)

2004-6-8 17:19 广成子
发到我的现代文艺版去吧,谢谢~

2004-6-8 17:48 扶楠
嘻嘻,那我发了:)

2004-6-8 17:54 财务成本管理
一稿不能两投
文笔非常美,不过有点杂,议论和散文相互结合了

2004-6-8 17:57 扶楠
昏啊,已经发完了。。。
是有点杂,原先写的比这个还杂。没办法,只好杂下去了

2004-6-8 18:11 广成子
发来了。谢谢。欢迎常来。

2004-6-8 18:20 扶楠
:)好的。
不过好像有个斑竹说一贴不能发两遍?

2004-6-8 18:29 冰火蝴蝶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呢

欢迎欢迎

2004-6-8 18:41 广成子
谁说不能发两遍?

2004-6-8 18:44 曹仲德
本周最受好评作品由hqqkq夺得

奖励通宝100,鲜花一支,大家鼓掌

2004-6-8 20:07 扶楠
哇,真的?真不好意思:)有点像咸鱼翻身。。。  
仲德啊,还是叫我可卿吧,都在沉醉唐风的:)

2004-6-8 20:31 扶楠
行了,反正发也发了,顶多也就是删了呗:)
多多指教

2004-6-9 00:24 蒹葭苍苍
道爷给评一下.

2004-6-9 12:30 广成子
这篇文章一看就是专业人士的手笔……我对诗词没有什么研究,不敢评论。

2004-6-9 12:51 广成子
肩胛兄给评论一下吧,谢谢~

2004-6-9 14:20 夏 炎
二位节度使大人都那么谦恭礼让,泛泛之辈更不敢打诳语.

2004-6-9 17:59 扶楠
呵呵,我可不是专业人士啊,只是很喜欢王维的诗而已,因此看他的书比较多,了解也就多一些。我是学理的,但其实很喜欢古诗文等等。
大家随便说点什么都行啊,哪用这么谦虚:)

2004-6-10 00:15 蒹葭苍苍
这篇文章不是对诗词的评论而是对诗人的平生所作出的一个简介,但这个简介一般的简历要详细的多。 虽然文章中引用了王维的诗比较多,但我认为这应该是出自作者本人对王维的喜爱,而引用王维的诗无疑可以令我们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王维。文章的基调是以抒情为主,兼用了评论的笔法。虽然这样写可以更容易把握,但也降低了文章的抒情性。

2004-6-10 12:37 扶楠
哈哈,多谢。
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便扭。当初本来写的是一篇讨论关于王维和李白关系的东西,结果发完之后有人说想看下面--昏啊,已经完了,哪来的下面--于是我就只好先说了一点我对王维的看法以及杂七杂八的东西,居然又有人要看下文,只好又挤一点。挤来挤去,觉得还不如直接写一篇呢。但是文体却让我大大头疼。一方面想要说一说他的诗,另一方面针对有的网友对他一些做法的批判想要辩解一下,这样的话不知是用哪种写法好,因此原来写的东西更是要命,看了有种怪怪的感觉,最后决写分段写。虽说还是不尽如人意,起码是篇东西了:)

2004-6-11 00:18 蒹葭苍苍
可以慢慢修改,改到自己满意为好。基于这篇文章已在炎黄得过精华,在此就不评精华了。

2004-6-11 15:19 财务成本管理
是吗,为什么还是加精了?

2004-6-11 15:27 马岱
苍苍把帖子合并一下吧,一搞不能多投,更不能两精华。

2004-6-11 15:28 灵儿@
苍苍的文学功底果然不同凡响啊。崇拜的很呢。

2004-6-11 15:35 kesin
最好将史区那贴合并过来,始终觉得这贴放在文艺区合适

2004-6-11 19:31 扶楠
我本来没想发两次的,有个GG让我发到这来,我就发来了。
要是不合适的话,就把这个删掉吧

2004-6-12 00:08 蒹葭苍苍
不是我加的精华啊。

2004-6-12 00:25 气流
[quote]原帖由[i]灵儿@[/i]于2004-06-11, 15:28:45发表
苍苍的文学功底果然不同凡响啊。崇拜的很呢。 [/quote]
你想说什么?

2005-6-2 10:34 晨山尚书
今日才发现这篇好文章,王维确实是个全才而且几乎一个非常完美的士大夫完人,他的山水诗还有其他的边塞诗都流传甚广,极具画意,晚年的宦途根本就影响不到他的光辉亦是无奈之举。

2005-6-2 17:56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i]虚影[/i]于2005-06-02, 10:34:37发表
今日才发现这篇好文章,王维确实是个全才而且几乎一个非常完美的士大夫完人,他的山水诗还有其他的边塞诗都流传甚广,极具画意,晚年的宦途根本就影响不到他的光辉亦是无奈之举。 [/quote]
同上

小女子早就对三川郡主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次又看到大作,更是。。。
都投地了,这次还能投哪,思索ing~

2005-6-2 22:16 桓大司马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05-6-3 09:21 烟波逐浪
我签名这个也是名篇,当初看大明宫词听到的,然后就忘不了了。
少年意气,复有几年?

2005-6-4 11:06 月舞苍穹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005-6-17 13:27 lbmark2002
美``写的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笑倚清风立秋水-王维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