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影音经典 » 《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2008-7-25 02:28 postboy
《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size=3]一直是这里的常年潜水员。最近看到这里也在谈电影《赤壁》。其中有些观点我比较赞同,比如“秃鹫派分子”写的那篇。还有些我不赞同,比如“水色琉璃”小朋友写的那篇。他对这部影片的恨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
但我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
他爱三国,我是相信的,但在我眼里, 他也只能归在“普通观众”里。为什么这么说?请看我的影片观感(看法比较凌乱,有重复的地方,但也不整理了)。


我认为:《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它有两个最大的亮点:1是人物塑造。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很有历史的醍醐味。历史大片,同时又是商业大片,情节是否篡改了部分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在2小时的时间内最大限度体现出真实历史人物的风骨。在这一点上,《赤壁》是合格的。
2是服装。我一直在寻觅的、如此贴近史实的三国时期的服装,也终于第一次出现在电影画面中。三国历史时间短,经济又极凋敝,考古上也鲜有当时军装的发现。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及日本普及。而这部电影几乎可算是三国军装的最标准展示了。

当然这个电影的一些细节还是被很多人笑话,或者说不喜欢。原因不外乎两个。1是[color=Red]普通观众[/color]的不喜欢,因为他们对这段历史没有研究,只留着对三国故事的一些混乱和表面化的“印象”,这印象来自小人书、评书、电视剧,基本是以演义为主。所以真的看到还原历史的人物性格塑造,特别是孙权、周瑜和诸葛亮,就觉得很不舒服。(我还曾听有观众现场质疑,吴国的兵仅有3万,是不是太少了)

2是[color=Red]对这段历史有研究的人[/color]的不喜欢,这些观众对电影里一些不合史实的情节、武器、阵法感到特别刺目。但电影终究是电影,这样大的投资,为了能兼顾东亚与欧美市场的口味,更为了兼顾“商业电影自身的规律”,出场人物最大简化、情节道具有个别不符史实处、阵法存在问题……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商业电影的局限下,其实都是难免的了。

至于“略懂”和“欲望使人年轻”这样的语言,也不必深究,即使你把对话都改成半文半白,于历史真实而言,依然不过是虚构——即便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语言,也依然不是那个时代的语言——50步和100步而已。

我喜欢这个电影,我信任它。制作它的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比任何一个我们所知道的名导演都要深入细腻。而且它带有导演和编剧自己对于历史的一种判断。

陈凯歌拍不出这样贴近现实的电影,他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思维的简单化和暴力化倾向。冯小刚是市侩之人,不懂。张艺谋骨子里的艺术品位也极粗俗,甚至不及冯小刚。圣洁的雅典奥运会上出现的那些光屁股拉二胡的女演员们,已经为他的品位做了很好的注脚。

从商业片的角度,它比其他大片的节奏感都要好,讲的故事是紧凑的。从运镜的美感上当然谈不上多有艺术成就,但导演还是自有一套的,战斗场面好,有几个镜头的色彩非常好,使我立刻联想到王可伟的油画。音乐也合格。

从史实的角度看,你非要抠细微处,确实是有一些硬伤(但绝不是“水色琉璃”小朋友说的那些),比如赤壁时期的孙权戴了个12旒的衮冕,还是红珠的,这个是错的。他继承乌程侯后的确曾易服,但不太可能利欲熏心到要急着私造衮冕,另外旒为红珠是魏明帝改制来的,他就是戴也应是白珠。还比如马蹬,在那时应尚未发明。在女性服饰、兵器和人物上,也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蔡瑁是襄阳名士(他大姐是诸葛亮的岳母),不太可能写错别字……另外观众质疑更多的,是它的阵法——这样的错误,要我挑,也能挑一堆出来。但话说回来,对这些细节是否在意,在意到什么程度,也应放在电影自身的大规律上来看。电影它毕竟不是史学著作,它有自己的节奏和需要,也不能为了无限满足史实的需求而扭曲电影的规律(更何况有些观众的要求并不是关乎史实的)。每个观众在这个问题上各有不同的认知底线。比如《见龙卸甲》,我看了就相当不舒服,没法在其中寄托自己对三国时期的某种意淫,究其原因,它编得太离谱了,跨过了我的认知底线。对人物的塑造我就不认可,其次才是服装道具上的。而《赤壁》于我而言,刚刚好。我脑海中的青年孙权、周瑜、诸葛亮,就是这样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我也始终不喜欢,本身就建立在演义上,又拍得极其拖沓,粗糙的地方好似小孩过家家。最致命的是,人物性格平板一块,孙权的阴、柔,周瑜的勇、雅,青年诸葛亮的城府与恻隐之心,都没有表现——即使表现了,也相当公式化。究其原因,并非全因当时的人力物力条件所限,主要还是与导演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 1985年李法增版的《诸葛亮》就好得多,它塑造的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而且虽然它建立在演义的基础上,但抛开那时的财力物力的限制,也可做三国服装、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珍贵参考。

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若说文化素质,大陆人差得更远。“素质”代表的不仅是“学问”的高低,它还包括一种情感的感受能力。不乱扔废纸、不加塞儿、不乱吐痰,这说起来似乎是一种公德,但它们细究起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能力呢?能考虑他人、能想到他人、愿意让他人能获得更好的环境,这是需要一种心灵上的长期教化的。

大陆才是文化沙漠。何止是沙漠,简直是个大垃圾场。

似乎扯远了,但又不远。我敢说吴宇森对三国时期的理解,是超过很多导演的。


我的观点说完了。什么事,都是不懂的人居多、钻牛角尖的人居多。所以有反对意见,我也并不在意。[/size]

[[i] 本帖最后由 postboy 于 2008-7-25 02:54 编辑 [/i]]

2008-7-25 07:04 墨叶
一部几亿元的大制作,出现太多的漏洞我就觉得不舒服。
比如甘兴,使我觉得《赤壁》是搞笑电影。

另,楼主不应该称“水色琉璃”为小朋友,更没资格如此称呼。

2008-7-25 07:50 弱势群体
[quote]原帖由 [i]墨叶[/i] 于 2008-7-25 07:04 发表
一部几亿元的大制作,出现太多的漏洞我就觉得不舒服。
比如甘兴,使我觉得《赤壁》是搞笑电影。

另,楼主不应该称“水色琉璃”为小朋友,更没资格如此称呼。 [/quote]
水色今年好像也就18-19岁

2008-7-25 07:58 墨叶
回复 #3 弱势群体 的帖子

不管水色几岁,在网络里随便叫一个不熟悉的人小朋友总不好。

要是一个人自称100岁了,叫你小朋友。你会怎么想。

2008-7-25 07:58 XM8
西汉时期有没有马镫尚在争议之中,那么马镫出现在三国,也不能算硬伤了:lol:

2008-7-25 08:05 hefeilixin
楼主和那些导演是啥关系的说?

2008-7-25 08:22 heismine
赤壁好比《苍天航路》 《火凤燎原》周星驰之鹿鼎记,有神髓就成功了。那几个主要人物是我在电影里见过的最接近其历史形象的。

2008-7-25 08:39 dddzz
楼楼上上说的好!就一个‘甘兴’的问题,就证明导演编剧根本就没有认真来做这个东西 :qcool+

2008-7-25 08:53 孔雀王
《赤壁》是搞笑电影,LZ这篇是搞笑文。。。

2008-7-25 09:26 ryhme1
但 若果 硬來製作一部  全根史實

絕少錯失的 史實電影的話

投資幾億元的 商業電影會 受觀眾支持嗎?

有時一點不合理的地方   才會受觀眾接受

最終 可以回本...

2008-7-25 09:51 墨叶
回复 #10 ryhme1 的帖子

絕少錯失 成了缺点?

2008-7-25 10:02 无事公
墨叶怎么那么较真呢?楼主只是说说他的观点而已嘛。

我一直都说,对于特别期待的那些电影,我们应该放平心态,绝对不应该用有色眼镜的评论它。

我还没看这部片子,但我个人觉得不应该过份的贬低它。就如几个月前的《见龙》,也是一部骂声遍地的片子,就因为这样的骂声,让我没有去看这部片子。一直到上个星期,好奇心起,就看了,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能让人如此开怀大笑的片子,为何大家不推荐呢。

反正,我个人是比较喜剧片和搞笑片的。对于那些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我反而会选择性的观看。

[[i] 本帖最后由 无事公 于 2008-7-25 10:04 编辑 [/i]]

2008-7-25 12:06 postboy
[quote]原帖由 [i]墨叶[/i] 于 2008-7-25 07:04 发表
一部几亿元的大制作,出现太多的漏洞我就觉得不舒服。
比如甘兴,使我觉得《赤壁》是搞笑电影。

另,楼主不应该称“水色琉璃”为小朋友,更没资格如此称呼。 [/quote]



甘兴你觉得搞笑,那曹操派的陆战大将军魏贲、夏侯隽你怎么不觉得搞笑?
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两人是谁。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认可,自己知道的,就觉得受不了。

我还问了,三国演义里还有周仓呢,也是编的, 你怎么不觉得不舒服?

试想,如果甘兴、魏贲、夏侯隽都用了真实的人物代表,那还不更被三国FANS骂死了!“魏国大将在赤壁陆战失败,这是编的!请导演尊重历史!”
不就是这一套么?

我不会一一回复了。总之电影有电影的规律,它需要为了情节而虚构一些东西。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了不起,起码有一点,就是一个孩子,一个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孩子,他看了这个电影,对三国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这了解不是错的、假的、扭曲的,这已经足够好了。还有这里另一位朋友所说的,能让一个孩子通过这个影片知道赤壁的总指挥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就已经很不错了。

老说硬伤硬伤,你们懂个P硬伤!最混淆视听,最硬伤的,要归到根上,我看倒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流毒很深,毁就毁在史实占7分,剩下3分虚构在不经意中就被读者当作是事实了。
可谁骂它了?它不是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历史、承载历史的作用么。怎么偏《赤壁》虚构就不舒服了?可笑。

[[i] 本帖最后由 postboy 于 2008-7-25 12:08 编辑 [/i]]

2008-7-25 12:20 火狐天下
甘兴的问题,等看过了下部再来讨论吧
有人就认为他是低级失误那也没办法

[[i] 本帖最后由 火狐天下 于 2008-7-25 12:21 编辑 [/i]]

2008-7-25 12:56 三国博士
现在看电影的网民们大多心理已经扭曲了,出来一部打死一部。

商业片嘛,干吗非用历史研究片的眼光看待咧?:qoo+

再者,历史本来就是编的。

2008-7-25 13:12 赵哪个云
我是比较赞同LZ的说法的,虽然我还没看过这部《赤壁》

另外说到那个甘兴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要把别人的智商想得太低了为好,况且这样也起不到什么抬高自己的作用。我到觉得这个人是导演或编剧有意为之,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让观众别把这部商业电影完全当历史片看~~

2008-7-25 14:36 无双吕布
现在不光是电影了,只要是个新鲜事物,马上就有“网友”跳出来批判。这些“网友”一般在现实中P都不是,基本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只能在网上过过嘴瘾了。

2008-7-25 15:17 谷风及雨
别的先不说就冲楼主琉璃小朋友小朋友这般的乱叫就反感

2008-7-25 15:20 谷风及雨
就我看来  赤壁以商业娱乐化来说绝对是成功的  但从史诗片的角度看  最多及格
具史诗之“形”,缺史诗之“魂”

2008-7-25 15:21 yuki5400
我一点都没觉得赤壁尊重史实  难道曹操是那样人吗? 难道孔融是那么死的么? 孙权被老虎赶下马  周瑜 不救  这符合逻辑么  太多漏洞了
一个典型给外国人看的大片  楼主竟然说贴近史实。。。。

2008-7-25 15:41 水镜门生
慎用“最”字,说话多带个把门的,别动不动小朋友小朋友的叫。

赤壁说穿了就是一部商业片,你爱做枪手爱吹捧你慢慢吹捧,但是。

[quote]
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若说文化素质,大陆人差得更远。“素质”代表的不仅是“学问”的高低,它还包括一种情感的感受能力。不乱扔废纸、不加塞儿、不乱吐痰,这说起来似乎是一种公德,但它们细究起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能力呢?能考虑他人、能想到他人、愿意让他人能获得更好的环境,这是需要一种心灵上的长期教化的。

大陆才是文化沙漠。何止是沙漠,简直是个大垃圾场。
[/quote]

这样的话,请你收回,并且请你道歉,这里不是公共厕所,随便你说什么都可以,做人厚道一点,说话谨慎一点。

2008-7-25 16:07 沧州勇士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5 12:06 发表
老说硬伤硬伤,你们懂个P硬伤!最混淆视听,最硬伤的,要归到根上,我看倒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流毒很深,毁就毁在史实占7分,剩下3分虚构在不经意中就被读者当作是事实了。
可谁骂它了?它不是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历史、承载历史的作用么。怎么偏《赤壁》虚构就不舒服了?可笑。
[/quote]
可笑,是老罗,还是毛氏父子,大夸《三国演义》如何与史实相符了?象阁下这样上下门都分不清的人,捧着个赤壁,奉为天人,瞪着眼睛吹嘘,说它在2个小时之内最大限度体现了真实历史人物的风骨,活脱脱一个献宝猴儿,整个一个井底之蛙.

居然还敢骂《三国演义》,如果没有这本书,《赤壁》是否能面世都两说着呢。

2008-7-25 16:23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5 12:06 发表




甘兴你觉得搞笑,那曹操派的陆战大将军魏贲、夏侯隽你怎么不觉得搞笑?
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两人是谁。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认可,自己知道的,就觉得受不了。

我还问了,三国演义里还有周仓呢,也 ... [/quote]
其实大家叫曹孟、孙仲、刘玄、赵子、鲁子不就好了。

2008-7-25 16:31 Z_Artemis
冠子只是就赤壁发表下看法。
赤壁算不上一部好片,但不是因为不贴近历史。

2008-7-25 16:31 长葛李子龙
回复 #13 postboy 的帖子

绝对要顶!:^%

骂赤壁跟骂易老是同个道理。
拿学术来要求通俗,根本是扯个鸟淡:angry2:

电影来说,我们只能去挑他的拍摄手法与拍摄技巧,而不能去强求电影是否尊重史实。
绝对尊重史实的,不叫电影了,叫纪录片,也可以叫历史资料,或者叫历史教学片:-_-:

2008-7-25 16:53 火狐天下
《赤壁》的问题就是非得说他自己贴近史实,其实在史实和演义之间,《赤壁》更多的还是脱胎于演义,但也插了一些史实进去,应该算是编剧对历史的一种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楼主以及一些人认为他贴近史实的原因,至少编剧还是懂点历史的,不过也就是个半吊子,另外作为商业片还要考虑更多的娱乐元素进去。但是很显然更多的三国的FANS不卖这个帐,尤其在轩辕这种地方,骂编剧不懂历史也就正常了。但我依然认为以编剧的半吊子历史水平还不至于连甘宁的名字都会搞错。
很不幸的是,更多的骂《赤壁》的人是不懂历史的,反而因为一些与演义不符的地方招来更多的骂声,这就是两边不讨好了,不过这个时候要拍个大片,不被人骂是不可能的,完全按演义来拍,照样被骂

2008-7-25 16:54 fengc89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8-7-25 07:58 发表
西汉时期有没有马镫尚在争议之中,那么马镫出现在三国,也不能算硬伤了:lol: [/quote]
马镫这东西最早出现是南北朝吧?

2008-7-25 17:28 淡水井
赞同楼主对电影的看法,但是对陈凯歌简单暴力化倾向的评论不理解。陈凯歌拍电影明显带着一种说教意味的文学气,别说简单了,恨不能更加复杂才是。要说暴力化,从和你在一起这个片中就能感觉他不会有这种倾向。吴宇森在好莱坞这么多年,拍起战争场面相信是一把手,如果让张艺谋拍,估计又要出现铺天盖地大红大黄那种场面
另外大陆不能算是文化沙漠,但因为客观环境,说是个垃圾场倒也不假。

2008-7-25 18:20 阿巽
除了赤壁和卸甲,三国题材的电影还有什么?

嗯,我国第一部电影是三国题材的——不过楼主你看过吗

2008-7-25 18:23 水镜门生
定军山是京剧,不尊重历史,楼主这种有文化的人是不看不尊重历史不贴近史实的电影的:mellow:

2008-7-25 18:46 贾图
道具上面无可挑剔

2008-7-25 18:56 大官人
不是说最贴近史实么 那怎么还会有那么多虚构人物呢?貌似LZ有点前后矛盾呃:P

2008-7-25 19:14 水镜门生
虚构的那就是艺术,楼主属于打太极的,最贴近史实的虚构,很霹雳。

2008-7-25 19:37 淡水井
最贴近史实的虚构绝对比不上三国演义,那才是头把交椅:titter:

2008-7-25 19:50 水镜门生
楼主非常鄙视三国演义啊,楼上的兄台不要拿楼主讨厌的东西出来说事儿嘛:titter:

2008-7-25 19:56 天涯明月刀
替楼主解释一下,他说“《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这是有限定的,一,是三国题材的电影,什么书籍、电视剧之类,都不能算;二是是他看过了,他没看过的,也不能算,好象楼主就看两部三国题材电影,见龙与赤壁,所以《赤壁》是他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2008-7-25 19:57 大官人
楼上正解。。。:P佩服 原来如此

2008-7-25 23:19 湘江子龙
呃,想象一下,<赤壁>如果发在轩辕的命运,首先在三国史话版面,是肯定要被考勤侯东组大人扣掉100TB的,演义与史志不分,这罪名断断跑不掉.
于是将被转移到古典文学版面,但是挺关派肯定无法接受唱戏的二爷,挺赵派又怎么能接受无敌的赵白龙接受周瑜的援救?
至于以乌鸦为首的江东派更是捶胸顿足:qok+的出现频率会赶上石油的疯涨,于是一番大战,最终迟早要闹上登闻鼓,要顶爷一锤定音盖棺论定,
不但是到斩监没商量,只怕还要连累挺关挺蜀挺吴的一干吵手杠爷买着去沧州的飞机票.:qgod+

2008-7-26 00:01 XM8
[quote]原帖由 [i]fengc89[/i] 于 2008-7-25 16:54 发表

马镫这东西最早出现是南北朝吧? [/quote]
当然不是,中国境内出土的马镫实物大概是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国外据说有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墓葬中发现过马镫的实物。
最近据说有东吴的墓穴中发现出土的陶俑上有马镫,西汉的壁画上绘有马镫等等新证据

2008-7-26 07:05 第二片云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5 02:28 发表
还比如马蹬,在那时应[color=red]尚未发明。[/color][/quote]

差点就被蒙了。只是看见这句,其它的也不去深究了,楼主的帖子就是我看过最不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影评。

2008-7-26 07:15 第二片云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5 02:28 发表
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若说文化素质,大陆人差得更远。“素质”代表的不仅是“学问”的高低,它还包括一种情感的感受能力。不乱扔废纸、不加塞儿、不乱吐痰,这说起来似乎是一种公德,但它们细究起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能力呢?能考虑他人、能想到他人、愿意让他人能获得更好的环境,这是需要一种心灵上的长期教化的。
[/quote]
我的一个外甥在广州念幼儿园,有一次老师发下的手工他做不了,叫我帮忙,我说他笨,他说,可是我在幼儿园吃饭得第一耶。嗯嗯。。。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5 02:28 发表
大陆才是文化沙漠。何止是沙漠,简直是个大垃圾场。

似乎扯远了,但又不远。我敢说吴宇森对三国时期的理解,是超过很多导演的。


我的观点说完了。什么事,都是不懂的人居多、钻牛角尖的人居多。所以有反对意见,我也并不在意。
[/quote]
是啊是啊,大陆是个大垃圾场,连楼主这帖子酱紫的垃圾都从满街“清纯大奶学生妹”光管箱的充满情感感受能力的魅力香港给扔过来了。:wacko:

PS:扫掉了被人说没有言论自由,不扫掉了被人说是垃圾场,的确挺无奈的。:sleep:

2008-7-26 15:45 postboy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08-7-25 18:23 发表
定军山是京剧,不尊重历史,楼主这种有文化的人是不看不尊重历史不贴近史实的电影的:mellow: [/quote]


哈哈哈,看得出水镜特鄙视我啊。

最近我和一些要好的朋友谈到《赤壁》,他们也反对我的意见,他们提出了很多不满——聊的时候,我也觉得他们讲的对,事后一想,还是觉得自己先前的感觉没错。

实际上,我为什么认为这个电影符合史实呢,我再修正一下我的说法,一是服装,我看这么多评论,没一个人像我这样珍视本片对服装的考究。这个考究的程度,当然是相对其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而言的。服装历来是历史研究领域的小学科,大家不去专门做这个研究,而普通的学者的论著也散见于专业期刊。很难找到。作为一个三国迷,不难想象我看到这部电影的里的汉末重甲时,有多兴奋了。

第二是人物。“大官人”朋友回我贴说:“不是说最贴近史实么 那怎么还会有那么多虚构人物呢?貌似LZ有点前后矛盾呃”。是我没讲清楚。我想说的是人物的真实的精神面貌。

我觉得,这个电影你不要抓它的细节不放——细节!从来都是各人有个人的口味的,特别是这样被大家表面上似乎很熟悉的一段历史——而要看风骨。“我个人觉得”,这个影片把握住了三国人物的最真实的风骨。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关羽是丑点,还矮,站小乔身边,两人一样高,武器也似乎不对头。但影片充分表现了他对刘备的忠,在开头一段戏里,他与曹操对话后,抢回被踩在地上的一面战旗,还是很感人的。
还比如张飞,也是一大龙套,但电影有几个他的镜头特写,表现了他在临战时的忧虑神情,那几个镜头不是白放的,它表现了张飞内心更细腻的一面,与那个甘兴是有所区别的。
还比如赵云救回阿斗时,诸葛亮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殿后阵亡的将士的身影,它表现了青年诸葛亮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刻怜悯心。诸葛亮会有这样的恻隐之心,因为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一直亲历着人民的苦难。而影片就是靠这种小细节表现了人物。
战士偷牛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周瑜的带兵有方,二方面借音乐表达了他内心的男儿壮志,三方面,曲有误,周郎顾。四方面,表现了诸葛亮与他是知音。鲁肃感慨说这只队伍难带,而诸葛亮说:“这只队伍可用!”周瑜立刻看了他一眼。他知道这个人理解他带兵的苦心。
这样的能够塑造和还原起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细节还有很多,还比如孙权,他那么年轻,经历了父亲和兄长的亡故,他那么小就当了一把手,虽然说他成熟得很快,但内心的忧虑、恐惧还是很多的。为了表现这种年轻人的特质,他在公开会议上的严厉,在仲兄面前的犹豫,都非常恰当。而且这个角色的塑造, 也符合历史上孙权阴沉的那一面。刘、孙二人在庆功宴上的对话, 很简单几句就烘托出日后孙、刘两家的深刻矛盾。

本想修正一下自己的说法,但一下又说了这么多。总之,我当时看这个电影时,为它对人物的塑造那样符合“我认识中”的历史人物,还是让我心中一惊的。
这可算我的一些辩解,我来这里,也不是为说服大家的。“人人心中有一个三国”,这本来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另,我提到马蹬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未能解答的疑问。不仅在国内有两种说法,即使去日本出差时买的一些三国时期的研究书籍,也没有完全对这个问题有所确认,所以我用了一个“应”字。这里解释一下, 回应“第二片云”朋友对我无知的批评。还希望这里的专家能给我个确切答案。

[[i] 本帖最后由 postboy 于 2008-7-26 15:54 编辑 [/i]]

2008-7-26 16:58 fengc89
国外有公元前1 2世纪的马镫实物?哪啊?

2008-7-26 17:57 XM8
[quote]原帖由 [i]fengc89[/i] 于 2008-7-26 16:58 发表
国外有公元前1 2世纪的马镫实物?哪啊? [/quote]
当时是蒙古和苏联联合进行的发掘,所以要么在蒙古,要么在苏联,如果当时是苏联人拿去了,那么现在是在俄国、白俄或者是乌克兰等等就不得而知了

[[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08-7-26 17:59 编辑 [/i]]

2008-7-26 20:04 水镜门生
关于研究历史上的服装,楼主可以去看沈从文先生的著作:titter:

细节这玩意大家都会掰,咱也不是没写过影评。

只不过你关于大陆香港之间文化的言论,实在叫人不舒服,所以多说了几句,影评就影评,何必扯到这上面去。:sleep:

2008-7-27 07:58 第二片云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6 15:45 发表
实际上,我为什么认为这个电影符合史实呢,我再修正一下我的说法,一是服装,我看这么多评论,没一个人像我这样珍视本片对服装的考究。这个考究的程度,当然是相对其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而言的。服装历来是历史研究领域的小学科,大家不去专门做这个研究,而普通的学者的论著也散见于专业期刊。很难找到。作为一个三国迷,不难想象我看到这部电影的里的汉末重甲时,有多兴奋了。
[/quote]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6 15:45 发表
我觉得,这个电影你不要抓它的细节不放——细节! [/quote]

楼主,你一边说自己是看见了电影中汉末重甲时感觉好兴奋,一边却呼吁大家不要抓住细节不放。似乎在你眼中,虚构人物是细节,虚构情节是细节,虚构对白和说话方式也是细节,只有服装值得重视。以这样的双重标准写出的影评又有什么客观公正性呢?当然,你自己写的影评,自然以你自己的口味为原则,但是也不要在选择自己的口味的同时,去批评别人选择他认为符合自己的口味嘛。至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可能更能符合你心目中的三国人物形象吧,呵呵。只说一样,如果历史上的鲁肃真是那样的话,那么你对三国部分人物的理解还是有点偏颇的。

另外关于马蹬,我要表达的是你自己既然都知道对于它的出现时间点存在争议,怎么却又能说“应尚未发明”呢?既然有争议,还没有定论的,你不应该说“是否已经出现还存在疑问”么?用肯定的语气去叙述自己都知道还有争议的事情(‘应尚未发明’,就是对‘尚未发明’给予了肯定),这种选择性的偏视,使得文中其它东西的可信度大大减低。

之后无端攻击大陆是“垃圾场”,那就更是比周星驰还无厘头了。

[[i] 本帖最后由 第二片云 于 2008-7-27 08:06 编辑 [/i]]

2008-7-27 10:53 水镜门生
楼主发明了不看细节看风骨这一经典的欣赏方式,风骨啊风骨:titter:

2008-7-27 13:51 arayashiki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08-7-25 18:20 发表
除了赤壁和卸甲,三国题材的电影还有什么?

嗯,我国第一部电影是三国题材的——不过楼主你看过吗 [/quote]

同意,好像有关三国整体历史题材的电影本来就没几部:sleep:赤壁即使当了个所谓的最贴近也没啥稀奇的

2008-7-27 13:54 绛橙子
[quote]原帖由 [i]postboy[/i] 于 2008-7-25 02:28 发表
1是普通观众的不喜欢,
2是对这段历史有研究的人的不喜欢,[/quote]

普通观众不喜欢,研究历史的不喜欢,还指望着谁来喜欢?:funk:

其实古装片不难拍,有古代的味道就可以,而不是导演拿自己的想法来结构历史。什么匹女有责这种孙尚香还是少出现的好。

2008-7-27 13:56 梦幻军师
雷啊,一部商业片。。反正当看笑去看就好,那么认真干什么,俺还是看D版的捏:q((+
这年头,拍出来的东西都要赚钱,赤壁明显是要骗外国人的钱。反正喜欢就买票看,不喜欢不看或下D版,大家万事大吉

2008-7-27 14:40 flybear
我这里的赤壁海报上写着史诗,感觉如果当成史诗片看多半要吐血。但商业片看还行

2008-7-27 15:21 fengc89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8-7-26 17:57 发表

当时是蒙古和苏联联合进行的发掘,所以要么在蒙古,要么在苏联,如果当时是苏联人拿去了,那么现在是在俄国、白俄或者是乌克兰等等就不得而知了 [/quote]
在蒙古那挖的?那当时应该是匈奴咯?那汉朝跟匈奴打了那么久。。有的话应该也学到了吧

2008-7-27 15:24 XM8
[quote]原帖由 [i]fengc89[/i] 于 2008-7-27 15:21 发表

在蒙古那挖的?那当时应该是匈奴咯?那汉朝跟匈奴打了那么久。。有的话应该也学到了吧 [/quote]
是在蒙古那里挖的,是匈奴,不过很难说,因为老毛子说挖出来的是马镫,其他国家不一定承认啊:lol:

2008-7-28 13:52 沧州勇士
[quote]原帖由 [i]arayashiki[/i] 于 2008-7-27 13:51 发表


同意,好像有关三国整体历史题材的电影本来就没几部:sleep:赤壁即使当了个所谓的最贴近也没啥稀奇的 [/quote]
我只知道有三部,除了见龙与赤壁,就是很久之前香港版的诸葛亮,其中只有一个镜头,让我有印象,就是阿斗老是对诸葛亮说,相父吃花生。:titter:

2008-7-28 17:42 deadman
我很喜欢这电影,但我不认为他有多尊重历史,只是它很好的展现了各个英雄的个性,更因为他拍出了我心中(别喷我,只是我心中的)的周瑜,除了长相....
    对其他人我没什么感觉,就孙权比较认同,导演设计的桥段真的非常精彩,宝剑出鞘,森林射虎,张震的表演也十分到位,如果口音可以再修正一下就更加完美了.
   我想,既然是在这个版块就不要对<赤壁>进行历史上的分析,单从一部影片的角度来说,它是很不错的,电影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国产电影能有这个节奏是很久违的事情了.所谓"尊重历史"的史诗片在我印象中貌似还没见过......

2008-7-29 11:43 上帝也孤单
还是改的不是很离谱的了!

2008-7-29 11:52 deadman
历史是一定要改的,不改的话如何体现编剧和导演的存在,毕竟不是历史学家拍电影.
   老吴也承认自己三国知识存在很大欠缺,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历史电影需要这样一个导演来拍?为什么只有他有机会拍?让他来拍就肯定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

2008-7-29 15:43 hgg328
我的看法不同,《赤壁》有很多好的 地方就是考虑了很多历史元素,至于做的成功与否我们不知道,但总是考虑了,这就是进步。我觉得演员选的不好。让金城武扮周瑜,可惜王力宏不会演戏,要不他是老猪的合适演员。小乔是最商业化的代表,刘涛比较合适这个角色,可惜她息影了。

2008-7-31 02:50 上帝也孤单
不能这样比较啊,就跟寻秦记一样,我不知道看了多少篇,在古代用现代语言,确实很搞笑!寻秦记也不是小说吗,三国义演也是啊,赤壁又有史又有义演!我看到一个新闻挑他们的说的台词太现代话!反正现在再好的片子都会有反对的!没左就没右!

2008-8-1 12:56 王水木目
我觉得甘兴应该不是个错误,只要略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甘宁甘兴霸,听说甘兴下部里会舍身炸城门而死,与历史上的甘宁结局有区别,但原型又是甘宁,所以只改了一下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