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毛泽东,朱德,粟裕对诸葛亮军事能力和用人的评价


2008-5-24 09:41 yinghuayicu
毛泽东,朱德,粟裕对诸葛亮军事能力和用人的评价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吹得象神仙,连鲁迅都说演义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只要看过正史的人知道,演义里的那些所谓胜仗99%都不是诸葛亮自己打的,什么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取蜀,八阵图退陆逊。。。等等,全部都是假的,或者移花接木把别人的功劳强按到诸葛亮头上去的。诸葛亮管管内政粮草还行,在军事和用人方面其实真的没什么可取之处。但亮迷为了吹嘘诸葛亮,常常故意无视一些对诸葛亮不利但非常可靠的史料,而拿一些不可靠的野史或早已被证明是伪作的东西来糊弄对正史了解不够的人。  

看看亮迷是怎么吹牛的: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他五次北伐魏国没有打过败仗,每次的撤退只能算平手不是败仗,而且历代很多军事家如李靖和唐太宗都很推崇诸葛亮,判断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应以军事家的评价为准。  

实际情况:先看战绩,再看当代三位伟大军事家毛泽东,朱德,粟裕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这三位伟大军事家对诸葛亮军事才能评价都很低,而其中朱德不但否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用人眼光,甚至还认为诸葛亮妒贤嫉能,心胸狭窄。  

先看战绩,只要看过正史三国志的都知道诸葛亮那五次北伐攻打魏国是怎么回事,基本上每次都是劳民伤财而去,一无所获而返,一些小的打击对魏国也根本是不痛不痒。至于亮迷吹嘘的“打不下撤退==平手”说,我想问,孙权也跟诸葛亮一样,多次攻打魏国收获甚微,但损失也都不大,基本上都以撤退为主,并且也有”拔皖城,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的功绩,何以蜀迷一提起孙权就说他是军事垃圾,说他北伐全部是败仗,却把同样战绩平平的诸葛亮吹得象军事奇才?研究历史偏心到这种程度,不觉得可笑??  

再看亮迷所谓的”李靖和唐太宗都很推崇诸葛亮“,这番言论其实是来自”唐李问对“,文里记载唐太宗和李靖谈论军事,提到多个军事人物,有几次问到诸葛亮,被亮迷吹嘘成唐李很推崇诸葛亮,但最关键的一点是: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就普遍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如陈师道的《后山谈丛》、何薳的《春渚纪闻》认为此书是阮逸所著。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认为此书是阮逸拟作和假托。后人因《唐李问对》一书不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没有引用该书,其内容文字又浅陋不文,也都认为此书是赝作,成书于北宋中叶。由此可见,说唐太宗和李靖推崇诸葛亮,纯属YY,而亮迷中历史水平高的不少,明知道该书是伪作,却仍常常拿着这些当宝贝到处吹嘘糊弄对历史不够精通的人,实在让人无言。  

那么真正的军事家对诸葛亮的军事水平是如何评价的呢?来看看我们当代伟大的三位军事家毛泽东,朱德,粟裕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这三位伟大的军事家都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和用人水平评价很低,而朱德更是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用人眼光评价得一无是处,甚至认为是诸葛亮忌才,妒贤嫉能才导致蜀国缺乏人才而最终灭亡。  

毛泽东:毛泽东认为,蜀国灭亡的原因是“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的立场,他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粟裕:粟裕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政治谋略家,打仗不行,更算不上军事家!即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最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相持,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从军事上来看是不敢用奇兵,不会打仗。”   (摘自《粟裕研究信息》第7期,1998年3月18日)   

PS:如果还有不知道粟裕他老人家是谁的,建议回小学重新读书。  

朱德:朱德对诸葛亮的批评最严厉最无情,不但否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用人眼光,甚至否定了他的人品,认为他妒贤嫉能,他评价诸葛亮”武侯之帅才有限,“”亮忌才“,“不容将何能克敌?”  

朱德读《蜀书·马良传》后,对诸葛亮不听劝告,破格重用言过其实的马谡,结果造成一出祁山战役失败很不以为然,批评孔明“溺爱不明,慎者不免”,并尖锐地指出:“武侯之帅才有限。”他在读完了《蜀书》中的《刘封传》、《廖立传》、《彭羕传》、《李严传》后,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很有才干之人,是蜀汉政权的功臣,如果使用得当,定会有很多贡献的。朱德对诸葛亮未能恰当地使用他们深感痛惜。他在这几个传记上批了“所以败也,不容将何能克敌?亮、备之不成事也在此”;“亮忌才”等语。朱德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角度,从蜀汉事业的大局出发,认为诸葛亮应该重用这些人才。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因此诸葛亮的人才政策不太成功,而诸葛亮的才干和度量则自然有限。朱德的这些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除此之外,他还客观地指出“以指挥作战来说,六出祁山就很笨。按当时情况,魏延建议孔明率主力出斜谷,自己率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两路人马夹击魏兵是正确的。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若吾用兵,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但诸葛亮不敢用此计,坚持一而再,再而三,六出祁山。完全是顶牛阵,老一套。结果一事无成,打不开局面。论工作方面,诸葛亮有严重的事务主义,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结果自己累得要死,大家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事情也未必办好。司马懿看到这一点说:“孔明食少事繁,岂能久乎?”和他打持久战,硬把他拖死了。论用人,有宗派注意倾向,只喜欢服从自己的人,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这一点比曹、孙差多了。关云长、魏延、马谡都未用好,不该用的用了,不该杀的杀了,弄得后继无人。  

(这是朱德在三国志上的批注,综合摘录进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后发表于《文史杂志:朱德与三国志》 ,作者谭晓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i] 本帖最后由 yinghuayicu 于 2008-5-24 09:46 编辑 [/i]]

2008-5-24 09:59 暂时发言马甲
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若吾用兵,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朱德大元帅读的是哪一版的三国志能找到这一内容?:titter:

2008-5-24 10:13 伤云
文史杂糅...怎么看怎么太祖,朱老总,粟大将在批评《三国演义》。

1、主席提到的关于赤壁方面的内容,貌似也是现今的共识。除《三国演义》及部分三国戏曲外,还真没看见谁认为赤壁之战是诸葛亮的功劳的.....

2、粟裕大将一句“火烧新野”,让我怀疑粟裕大将读史的水平。

3、朱老总的评论.....无语了,司马懿一句,分明是《三国演义》的内容。至于诸葛亮的用人...说句犯忌讳的话,陈独秀、李德、张国焘也都算是人才....

PS:加一句关于已经快被嚼烂了的子午谷....韩信之后,又有几人敢暗度陈仓?欺负人家不知道经典战例么?

2008-5-24 10:23 tiger1970
抬出三位伟人来批武侯,那还能说啥?

诸葛孔明还是早点回隆中比较好。

2008-5-24 11:30 caojinke
水镜 将 诸葛 比作 姜尚和张良,本来都不是真正打仗的军事家,是搞政治的, 庞统打蜀中,法正打汉中说明他们两个更适合搞军事。只能怪庞统法正死后蜀中没人更能搞军事了吧。

2008-5-24 11:55 可爱小马驹
楼上的知道姜尚张良是WHO么?

2008-5-24 12:08 孟德无双
朱老总关于马谡的问题,到无可厚非,但《刘封传》、《廖立传》、《彭羕传》、《李严传》,但要用好这几个,不是非常之材不可驾驭之,刘备自己也没有用好,况在识人用人上,更差一点的诸葛亮呢?

2008-5-24 13:13 yinghuayicu
[quote]原帖由 [i]伤云[/i] 于 2008-5-24 10:13 发表
文史杂糅...怎么看怎么太祖,朱老总,粟大将在批评《三国演义》。

1、主席提到的关于赤壁方面的内容,貌似也是现今的共识。除《三国演义》及部分三国戏曲外,还真没看见谁认为赤壁之战是诸葛亮的功劳的..... ... [/quote]





这位大哥,请看清楚粟裕的话“即使在演义上”,意思是说诸葛亮无论在正史上还是演义都不能算军事家。至于老毛的,请问“隆中对”是演义吗?还有朱德,明确说明是看三国志了吧。

至于说赤壁之战是诸葛亮的功劳的嘛,有了演义的功劳,这么想的普通民众多的是。

[[i] 本帖最后由 yinghuayicu 于 2008-5-24 13:14 编辑 [/i]]

2008-5-24 13:17 yinghuayicu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8-5-24 09:59 发表
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若吾用兵,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朱德大元帅读的是哪一版的三国志能找到这一内容?:titter: [/quote]


虽然是演义上的,但他评价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而演义已经非常美化诸葛亮的北伐了,如果连演义上的诸葛亮的北伐朱德都认为严重有误的话,不知道正史上的还剩啥。

2008-5-24 13:25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yinghuayicu[/i] 于 2008-5-24 13:17 发表
虽然是演义上的,但他评价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而演义已经非常美化诸葛亮的北伐了,如果连演义上的诸葛亮的北伐朱德都认为严重有误的话,不知道正史上的还剩啥。 [/quote]
笑,“这是朱德在三国志上的批注”

“虽然是演义上的。但是他评价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

ok,演义的神话不能要,结果演义的贬低就能要。这什么GP逻辑?

演义上的北伐朱德都认为严重有误,正史上还剩啥?这个你得问李世民去。

演义上的北伐条件,环境,跟历史是上的有鸟关联?演义上司马懿遭贬至荆州,演义上的魏军主力被诸葛亮当SB一样打得鸡飞狗走,演义上的魏国支援缓慢无序,演义上的魏国对诸葛亮的进攻豪不重视。顺便告诉你个演义的真实情况:魏延有次北伐就搞突袭,结果被司马懿打得抱头鼠窜!!

你有种就说历史上也是如此嘛!

历史,小说内的环境背景混淆起来的评价跟历史上的人有鸟关系?

[[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8-5-24 13:30 编辑 [/i]]

2008-5-24 14:02 诸葛周
好像是正史、演义一起批判,我知道毛主席非常欣赏曹操,其次是孙权,不知他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毛主席好像也非常不满杜甫的诗,也许有点个人爱好吧!不过说句老实话,喜欢曹操的人通常不喜欢诸葛亮的,喜欢周瑜的人也通常不喜欢诸葛亮的,我说的是通常,不是全部人都是,也有周瑜、诸葛亮两个都喜欢的,比方说我。

[[i] 本帖最后由 诸葛周 于 2008-5-24 14:05 编辑 [/i]]

2008-5-24 14:06 邓仲华
首先本朝太祖可没被认为是军事家,而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还有就是几位说的 要评价历史人物就单说历史,要说小说就单说小说,别两头扯,这点甭管谁都一样,否则不能让人信服。

2008-5-24 15:33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诸葛周[/i] 于 2008-5-24 14:02 发表
毛主席好像也非常不满杜甫的诗,也许有点个人爱好吧!不过说句老实话,喜欢曹操的人通常不喜欢诸葛亮的,喜欢周瑜 ... [/quote]
呵呵,说点体外话,“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毛时代的历史观点,难以作公正的依据。毛不喜欢杜甫,郭大院长就能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论证出杜甫是地主老财来。谨小慎微的朱德、粟裕还能发表出什么别的议论来。

2008-5-24 22:59 雲中
[quote]原帖由 [i]邓仲华[/i] 于 2008-5-24 14:06 发表
首先本朝太祖可没被认为是军事家,而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还有就是几位说的 要评价历史人物就单说 ... [/quote]

本朝军事家多到三打,太祖似乎也在其中吧...只不知为何军网的介绍却偏偏少了三个字

2008-5-25 03:47 桠枫
[quote]原帖由 [i]雲中[/i] 于 2008-5-24 22:59 发表


本朝军事家多到三打,太祖似乎也在其中吧...只不知为何军网的介绍却偏偏少了三个字 [/quote]
我却认为本朝的军事家没几个。太祖嘛。。。算半个吧

2008-5-25 07:59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伤云[/i] 于 2008-5-24 10:13 发表
PS:加一句关于已经快被嚼烂了的子午谷....韩信之后,又有几人敢暗度陈仓?欺负人家不知道经典战例么?[/quote]
宋、金、蒙古在大散关之下打了不知有多少仗。什么叫韩信之后,又有几人敢暗度陈仓?敢暗渡陈仓的满地爬。

2008-5-25 08:02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邓仲华[/i] 于 2008-5-24 14:06 发表
首先本朝太祖可没被认为是军事家,而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quote]
这是哪介绍的啊,按这介绍本朝太祖连政治家都没被认可。说本朝太祖不是政治家恐怕没人会相信吧。

2008-5-25 10:04 心湖一笔斋
毛  朱 粟所处的时代和诸葛亮所处时代的军事战争特点早已大相径庭了,我想其三人评价的再有道理,也就是以史为鉴的意思在里面。总不见的就是什么盖棺之论吧。

2008-5-25 10:22 雲中
[quote]原帖由 [i]桠枫[/i] 于 2008-5-25 03:47 发表

我却认为本朝的军事家没几个。太祖嘛。。。算半个吧 [/quote]

:qDD+这个嘛,本朝都按“打”批发出来了,咱好歹也得按批发价接受啦:()

[[i] 本帖最后由 雲中 于 2008-5-25 10:37 编辑 [/i]]

2008-5-25 10:29 陈云逸
[quote]原帖由 [i]伤云[/i] 于 2008-5-24 10:13 发表
文史杂糅...怎么看怎么太祖,朱老总,粟大将在批评《三国演义》。

2、粟裕大将一句“火烧新野”,让我怀疑粟裕大将读史的水平。
[/quote]

粟裕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政治谋略家,打仗不行,更算不上军事家![color=Red]即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color],他最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

以后长点眼睛。

2008-5-25 10:31 雲中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8-5-25 08:02 发表

这是哪介绍的啊,按这介绍本朝太祖连政治家都没被认可。说本朝太祖不是政治家恐怕没人会相信吧。 [/quote]

在中国军网里能找到
[url]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url]

2008-5-25 11:01 剑侠-王子均
即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最主要打过两次胜仗......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这是什么?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这是什么呢?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这又是什么?

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又是什么呢?

没有意义的争辩

2008-5-25 12:49 上帝也孤单
毛爷爷,打战真是没的说,不过都过了这么久了,毛爷爷认识错的,在诸葛亮那个时候他觉得可行!想法时代差大多了!

就像马岱兄所说的,毛泽东都没接受过什么军事教育,

无私自通搞出 来的一套战术,战略..

但是也是看了以前打战的书记之内的咯!总结一下咯

所以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吧!

2008-5-25 14:22 冒险王
回复 #20 陈云逸 的帖子

“即便按”又能如何?《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尽管有关系,但仍然是两回事,连带评价本来就是想混淆是非,如果在下小人之心多一点,免不得要如此揣摩大将呢。

2008-5-25 19:21 陶心
毛泽东评价诸葛亮也好,评点曹操也罢,并不是局限于历史问题的讨论,更多的是借古喻今,不拘泥于研史框架,说到底是在对建国前后一系列军政、人事上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抒怀。

2008-5-26 08:55 古拉森
奇兵?好象你们都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都很感兴趣的样子,认为只要用奇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错,孙子兵法有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是这是有个前提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打仗是需要正奇结合的,用正不用奇,守有余而攻不足;用奇不用正,孤注一掷,是赌博而非打仗.孙子兵法提倡不打无把握之仗,"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那些认为子午谷奇谋一定成功的不妨把你们的全部财产都买成彩票博一把,就知道子午谷奇谋是否会成功了。

2008-5-27 15:49 人中吕,鬼中羽
朱德评诸葛亮时,采用了演义上的一些说法,这是那个时代的通例(推测一下,当时还没有“三国热”,还没有仔细研究演义中的哪些话是采自三国志,哪些纯系文学创作)。毛泽东评三国时,也经常把演义上的内容拿来讲。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基本观点。

2008-5-27 16:06 人中吕,鬼中羽
毛泽东的军事家身份,这是举世公认的。不过,在描述毛泽东这一人物时,由于毛有很多更重要的“头衔”,不提这一条也是可以的。此外,毛也是诗人吧,但除非是特别的情况,也不会把这个头衔故意提出来与他的主要头衔并列。

至于“本朝”是否认为毛泽东是军事家,看下面的这个网上的资料就明白了——“本朝”的首席军事家——毛泽东。
——————————————————————————————

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有8位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叶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还有林彪。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他们是:

毛泽东(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


周恩来(1898~197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邓小平(1904~1997):中央军委主席。


彭德怀(1898~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刘伯承(1892~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元帅。


贺龙(1896~1969):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陈毅(1901~1972):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罗荣桓(1902~1963):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元帅。


徐向前(1901~1990):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聂荣臻(1899~1992):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元帅。


叶剑英(1897~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叶挺(1896~1946):新四军军长。


杨尚昆(1907~1998):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1992):中央军委常委,国家主席。


粟裕(1907~1984):总参谋长,大将。


徐海东(1900~1970):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陈赓(1903~1961):副总参谋长,大将。


谭政(1966~1988):总政治部主任,大将。


萧劲光(1903~1989):海军司令员,大将。


张云逸(1892~1974):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罗瑞卿(1906~1978):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王树声(1905~1974):总军械部部长,大将。


许光达(1908~1969):装甲兵司令员,大将。


许继慎(1901~1931):红一军军长,中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1931年11月在“肃反”中被错杀。


蔡申熙(1906~1932):红十五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段德昌(1904~1933):湘鄂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红六军军长,1933年5月1日在“肃反”中被错杀。


曾中生(1900~1935):红四军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于1935年8月被杀害。


左权(1905~1942):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战斗中牺牲。


彭雪枫(1907~1944):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和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作战中牺牲。


罗炳辉(1887~1946):红九军团军团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黄公略(1898~1931):平江起义领导人,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15日作战中伤重牺牲。


方志敏(1899~1935):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义。


刘志丹(1903~1936):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6年4月14日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林彪(1907~1971):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这36位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或“中国当代军事家”。

2008-5-27 16:21 congwanshui
楼上的, 这个名单是中央军委确定的嘛, 怪不得了!!!!

2008-5-27 17:08 古拉森
[quote]原帖由 [i]人中吕,鬼中羽[/i] 于 2008-5-27 15:49 发表
朱德评诸葛亮时,采用了演义上的一些说法,这是那个时代的通例(推测一下,当时还没有“三国热”,还没有仔细研究演义中的哪些话是采自三国志,哪些纯系文学创作)。毛泽东评三国时,也经常把演义上的内容拿来讲 ... [/quote]
既然论据都是错的,论点还能对到哪里去

2008-5-28 13:40 小轲
诸葛其人,千载以下尚有称者,足见其自有过人之处,一定要拉下神坛,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脚,何苦,何必……

2008-5-30 12:04 上帝也孤单
我只知道不是毛主席 我们现在没准还是亡国奴呢!


没有可比性啊,在加上,马岱兄发的那个帖子!

毛主席连军事教育都没有过!

我也挺喜欢诸葛亮个人的.就是那句,跟周总理说的一样的那句话!

但是我看到的是事实,是蜀国灭亡!虽然不能全怪他,国力又弱.

但都坚持了了这么久,还是有功的!至于演义就不要来拿说了,

你看诸葛亮,现在被神化,智慧的代表,都是因为演义的影响啊.

毛主席总没有这坑战演义吧?结果呢,骂毛主席的还不少!

____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毛主席在国内战争中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主要是因为,他对中国的情况、特别是中国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由此,他就能理解中国国内战争及在中国国内进行的战争的规律,同时,他还非常熟悉中国人的心理,所以,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毛泽东的军事天才表现在战略上比较多,而战术上相对少一些;表现在游击战上的比较多,这些都和中国的实际有关。
研究一下毛泽东的军事天才,你可以发现,都与中国实际结合在一起,有些战术,如果拿到别的地方,可能就行不通。
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有点军事天才吧。还是无私自通的!

_____


至于用人方面 看看马岱兄这个贴说的!

[url]http://xycq.moddiy.com/forum/viewthread.php?tid=82901&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url]

2008-5-30 12:52 贾图
[quote]我只知道不是毛主席 我们现在没准还是亡国奴呢![/quote]
——推荐一个片子,《一寸河山一寸血》:loveliness:

2008-5-31 16:46 气概文鸯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料。
毛朱粟对诸葛亮的评价很深刻。

2008-5-31 22:27 人中吕,鬼中羽
[quote]原帖由 [i]古拉森[/i] 于 2008-5-27 17:08 发表

既然论据都是错的,论点还能对到哪里去 [/quote]

毛、朱、粟诸人在评论诸葛亮时的论据并没有错,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基于历史上的诸葛亮的。

只是在向一般人作具体说明时,为了使内容更加生动,易于被人理解,讲了演义里的一些内容。这个有时代背景,毕竟人们对演义比较熟悉。

所以说,是否谈到演义,并不影响其评价的客观性。

2008-6-1 09:33 上帝也孤单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8-5-30 12:52 发表

——推荐一个片子,《一寸河山一寸血》:loveliness: [/quote]


演的是什么啊,还有内容!我现在比较喜欢看这类性的片子,西安事变(胡军演的很好,总觉得就是没有少帅的风流倜傥),特功队,周恩来在重庆,重庆谈判!陈庚大将!亮金!都看了!

2008-6-1 13:37 benservice
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功绩还是不能抹杀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