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关于《魏延传》“不便背叛”的解释


2008-4-24 19:53 关张马黄
关于《魏延传》“不便背叛”的解释

《三国志.魏延传》最后一句: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这句话现在人的解释有多种,我举我知道的6种:
1: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方便背叛
2: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没有马上背叛
3: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敢立刻背叛
4: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并没有背叛
5: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会背叛
6: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谈不上背叛
前三种给我的感觉是魏延想背叛,可是因为条件的限制,所以暂时不背叛
后三种给我的感觉是魏延从来没想过背叛,也说不上背叛
那么陈寿的本意是魏延到底是想背叛,还是不想背叛?为什么要用“不便背叛”,用“不宜背叛”不好吗?还是现代人想多了,怎么翻译成这样?但这句话最直接了当翻译是第一种“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方便背叛”,也就是说魏延是想背叛的,但不方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魏延确实该死,有背叛之心,难道不该死吗?如果是后三种的,那魏延之死就是冤案。
“便”的解释通常是“便于”、“方便”,那么陈寿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要写这个“便”字,这个字在古代到底是怎样解释呢?

[[i] 本帖最后由 关张马黄 于 2008-4-24 20:01 编辑 [/i]]

2008-4-24 22:50 三国赤壁周郎
我觉得最难解释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中的这个“便”字,至于楼主所说的“便”字就按第一种解释吧!不管是想背叛或不想背叛,魏延始终没有背叛的行动,他最后只剩几个随从的情况下仍然向汉中走,结果被马岱赶上杀了,确实说不通魏延要背叛。

2008-4-24 22:55 关张马黄
[quote]原帖由 [i]三国赤壁周郎[/i] 于 2008-4-24 22:50 发表
我觉得最难解释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中的这个“便”字,至于楼主所说的“便”字就按第一种解释吧!不管是想背叛或不想背叛,魏延始终没有背叛的行动,他最后只剩几个随从的情况下仍然向汉中走,结果被马 ... [/quote]
刘封、彭羕、魏延、杨仪都是想背叛而没有背叛行动的,难怪这些人会合为一传。

2008-4-25 08:50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关张马黄[/i] 于 2008-4-24 22:55 发表

刘封、彭羕、魏延、杨仪都是想背叛而没有背叛行动的,难怪这些人会合为一传。 [/quote]
胡说八道

2008-4-25 18:47 关张马黄
“便”是“就”的意思,看来魏延真的没有想过背叛之事。
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就没有背叛
如果魏延或者(或许)不服从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

2008-4-25 18:52 三国赤壁周郎
回复楼主

第二句错了,且看我的解释:
如果魏延(这个“或”字好像多余了)不服从命令,军队就可以把魏延自行发落(处置):titter:诸葛亮要处死魏延哦!

2008-4-25 18:55 关张马黄
回复楼上

“自发”是自行发落的意思吗?军队能有本事把魏延自行发落?不可能吧!

2008-4-25 18:57 关张马黄
[quote]原帖由 [i]笑天下[/i] 于 2008-4-25 08:50 发表

胡说八道 [/quote]
说说而已,别当真:rolleyes:

2008-4-26 07:52 当阳侯杜元凯
这个还是应该联系上下文一起看吧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很明显魏延不过是不服杨仪,有火并而无背叛之意。

2008-4-26 16:00 风刀霜剑
应该是在“不便”和“背叛”之间省略了“认为”这样的意思吧

2008-4-28 16:16 文以载道
我觉得魏延是被逼的

2008-4-28 17:23 凌云茶
魏延是自找的吧。见人就摆架子。
同样是骄傲,邓芝傲不傲?连最高统帅的大将军多少都要让他几分,你见他闹了什么出来吗?宗预不鸟邓芝,当面讽刺,也没见邓芝怎么样。

2008-5-2 17:09 葛朗台
[quote]原帖由 [i]三国赤壁周郎[/i] 于 2008-4-25 18:52 发表
第二句错了,且看我的解释:
如果魏延(这个“或”字好像多余了)不服从命令,军队就可以把魏延自行发落(处置):titter:诸葛亮要处死魏延哦! [/quote]


军便自发,很明显是不要再理会魏延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魏延,现撤回去再说~~~

2008-5-15 21:18 朝花夕拾
也有可能,“便”是个通假字。比如说,辨。

2008-5-16 10:47 燕京晓林
——魏延的本意如此,并不是要背叛蜀国。——这是《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翻译。

2008-5-16 12:48 浮云一日
此处“便”应作“即”解.

魏延开始是他自己主观上不想背叛,但不成功之后又未成仁的话,那他还能有多大选择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6 12:58 编辑 [/i]]

2008-5-18 23:17 实干司马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还想攻打魏国,这种人会投魏?

2008-5-19 00:36 浮云一日
楼上老兄没说服力,靠两句话焉能信人?
我看陈寿此言是因为魏延欲奔汉中,才有此言,认为他[b]本意[/b]不想投魏。死固当死(陈寿好象没说他不该死),但死非其罪。而且杨仪后来都能说以就魏氏,他的老冤家魏延说两句大的楼上敢帮他打一辈子包票?夏侯霸和蜀汉那么大仇,最后不还是去蜀汉了,形势比人强啊。“渊为蜀所害,故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9 00:42 编辑 [/i]]

2008-5-19 00:42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 [i]浮云一日[/i] 于 2008-5-19 00:36 发表
楼上老兄没说服力,靠两句话焉能信人?
我看陈寿此言是因为魏延欲奔汉中,才有此言,认为他本意不想投魏。死固当死(陈寿好象没说他不该死),但死非其罪。而且杨仪都能说以就魏氏,魏延说两句大的楼上敢帮他打 ... [/quote]
那请你找出魏延有反叛投魏的话来,没有吧?
那请你找出魏延有反叛投魏的动机来,没有吧?
魏延这些话是在诸葛亮死后不久说的,距离其作乱时间相隔很短;。“渊为蜀所害,故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离夏侯霸被迫投蜀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同等看待。

2008-5-19 00:43 浮云一日
本来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魏延被杀了。
我只想理解下这里“不便”的意思。

那请你找出魏延有反叛投魏的话来,没有吧?
夏侯霸不惟没有,且还“常切齿”。

那请你找出魏延有反叛投魏的动机来,没有吧?
魏延如果没被杀,那老兄说说他该怎么办?我知道魏延和魏没大仇。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9 01:17 编辑 [/i]]

2008-5-19 08:11 孟德无双
彭羕比较衰,其实他说了句一语双关的话,在狱中也写信给诸葛澄清了问题,不过最后还是杀了。
我觉得“便”可能当“至于”讲,不至于背叛,不过尚在考证中。

2008-5-22 13:36 浮云一日
嗨!我只是委婉地表示下看法,哪位老大手黑

好吧,好吧,說正經的,三國志中不便之便可作“即”解,本非罕見,此早有人論述。

陳壽此處既非記事,又非記言,也非讚述,純粹他個人推測,俺認為無需太認真。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2 13:41 编辑 [/i]]

2008-5-22 15:53 yu58584339
怎么最近老有讨论魏延的忠诚问题?
记得看到过个考古栏目,发现了魏延墓,史家已经为魏延平反。诸葛说他脑后有反骨也只存在于演义。应该是政治斗争失利,被打成反派吧
貌似秦桧、林彪都已平反

2008-5-22 19:55 浮云一日
回复 #23 yu58584339 的帖子

平个毛反,那些史家自认为平了反而已,何况大多数还称不上史家。还是抓着演义在猛打。
“诸葛说他脑后有反骨也只存在于演义。”,瞧瞧这句,就知道有人为什么会认为给平了反,小说爱好者。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幹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b]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b]。

把背叛限定在只能是“投魏”,原其心尚无还好说,但其行又怎么说。敢作就得敢当。

要不然用这段: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b]不得与本传争审[/b]。

[b]在明显有相冲史料的情况下[/b],为什么用这段,哦也,那自然“史家”认为是那便是。

PS:还有其他一些,最多只能说他们说的是一种可能,可能可以有很多种,但能不能彻底否定三国志的记载...三国志又不是蜀汉官史。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3 00:34 编辑 [/i]]

2008-5-23 04:23 yu58584339
志中不便背叛虽有歧义,一可以理解为不方便。二理解为会,即,难道就有错?
魏略明显是支持第二种解释
别抱着一本三国志就以为读通三国了,三国志不能否定我同意,可志中的意思未必象你说的那样。所谓不方便背叛只能算做个人看法,加上小说的刻画。在某事尚有争议的情况下,请不要用带有明显感情色采的字眼,给史家打上引号,算个啥子意思
[b]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b]
一个有心背叛的将军,其手下一个同谋的下属都没有?军士被一句话就吼得轻易不战自散?这象有心背叛者所为?我倒是觉得这段恰好能够反证魏延根本无心反叛
死者已矣,中国人最忌讳对死者不尊。
我认为魏延之所以会兵败被杀,留下反叛的骂名,完全是因为他自恃其勇,自作主张的性格导致

[[i] 本帖最后由 yu58584339 于 2008-5-23 05:28 编辑 [/i]]

2008-5-23 09:28 浮云一日
[quote]原帖由 [i]yu58584339[/i] 于 2008-5-23 04:23 发表
志中不便背叛虽有歧义,一可以理解为不方便。二理解为会,即,难道就有错?
魏略明显是支持第二种解释
别抱着一本三国志就以为读通三国了,三国志不能否定我同意,可志中的意思未必象你说的那样。所谓不方便背 ... [/quote]

真是神奇!不方便背叛?:titter::titter:

抱着一本三国志就以为读通三国了,三国志不能否定我同意,可志中的意思未必象你说的那样。所谓不方便背叛只能算做个人看法,加上小说的刻画。在某事尚有争议的情况下,请不要用带有明显感情色采的字眼,给史家打上引号,算个啥子意思
-----
没什么意思,偶不觉得有争议,所谓争议大都是无聊的文字游戏。
哎呀,魏延没有投魏的意思,他做什么都是应该,什么,别人居然不肯让魏延砍,真是大逆不道。
我有所据,我不瞎猜,我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难道无所据猜测的才能理直气壮?


一个有心背叛的将军,其手下一个同谋的下属都没有?军士被一句话就吼得轻易不战自散?这象有心背叛者所为?我倒是觉得这段恰好能够反证魏延根本无心反叛
-------
你认为?是吕先生认为吧?
呵呵。老兄根本就没看懂我的话。吕先生在我说的其他类里面,不在引号史家里。


我认为魏延之所以会兵败被杀,留下反叛的骂名,完全是因为他自恃其勇,自作主张的性格导致
-----
知道就好啊,魏延他自己主观怎么想是他的事情,他“自恃其勇,自作主张”,别人没必要主动配合乖乖授首,一句话,敢做就要敢当,象个MAN一样。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3 09:36 编辑 [/i]]

2008-5-23 10:29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关张马黄[/i] 于 2008-4-24 19:53 发表
《三国志.魏延传》最后一句: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这句话现在人的解释有多种,我举我知道的6种:
1: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方便背叛
2: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没有马上背叛
3: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敢立刻背叛
4: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并没有背叛
5: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不会背叛
6:他的本意只是这样,所以谈不上背叛
... [/quote]


我人为,最后一种理解是比较恰当的。

“不便背叛”的意思可能是“不能据此随便的或武断的认为魏延是反叛”。

2008-5-23 10:31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三国赤壁周郎[/i] 于 2008-4-24 22:50 发表
我觉得最难解释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中的这个“便”字,至于楼主所说的“便”字就按第一种解释吧!不管是想背叛或不想背叛,魏延始终没有背叛的行动,他最后只剩几个随从的情况下仍然向汉中走,结果被马 ... [/quote]


“军便自发”之“便”,是“就”的意思。与“不便背叛”之“便”当不同。

2008-5-23 11:12 yu58584339
[quote]原帖由 [i]浮云一日[/i] 于 2008-5-23 09:28 发表


真是神奇!不方便背叛?:titter::titter:

抱着一本三国志就以为读通三国了,三国志不能否定我同意,可志中的意思未必象你说的那样。所谓不方便背叛只能算做个人看法,加上小说的刻画。在某事尚有争议的情 ... [/quote]
吕先生是谁?我的观点和吕先生有什么关系?在下虽不才,可也不会抱着别人的高论往自己头上加。我没读过多少史书,轩辕毕竟不是学术论坛,外行发言表示自己看法不允许?有必要冷嘲热讽?我引用的不方便也是看到楼主列出来的解释之一,看完楼主及楼上发言再回复是一种美德。再说我没有支持这种解释的意思吧?

[[i] 本帖最后由 yu58584339 于 2008-5-23 11:23 编辑 [/i]]

2008-5-23 11:55 浮云一日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8-5-23 10:29 发表

我人为,最后一种理解是比较恰当的。

“不便背叛”的意思可能是“不能据此随便的或武断的认为魏延是反叛”。 [/quote]

用“背叛”指延,罪名不对,陈寿应该是这意思了。当然陈寿这里他是把背叛仅限制在“投魏”上了(?)。其他应该是语气问题了,陈寿也只说他是在“原其意”,他并没多少证据,翻译的很决然,不是就是不是,似不妥。兄所言意思赞成,我认为比全译的要好。

最后一种解释为“谈不上”,似还是意译,不是直译。不便的意思仍不好确定。

[quote]原帖由 [i]yu58584339[/i] 于 2008-5-23 11:12 发表

吕先生是谁?我的观点和吕先生有什么关系?在下虽不才,可也不会抱着别人的高论往自己头上加。我没读过多少史书,轩辕毕竟不是学术论坛,外行发言表示自己看法不允许?有必要冷嘲热讽?我引用的不方便也是看到 ... [/quote]

好吧,好吧

我是觉得老兄来说“诸葛说他脑后有反骨也只存在于演义。”近乎...,这帖子没人提这事吧。呵呵,既说开,那我道个歉。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3 19:03 编辑 [/i]]

2008-5-23 16:25 whlkl
魏延的死是最不值,他的是很有才能,只可惜受诸葛孔明的排挤

2008-5-23 17:31 孟德无双
回复 #25 yu58584339 的帖子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一个有心背叛的将军,其手下一个同谋的下属都没有?军士被一句话就吼得轻易不战自散?这象有心背叛者所为?我倒是觉得这段恰好能够反证魏延根本无心反叛

阁下这段话,正是我对魏延谋反最不解的地方,就凭一句话魏延的部下就一哄而散了,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很让我不可理解。况“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如果不是在军中有威信是肯定不敢如此行事的。加之“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士兵怎么会一哄而散呢?
个人认为魏延最初并没有背叛的打算,“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这段慷慨承词也是发自肺腑。
后来“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大怒,此时他仍然没背叛的打算。否则也不会“率所领径先南归”
至自后来,兵戈相向,此时真反也。不果魏延必竟只是一介武将,不是政治家,所以如此的背叛,也没有一个准备的过程。至于士兵的一哄而散,也充分证明了这点。这种没有准备,没有出路,没有可能的反叛,再忠心的人也不会跟你赴死。何况魏延没有像吕布那样被绑,说明手下对他还是不错的。另外这点也可以说明伟大的诸葛臣相是多么伟大。
最后,既然“奔汉中”没什么说的了,此时肯定是背叛了。
不果魏延的背叛是被杨仪他们逼出来的,也和他平时“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有关,眼中连臣相也容不下,肯定得罪不少人,以至于“琬、允咸保仪疑延”。
不果我还是很欣赏他那句“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是条汉子,而且他从来就是把北伐放在心里的,也不妄刘备的破格提拔了。

2008-5-23 18:44 浮云一日
杨仪他们自己回去也没错,他魏延可以“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别人当然也可以不以他魏延一人废国家之事。其时元帅新亡,人心动荡,退回去徐图大计也没错,谁有义务非得陪他发疯?何况魏延的话又岂是慷慨豪情这么简单,何况司马懿打诸葛不行,打别人可凶的很呐。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b]所过烧绝阁道[/b]。[b]延、仪各相表叛逆[/b]

     延先至,据南谷口,[b]遣兵逆击仪等[/b]

当魏延烧绝阁道、遣兵击仪的时候,他已经是背叛了。除非能证明杨仪他们才是叛逆,他魏延是在靖难平叛。但这不能由魏延的主观意愿而决定吧。

[b]延、仪各相表叛逆[/b],杨仪他们要是败了,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用不着为魏延抱屈。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
     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光凭这段也看不出没发生过战斗。何平叱的只是延[b]先登[/b]。没理由相信何平会狮子吼,且一吼之威还能吼到魏延全军皆知。军皆散的原因是”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

魏延的死,我看就是因为那个能保护他,器重他,不让他随性妄为的诸葛亮去了。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4 01:51 编辑 [/i]]

2008-5-24 05:33 yu58584339
叛逆的帽子还是有点太大了,毕竟在那君主专治的时代,没有比叛逆更重的罪名了

[[i] 本帖最后由 yu58584339 于 2008-5-24 08:02 编辑 [/i]]

2008-5-24 10:43 孟德无双
回复 #33 浮云一日 的帖子

杨仪他们自己回去也没错,他魏延可以“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别人当然也可以不以他魏延一人废国家之事。其时元帅新亡,人心动荡,退回去徐图大计也没错,谁有义务非得陪他发疯?何况魏延的话又岂是慷慨豪情这么简单,何况司马懿打诸葛不行,打别人可凶的很呐。

阁下这段说的有道理,“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是有点说大话的味道,魏延也的确不一定能敌司马懿。其实以阁下之见魏延是个很喜欢说大话的人,在刘备提拔他时,他也有这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但是我要说,没有这等气魄是说不出这样话,何况魏延也不是空口说说。所以阁下说魏延这句话不是什么慷慨豪情,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有气魄的军将此时应该说的。只少可以壮一壮势气。

魏延之死的最大原因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我觉得他还是比较值得同情的。

2008-5-24 11:05 tx8444
以某之见,魏延手下兵将,心里面第一想到的是丞相,其次才是魏延。

故{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王平这句话真是狠毒啊,拿丞相吓唬小兵。看不出平时老老实实,关键时刻这么威风。

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来,魏延没有反心。不然怎么会用“延士众知曲在延”,不然应该是“延士众知罪在延”  

“曲”这个字非常微妙,可以理解为错误,但还没发理解为叛逆

2008-5-24 11:25 暂时发言马甲
王平毒,那主动攻击中军的魏延又是什么行为?难不成王平闭嘴等这两帮自己人厮杀才是不毒?

2008-5-24 11:57 孟德无双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马甲兄,好像是“何平”不过此人好像没听过。
不知道姜维,这时干么去了。仪等看来这个等里一定有姜维了。

2008-5-24 12:57 浮云一日
[quote]原帖由 [i]孟德无双[/i] 于 2008-5-24 10:43 发表
阁下这段说的有道理,“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是有点说大话的味道,魏延也的确不一定能敌司马懿。其实以阁下之见魏延是个很喜欢说大话的人,在刘备提拔他时,他也有这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但是我要说,没有这等气魄是说不出这样话,何况魏延也不是空口说说。[b]所以阁下说魏延这句话不是什么慷慨豪情[/b],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有气魄的军将此时应该说的。只少可以壮一壮势气。 [/quote]

慷慨豪情么,我倒没否认,我说的是没这么简单。

PS:回楼下,俺只是想搞清楚一个词的解释,已经觉得罗嗦太多了。俺的疑问还没解决呢

[[i]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6 20:13 编辑 [/i]]

2008-5-24 14:41 孟德无双
回复 #39 浮云一日 的帖子

读魏延传,觉得他是个直肠子的人。说话也不严谨,想到就说的那种。做为武将可能话说大了,但有什么居心,我到觉得应该的没有。况正个事情始末,魏延始终智不及仪,杨仪占具各方面优势,终至失败。
浮云不妨把这不简单,写出来看看。

2008-5-24 14:52 诸葛周
[quote]原帖由 [i]孟德无双[/i] 于 2008-5-24 11:57 发表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马甲兄,好像是“何平”不过此人好像没听过。
不知道姜维,这时干么去了。仪等看来这个等里一定有姜维了。 [/quote]
何平就是王平,同一个人,至于他为什么开始叫何平,我也不知道。正如李严又叫李平,廖化又叫廖淳,郭偱就是郭修。不过像王平只改姓不改名的人,确实少见。

2008-5-26 16:30 孟德无双
这样啊,明白了,谢谢诸葛兄赐教!!这样也就不奇怪了,王平在军中的威望应该也是挺高的。

2008-5-26 16:41 弓骑步
王平本养外家何氏,后来复姓王氏,马忠一名狐笃,其理同也。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