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2005-7-11 15:21 lzp111
数学逻辑来回答谁军事能力更强这个问题。

假设诸葛亮军事能力小于或等于司马懿军事能力,
假设两边同样都由司马懿领军,结局肯定是魏国的司马懿必胜,得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
假设两边同样都是诸葛亮领军,结局肯定是魏国的诸葛亮必胜(没办法,蜀魏实力相差太大),得出诸葛亮强过司马懿。

所以假设不成立,得出结论:诸葛亮军事能力明显强过司马懿,因此才能在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在战场上取得对等的均势
重复一遍。

2005-7-11 15:26 lzp111
在低手面前玩花活在高手面前就不敢嘿
   别忘了两国实力对比
如果被人打的当乌龟就代表强的话
有空翻一翻历史书
还真没发现乌龟英雄啊

2005-7-11 15:40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lzp111[/i]于2005-07-11, 14:21:53发表
功绩和能力是两码事啊!!!就如同下棋一个人杀了几个臭棋篓子。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在子力占优的情况下去守和。。
   能代表司马强于孔明???
说句实在的司马的能力恐怕连曹真都不如。 [/quote]
没有功绩,怎么能证明能力呢?

司马懿好歹有“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的战绩,比之诸葛亮九个月平南中四郡如何?公孙渊与孟达,比之孟获孰强孰弱呢?

阁下赞诸葛亮是“高手”,可是这位“高手”在与司马懿交手前却鲜有胜绩,所谓“高”者何来?

两军交战,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坚守不出,表面上是“不战”,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曾有一句名言:“一个真正的将领,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不能取得胜利,怎么能以敌人没有按自己的意图进行配合作为借口呢?

2005-7-11 17:56 万壑松风
另外,青蓝兄,所谓的“李严的中都护是诸葛亮任命的”,“李严不是托孤大臣”的看法肯定是错误的。

2005-7-11 17:56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lzp111[/i]于2005-07-11, 14:21:53发表
司马不但拖垮了诸葛亮,在平孟达和征公孙上都有功绩,诸葛亮能比吗?
功绩和能力是两码事啊!!!就如同下棋一个人杀了几个臭棋篓子。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在子力占优的情况下去守和。。
   能代表司马强于孔明???
说句实在的司马的能力恐怕连曹真都不如。 [/quote]
没有能力何来功绩?如果司马懿很差的话,他早就被干掉了

2005-7-11 17:57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1, 14:43:37发表
[quote]原帖由[i]lzp111[/i]于2005-07-11, 14:21:53发表
司马不但拖垮了诸葛亮,在平孟达和征公孙上都有功绩,诸葛亮能比吗?
功绩和能力是两码事啊!!!就如同下棋一个人杀了几个臭棋篓子。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在子力占优的情况下去守和。。
   能代表司马强于孔明???
说句实在的司马的能力恐怕连曹真都不如。 [/quote]
比不比的过曹真另说 不过比诸葛还是绰绰有余 [/quote]
阁下的意思是曹真比诸葛也是绰绰有余了?

2005-7-11 19:01 大雄GG
诸葛亮南征对付的是高定等叛将以及孟获这样的反贼,主力是前面的叛将,那可都是正规军,诸葛亮才花了多少时间?对付孟获也是一战擒之,只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把战役延长了罢了

对整个战役控制能力如此自如,岂是司马打公孙擒孟达能比得了的,万XXX要吹捧司马贬低诸葛也应该用个稍微象样点的例子啊(比如陆XXX那个晋书记载之类的)

2005-7-11 19:40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5-07-11, 19:01:53发表
诸葛亮南征对付的是高定等叛将以及孟获这样的反贼,主力是前面的叛将,那可都是正规军,诸葛亮才花了多少时间?对付孟获也是一战擒之,只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把战役延长了罢了

对整个战役控制能力如此自如,岂是司马打公孙擒孟达能比得了的,万XXX要吹捧司马贬低诸葛也应该用个稍微象样点的例子啊(比如陆XXX那个晋书记载之类的) [/quote]
阁下可清楚高定是什么人?你所推崇的高定不过是“叟帅”而已,他所统领的“正规军”是怎么“正规”法儿了?高定的能力地位可否与孟达相比?政治目的?难道司马懿消灭公孙渊仅仅是军事目的?

诸葛亮平南中四郡,是有兵力优势的,而司马懿扫灭公孙,可是以寡击众。

从用兵的角度看,司马懿擒孟达后发先至,以快打慢,化被动为主动,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一危机;破公孙以少敌多,计算精准,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都可称得上是经典战例。反观诸葛亮平南中之役,更多的是政治上可圈可点罢了,作为军事行动,可是从未被引为经典的,怎么能与司马懿擒孟达、破公孙的思路清晰,酣畅淋漓相提并论呢?

2005-7-11 19:45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万壑松风[/i]于2005-07-11, 17:56:12发表
另外,青蓝兄,所谓的“李严的中都护是诸葛亮任命的”,“李严不是托孤大臣”的看法肯定是错误的。 [/quote]
好象偶红字写着的是李严虽同受托孤,但是国事以诸葛亮决之。李严只不过是被拔起来当了个关羽似的人物罢了。

国事,后事,若还不囊括军事,偶只得说,您牛。即使是督中外诸军事的曹真,没有录尚书事,他老人家也不能随意调动军队,这又是咋回事呢?别老以为一有个督中外诸军事就一下子成了全国军事统领了。

2005-7-11 19:48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万壑松风[/i]于2005-07-11, 19:40:37发表
阁下可清楚高定是什么人?你所推崇的高定不过是“叟帅”而已,他所统领的“正规军”是怎么“正规”法儿了?高定的能力地位可否与孟达相比?政治目的?难道司马懿消灭公孙渊仅仅是军事目的?

诸葛亮平南中四郡,是有兵力优势的,而司马懿扫灭公孙,可是以寡击众。

从用兵的角度看,司马懿擒孟达后发先至,以快打慢,化被动为主动,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一危机;破公孙以少敌多,计算精准,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都可称得上是经典战例。反观诸葛亮平南中之役,更多的是政治上可圈可点罢了,作为军事行动,可是从未被引为经典的,怎么能与司马懿擒孟达、破公孙的思路清晰,酣畅淋漓相提并论呢? [/quote]
雍X总算是正规军了吧?

南四郡造反,诸葛亮兵分三路南下平定之,哪路不是所战在捷的?作战知道思想很明确,而且诸葛亮还是深入南中做战,奇字谈不上,但是高深毫垒难道就只有正规军才摆得出来?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有啥了不起的?诸葛亮不早就提醒了孟达了,是孟达自己还要粗心大意,这就成经典了?果然所有经典都出自对手的愚昧啊~`

另说一句,平辽东当是司马懿的经典一战,他充分利用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去撕破了公孙渊的防守阵式,那也不过是仗着自己后台硬,不怕后面被揣,公孙渊初反,各地尚未归心而急攻辽东,破之罢了。让公孙渊独自立足多几年,司马懿也不会平得如此轻松了。

2005-7-11 19:59 大雄GG
孟获和高定能力如何不去说他,高定是越巂夷王,孟获是个啥连史书都没记载,地位上高定不如孟获?

另外,南中反叛的三个元凶我只写一个高定是因为其他两个名字懒得拼罢了,所以用了个“等叛将”非要装着看不到这三个字我也没法子,所谓正规军也是针对孟获那样的地方临时武装而言,何况其中还有个臧柯太守朱褒,他手下可都是正儿八经的正规军

2005-7-11 20:07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1, 19:45:22发表
好象偶红字写着的是李严虽同受托孤,但是国事以诸葛亮决之。李严只不过是被拔起来当了个关羽似的人物罢了。

国事,后事,若还不囊括军事,偶只得说,您牛。即使是督中外诸军事的曹真,没有录尚书事,他老人家也不能随意调动军队,这又是咋回事呢?别老以为一有个督中外诸军事就一下子成了全国军事统领了。 [/quote]
李严之不简单,刘备对他火箭式提拔并非像阁下说的那么无所谓,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这些职、权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诸葛亮自然可以过问军事,但具体负责人可并不是他,个中道理不用多加解说吧?美国总统是美国的三军最高统帅,可国防部长才是其军事体系的最高执行首长。

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怎么会无权调动军队呢?至于说[u][b]随意[/b][/u]调动军队,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他要出兵,即便是走形式,也要先奏明皇帝,获得批准才行,哪里就可能随意了?想造反吗?

诸葛亮前几次北伐,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陈群录尚书事,可陈群什么时候直接介入过魏国的军事行动的指挥?作为录尚书事的陈群,又什么时候“随意调动”过魏国的军队呢?

2005-7-11 20:13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万壑松风[/i]于2005-07-11, 20:07:07发表
李严之不简单,刘备对他火箭式提拔并非像阁下说的那么无所谓,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这些职、权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诸葛亮自然可以过问军事,但具体负责人可并不是他,个中道理不用多加解说吧?美国总统是美国的三军最高统帅,可国防部长才是其军事体系的最高执行首长。

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怎么会无权调动军队呢?至于说[u][b]随意[/b][/u]调动军队,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他要出兵,即便是走形式,也要先奏明皇帝,获得批准才行,哪里就可能随意了?想造反吗?

诸葛亮前几次北伐,曹真为都督中外诸军事,陈群录尚书事,可陈群什么时候直接介入过魏国的军事行动的指挥?作为录尚书事的陈群,又什么时候“随意调动”过魏国的军队呢? [/quote]
李严“火箭式”的提拔就能盖过诸葛亮了么?

录尚书事,司棣校尉,君父,可行废立帝皇事,百官之首丞相,加假节钺。这哪是李严那一点点“不简单”的权力可与相比的?诸葛亮可以说除了永安一带的军事不可调动,全国基本都是诸葛亮一人做主,刘禅由于受到刘备父事诸葛亮遗诏的限制,说白了,他听诸葛亮的还多过诸葛亮听他的。

陈群是以什么领录尚书事,诸葛亮又以什么领录尚书事的?他们可以相提吗?

只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就是曹真的督中外诸军事和其后大将军司马懿督诸军事都一个样,只能督他自个辖区的军事,还只能事之防守。甚至多次调动张合也是明帝调动的,而明帝的命令通过哪一块地方传出,万老说说看??

2005-7-11 21:21 东方未明
比较赞同这一说法,亮有大局观,这点跟张良很象
而说到具体战略、战术的立即调整应该不及郭嘉。
孔明非谋一事,然谋一国

2005-7-11 21:25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1, 20:13:26发表
李严“火箭式”的提拔就能盖过诸葛亮了么?

录尚书事,司棣校尉,君父,可行废立帝皇事,百官之首丞相,加假节钺。这哪是李严那一点点“不简单”的权力可与相比的?诸葛亮可以说除了永安一带的军事不可调动,全国基本都是诸葛亮一人做主,刘禅由于受到刘备父事诸葛亮遗诏的限制,说白了,他听诸葛亮的还多过诸葛亮听他的。

陈群是以什么领录尚书事,诸葛亮又以什么领录尚书事的?他们可以相提吗?

只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就是曹真的督中外诸军事和其后大将军司马懿督诸军事都一个样,只能督他自个辖区的军事,还只能事之防守。甚至多次调动张合也是明帝调动的,而明帝的命令通过哪一块地方传出,万老说说看??  [/quote]
盖不盖过诸葛亮不是讨论的话题,问题在于刘备对李严的这种提拔及授权显然不是为了削弱李严,增强诸葛的地位。

录尚书事,司隶校尉不错,所谓“君父”夸张了,刘备只是让刘禅兄弟“父事之”,不过表示要新君礼敬诸葛罢了,何来“君父”之说?多尔衮是顺治的亲叔叔,娶了孝庄,被封为“皇父摄政王”,后来下场怎么样呢?还不是被掘墓鞭尸,暴尸示众,焚骨扬灰了?

至于说“行废立帝皇事”,你居然真信,阁下的淳朴之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刘备怎么不直接把帝位送给诸葛啊?为什么托孤时还找个非诸葛一系的李严碍事啊?既然刘备给诸葛“废立帝皇”的权力,为什么不让诸葛亮自己选择是否要副手,副手具体是谁呢?连这样的权力都没有被赋予,还说什么“废立皇帝”?

李严远离权力中心,本来刘备委以他的权力被逐渐侵蚀,才造成了他合理的权力无法正常实施的情况,这岂是昭烈本意?

这时候又想起职务来了?你以前的口气可是认为只要有了“录尚书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实际上的情况是,对于军权而言,“都督中外诸军事”和“统内外军事”一样,是最明确的军事授权,无此授权,录尚书事权力再大也不能直接插手军事指挥权。

你说曹真的“都督雍、凉诸军事”可能还算涉及辖区,而他后来的“都督中外诸军事”敢问这个辖区在哪里?有多大呢?

2005-7-11 21:36 大雄GG
说到具体战略、战术的立即调整,郭嘉有干过啥说过啥么?

2005-7-11 21:43 青蓝
[quote]原帖由[i]万壑松风[/i]于2005-07-11, 21:25:23发表
盖不盖过诸葛亮不是讨论的话题,问题在于刘备对李严的这种提拔及授权显然不是为了削弱李严,增强诸葛的地位。

录尚书事,司隶校尉不错,所谓“君父”夸张了,刘备只是让刘禅兄弟“父事之”,不过表示要新君礼敬诸葛罢了,何来“君父”之说?多尔衮是顺治的亲叔叔,娶了孝庄,被封为“皇父摄政王”,后来下场怎么样呢?还不是被掘墓鞭尸,暴尸示众,焚骨扬灰了?

至于说“行废立帝皇事”,你居然真信,阁下的淳朴之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刘备怎么不直接把帝位送给诸葛啊?为什么托孤时还找个非诸葛一系的李严碍事啊?既然刘备给诸葛“废立帝皇”的权力,为什么不让诸葛亮自己选择是否要副手,副手具体是谁呢?连这样的权力都没有被赋予,还说什么“废立皇帝”?

李严远离权力中心,本来刘备委以他的权力被逐渐侵蚀,才造成了他合理的权力无法正常实施的情况,这岂是昭烈本意?

这时候又想起职务来了?你以前的口气可是认为只要有了“录尚书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实际上的情况是,对于军权而言,“都督中外诸军事”和“统内外军事”一样,是最明确的军事授权,无此授权,录尚书事权力再大也不能插手军事指挥权。

你说曹真的“都督雍、凉诸军事”可能还算涉及辖区,而他后来的“都督中外诸军事”敢问这个辖区在哪里?有多大呢? [/quote]
当然不是为了削弱李严的权,但就代表了给予李严[color=red]在全国里[/color]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权力了?
那又问老万一句了,刘备留下遗诏让皇帝都父事诸葛亮又是什么意思了呢?

多尔滚是皇太极封的“君父”还是谁封的?诸葛亮自刘备死后,一直未在名号和权力上要求过什么,一直都保留着江州一块地方给李姓镇守,拿多尔滚来比他干啥?诸葛亮可没被人戳骨杨灰,难道是刘禅太好人了?

奇怪,那么请问霍光为啥要废帝而不自己当皇帝?阁下的心理黑暗倒是值得肯定的。霍光受托孤时是自己选的副手了么?
皇帝要给予大臣废立大权就不能自己选拔个人辅助诸葛亮了?

本来?一个堪与诸葛亮比肩同行的李严,刘备居然连个假节都没给李严,让李严怎么自行诸事??您该不会不明白假节对李严的重要性吧?昭烈本意?一会昭烈算得那么精准,一会昭烈就白痴到不知道李严远离政治中心根本无法行使职权了?既然要节制,自然要把节制诸葛亮之人安放于朝中,又岂有会放在边僵去节制诸葛亮???您的昭烈果然按需变样啊。

嘿,你倒给个仅有督中外军事连假节都没有的“军事一把手”出来瞧瞧?刘备给李严是很多,但是没给的也有很多。明白吗?诸葛亮既有假节,又是司棣校尉,还是录尚书事,更是丞相,数般大权加在身上,即使没刘备遗诏诸葛亮也能总揽朝政不用过问李严了。

偶说的是没录尚书事的曹真无法拥有实际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跟诸葛亮何关?您老倒是把偶原话贴出。别顺便的把偶的内容给[color=red]扩充[/color]了

简单,直接,加了督中外诸军事到最后曹真也还是只能管得了雍凉军事,所谓的督中外诸军事是啥概念呢?万老你倒是说给偶听啊~~ 事实上曹真授此号后也就是更显尊贵然所统如前罢了。

2005-7-11 21:5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西狂杨过[/i]于2005-07-11, 21:21:54发表
比较赞同这一说法,亮有大局观,这点跟张良很象
而说到具体战略、战术的立即调整应该不及郭嘉。
孔明非谋一事,然谋一国 [/quote]
说司马懿强于诸葛亮,我同意。但是郭嘉岂可与诸葛亮相比?

2005-7-11 22:01 大雄GG
郭嘉是个啥玩意?有啥不可比的

2005-7-11 22:0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1, 21:54:19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狂杨过[/i]于2005-07-11, 21:21:54发表
比较赞同这一说法,亮有大局观,这点跟张良很象
而说到具体战略、战术的立即调整应该不及郭嘉。
孔明非谋一事,然谋一国 [/quote]
说司马懿强于诸葛亮,我同意。但是郭嘉岂可与诸葛亮相比?  [/quote]
郭嘉比诸葛差远了

2005-7-11 22:03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5-07-11, 22:01:39发表
郭嘉是个啥玩意?有啥不可比的 [/quote]
我说的是郭嘉绝对不上诸葛亮,你误会了

2005-7-11 22:0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1, 22:02:49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1, 21:54:19发表
[quote]原帖由[i]西狂杨过[/i]于2005-07-11, 21:21:54发表
比较赞同这一说法,亮有大局观,这点跟张良很象
而说到具体战略、战术的立即调整应该不及郭嘉。
孔明非谋一事,然谋一国 [/quote]
说司马懿强于诸葛亮,我同意。但是郭嘉岂可与诸葛亮相比?  [/quote]
郭嘉比诸葛差远了 [/quote]
晕,我说的是郭嘉比不上诸葛亮啊

2005-7-11 22:04 大雄GG
呵呵,确实误会

2005-7-12 10:31 lzp111
功绩和能力是两码事啊!!!就如同下棋一个人杀了几个臭棋篓子。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在子力占优的情况下去守和。。
  能代表司马强于孔明???
说句实在的司马的能力恐怕连曹真都不如。  


没有功绩,怎么能证明能力呢?

司马懿好歹有“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的战绩,比之诸葛亮九个月平南中四郡如何?公孙渊与孟达,比之孟获孰强孰弱呢?

阁下赞诸葛亮是“高手”,可是这位“高手”在与司马懿交手前却鲜有胜绩,所谓“高”者何来?

两军交战,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坚守不出,表面上是“不战”,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曾有一句名言:“一个真正的将领,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不能取得胜利,怎么能以敌人没有按自己的意图进行配合作为借口呢?
     难道 两国国力差距难道 可以忽略 吗 ?
如果忽略国力差距论才能
   您不会认为打败拿破仑的那家伙比拿破仑统率更厉害吧???
您不会认为打败汉尼拔的那家伙比汉尼拔统率更厉害吧????
美国一向没有什么战略家只靠国力砸人。如果您不服的话倒是举出一个美国以弱胜强,并且够的上战役级别的例子吗???
   如果应要吹捧一个罗伯特,李倒算一个可是
您不会认为打败的罗伯特,李那家伙罗伯特,李比统率更厉害吧????

2005-7-12 10:35 lzp111
lzp111 @ 2005-07-11, 14:21:53)
功绩和能力是两码事啊!!!就如同下棋一个人杀了几个臭棋篓子。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在子力占优的情况下去守和。。
  能代表司马强于孔明???
说句实在的司马的能力恐怕连曹真都不如。  


没有功绩,怎么能证明能力呢?

司马懿好歹有“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的战绩,比之诸葛亮九个月平南中四郡如何?公孙渊与孟达,比之孟获孰强孰弱呢?

阁下赞诸葛亮是“高手”,可是这位“高手”在与司马懿交手前却鲜有胜绩,所谓“高”者何来?

两军交战,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坚守不出,表面上是“不战”,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曾有一句名言:“一个真正的将领,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不能取得胜利,怎么能以敌人没有按自己的意图进行配合作为借口呢?

   按照你的逻辑郝昭当乌龟磨退诸葛的时候兵比司马少多了
所以郝昭能力远在司马之上。。。。。。。。。。。。哈哈
   这倒是一个史学界的大发现啊
另外您还可以继续发挥-----杀了孙坚的哪个无名弓手武力在孙坚之上
暗算了孙策的的那个许贡的门客武力也在孙策之上

2005-7-12 10:49 lzp111
万兄价一个人的能力显然不能用A>B,B>C,所以A>C这种比法
至于所谓功绩等于能力本身也是胡说
  人生又不是下棋都一边多
说句实在的假如您是皇帝我是将军
面对国力连1/5都不到的小国玩乌龟战术。你会觉得我是明知还是窝囊?
   当然假如我玩乌龟战术您还满意那只能说明对手远在我之上

2005-7-12 11:19 东方未明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5-07-11, 21:36:51发表
说到具体战略、战术的立即调整,郭嘉有干过啥说过啥么? [/quote]
首先当然是著名的十败十胜论。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灭吕布
  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
   谏杀刘备
   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轻孙策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荡定乌丸,震威辽东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2005-7-12 13:0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西狂杨过[/i]于2005-07-12, 11:19:38发表
首先当然是著名的十败十胜论。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灭吕布
  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
   谏杀刘备
   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轻孙策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荡定乌丸,震威辽东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quote]
十胜十败论只是为了增强曹操抵抗袁绍的决心而已

2005-7-17 19:53 游戏人生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08, 18:58:28发表
我没有据此说,是综合各方面史料说的 [/quote]
史料在哪?

2005-7-17 20:15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游戏人生[/i]于2005-07-17, 19:53:07发表
史料在哪?  [/quote]
诸葛亮5伐中原劳而无功,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2005-7-18 01:55 青蓝
楼上,司马老头跟诸葛亮干了几场也一样是劳而无果。而五次北伐里,只有区区两次跟司马懿有关。

司马懿则有伙同曹真郭淮同志三露大军并进,[color=red]劳而无功[/color]的显著功绩

2005-7-18 01:5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8, 1:55:03发表
楼上,司马老头跟诸葛亮干了几场也一样是劳而无果。而五次北伐里,只有区区两次跟司马懿有关。

司马懿则有伙同曹真郭淮同志三露大军并进,[color=red]劳而无功[/color]的显著功绩 [/quote]
事实是什么也说明不了

2005-7-18 10:58 青蓝
没啥,就证明了司马某某曹某某和郭某某两个不会走路,一个不会打仗罢了。

2005-7-18 11:1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8, 10:58:19发表
没啥,就证明了司马某某曹某某和郭某某两个不会走路,一个不会打仗罢了。 [/quote]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2005-7-18 12:08 楼桑野夫
转个贴,关于诸葛的军事才华
  
  陈寿作《诸葛亮传》,虽然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有这么两句评论: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于是,后世便有许多人据此提出疑问:“诸葛亮有军事才能吗?”
  
  还有人干脆作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嘛,一是陈寿的这两句话,二是诸葛亮北伐无功。
  
  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首先,陈寿所说的“治戎为长”,即指诸葛亮善于治军。善于治军,算不算是军事才能呢?
  
  作为一个军事家,首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治军。如果不能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又凭什么去南征北战呢?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再给别人打分,如给司马懿打分,那么,司马懿的“理民之干”也许只有3分,军事才能也不过只有6分。
  
  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张俨《默记》云:“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张俨是三国时吴国人,在当时,吴国也算是蜀汉的敌国。敌国之人评论诸葛亮,尤如此崇敬,亦可见诸葛亮之才高德邵了。
  
  裴注又引《袁子》云:“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魏国名将张

2005-7-18 12:09 楼桑野夫
魏国名将张郃曾出军与诸葛亮交战,结果为诸葛亮设计射杀。魏明帝曹睿闻知张郃阵亡,大惊,在朝堂上当着群臣叹道:“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张郃之死,使司马懿进一步领教了诸葛亮之军事才能,所以一直不敢与诸葛亮决战。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安然而退。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的营地,见其营垒井井有条,不由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司马懿此叹乃“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诸葛亮去逝后,遗命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二十九年后,魏将钟会征蜀,军至汉川,曾亲至诸葛亮庙祭奠,并对诸葛亮墓予以重点保护,命军士不得在附近放牧樵采。对敌国的已故统帅如此尊敬,此等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尚不多见。
  
  南朝时,梁将陆法和征蜀,率大军到白帝城,对部下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经常在一起探讨军事理论,他们的谈话后来被编辑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成为备受兵家推崇的“武经七书”之一。二李谈话中涉及到的军事家有十七人,多次被提到的军事家有八人,被问及的次数如下:孙武21问;诸葛亮13问;姜太公9问;曹操6问;司马穰苴5问;管仲3问;吴起3 问;韩信3问。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军事家李世民和李靖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兵圣孙武。
  
  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的人,往往只说诸葛亮北伐,不谈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南征之事,《三国志》记载得非常简略,只有十余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诸葛亮之南征,即《三国演义》中大肆渲染的“七擒孟获”之事。这是诸葛亮从戎之后最为辉煌的战绩。
  
  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载,诸葛亮为这使蜀汉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率军南征蛮夷,“至南中,所在战捷。”对南人部落首领孟获采取“攻心为上”的办法,将孟获“七纵七擒”,使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从诸葛亮将孟获“七纵七擒”之事来看,说诸葛亮无军事才能无疑也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诸葛亮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极为辉煌的成就。如果说诸葛亮是我国一流的军事战略家,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后历史的发展,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丝毫不爽地兑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奇观。仅此一事,诸葛亮即足以当之无愧地名列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之榜首。
  
  诸葛亮之治军,亦不亚孙吴,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这里无须再说。
  
  诸葛亮的军事著作如今大多已经散佚,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当时曾有《诸葛氏集》行世,目录如下: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
  
  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陈寿所记的《诸葛氏集》已佚,明人曾收集诸葛亮的文章,编为《诸葛丞相集》和《诸葛忠武书》,但所收文章真伪混杂,参考价值不大。今人所辑的《诸葛亮集》(中华书局出版)对所收文章考订较详细,其中反映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文字仅有《兵要》共十则,估计这只是诸葛亮军事论著中的片言只语。
  
  目前流传于世的《将苑》与《心书》各一卷,“皆言为将用兵之法”,旧题为诸葛亮所作。其实据学者考证,均系后人伪托。署为诸葛亮所作的兵书还有《六军镜》、《心诀》、《兵机法》等,盖因诸葛亮名气太大,后人假托其名以售其术而已。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这个现象也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理论家,以致于他们宣扬自己的学说和见解,不得不借助于诸葛亮的大名。
  
  诸葛亮对军事理论的贡献,还有众所周知的“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对部队战斗队形和兵力部署经过悉心研究独创出的一种阵图,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如今已无人知晓了。
  
  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至诸葛亮曾隐居过的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恭恭敬敬地为诸葛亮立碑,碑文中云:“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阵,不亚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认为就诸葛亮所创的“八阵图”来说,其军事才华不亚于孙武、吴起。
  
  据说诸葛亮推演“八阵图”的遗址尚存数处,杜甫在瞻仰四川奉节长江边上的“八阵图”遗址时曾写诗赞颂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八阵图”威震敌国,亦可见诸葛亮之军事造诣。
  
  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2005-7-18 14:21 偷心猎人
诸葛亮很有军事才能,就不善于进攻只善于防守反击

2005-7-18 14:27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11:10:25发表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quote]
第一点,见诸葛亮给其兄之书中的内容。偶不多言,如果您找不到,我再给您授授课。

第二点,见汉晋春秋。

第三点,见死诸葛走生仲达。

第四点,见武功水之司马氏万骑游河记。

第五点,见张合传&汉晋春秋。

2005-7-18 14:38 lzp111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俘斩万计。纯粹是吹牛

2005-7-18 14:4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8, 14:27:4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11:10:25发表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quote]
第一点,见诸葛亮给其兄之书中的内容。偶不多言,如果您找不到,我再给您授授课。

第二点,见汉晋春秋。

第三点,见死诸葛走生仲达。

第四点,见武功水之司马氏万骑游河记。

第五点,见张合传&汉晋春秋。 [/quote]
事实就是如此 诸葛打不过司马 把自己搞死了 哈哈

2005-7-18 15:17 青蓝
嘿,事实就是司马打不过诸葛,只有等诸葛死了才敢做威做福。

2005-7-18 17:4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8, 15:17:34发表
嘿,事实就是司马打不过诸葛,只有等诸葛死了才敢做威做福。 [/quote]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2005-7-18 18:56 arrowblue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2005-7-18 19:3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18:56:37发表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quote]
网上诋毁晋书的内容只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没有什么专家承认过 为什么不能引?哈哈 驳不倒就一边呆着去

2005-7-18 19:37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18:56:37发表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quote]
晋书照样是正史,凭什么不能引?

2005-7-18 19:44 慕容燕然
晋书不让引,两晋历史干脆别研究好了。

2005-7-18 21:19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19:35:00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18:56:37发表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quote]
网上诋毁晋书的内容只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没有什么专家承认过 为什么不能引?哈哈 驳不倒就一边呆着去 [/quote]
切,批驳晋书的专家多了去了


你举的证据都是晋书上的孤证,根本不足为凭


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可是第四次北伐,诸葛大胜司马

2005-7-18 21:21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19:37:48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18:56:37发表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quote]
晋书照样是正史,凭什么不能引?  [/quote]
晋书上记载的司马懿的事情,完全是打拍马屁,根本不足为据

没有一本历史书关于诸葛北伐的内容,和晋书相同

孤证根本不足取

连这都不懂?

2005-7-18 21:23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7-18, 19:44:44发表
晋书不让引,两晋历史干脆别研究好了。 [/quote]
不是晋书所有的内容都不让引


而是晋书关于诸葛和司马对阵的记载

根本不可信

2005-7-18 21:2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21:21:23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19:37:48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18:56:37发表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quote]
晋书照样是正史,凭什么不能引?  [/quote]
晋书上记载的司马懿的事情,完全是打拍马屁,根本不足为据

没有一本历史书关于诸葛北伐的内容,和晋书相同

孤证根本不足取

连这都不懂?    [/quote]
孤证不能引?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孤证,人们照样引!

2005-7-18 21:30 偷心猎人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7-18, 15:17:34发表
嘿,事实就是司马打不过诸葛,只有等诸葛死了才敢做威做福。 [/quote]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2005-7-18 21:3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21:19:25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19:35:00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7-18, 18:56:37发表
哈哈,楼上黔驴技穷了,

引的全是晋书的内容

可惜是人都知道,晋书是对司马家马屁满天飞的垃圾,只配用来做手纸 [/quote]
网上诋毁晋书的内容只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没有什么专家承认过 为什么不能引?哈哈 驳不倒就一边呆着去 [/quote]
切,批驳晋书的专家多了去了


你举的证据都是晋书上的孤证,根本不足为凭


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可是第四次北伐,诸葛大胜司马 [/quote]
对诸葛不利的记载你们当然不让引了 心虚呗 我们从来没不让你们引对司马不利的记载 这就是差距 哈哈

2005-7-18 21:33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2005-7-18 21:3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3: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quote]
又是一个意淫蜀魏国力相差无比悬殊的 哈哈

2005-7-18 21:38 偷心猎人
说诸葛“奇谋为短”应该就是指他不懂出其不意的主动进攻吧,就像邓艾的灭蜀、吕蒙的白衣渡江

2005-7-18 21:39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37:1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3: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quote]
又是一个意淫蜀魏国力相差无比悬殊的 哈哈 [/quote]
本来就是,蜀国人口多少?魏国人口多少?从人口这一起码的国力差常识都可以看出魏国的国力如何了

2005-7-18 21:4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9:11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37:1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3: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quote]
又是一个意淫蜀魏国力相差无比悬殊的 哈哈 [/quote]
本来就是,蜀国人口多少?魏国人口多少?从人口这一起码的国力差常识都可以看出魏国的国力如何了  [/quote]
你的意思是中国现在的国力全世界第一喽 哈哈

2005-7-18 21:43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40:17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9:11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37:1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3: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quote]
又是一个意淫蜀魏国力相差无比悬殊的 哈哈 [/quote]
本来就是,蜀国人口多少?魏国人口多少?从人口这一起码的国力差常识都可以看出魏国的国力如何了  [/quote]
你的意思是中国现在的国力全世界第一喽 哈哈 [/quote]
昏,现在和古代本来就不同,现在是靠信息化打击,不需要很多人,古代都是真刀真枪的在拼,没有人怎么行?

2005-7-18 22:0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43:55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40:17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9:11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37:1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3: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quote]
又是一个意淫蜀魏国力相差无比悬殊的 哈哈 [/quote]
本来就是,蜀国人口多少?魏国人口多少?从人口这一起码的国力差常识都可以看出魏国的国力如何了  [/quote]
你的意思是中国现在的国力全世界第一喽 哈哈 [/quote]
昏,现在和古代本来就不同,现在是靠信息化打击,不需要很多人,古代都是真刀真枪的在拼,没有人怎么行?        [/quote]
既然差距那么大 魏国怎么就统一不了呢?魏国怎么又那么怕蜀吴呢?

2005-7-18 22:06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2:01:07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43:55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40:17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9:11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7-18, 21:37:1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07-18, 21:33:34发表
[quote]原帖由[i]偷心猎人[/i]于2005-07-18, 21:30:23发表
嘿,事实就是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只有在五丈原干对峙到呕血死。

都说了诸葛亮是防守诱敌高手,主动进攻则连个小小陈仓都打不下来。要兴复汉室,只会防守诱敌是没有用的。 [/quote]
本来以蜀魏国力之差,不出子午谷,就不可能兴复汉室 [/quote]
又是一个意淫蜀魏国力相差无比悬殊的 哈哈 [/quote]
本来就是,蜀国人口多少?魏国人口多少?从人口这一起码的国力差常识都可以看出魏国的国力如何了  [/quote]
你的意思是中国现在的国力全世界第一喽 哈哈 [/quote]
昏,现在和古代本来就不同,现在是靠信息化打击,不需要很多人,古代都是真刀真枪的在拼,没有人怎么行?        [/quote]
既然差距那么大 魏国怎么就统一不了呢?魏国怎么又那么怕蜀吴呢? [/quote]
魏国怕蜀吴了吗?差距大就能统一?要知道当时蜀国诸葛亮,吴国陆逊还在,哪那么容易统一?我看你还是延续上次在关羽是否杀颜良辩论中的优良传统,故意绕开话题吧!

页: 1 2 3 4 5 [6] 7 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