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3-11 20:08
关张马黄
贾诩你真的值得易中天那么追捧吗?
这个人叫贾诩。很多把《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大概还不知道他名字的念法,或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位高人。但现在不同了,经过易中天老师的极力推荐,贾诩的名头早已经是今非昔比,如果你还不知道贾诩是“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易中天《品三国(上)》“鬼使神差”中语)那你简直就是个三国盲了。
平心而论,贾诩是聪明的,但也就是小聪明。何以见得?
按照易老师的说法,贾诩这个人,“据说是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实际上也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易中天《品三国(上)》“鬼使神差”中语)可谓评价甚高了。《三国志》中刻意讲述了贾诩的一段遭遇,不知道为什么,易中天老师在这一集专门要讲贾诩,却把这一段给省略了,那现在补上好了。早些年间,贾诩辞去了一个做小官吏的差使,在回西部老家的途中,遇到了一伙杀人不眨眼的土匪。贾诩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活埋,只有贾诩一个活了下来。贾诩假称自己是曾经久为边将的段太尉的外孙,声称老段家会用很大笔赎金来换他的命,让那些土匪信以为真,以为将要发笔大财。贾诩和土匪们称兄道弟,立下了盟誓,最后被土匪必恭必敬地送走。这段离奇的故事被陈寿专门写进了《贾诩传》,并刻意说,贾诩是总做这样的事情的,作了不是一次两次,贾诩做事的准则就是“咸此类也”。
这个故事说明了贾诩是聪明的。在《三国志》中,连陈寿也借别人的口,说贾诩“有良、平之谋”,认为贾诩有张良和陈平那样的谋略,这样的称赞不可谓不高了。但我还是要说,贾诩的聪明只是小聪明。首先,写历史的人,对掌权的一方是多少要有些照顾的。当过帝王的,必然要写这人出生的时候有什么祥瑞,有什么异兆,而贾诩何许人也?最后当上了魏国的太尉,那当然也要照顾一下了,当然要说点好话。给陈寿作注解的裴松之是看不上贾诩的,认为陈寿应该把贾诩划归为程昱和郭嘉一类的人,是一般的谋士之列,而不应该把贾诩和荀彧和荀攸放在一起作传,所谓“失其类也”,而且“尤失区别之宜也。”裴松之甚至很明确地认为,对比贾诩和荀攸,就像夜光珠比蜡烛,虽然都能照亮,但是本质是不同的。“其犹若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给《三国志》和裴注做句读加标点的人理应是个现代的人,这人也真是的,在这里偏偏要用一个惊叹号。
还要顺便说一下,说贾诩聪明的这人叫阎忠。这个人的思想问题是很严重的。有严重思想问题的阎忠竟然煽动当时朝廷的重臣皇甫嵩造反,让皇甫嵩自己当皇帝,废汉自立。贾诩被这样的人“严重”地赞赏,其中深意也大可玩味。
还是回过来说贾诩的聪明。想要说明白的是:贾诩只是小聪明,却是大糊涂。
贾诩的事迹,易老师已经讲得很全面了,大家可以看易老师的讲课或看《品三国》的书,在这里实在不必多说,在这里分析一下贾诩事迹背后的潜台词,那也可能是易老师的潜台词。贾诩奉行的是保命哲学,为了保命,可以不讲道德,不讲大义,而见风使舵,那更是小菜一碟,也还是家常便饭,这样的本色,被曹操欣赏,也被易老师赞赏。
上面说到的那个贾诩骗强盗的故事,是易老师没有说到的,在陈寿的《三国志贾诩传》中开篇讲的就是这件事。这个故事是不是要说明贾诩身上也有一种强盗般的气质?那是一种区别于中原士大夫的匪气,或许,他生来具有一种与强盗对话与狼共舞般的狡猾,他早已从社会底层明白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历史就是这样会开玩笑。这样一个明哲保身的人,一个不顾全大局也有点小聪明的人,他似乎不痛不痒地说了两句话,就彻头彻尾地改变了历史,影响了整个的建安朝代。前一句话导致了建安的开始,后一句话确定了建安的以后。前一句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煽动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为董卓报仇的那句话。
后一句话是对曹操说的。曹操尽管被易中天老师说得权智超人、大智大勇,但面对选择继承人这样的“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也和易中天老师经常贬低的袁绍和刘表那样,也照样拿不定主意了。易老师说袁绍和刘表是“犟牛”和“草包”,这回轮到曹操了,易老师会怎么说?放心,易老师还没有说呢,贾诩先说了。
这段易老师的《品三国》中已经说过了,再拿来说,不是要说过程,而是要说其中的潜台词。当时曹操特意屏除左右问贾诩的看法。贾诩初时只是嘿嘿了两声,并不作答。曹操再急着追问,贾诩间接回答:“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看看易老师大肆追捧的贾诩,在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面对面谈话的时候,都要耍小心眼,生怕惹祸上身,说话吞吞吐吐。想到刘表和袁绍都是因为废长子立庶子为太子造成了失败,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操笑什么呢?是笑自己,那是一种苦笑。因为之前为立太子的事情,曹操杀掉了贴身秘书杨修;再之前,敢说真话的崔琰为曹丕争太子,也被杀头了,而这时谁还敢说真话呢?指望贾诩,怕是指望不上了,逼到这个份上才说,这人业太那个了吧?贾诩对曹操说的这一句话,的确决定了曹家江山的继承权的归属,曹丕为此感恩戴德,之后封了贾诩做太尉的高官,而这之前,贾诩的职位是太中大夫,那是一个负责提建议、提议案的闲职,几乎可以说就是退休养老了。《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中用了一则记载,说魏文帝曹丕让贾诩当三公之一的太尉,“孙权笑之”,孙权也是以识鉴人才闻名的,可见在对手的眼中,用敌人眼光来看,贾诩当上太尉也是很勉为其难、差强人意的,其原因不仅是资质,更重要的是人品。在易老师近期讲到曹植和曹丕争夺太子位置的时候,贾诩又出来漏了一次脸。易老师按照贾诩对曹丕的口气,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好好做人呀,好好做人是最基本的。事实证明,曹丕是学会了做人,但那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的。相比于率真的曹植,曹丕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妄杀人命,其为人是很差的,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看的,有史可依据的。曹操对曹丕的担心也很难化解,否则早就立他为太子了,这些连陈寿都掩盖不了。那为什么贾诩要替曹丕说好话呢?答案很简单,曹丕对贾诩更亲近,这也是有历史记载的。为了一己私利,或为了自己活命,对整个国家的前途不负责任,贾诩的为人之道都这样了,他再教育曹丕做人,再做也做不厚道呀。贾诩做过的其他劣行,还有比这次更严重的,那就是上面说过的,贾诩说的那影响历史走向的那一句话。
这前一句话是贾诩对董卓的那些部下,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夫们说的。这一句话产生的后果,更是翻天覆地。《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在董卓被诛杀后,董卓的部下们已经决定解散部队回家去放马牧羊了,当时在董卓女媳手下的贾诩不怀好意地出来劝阻,挑拨说:“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为制后也。”于是“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这段易老师也讲了,但是讲得不够严重。对于这句话造成的恶果,裴松之认为“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当时的情况是董卓刚被除掉,新秩序刚开始,而贾诩“殃流百世”的一句话,让大好局面都付之东流,最终导致国家颠覆,黎民遭难,这一切,“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贾)诩之罪也,一何大哉!”一向比较心平气和的裴松之,对贾诩的所言所为的反应如此强烈,也实属罕见。
贾诩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真是要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报仇吗?真是要为那李、郭两个小军阀担忧吗?都不是,他只是为了他自己。为了自己的安全,宁愿毁灭掉一个朝廷,让天下共同遭难,人心如此,实在很难对其表示同情。贾诩也要活命这点也不能指责,但难道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吗?贾诩的出身并不显贵,生长于汉朝统治中心的边缘地带。他年轻的时候盘桓于一些不入流的小军阀之间,董卓之乱的时候当了董卓的得力干将也是董卓女婿牛辅的手下,官职是校尉。注意,这个官职很有说道,和贾诩同时在董卓手下当校尉的就有臭名昭著的李傕和郭汜等人,也就是后来造反反到长安把一个朝廷给毁灭的那几个千古罪人。问题的本质也就在这里,李傕和郭汜的担心,也是贾诩的担心,同样的官职,而且贾诩比那二人更接近董卓的权力中心,如果李、郭二人要吃官司,那贾诩更没有好果子吃。所以,贾诩才鼓动李、郭二人反攻长安,这是典型的为了保命而不顾大义。如果贾诩委身董卓手下是为了混碗饭吃,那是有情可原的,但是,假借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独夫民贼报仇,而煽动一场浩劫,这样的举动是不可饶恕的。
贾诩在这时埋下了祸根,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一直在找脱身的机会,他最后找到了机会,他找到了曹操。曹操也是要把汉朝覆灭的人。这也是在张绣那里,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说贾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一个汉朝的叛逆者,“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如果一开始就期待着陈胜、吴广那样的革命,和革命的后果,那他也算是个人物,至少也是一个奸雄。但贾诩又不是那样的人,他只是一个投机分子,一个在夹缝里求生存的人,甚至连阴谋家都算不上。他存在的意义并不像前面说到的那个阎忠一样,是要推翻汉朝的,他也没有那个胆量,他所作所为,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利,和为了自己一条性命。
贾诩的人生使命不是像荀彧那样要维持摇摇欲坠的汉室江山,但也不是要彻头彻尾地改朝换代,他只知道保命要紧。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几万兵马杀入长安造成的恶果,他想到的只是逃过眼前的困境。他也没有想到要为董卓复仇、为救那两个小军阀而毁灭一个朝代,他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再走一步再看风使舵,走到哪里是哪里。所以说,贾诩是聪明,但也只是小聪明。
他的良心会不会自责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当汉朝廷被李、郭等军阀控制的时候,作为相对有些文化的贾诩,又开始活跃起来。易老师说他是在将功补过,这点说得对,因为贾诩这时候知道自己玩火玩大发了,再不补救,自己将成为是人就想让其下地狱的恶魔。贾诩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害怕了,所以他不敢在临时政府中充当角色,不敢领功受赏。当看到一切都向着对他不利的局面发展的时候,他找个时机全身而退了。它没有跟随天子东行,保护天子的责任,留待给别人吧,还是先保护自己吧。前途叵测,贾诩黯然神伤,干脆自己开溜了事,跑到小军阀那里苟延残喘去了。
一个混在土匪中的文人,最终走到了国家的权利中心,经由一个朝代的消亡,这个人直至当上了下一个朝代的太尉,由汉到魏,介绍人和推荐人是曹操和曹丕。
如果说贾诩等的就是天下大乱,乱中出错,自己好乱中出人头地,那也太夸大了他的野心。贾诩终生的原则,不是当大官,不是出人头地,不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他只是想保命,仅此而已。这点相比于曹操,真是天壤之别。好在慧眼识人的不仅有曹操和曹丕父子,还有鼎鼎大名的易中天老师,你看看易老师把贾诩捧得多高呀。“贾诩的聪明,明就明在他洞悉人性,总能看透对方的心思。”“料事如神者,实际上是料人如神。所以,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经由易老师的《品三国》的大力吹捧,贾诩俨然是“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以上均为易中天《品三国(上)》“鬼使神差”中语)的的确确有人很欣赏贾诩,认为贾诩像一个最高级别的巫师,脸上透着莫测高深的微笑,手里拿着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毫不费力的一句话,处变不惊的一个脸色,就能改变了一切,这是太抬举他了。它所做的一切,并无章法可循,也没有远大规划,还是那句话,是一种流氓无产者的生存哲学,是看破红尘还无所担当。
在建安这四分之一的世纪中,长江以北从一个各个诸侯和大小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厮杀战场,逐渐一统于曹魏的半壁江山,主角当然是曹操,其中最关键的一场戏是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在曹操对袁绍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贾诩鼓动张绣投靠曹操,改变了力量对比。这可以说是贾诩做的最为光彩的事情,也最聪明的事情。那为什么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呢?
袁绍也派使者来拉拢张绣,就在张绣以为总算攀上了袁绍这棵大树的时候,谁知贾诩“自作主张”地做出了选择。贾诩赶走了袁绍的使者,劝张绣投奔曹操。这一决定让张绣和曹操都吃惊不小。张绣的吃惊在于这个贾诩竟然代替自己做了这样冒险的决定,曹操更吃惊,官渡之战,敌强我弱,张绣力量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对此,易中天老师也给于了极高的赞美,不仅赞美贾诩,还更赞美曹操,一个是聪明绝顶,一个是恢宏大度。其实,这无非只是一场交易而已。贾诩再一次充当了掮客的的角色,出卖了张绣,换得自己的安身立命。无论是贾诩回答袁绍使者的话,还是贾诩回答张绣的责问,贾诩的回答都是立足于活命的原则。袁绍那里“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曹操那里“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 可见,能不能活下去,才是贾诩最关心的。
试想,贾诩如果不鼓动张绣投降曹操,会有什么结果?
张绣答应袁绍成为同盟,可以留在原地继续抗击曹操,而此时曹操兵强马壮,因为刘备在徐州自己的后方反叛,亲自带兵攻破了刘备,如果张绣继续和曹操作对,那和刘备的下场一样。如果张绣去投靠袁绍,这需要经过曹操的防地,几乎也是死路一条,根本不能实现。其时,投降曹操是最好的选择,并不是贾诩眼光高明看得远,而只是为了保命而已。对于张绣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保持中立,与荆州的刘表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并互为依托,而且以前张绣一直是这样做的,也效果很好。但这样做是不合乎贾诩的意愿的。因为史料证明贾诩曾亲自到过荆州拜会刘表,贾诩表面上说刘表是所谓的不能干大事的人,其实贾诩还是认为就算投靠到刘表那里,也会像其他投奔荆州的人士,如王粲那些人一样,并不会受到刘表的重用,所以不如投靠曹操,才能保住性命也保住前途。事实证明,贾诩这次抓住了机会,做出了一次合适的人生选择。这里面或许有贾诩聪明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最本质的,还是贾诩的活命哲学和求生本能帮助了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仅此而已,谈不到贾诩就有多么神奇,也谈不到是“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
《品三国》“鬼使神差”这一集,易老师是专门讲贾诩的,但还是用了一半的篇幅在讲曹操。易中天老师在讲贾诩的聪明和神奇的时候,时不时还是要把曹操搬出来表扬一番再一番,曹操也好像是贾诩的灵魂附体,讲到了贾诩,也随时可见到曹操的影子。
原来,贾诩和曹操是那么的相像呀。最相像的一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真小人”。
在同一集里面,易老师还说:“曹操真不愧为大气磅礴和襟怀坦荡的大英雄。”(《品三国(上)》P81页第2行)什么叫做“粉丝”?粉丝就是你不好的也是好的,你的好的就是最好的,作为粉丝就要时时处处为偶像做宣传,为偶像摇旗呐喊。但易老师也说过,说过自己并不是曹操的粉丝。也确实,也是在这一集,易中天老师也无情地批判了曹操屠杀徐州民众的恶行,“如此滥杀无辜,岂非是丧心病狂?”(《品三国(上)》P88页倒数第4行)如果对曹操这样的“公众人物”的评价都可以此一时彼一时,还可以左右逢源,那么对贾诩的评价,是不是也可以改变一下呢?
2008-3-11 20:27
颖颖
找几个茬
1。贾诩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过汉献帝,从李郭那里逃出关中。如果贾诩只是为了保命,自己逃走就是,何必管献帝的死活?这段历史不知道 LZ 故意不说,还是没把《三国志-贾诩传》读仔细。
2。贾诩和曹丕的关系开始并不好。何以见得?(大概)建安十二年,曹丕曾经为宛城战死的哥哥曹昂逼死了张绣。贾诩是导致曹昂之死的二号人物,他当时怎么可能和曹丕关系很近?
2008-3-11 20:31
woqiuhongjun
先不说贾是不是lz所说的如此人品不堪。假设lz论点成立,我也不认为贾诩的“活命哲学”有什么下三烂的。别说当时是三国乱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人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的吧,家国天下什么的大可以嘴上说说,而且不妨说的慷慨激昂些,反正吹牛不犯法,更何况又是这样可以叫得很响亮的高调子。如果凭这个就该被bs那么三国历史上该被拉出来批斗的人多了去了,照着《三国志》一个个点下来吧。
2008-3-11 20:38
颖颖
有一点我必须承认,要不是临了那会儿曹丕封贾某人了一个太尉,贾诩肯定和程昱、郭嘉同传无疑。
2008-3-12 06:18
镜
活命哲学没错...可是按LZ说的一样...放十几万西凉军进长安...绝对是一件失德失策的事情...换句话说...天下除了曹操,张锈(董卓军的旧部)...几乎已经没人敢收贾文和了...
2008-3-12 12:14
cat0920
能活命才能做别的事,当初犯下的错误太大,贾诩才想法弥补。贾诩晚年闭门不结交,有一个原因我个人认为就是想当初错误太大,怕人家翻旧帐。
2008-3-13 13:43
congwanshui
也就是一个谋士!
易中天此人, 惯行矫枉过正之事!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3-13 17:53 编辑 [/i]]
2008-3-14 14:04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woqiuhongjun[/i] 于 2008-3-11 20:31 发表
先不说贾是不是lz所说的如此人品不堪。假设lz论点成立,我也不认为贾诩的“活命哲学”有什么下三烂的。别说当时是三国乱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人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的吧,家国天下什么的大可以嘴上说说, ... [/quote]
YZT崇拜主流文化,贾某会做人,后期老了没上进心,所以正合大家的口味。
其实贾这一类人,人人身边一大帮,小事极其精明。
2008-3-14 14:10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8-3-11 20:27 发表
找几个茬
1。贾诩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过汉献帝,从李郭那里逃出关中。如果贾诩只是为了保命,自己逃走就是,何必管献帝的死活?这段历史不知道 LZ 故意不说,还是没把《三国志-贾诩传》读仔细。
2。 ... [/quote]
看三国志的人都应该知道,对武人事迹记述不详细(吴除外),对文人奉若贤明的多的是。
就当贾有谋确有其事,也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吧。其实此人一身做的很多事情都很自然。
也没冒天下之大不讳,也没有过多的功劳。
只所以被记载更可能是贾姓大族的一个分支吧。
2008-3-14 14:26
星义
:-_-:贾诩被很多人评为“三国”的实际谛造者。从大义上来讲,就是民族分裂主义者,还不值得批判?
2008-3-14 21:33
颖颖
[quote]原帖由 [i]phoenixdaizy[/i] 于 2008-3-14 14:10 发表
看三国志的人都应该知道,对武人事迹记述不详细(吴除外),对文人奉若贤明的多的是。
就当贾有谋确有其事,也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吧。其实此人一身做的很多事情都很自然。
也没冒天下之大不讳,也没有 ... [/quote]
我特别不明白的就是这点,为什么大家都说贾诩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
其实这个人在三国时代是最难读懂的一个人物,但此人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也绝对不是总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人。
2008-3-14 21:38
phoenixdaizy
更多的考虑时也势也,我觉得他不是看中曹丕,而是看中强势的一方。
至于救天子,难以考证。
其实论才能我觉得张绣的才能可能更杰出一些。
2008-3-14 22:09
颖颖
> 更多的考虑时也势也,我觉得他不是看中曹丕,而是看中强势的一方。
[i]《贾诩传》: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i]
是曹丕先求助于贾诩的,贾诩本人并没有什么选择空间。况且,曹丕求助贾诩的时候,当时也并不是强势的一方。
> 至于救天子,难以考证。
[i]贾诩传: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献帝纪曰: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i]
证据在此。
> 其实论才能我觉得张绣的才能可能更杰出一些。
这倒是一句难以考证的话.
2008-3-14 22:45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8-3-14 22:09 发表
> 更多的考虑时也势也,我觉得他不是看中曹丕,而是看中强势的一方。
《贾诩传》: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 ... [/quote]
1)文帝论官位一直在弟弟之上,党羽数量一直远在几个弟弟之上,夺嫡不是容易的事情。两个有威胁的就是任过中郎将的两个嫡弟。
2)劝谏催,这样的功劳不像战功有什么表示。加爵之文也未见表其大功。
3)张绣我是说的领导才能,聚张济残众,另立山头。而他并不是如同刘表一样的有名望之士。这个难度似乎比吕布大。吕布至少诛杀董卓有功,有一定号召力。张绣,可以说是叛臣余党,而南阳又非西凉,并州这些老根据地。要稳下来是需要军事能力和个人威望的。
某些评书把张绣发挥成君侯级别的跟关羽相同也并非毫无根据。(但是这显然不能当论据了,否则赵云就成神仙了)。
郭嘉的贾诩缺乏独自领兵的战例。所以难以判断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出谋这种东西是记录成功的,不会记录失败的(除非在别人的传记里)
马谡在失败之前还是一超级谋士咯(他的论调实际上没有任何破绽,街亭实际上是个大斜坡)
看历史书写的实际上陈宫好像大功于吕布,实际上仅限于投诚,吕布通过诛董卓勤王还是获得了一定声望的,要不然,张扬,袁术什么也不会看中他。
4)文人和主子(成功者)的功绩应该是大大被夸大的。失败者和武将的功绩一般是被缩小的。读读三国志往往能感受到这点。
陈式攻城拔郡之功一笔带过。
某文人高唱太平,某皇帝诏封幼女超常篇幅。这跟时代有关。
一如现在的明星和在位的政府高官。也许历史上多有记载,但只有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才被视为重要人物,哪怕是无名之辈。玩游戏都会设定高数值。
百年后还有人会记得刘德华么??
2008-3-14 23:54
关张马黄
[quote]原帖由 [i]phoenixdaizy[/i] 于 2008-3-14 22:45 发表
1)文帝论官位一直在弟弟之上,党羽数量一直远在几个弟弟之上,夺嫡不是容易的事情。两个有威胁的就是任过中郎将的两个嫡弟。
2)劝谏催,这样的功劳不像战功有什么表示。加爵之文也未见表其大功。
3)张 ... [/quote]
请问张扬、袁术真的看中吕布吗?他们看中吕布什么?
2008-3-15 00:03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关张马黄[/i] 于 2008-3-14 23:54 发表
请问张扬、袁术真的看中吕布吗?他们看中吕布什么? [/quote]
有共同的敌人~~~有战争的本钱。
三国志给吕布的诏书说明吕布和皇帝有点私交。
2008-3-15 00:43
颖颖
phoenixdaizy:
1. 曹丕比曹植大,官位比曹植高再正常不多了,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嗣位无忧啊。李承乾无论地位还是党羽,都比李泰、李治强不知道多少,最后不一样被废了?在强势君王的年代(曹操、李世民都应该算强势),立储之争的最终结果 70% 是老爸的一念之差。如果你还承认贾诩是个聪明人的话,他绝不会单纯地看谁势力大就投奔谁,当年袁曹之争他不就投奔弱者了么?事实上贾诩支持曹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曹丕年长,而且(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比曹植本分。
2.“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 这段话如果你觉得还不算证据,我就没什么话说了。三件利国利民的事情,都有贾诩的功劳,办完事了就“上还印绶”,完全不求任何回报。所谓大公无私,恐怕也就到这个程度了吧?或曰,贾诩知道留在长安没前途,纵能显赫一时,终必遭横祸。如此,他可以不管献帝他们直接走人,事实上他也有过这样的机会: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3. 张绣要没有贾诩,能在南阳立足?当时张绣的情况时长安方面后路已断,南有刘表北有曹操,对自己都处于敌对态度。张绣想在南阳立足,就必须先把刘表从敌人变成朋友,出此计者就是贾诩。后来曹操数次讨伐张绣,张绣都没有被灭,不也是全都依赖贾诩么?我也承认张绣本人应该是有一定的能耐的,我只是不喜欢你的论证过程。
4. 关于“文人和主子(成功者)的功绩应该是大大被夸大的。。。”那段。。。你到底想表达什么?:qoo+
[[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08-3-15 00:45 编辑 [/i]]
2008-3-15 01:25
靖天
我贊同易中天先生的說法
詡詡鬼才的能力和心思真的很強..
佩服!
2008-3-15 10:45
lighuen
对比贾诩和荀攸,就像夜光珠比蜡烛,虽然都能照亮,但是本质是不同的
这句话感觉很对
贾诩是在保护自己生命的情况下去献谋献策,绝对不会拼死直谏的,就像夜明珠,发光,却不会像蜡烛一样伤害自己,结果是个善终
而荀攸却会冒死直谏,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结果就是死:!*:!*
2008-3-15 10:57
颖颖
[quote]原帖由 [i]lighuen[/i] 于 2008-3-15 10:45 发表
对比贾诩和荀攸,就像夜光珠比蜡烛,虽然都能照亮,但是本质是不同的
这句话感觉很对
贾诩是在保护自己生命的情况下去献谋献策,绝对不会拼死直谏的,就像夜明珠,发光,却不会像蜡烛一样伤害自己,结果是个善 ... [/quote]
:qDD+:qDD+:qDD+
说贾诩是在保护自己生命的情况下去献谋献策的人,请先解释一下他在长安救献帝和百官的过程!
我前面说了这么多,怎么就没人看呢?
2008-3-15 12:13
Shadowleech
贾诩是战术方面比较擅长,战略上曹操这边还是荀彧最厉害。
2008-4-24 18:33
xiah小赫
真正的聪明者是不太看重历史的!只为了自己而已!只要自已过得好就行.(难道历史上真有贾诩向曹操进谏说曹丕适合当继承者?要不就是曹丕看贾诩确有其才才封其为太尉的!):qcool+
2008-5-9 22:38
飞√雷¢神
贾诩也不是那么菜吧!只不过有点贪图私利罢了。(可能也是一心理学家,属自闭型的:titter:就是不张扬自己吧!)
2008-5-13 23:00
≮迹部☆景吾≯
贾诩很擅长谋略吧!他聪明在自身安全上再出谋划策!曹丕之所以没逼死他,可能是他在曹丕继承王位上给予曹丕帮助了吧,要不曹丕怎么可能会留下他呢?:qoo+
2008-5-17 12:31
rightqsj
贾诩的成功原则,永远踩的最强者的肩
2008-5-18 00:34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镜[/i] 于 2008-3-12 06:18 发表
活命哲学没错...可是按LZ说的一样...放十几万西凉军进长安...绝对是一件失德失策的事情...换句话说...天下除了曹操,张锈(董卓军的旧部)...几乎已经没人敢收贾文和了... [/quote]
胡说八道,至少献帝就巴不得栩栩帮他。
2008-5-20 13:35
云上天
:cai: 大家光看史书上的文字 怎么能了解当时的真正情况。。。。
说贾诩才能突出 有这么几点原因
1 他是曹操倚重的谋士
2 他能和荀攸等人并列
3 他曾帮张绣击败曹操
4 他在曹操手下安然度过了晚年。。。。
5 我个人比较欣赏他。。。。
其实 说他是毒士也好 谋士也好。。在历史上 他与郭嘉有些相像的地方 在于对人心的掌握 他掌握了最难掌握的东西 古代的兵法 谋略 都是基于对敌方将领 士兵的心理的猜测 贾诩可能除了猜人心不会别的。。。。。但是 他只要会猜测他人的想法 就基本处于不败之地了。。。。这方面 他比郭嘉强点 但是其他地方是远远不及郭嘉的
2008-5-20 14:37
笑天下
回复 #27 云上天 的帖子
呵呵,嘉嘉除了整天对老曹说:“你是superman”,还会别的么。
2008-5-21 13:36
云上天
回复 #28 笑天下 的帖子
:q555+ 貌似真不会别的。。。。不过 除了他还有谁会和曹操说这些而且还会使曹操相信的。。。。。。
2008-5-21 22:29
jy01890415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08-3-15 00:43 发表
phoenixdaizy:
1. 曹丕比曹植大,官位比曹植高再正常不多了,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嗣位无忧啊。李承乾无论地位还是党羽,都比李泰、李治强不知道多少,最后不一样被废了?在强势君王的年代(曹操、李世民都应该算 ... [/quote]
试问他贾某人怎么去投袁绍?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