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3-8 09:23
坚定信仰
词的起源
诗歌发展到了唐代,无论在形式方面、思想方面、思想性和现实性方面,都产生了许多精美优秀的作品。但在这个全盛时期,诗歌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便是词的兴起。词这个名词,是宋代才有的,在唐和五代称“曲子词”或“今曲子”、“今客曲子词”。
关于词的起源问题,历代词论家作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和论证,由于时间久远,再由于材料的缺乏,始终没有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把他们的意见归纳总结,约略可以分为倚声说和诗余说两大类。
倚声说的论者,他们认为词的起源,应该根据音乐的发展变化去探索。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如曰贺、、,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这就把词的兴起和音乐的发展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了。此后王灼在他的“碧鸡漫志”中说:
盖自隋以来,今之所谓曲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文,其本一也。
王灼所说的曲子,既是指隋唐以来流行的燕乐。燕乐来自西域,是当时的一种新乐曲。这种乐曲的出现,配乐的曲子词,既词也产生了。
稍后胡仔在他的“苔溪渔隐从话后集”中更说:
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
朱熹在他的“语类”中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做许多泛声。后人怕失了哪泛声,逐一添一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文便是。
本人观点:这里所指的和声与泛声性质不一定全同,但在歌唱时却是为补足诗句的不足,而添加进去的,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乐谱专短曲折没有一定,若用整齐的五七言去歌唱,当然不能尽其声音之美妙,只好加添一些进去,这便产生了和声与泛声。
以上是宋人对词于音乐之间关系的种种论述。到了明清两代的许多词论家,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对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个观点,另外,他们又认为词与诗的关系很密切,提出“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例如俞彦在“爱园词话”中说:
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染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则又把词与上古歌谣看为一体的。另一方面又开始认识到词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朱彝尊在他的“群雅集序”里说“填词入调,则自开元天宝之”。汪森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既寓马‘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祭歌”十九篇,篇篇皆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是把诗词同源更明确了一步,暗中也把“文源于五经”这一观点寄寓其中。后来张惠言反对朱汪二人的观点,认为“词者,盖出於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同时更进一步指出,“其缘情造端,兴於微言,以相感动. 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 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张惠言的观点,把只限于从音乐与词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之中,去找词的起源,进一步认识到寻找词的起源应该到到里巷男女宣泄男女之情,与贤人君子婉转表达出幽怨之情同等重要,比前人论词的源起进了一大步。
倚声说的论者,他们只注意到词的性质,单从先有曲谱,后依曲而为词这中创作方式,实际上便只见到以乐调为主,歌辞为辅的主从状态而没有展现词来自民间这一重要事实,所以虽提出了种种论据,始终没有找到词的真正起源。
:funk:写了这么多真累好了今天先写到这,写的不好希望各位多多指教如果大家感兴趣。以后我再多多学习坚持写完!好了关于词的倚声说就谈到这里了,其他说法下章再见:titter:
[[i] 本帖最后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9 07:40 编辑 [/i]]
2008-3-8 09:48
坚定信仰
浪费感情。。。
偶还准备接着写几十W字怎么没人捧捧场:titter:
2008-3-8 13:25
油盐酱醋
王灼的是《[color=Red]碧[/color]鸡漫志》,胡仔的是《[color=Red]苕[/color]溪渔隐丛话》。
2008-3-8 13:41
水镜门生
于是楼主倒是range很广,从山口山到词的起源都如此精通:lol:
可否把近年的诗词作品也分享一下,支持:unsure:
2008-3-8 13:47
坚定信仰
接上篇
诗余说的论者,对词的起源,也做了种种解释。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词是乐府变化而来的,胡寅在“题酒边词”中写道:“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名之曰曲,以其曲尽人情也”。王应麟“困学记闻”也有类似的论述。他们认定词与乐府诗有密切的关系,词是由乐府诗演变而来的。另一种便是说词出于唐代的近体诗,认为词是由律诗与绝句变化而来的。如方成培在他的“香研居词麈”中写到:“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被之管弦,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穹,而上承乐府之变也。清代宋翔风在“乐府余论”中写到: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之小令权舆。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则词实诗之余,遂名曰诗余。
清人纪昀则认为: 纪昀就是大烟袋的本名:titter:
诗降而为词,始于唐。若《菩萨蛮》、《忆秦娥》、《忆江南》、《长相思》之属,本是唐人之诗,而句有长短,遂为词家权舆,故谓之诗余。”其为上承于诗,下沿为曲。(四库全书提要,御定历代诗余)
以上多种说法,在表面上虽似不同,其实内容大致相同。他们都承认词本身性质是诗,词的功能是音乐。即也把词看成诗的附庸。
总的来看历代词论家对词的起源,虽持有不同的认识,只注意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又都离不了从文人学士的作品中去找词根据,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词来自民间这一事实。因此,一千多年来为此争论不休,一直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i] 本帖最后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9 07:43 编辑 [/i]]
2008-3-8 13:51
坚定信仰
:(不好意思由于事先没打草稿打了几个错别字让各位看官见笑:q))+
2008-3-8 13:54
水镜门生
知错要改哈:qDD+
2008-3-8 14:35
坚定信仰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小子这厢受教了
最早见于文人集中的词,清人张思岩在他选的“词林纪事”中。以唐玄宗的“好时光”为首。明人杨慎在他的“词品”中则说:“填词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滥觞矣。”也就是说,填词起于六朝,到了唐代才有正式的作品出现。六朝出现的变体诗虽可见到有依谱填词的痕迹,其实那些作品仍然是诗,而不是词,如果梁武帝的“江南弄”共七首,本为模拟当时民歌小曲之作品,“古今乐录”云“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江南弄”。二“龙笛曲”三“采莲曲。”四“风笛曲”,五“采菱曲”,六“游女曲”七“朝云曲”,其“江南弄”云: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缘垂轻荫。連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 临岁腴 。中人望 独踟躕 。
格调异于诗,余曲亦同。按“西曲”中无七三言成章的,而“江南弄”则为七言三言所构成。可见完全是因声调不同所造成的。“古今乐录”言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则“江南弄”自不同于西曲,所以格调句法也当然不同勒。武帝制“江南弄”,当时和者有简文帝,制“江南”“龙笛”“采莲”三曲,沈约有“赵瑟”“秦筝”“阳春”“朝云”四曲,其格调与武帝之作同,可见填词一道在当时已经流行。其后,徐陵作“长相思”二首,则更为长短杂言,如:
长相思, 好春节, 梦里恒啼悲不泄, 帐中起, 牕前髻, 柳絮飞还聚, 游丝断复结, 欲见洛阳花, 如君陇头雪。
按长相思一调,是五言古体,梁代张率变为长短句,格式与此相同。徐陵此作,亦为填词之类。但徐陵的“长相思”仍然是诗,不能算做词。六朝是五言诗盛行的时代,而填词终未大规模流行,因而这种长短句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好了今天先到此为止了 欢迎各位来指正提出自己的看法:Th
[[i] 本帖最后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9 07:44 编辑 [/i]]
2008-3-8 15:00
水镜门生
[quote]
[color=red]只[/color]错能改善莫大焉:qDD+
[/quote]
建议楼主连载的同时,可以把跟帖添加到一楼,这样看起来比较方便。
同时期待楼主后续学词笔记:unsure:
2008-3-8 15:16
坚定信仰
谢谢提醒
今天起我会每天发三篇,太多了一下整理不过来:wacko:谢谢水镜兄对我的支持虽然这个版面并不火,但是也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额.希望一个月能整理完吧.
2008-3-8 16:21
月隐寒霜
看吴熊和的论文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啊。
2008-3-9 04:28
坚定信仰
接上篇
到了隋代,由于疡帝喜造艳曲新声,当时有好些填词之作,其中"纪辽东"二首,结构颇为特别,一句七言,一句五言上四句一韵,下四句另换一韵,两首完全相似,颇有些词的风味。
纪辽东 隋炀帝 辽东海北剪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牛马,旋师宴镐京。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恨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
以这种格调作“纪辽东”的,可能不少,但大多散失了,保存至今的,有王胄的二首,悉与疡帝之作相似,如:
辽东浿水事龚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归乐,为听凯歌声。十乘元戎才渡辽,扶濊已冰消。讵似百万临江水,桉辔空回镳。
可见当时填词已成风气。虽然这样,“纪辽东”仍然不是词,只不过比起梁武诸作,更有词的韵而已。
到了唐代,近体诗大多可歌,但诗人们只是为了作诗而作诗,而没想到拿去合乐。在当时宫廷乐工特别民间教坊的乐工们,用诗入乐,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但五七言律诗绝句,句法是很整齐的,而乐调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具有长短轻重刚柔的区别,要把整齐的五七言律绝句入乐,到底是非常不方便的。乐工们虽然加些泛声,依然不能完全适应音乐的要求,于是人们便依乐谱来制作歌词,这便是填词。填词本非开始于唐代,在唐代以前本已流行,不过当时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只在少数人中进行着,如前面提到的梁武、隋炀诸作就是其例。填词之风真正流行是在中唐至五代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词,而且出现了更多的民间词曲,民间词曲的出现,一方面是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商业社会作了他的基础。在唐代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方客商来到中国,大量的输入了西域音乐,这些音乐在乐器和音调和我国旧有的音乐不同,成了正如“隋书音乐志”所说的“胡乐大盛于闾阎”了。到了唐代中晚期才有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是指传入的西方音乐),里巷之曲则是指当时流行很广的民间歌曲。由于民间歌曲制作比不上文人之作典雅,所以受到了文人们的轻视,保存下来的很少,虽然流行在文人们正式填词以前,但有的是经过了文人的润色或修改而作的。尽管这样,在敦煌文库没有被发现以前,人们始终没有见到一首民间词曲,直到近代才打破了这个局面。
敦煌文库的发现,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上,特别是词的研究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敦煌的民间词曲,这些作品除了“云谣集杂曲子”以前,还有罗振玉的“敦煌曲子词集”,刘复的“敦煌掇琐”周永先的“敦煌词掇”都有所收录,但为数多不。收录较多些的要算王重民辑的“敦煌曲子词集”,约有一百六十多首,其中调名很多,有小令,中调。也有部分长调。这些作品,无论从词调、语言、内容来看,都保存了民间文学的朴素形态。敦煌曲词,大约产生在七世纪到十世纪中期这样长的时间。由于来自民间,反映的面貌很广,有描述商人生活的,也有陈述妓女的痛苦和愿望的。有表达游子孤独凄凉的,也有描写男女恋情的。但都很自然生动,而且言语流利,风格朴素。
敦煌曲子词,是唐代至五代的民间创作。它言语朴素,生动,清新。有边客游子的呻吟,忠臣义士的豪言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的热望与失望,。。。。。由于作品来自民间,很多作品文笔显的稚拙粗糙,但情调健康。能够体现下层人民的思想,品格和趣味。
民间文学由于产生于民间,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归还是引起了文人雅士们的爱好和效尤。当曲子词在民间广泛的传播流行时,也得到了文人阶层的瞩目,创作了很多的文人词,这些文人词,自中晚唐的文人开始。历经五代而至南北宋,词在文人们的大量创作下,终于独立起来,与诗并驾齐驱于我国文坛之上。
[[i] 本帖最后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9 10:04 编辑 [/i]]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