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22 15:2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5:10 发表
这个从曹仁祖父和曹腾是兄弟不是可以证明吗?另外陈寿不是说是曹参后代吗? [/quote]
曹仁祖父跟曹腾是兄弟能证明什么呢?
只能证明曹腾有兄弟,
只能证明曹腾[color=Red][b]有可能[/b][/color]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
但不能证明曹腾[color=Red][b]一定[/b][/color]是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
曹腾[color=Red][b]一定[/b][/color]是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曹腾[b][color=Red]不可能[/color][/b]从外人那里过继儿子
曹腾[color=Red][b]有可能[/b][/color]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曹腾[b][color=Red]有可能[/color][/b]从外人那里过继儿子
这个区别俺想你应该明白啊。
陈寿说是曹参后代,那是基于过继以后的说法,否则何必写“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呢?
2007-8-22 15:3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5:17 发表
另外,冒牌兄,对你的用<阿瞒传>和<世语>相互印证之言,在下真的不敢苟同,何为相互印证,在下以为如果是同时代两本书记同一件事,可以叫相互印证,但前者是三国的书,后者是南北朝的,前后差了好几十年,那我 ... [/quote]
只有同时代的两本书才能互相印证?啥时候多了这条规定的?
莫非史记跟汉书、后汉书就不许相互印证了?
如果要说《世语》因袭《阿瞒传》,那也要拿出相关的证据啊。
否则若两本书时代不同,若有内容相同之处,都是抄袭不成?
ps.《魏晋世语》作者郭颁为西晋人,距离三国时并不远。
2007-8-22 15:36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5:25 发表
曹仁祖父跟曹腾是兄弟能证明什么呢?
只能证明曹腾有兄弟,
只能证明曹腾有可能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
但不能证明曹腾一定是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
曹腾一定是从兄弟那里过继儿子=曹腾不可能从外人那里过 ... [/quote]
首先,我没有说一定,我只是说可能,因为从史料里可以得到曹嵩可能姓曹的根据.另外,冒牌兄一直只是列了一些特例来说名同族通婚,收异性子等,但是你用这些少数来否定多数是否武断?请兄自明.另外莫能审其出生本末,真体现了陈寿的严谨,他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曹操姓夏侯,所以只能用这样的话带过
2007-8-22 15:37
无势
要说曹操不是夏侯氏之子也得拿出实据来啊。
有史可据的说是记错了,那么至少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啊。光以一同姓不嫁娶就要否定也太轻易了,只能说你存疑,而要否定却还不够。何况,所谓同姓不嫁娶和过续优先堂兄弟也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绝对必遵的。
2007-8-22 15:42
无势
三国演义也采信了曹操夏侯氏之子的说法滴。
2007-8-22 15:42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5:31 发表
只有同时代的两本书才能互相印证?啥时候多了这条规定的?
莫非史记跟汉书、后汉书就不许相互印证了?
如果要说《世语》因袭《阿瞒传》,那也要拿出相关的证据啊。
否则若两本书时代不同,若有内容相同 ... [/quote]
那冒牌兄是否看到<史记>和<汉书>中相同部分记载有重复呢?另外随着时间推移完全有可能找出新的证据可以证明原书有疏漏.另外兄下定论是否武断,《世语》因袭《阿瞒传》,这个可能又不是没有,你我又不是史学家,怎么考证呢?推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一定是正确的.
2007-8-22 15:45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5:37 发表
要说曹操不是夏侯氏之子也得拿出实据来啊。
有史可据的说是记错了,那么至少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啊。光以一同姓不嫁娶就要否定也太轻易了,只能说你存疑,而要否定却还不够。何况,所谓同姓不嫁娶和过续优 ... [/quote]
你不得不承认同姓不嫁娶是多数吧?以少数去否定多数你认为站得住脚吗?
2007-8-22 15:49
无势
中国汉族比较多,但你能说中国全是汉人,没少数民族人么?
2007-8-22 15:52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5:49 发表
中国汉族比较多,但你能说中国全是汉人,没少数民族人么? [/quote]
你这是扯淡,这两个一样吗?立论的条件都不同
2007-8-22 15:52
无势
如果你认为世语不准,那么,你可以存疑,但是必须以直接证据来举证。推理只能作为一个存疑的支持点,而不能做为推翻的支持点。
何况,这种推理并非完全正确的。
2007-8-22 15:5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5:36 发表
首先,我没有说一定,我只是说可能,因为从史料里可以得到曹嵩可能姓曹的根据.另外,冒牌兄一直只是列了一些特例来说名同族通婚,收异性子等,但是你用这些少数来否定多数是否武断?请兄自明.另外莫能审其出生本末,真体现了陈寿的严谨,他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曹操姓夏侯,所以只能用这样的话带过 [/quote]
现在这个问题根本不适用于概率论。
举个例子吧。
买彩票中大奖概率很低——同族通婚、收异性子概率很低
张三说他中大奖了,拿出彩票为证——《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
李四也中过大奖——陈矫也是同族通婚
你能说俺在用李四的特例来否定多数么?
俺现在主要的证据不是李四曾经中过奖,而是张三那张彩票。
而你的问题在于你根据买彩票中大奖概率很低这个情况,认为张三不可能中奖,进而认定张三那张彩票是假的:mellow:
你不觉得这个逻辑有问题么?
至于陈寿不记载,也可能是他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裴松之作注解的目的说的很清楚。
[b]然失在于略,[color=Red]时有所脱漏[/color]。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olor=Red]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color]。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b]
2007-8-22 15:58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5:53 发表
现在这个问题根本不适用于概率论。
举个例子吧。
买彩票中大奖概率很低——同族通婚、收异性子概率很低
张三说他中大奖了,拿出彩票为证——《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
李四也中过大奖—— ... [/quote]
我说了我没有否定《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我只是对这种说法存疑,而且我所说的理由也可以证明我的论点,另外.冒牌兄似乎也拿不出有利的证据推翻我的结论吗?
2007-8-22 16:0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5:42 发表
那冒牌兄是否看到<史记>和<汉书>中相同部分记载有重复呢?另外随着时间推移完全有可能找出新的证据可以证明原书有疏漏.另外兄下定论是否武断,《世语》因袭《阿瞒传》,这个可能又不是没有,你我又不是史学家,怎么考证呢?推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一定是正确的. [/quote]
时间推移是有可能找出新的证据可以证明原书有疏漏,但也有可能找出新的证据来进一步证实原书的正确性。
所以在没有新的证据以前,就应该相信原书的正确性。
等新的证据出来以后,是继续相信原书还是推翻,那就到时候再说。
《世语》因袭《曹瞒传》,这个可能不是没有。但《世语》跟《曹瞒传》互不相干的可能同样存在。
仅凭时间先后跟记事相同两点,就判定有因袭关系未免太过武断。
胡适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梁启超说凡立一义,必凭证据。
求证、证据才是更重要的。
2007-8-22 16:02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5:52 发表
如果你认为世语不准,那么,你可以存疑,但是必须以直接证据来举证。推理只能作为一个存疑的支持点,而不能做为推翻的支持点。
何况,这种推理并非完全正确的。 [/quote]
推理本来就不是很严谨的,只能根据当时的记载去推理,你一定要说站不住角,只能去问曹嵩本人了.
2007-8-22 16:1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5:58 发表
我说了我没有否定《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我只是对这种说法存疑,而且我所说的理由也可以证明我的论点,另外.冒牌兄似乎也拿不出有利的证据推翻我的结论吗? [/quote]
你的推理成立,确实都能自圆其说,问题就是没有任何证据。
[b]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b]
就像俺说地球上有十三条腿七只眼睛八个头的怪物一样,同样找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其不存在。但这有意义么?
2007-8-22 16:12
河内司马
推理嘛,本来就只要言之有物就行了.我又没有说<阿瞒传>的说法是错的,我只是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曹操有可能不姓夏侯啊.似乎冒牌兄也无法推翻我的论据啊
2007-8-22 16:17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6:10 发表
你的推理成立,确实都能自圆其说,问题就是没有任何证据。
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就像俺说地球上有十三条腿七只眼睛八个头的怪物一样,同样找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其不存在。 ... [/quote]
我用大多数情况来说明,你却举了一些特例,你怎么说我没有证据呢?我前面不是举了诸葛亮过继诸葛乔的例子来说明了吗?这样例子太多了,你凭一句有可能就可以推翻的吗?
2007-8-22 16:20
恨地无环
回复 #150 轩辕无忧 的帖子
足智多谋与否是能力范畴的问题,孝不孝是道德范畴的问题。
愚笨的孝子也是有的,聪明绝顶的逆子也是有的。
孔融四岁让梨,说天性,他该要吃大的;黄香九岁扇枕温衾,说天性,那该他老子伺候他;杨香十四岁扼虎救父,说天性,那他早该吓跑了。
所谓孝悌之道,很多时候就是克制自己的天性,尊顺长辈,如果任性妄为,那自然是不孝了。
2007-8-22 16:2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6:17 发表
我用大多数情况来说明,你却举了一些特例,你怎么说我没有证据呢?我前面不是举了诸葛亮过继诸葛乔的例子来说明了吗?这样例子太多了,你凭一句有可能就可以推翻的吗? [/quote]
大多数情况?大多数情况不能证明曹操不是特例。
前面就举了啊,
买彩票中大奖概率很低——同族通婚、收异性子概率很低
张三说他中大奖了,拿出彩票为证——《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
李四也中过大奖——陈矫也是同族通婚
与不中奖的人群相比,李四中奖只能是特例。
你能说李四仅仅是特例,不中奖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张三中奖肯定是假的呢?
而且是否找出曾经有人伪造彩票,张三那彩票一定是伪造的呢?
2007-8-22 16:31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6:26 发表
大多数情况?大多数情况不能证明曹操不是特例。
前面就举了啊,
买彩票中大奖概率很低——同族通婚、收异性子概率很低
张三说他中大奖了,拿出彩票为证——《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
李四 ... [/quote]
这个的确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冒牌兄你似乎没有搞清推理,我从诸葛亮司马孚得出过继族子优先的推断错了吗?再说曹操是不是特例你我说了不算,要问最清楚恐怕是他自己,那我们上那里去找他呢?所以你说曹操是特例似乎也证据不足啊
2007-8-22 16:39
无势
根本不需要证明曹操是特例啊,呵呵
2007-8-22 16:44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6:39 发表
根本不需要证明曹操是特例啊,呵呵 [/quote]
说反了,曹操更加要证明其是特例才可以,因为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曹操这样的贵族更要守礼法.所以必须有足够证据证明曹操是特例才行,否则很难推翻我的推论.
2007-8-22 16:4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6:31 发表
这个的确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冒牌兄你似乎没有搞清推理,我从诸葛亮司马孚得出过继族子优先的推断错了吗?再说曹操是不是特例你我说了不算,要问最清楚恐怕是他自己,那我们上那里去找他呢?所以你说曹操是特例似乎 ... [/quote]
俺一直没否认过继族子优先原则。所以举出诸葛亮、司马孚等例子没什么必要。
曹嵩是否特例,这个必须问曹嵩本人么?
《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曹嵩不符合过继族子优先原则,所以曹嵩是特例。
这是很简单的推理吧?
说白了,你对曹嵩出自夏侯氏的怀疑,是因为用同姓不婚、过继族子优先原则无法解释。
但这两个原则有特例存在,用曹嵩是特例就完全可以解释。
所以你用不着怀疑。
2007-8-22 16:51
无势
你的理论是推论,不需要推翻,还没到那个程度。
两地间有一定距离,只有某人能在一小时内到达。结果一小时后一样东西从一地到了另一地,我们可以推测,可能是某人带过去的。得出某人跑了一次的结论。
但现在是有人用录像拍下来,某人跑了一次,那么,那样东西就无价值了。
不多说了,这贴也开始沦为口水战了。
2007-8-22 17:00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6:46 发表
俺一直没否认过继族子优先原则。所以举出诸葛亮、司马孚等例子没什么必要。
曹嵩是否特例,这个必须问曹嵩本人么?
《世语》《阿瞒传》都记载曹嵩出自夏侯氏,曹嵩不符合过继族子优先原则,所以曹嵩是特 ... [/quote]
这么简单吗?不是说书上有记载就一定是正确的啊.也不能尽信啊.冒牌兄似乎总是拿概率小的事去反证概率高的事,这个似乎不妥吧.另外我刚才说了,你举的王平,马忠等例子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中国有个等级制,平民有孛常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贵族中间是不允许的,尤其是在魏晋这样高门众多的时代里,是不能的.诸葛,司马家族都是望族.所以他们不会去做有违礼法的事的.另外你列的王平,马忠他们是不是属于特殊情况,比如兄弟只有一子等情况呢?
2007-8-22 17:04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6:51 发表
你的理论是推论,不需要推翻,还没到那个程度。
两地间有一定距离,只有某人能在一小时内到达。结果一小时后一样东西从一地到了另一地,我们可以推测,可能是某人带过去的。得出某人跑了一次的结论。
但现 ... [/quote]
你老是喜欢用两个毫不相关的比喻做比较,你认为科学吗?
2007-8-22 17:15
河内司马
另外在诸夏侯曹传中,明确写着曹仁,曹洪是曹操族弟,可是夏侯前面可没写族弟字样.这个冒牌兄怎么解释?另外夏侯渊传上写着,渊妻,太祖内妹.这个你该不会又说是特例了吧
2007-8-22 17:2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7:00 发表
这么简单吗?不是说书上有记载就一定是正确的啊.也不能尽信啊.冒牌兄似乎总是拿概率小的事去反证概率高的事,这个似乎不妥吧.另外我刚才说了,你举的王平,马忠等例子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中国有个等级制,平民有孛常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贵族中间是不允许的,尤其是在魏晋这样高门众多的时代里,是不能的.诸葛,司马家族都是望族.所以他们不会去做有违礼法的事的.另外你列的王平,马忠他们是不是属于特殊情况,比如兄弟只有一子等情况呢? [/quote]
史书上记载不正确……这才是小概率事件,但你却取信了。
前面不是说了么?
既然有史书记载了,就跟概率无关了。这怎么是拿概率小的事去反证概率高的事呢?
就像张三,既然有彩票,号码都对了,那你再拿出中奖概率小这个理论,就没用了。
这就不是拿概率小的事去反证概率高的事,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你如果再要说张三没中奖,那除非你能证明张三的彩票是假的。
但要证明张三的彩票是假的,你就不能简单的用“彩票有可能伪造”或者“彩票中奖的概率小”作为论据。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假如你用彩票中奖的概率小,所以彩票有可能伪造来搪塞他,拒绝让他领奖,多半他会揍你一顿:titter:
2007-8-22 17:28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7:24 发表
史书上记载不正确……这才是小概率事件,但你却取信了。
前面不是说了么?
既然有史书记载了,就跟概率无关了。这怎么是拿概率小的事去反证概率高的事呢?
就像张三,既然有彩票,号码都对了,那你再 ... [/quote]
彩票似乎和这个不搭边啊.一个是人主动做的事,一个是被动的.如果人人都中奖,谁还来轩辕啊.早买彩票去了
2007-8-22 17:4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7:28 发表
彩票似乎和这个不搭边啊.一个是人主动做的事,一个是被动的.如果人人都中奖,谁还来轩辕啊.早买彩票去了 [/quote]
你现在提到概率,举彩票当例子很正常。
再说一次吧。
判断曹嵩出自夏侯的原因是历史记载曹嵩出自夏侯,而不是因为所有过继的都找外人。
判断张三中彩票的原因是张三手里的彩票都能对上号,而不是因为买彩票的人人都能中奖。
买彩票中奖概率低,不能否定掉张三中奖的事实,更不能证明张三手里的彩票是假的。
同姓为婚、异姓养子等概率低,同样不能否定曹嵩出自夏侯,更无法证明那两本书的记载是假的。
你还是老在混淆俺的观点,还扯出什么人人中奖。
不说了,准备下去吃饭。
2007-8-22 17:55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7:44 发表
你现在提到概率,举彩票当例子很正常。
再说一次吧。
判断曹嵩出自夏侯的原因是历史记载曹嵩出自夏侯,而不是因为所有过继的都找外人。
判断张三中彩票的原因是张三手里的彩票都能对上号,而不是因为买彩 ... [/quote]
渊妻,太祖内妹.这句话就可以证明了啊.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曹洪子子廉,太祖从弟也,史书上也是写得明明白白.但你在夏侯渊夏侯敦前面你怎么找不到,太祖从弟四字呢?
2007-8-22 18:0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7:55 发表
渊妻,太祖内妹.这句话就可以证明了啊.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曹洪子子廉,太祖从弟也,史书上也是写得明明白白.但你在夏侯渊夏侯敦前面你怎么找不到,太祖从弟四字呢? [/quote]
内弟的意思是妻子的弟弟,内妹的意思……
这句话能证明啥呢?
夏侯渊夏侯敦前面为什么没有太祖从弟?
在前面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时,俺就说了,陈寿未必知道曹嵩出夏侯氏。
2007-8-22 18:08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18:03 发表
内弟的意思是妻子的弟弟,内妹的意思……
这句话能证明啥呢?
夏侯渊夏侯敦前面为什么没有太祖从弟?
在前面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时,俺就说了,陈寿未必知道曹嵩出夏侯氏。 [/quote]
就算写了也不对啊?曹洪是族弟,如果夏侯也是,那谁是真就说不清了.陈寿也可以说是曹操就是曹家的人,所以这样写啊.另外曹参后人也能证明啊.为啥不写夏侯婴之后,而写曹参呢?
[[i] 本帖最后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8:12 编辑 [/i]]
2007-8-22 18:45
无势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18:08 发表
就算写了也不对啊?曹洪是族弟,如果夏侯也是,那谁是真就说不清了.陈寿也可以说是曹操就是曹家的人,所以这样写啊.另外曹参后人也能证明啊.为啥不写夏侯婴之后,而写曹参呢? [/quote]
过续了就算是那家的了.不然还过续干嘛呢
2007-8-22 19:35
雷雨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07-8-22 08:59 发表
雷雨兄一再强调“蜀”是曹魏所用贬称,衲子还是想请教下,您认为这个称呼起于何时?在刘备入蜀之后,称帝之前,对刘备势力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称呼?用“蜀”称之是不是合适的?
衲子以为,《三国志》和《演义》 ... [/quote]
[size=3]蜀漢明明有國號漢,曹魏政權卻僅僅以地理名稱“蜀”稱之,這難道不是貶稱?
三國志確實記載了蜀漢政權國號為漢的事實,但因為蜀漢已經滅亡,陳壽在先前的敵國工作,所以把蜀漢部分命名為“蜀書”,與“魏書”、“吳書”並列,看上去確實像是以蜀為國號,這是後人誤解的主要來源。
三國演義嘉靖本中,就明確寫“國號大蜀”,可見當時的作者確實已經把蜀漢國號誤解了,後來出現的毛評本,就修正了這個大“BUG”,但是仍然保留了大量“蜀軍”、“蜀將”的稱呼,為後人誤解蜀漢國號,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size]
2007-8-22 19:40
无势
[quote]原帖由 [i]雷雨[/i] 于 2007-8-22 19:35 发表
蜀漢明明有國號漢,曹魏政權卻僅僅以地理名稱“蜀”稱之,這難道不是貶稱?
三國志確實記載了蜀漢政權國號為漢的事實,但因為蜀漢已經滅亡,陳壽在先前的敵國工作,所以把蜀漢部分命名為“蜀書”,與“魏書 ... [/quote]
台湾称自己是中华民国,中国还是只称他为台湾省.如果台湾灭掉,记录也只是台湾省回归而已.
2007-8-22 19:57
雷雨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2 08:45 发表
曹操为三公,称其为曹公本来就没错。
况且曹操进位魏公、魏王之后,还称为曹公,就是不承认其王公之号,只认为他还是三公,不见得是什么褒义。
像《魏书》早就相应的改成“公”“王”了。
况且修改文本,跟直接修改人物的语言本来就是两码事。
把“与曹操战于赤壁”改成“与曹公战於赤壁”,或者把“汉大将诸葛亮”改成“蜀大将诸葛亮”,在事实记载上有区别么?
无非是表明了史书作者的一些立场而已,在事迹上没有任何变化,诸葛亮本人不会变成鄙视蜀汉的。
但如果把邓芝说的“汉”改成“蜀”,那就把邓芝的立场改了,岂能算是实录?
况 ... [/quote]
[size=3]曹公是一種尊稱,《書書》中稱曹公的例子,説明陳壽的記載與蜀漢原始資料不能相提並論,是根據政治要求修改過的。你不是要陳壽“修改原始資料”的證據麽?這就是。
既然曹吉利的稱呼可以根據當局要求修改,那蜀漢原始資料中的人物談話,難道就不會修改?兩者是一體的,怎麽能說是兩碼事?
就算鄧芝當時自稱漢,陳壽難道就照實寫?司馬昭看到會怎麽想?——這小子在我晉朝寫作,還不忘他這個“漢”,是不是想恢復漢室?何況,即使稱“蜀”,我也分析過了,只不過是暫時避免“正名”衝突的一種語言技巧而已[/size]
[quote]宗预使吴在延熙十年,但照样自称“蜀”,这时候孙权还不承认蜀汉么?
任你怎么解释,反正邓芝有“蜀国”之称。
你断定称“蜀国”是错的,这个观点不能成立。[/quote]
[size=3]那是《吳歷》的記載,充其量説明吳國人習慣用地理名稱,而非正式國號來稱呼蜀漢,絲毫無損於蜀漢國號為漢這個客觀事實。就算吳國内部都稱蜀漢為“蜀國”,在外交場合,他們仍然認可蜀漢的國號為漢。
而且,這個引文也未必沒有經過篡改。裴松之引用《曹瞞傳》,裏面也把曹吉利稱爲“太祖”“王”,可見修改飲用書籍的原文,裴松之也一樣做。
其實,這個問題無論怎麽辯論,你的論點始終不可能成立。一開始,有人提出要“名從主人”,你就來扯“蜀漢人物有時自稱蜀,所以把他們稱作蜀國也合理”。但實際上,就算再多的蜀漢人自稱蜀人,只要有蜀漢國號確實為漢這個客觀事實,也只能理解為地理名稱,而非國家名稱。名從主人,從的自然是國號。不從國號漢,而從地理名稱蜀,自然是錯的。[/size]
2007-8-22 20:08
雷雨
[quote]任你怎么解释,反正邓芝有“蜀国”之称。
你断定称“蜀国”是错的,这个观点不能成立。[/quote]
[size=3]命名一個歷史上的國家,基本原則就是稱呼它當時自稱的國號,如果重名,則在前邊加修飾語。
“蜀”在蜀漢時期從未成爲國號,現在卻用“蜀國”稱呼蜀漢,這顯然會使人誤解為“蜀”即國號,當然是錯誤的。
你一再稱什麽蜀漢人物也稱蜀,殊不知,蜀漢國號為漢,這是鐵打的歷史事實。在這個大前提下,蜀漢人物再怎麽稱“蜀”,也只能理解為地理意義上的蜀,而不能把這個字做為他們國家的名稱。再怎麽舉“蜀漢人物也稱蜀”的例子也沒用
現在大陸人民,與台灣人交流時,往往自稱“大陸”,而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難道後人還能創造出一個“大陸國”來?[/size]
[[i] 本帖最后由 雷雨 于 2007-8-22 20:10 编辑 [/i]]
2007-8-22 20:15
雷雨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9:40 发表
台湾称自己是中华民国,中国还是只称他为台湾省.如果台湾灭掉,记录也只是台湾省回归而已. [/quote]
[size=3]你現在問一個臺灣人,他所在國家的名稱是什麽,他只能稱“中華民國”,或簡稱“中國”(統派或一些想避免爭論的人估計會這麽說)。但“臺灣國”則是錯誤的,因爲這個“臺灣國”根本不存在。[/size]
[[i] 本帖最后由 雷雨 于 2007-8-22 20:16 编辑 [/i]]
2007-8-22 21:04
无势
[quote]原帖由 [i]雷雨[/i] 于 2007-8-22 20:15 发表
你現在問一個臺灣人,他所在國家的名稱是什麽,他只能稱“中華民國”,或簡稱“中國”(統派或一些想避免爭論的人估計會這麽說)。但“臺灣國”則是錯誤的,因爲這個“臺灣國”根本不存在。 [/quote]
大陆承认他们是中华民国么???大陆只承认台湾省.
这个就魏蜀之间的关系基本类似.
如果大陆硬称为中国,台湾势必不称自己为中国.同样,理论上说,台湾是前任政权的所处地,他也能称为中国,但大陆只会承认他是中国的部份,只是一个省.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中国.
就像魏认为自己的继承了汉,就不可能承认你蜀汉的汉是东汉的汉.
这就相当于台湾称自己是中华民国,但大陆只称他为台湾省.要是放古代的话,统一后现在的台湾当局领导人也只会出现在台湾省纪里,而不会在中华民国纪里是一个道理.
[[i] 本帖最后由 无势 于 2007-8-22 21:07 编辑 [/i]]
2007-8-22 23:06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18:45 发表
过续了就算是那家的了.不然还过续干嘛呢 [/quote]
本来就是一家,
2007-8-23 08:2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雷雨[/i] 于 2007-8-22 19:57 发表
曹公是一種尊稱,《書書》中稱曹公的例子,説明陳壽的記載與蜀漢原始資料不能相提並論,是根據政治要求修改過的。你不是要陳壽“修改原始資料”的證據麽?這就是。
既然曹吉利的稱呼可以根據當局要求修改,那蜀漢原始資料中的人物談話,難道就不會修改?兩者是一體的,怎麽能說是兩碼事?
就算鄧芝當時自稱漢,陳壽難道就照實寫?司馬昭看到會怎麽想?——這小子在我晉朝寫作,還不忘他這個“漢”,是不是想恢復漢室?何況,即使稱“蜀”,我也分析過了,只不過是暫時避免“正名”衝突的一種語言技巧而已
[/quote]
你从哪里找出曹公是被修改后的记载了?拿出没被修改过的原始记录给俺看看。
邓芝说的话,陈寿原话实录,有什么问题了?
如果连对话都有修改的必要,
[b]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color=Red]汉[/color]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b]
[b]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color=Red]汉[/color]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b]
这些怎么不改?
[quote]原帖由 [i]雷雨[/i] 于 2007-8-22 19:57 发表
那是《吳歷》的記載,充其量説明吳國人習慣用地理名稱,而非正式國號來稱呼蜀漢,絲毫無損於蜀漢國號為漢這個客觀事實。就算吳國内部都稱蜀漢為“蜀國”,在外交場合,他們仍然認可蜀漢的國號為漢。
而且,這個引文也未必沒有經過篡改。裴松之引用《曹瞞傳》,裏面也把曹吉利稱爲“太祖”“王”,可見修改飲用書籍的原文,裴松之也一樣做。
其實,這個問題無論怎麽辯論,你的論點始終不可能成立。一開始,有人提出要“名從主人”,你就來扯“蜀漢人物有時自稱蜀,所以把他們稱作蜀國也合理”。但實際上,就算再多的蜀漢人自稱蜀人,只要有蜀漢國號確實為漢這個客觀事實,也只能理解為地理名稱,而非國家名稱。名從主人,從的自然是國號。不從國號漢,而從地理名稱蜀,自然是錯的。[/quote]
你要说这些资料经过窜改,那就拿出证据来。
谁规定《曹瞞傳》不能把曹吉利稱爲“太祖”“王”?拿出没改过的《曹瞒传》来看看啊。
蜀汉国号为汉,俺从来没否认过。
但现在俺说的是称为蜀国也并不算错,至少邓芝等人是这么称呼的。
是俺在扯么?貌似是老兄你在扯啊。
看见吴、蜀两国称蜀汉为蜀就说这是说地理,看见邓芝称蜀汉为蜀国就是经过窜改的。
这不是只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看见于自己观点不利的资料统统都无视么?
[quote]原帖由 [i]雷雨[/i] 于 2007-8-22 20:08 发表
命名一個歷史上的國家,基本原則就是稱呼它當時自稱的國號,如果重名,則在前邊加修飾語。
“蜀”在蜀漢時期從未成爲國號,現在卻用“蜀國”稱呼蜀漢,這顯然會使人誤解為“蜀”即國號,當然是錯誤的。
你一再稱什麽蜀漢人物也稱蜀,殊不知,蜀漢國號為漢,這是鐵打的歷史事實。在這個大前提下,蜀漢人物再怎麽稱“蜀”,也只能理解為地理意義上的蜀,而不能把這個字做為他們國家的名稱。再怎麽舉“蜀漢人物也稱蜀”的例子也沒用
現在大陸人民,與台灣人交流時,往往自稱“大陸”,而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難道後人還能創造出一個“大陸國”來?
[/quote]
会不会误解,那是别人的事情。
俺只是阐述一个事实,当时确实有人称蜀国,不仅仅是曹魏而已。
蜀汉人物自称蜀国是事实,若你认为“大陆国”的说法是错的,麻烦先找出自称“大陆国”的大陆人吧。
因为“大陆国”不合理,所以没人称呼,至少大陆人不可能这么自称。
因为“蜀国”有人这么称,那起码说明他们自己也承认“蜀国”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ps.别举大陆跟台湾的例子了,大陆什么时候承认台湾是一国了?
啥时候出现“大陆、台湾两国”这种说法了?
2007-8-23 08:2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2 23:06 发表
本来就是一家, [/quote]
过继后是一家等于过继前是一家?
2007-8-23 08:36
恨地无环
回复 #215 雷雨 的帖子
您还是在回避衲子的问题。
入蜀之后,称帝之前……
2007-8-23 09:21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3 08:26 发表
过继后是一家等于过继前是一家? [/quote]
过继前了.过继后就更是了
2007-8-23 09:2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3 09:21 发表
过继前了.过继后就更是了 [/quote]
你现在是在拿过继后是一家来证明过继前是一家,这个也能行?
2007-8-23 09:31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3 09:28 发表
你现在是在拿过继后是一家来证明过继前是一家,这个也能行? [/quote]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说明曹操本来就是曹家人,那么曹操的确是曹参的后代,曹丕给曹腾立庙就是对的.曹丕应该清楚自己姓啥.所以他才给曹腾立庙.
[[i] 本帖最后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3 09:33 编辑 [/i]]
2007-8-23 09:35
无势
曹操当然是曹参的后代,祖宗早就过续过去了嘛。不要说姓夏侯了,就算原来姓朱姓苟,现在也是曹参的后代。
2007-8-23 09:41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3 09:35 发表
曹操当然是曹参的后代,祖宗早就过续过去了嘛。不要说姓夏侯了,就算原来姓朱姓苟,现在也是曹参的后代。 [/quote]
这么说不是很傻比吗?曹嵩当年过继过去的时候还会知道他孙子将来会当皇帝给他立庙?
2007-8-23 09:46
无势
不知道关知道立庙什么事,呵呵。就算祖上不是曹参,是个罪犯,曹操也只有认的份。谁让他祖宗过继了呢:titter:
2007-8-23 09:49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3 09:46 发表
不知道关知道立庙什么事,呵呵。就算祖上不是曹参,是个罪犯,曹操也只有认的份。谁让他祖宗过继了呢:titter: [/quote]
是谁告诉你的,一定要认的,很多都可以回原姓的.他不这样做,就说明他很可能原来就是姓曹的
2007-8-23 09:50
marketing
仔细看了几页,发现好象大家各说各的,说的完全不是一件事嘛:qDD+
电视剧游戏的制作本身就没有那么严格按照史实,因为魏蜀吴的说法,似乎从我小就是这样叫的,可见固有观念应该是流行挺久的了,于是大旗上写个蜀也就自然而然的啦,符合百姓一般认知。
光荣三国在渐渐贴近史实,以后说不定就会改成汉了嘛。
2007-8-23 09:51
无势
这理论蛮搞笑的。呵呵。:titter:
2007-8-23 09:53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3 09:51 发表
这理论蛮搞笑的。呵呵。:titter: [/quote]
你可以去查呀,很多人都恢复原姓了啊.
2007-8-23 09:5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3 09:49 发表
是谁告诉你的,一定要认的,很多都可以回原姓的.他不这样做,就说明他很可能原来就是姓曹的 [/quote]
什么逻辑?有人过继之后,回原姓,就代表过继之后不回原姓,就不是过继?
这样说来,许多人杀人之后都自首,那么A杀人之后,没自首,就证明A没杀人?
2007-8-23 09:56
无势
让老冒继续跟你扯买彩票吧。。。。不过这次彩票的中奖机率可大多了。
我就没那个口水了/呵呵
2007-8-23 09:59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3 09:56 发表
什么逻辑?有人过继之后,回原姓,就代表过继之后不回原姓,就不是过继?
这样说来,许多人杀人之后都自首,那么A杀人之后,没自首,就证明A没杀人? [/quote]
这说明你根本没搞明白过继,如果他过继回原姓,那么说明过继是从外人这里过继.而如果他没改,很有可能他是从自己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
2007-8-23 10:0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3 09:31 发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说明曹操本来就是曹家人,那么曹操的确是曹参的后代,曹丕给曹腾立庙就是对的.曹丕应该清楚自己姓啥.所以他才给曹腾立庙. [/quote]
如果曹嵩本来是曹家人,所以曹嵩本来就是曹家人。
这个逻辑是不是混乱了点?
俺现在问的是为什么曹嵩过继前是曹家人,你却拿曹嵩过继后是曹家人这个事情来搪塞。
曹丕给曹腾立庙有两种可能。
(1)曹丕以曹嵩过继前的身份为准。
那就应该是给曹嵩本生父亲立庙,而不是给曹腾立庙。这种可能不成立。
(2)曹丕不以曹嵩过继前的身份为准。
也就是承认自己是曹腾的曾孙,不管曹嵩本生父亲是谁,他都给曹腾立庙。
但这种情况的话,根本无法看出曹嵩是夏侯家的儿子还是曹家的儿子。
因为曹丕不管原先的出身了。
2007-8-23 10:2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3 09:59 发表
这说明你根本没搞明白过继,如果他过继回原姓,那么说明过继是从外人这里过继.而如果他没改,很有可能他是从自己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 [/quote]
过继不回原姓不代表他从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
这与我上面举的例子一般无二。
据我所知,很多人过继之后都没回原姓,而且也不是从他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
2007-8-23 10:34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3 10:24 发表
过继不回原姓不代表他从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
这与我上面举的例子一般无二。
据我所知,很多人过继之后都没回原姓,而且也不是从他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 [/quote]
我也没说一定回原姓,但有点是肯定的,就是回原姓一定是从外人那里过继的.
至于你说的"据我所知,很多人过继之后都没回原姓,而且也不是从他本家兄弟这里过继的。"不知道你举的是现代还是古代,现代人过继是有很多不遵行古代来的,也没那么严格.
页: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