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21 11:3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1:34 发表
我不是说的很清楚了,及打败刘备,计策多出自陆逊,众将当然佩服了,这就是“众将乃服”,之前众将轻视陆逊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是“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这里,事情不仅 ... [/quote]
俺列举的史料,难道不是东吴诸将不了解陆逊的才能?
俺再问一句,东吴的人,他刘备又如何能了解得很清楚?在东吴诸将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凭什么刘备就不走眼,是不是你的强盗逻辑?
既然你说刘备没轻视,那么举提出谁举证,你的刘备具有知人之明,所以就不走眼,我已经驳过了,请你另找论据。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1 11:38 编辑 [/i]]
2007-8-21 11:48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1:34 发表
笑话,明明是你自顾自地说,居然你的回复有作用,这还让俺说什么好呢?
你的胡话不是重点,俺与你争个啥?《三国志》啥时说,刘备东征有多少兵了?《傅子》与《魏书》要比《资治通鉴》权威,这年头,有人无 ... [/quote]
我之前说了,你所说的并非我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亦非我的逻辑,而你无视这些,一再重复你的观点,甚至将我对你的观点的驳斥也不加理睬,而我惟有将原帖奉回,并加以补充,已经做得很道义了,而造成这种事实是谁的责任?
我这里,只先否定你刘备之军四万人一说, 《三国志》其中直观的、不容质疑的就是蜀军前后有五十余营,即五万余众,这已超过了你所谓的“四万人”一说。至于《资治通鉴》,你可以去问杨文理,其是不是取材于《魏书》,而将本来的书信形式及“支党”二字省掉?《资治通鉴》作为宋代司马光的作品,是取材于各家史籍,整理而成,其并不比作为素材的《傅子》、《魏书》权威,这么简单的事实你都不清楚?
你的语文肯定是不及格的,《吴主传》先记叙道:“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而后面接着记叙道:“皆破之”,“皆”是“全”、“都”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陆逊部将军(陆逊督宋谦等)宋谦进攻蜀军五屯(营),全部击破。接着,后面又记叙道:“斩其将”,这个“其”起代词性,所指就是前面全都击破的五营,那么“斩其将”的意思就是斩五营之将。史书记述如此,非我所言,只是你的语文水平太差,怪不得别人。
《吴主传》的记述如此,你让我还证明什么?既然你承认其是指五营,那么斩五营将又是在说什么?
史书没有交代黄盖作为武锋中郎将所领,仅言“时郡兵才五百人”,郡兵不是武锋中郎将所领,这点你能否搞清楚?而且时郡兵五百不表示郡兵只能是五百,只是说当时郡内兵力不足,才五百,像李严,郡兵五千人呢!
2007-8-21 11:5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1:48 发表
我之前说了,你所说的并非我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亦非我的逻辑,而你无视这些,一再重复你的观点,甚至将我对你的观点的驳斥也不加理睬,而我惟有将原帖奉回,并加以补充,已经做得很道义了,而造成这种事实是谁 ... [/quote]
真服了你了,车轱辘话说得这么过瘾。还具有道义。
俺让你证明是五屯的将都斩尽了,懂不懂?
还有《三国志》里说的是50余营,仗打到那时,你得证明这五十余营就是5万多人。还有《魏书》说是支党,但《资治通鉴》可没说支党,资治通鉴参考的是史料,《魏书》难道是上战场查的?而且魏书记载的是孙权那么说的,你缠杂不清到这份上,俺没办法。
至于《资治通鉴》不如《魏书》《傅子》,俺只能说,您太有才了。
黄盖那个俺将史料贴上了,你还乱扯。行了,没时间与你乱扯,俺说了,你胜了。
PS,你这次出山,水平太高了,俺甘拜下风!:titter:
2007-8-21 11:56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1:37 发表
俺列举的史料,难道不是东吴诸将不了解陆逊的才能?
俺再问一句,东吴的人,他刘备又如何能了解得很清楚?在东吴诸将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凭什么刘备就不走眼,是不是你的强盗逻辑?
既然你说刘备没轻视,那 ... [/quote]
“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因为“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为原因而“不相听从”是因为对陆逊的才能不了解?陆逊献计协助吕蒙破关羽、夺南郡,又自取宜都,功劳次于吕蒙,诸将会对其才能不了解?像程普,在赤壁胜后,共攻南郡,还轻视周瑜,几败国事呢!这也是因为对其才能不了解?而最终赢了,计策多出于陆逊,众将心中佩服,不是很正常的吗?
而刘备,其识人,绝非东吴诸将可比,而是孙权之类。像孙权轻视陆逊了?而刘备深知孙权的用人,比如陆逊、鲁肃、吕蒙等,都是绝好的例子,单从这一点,刘备便不会轻视陆逊。其次,陆逊并非无名之辈,东吴诸将轻视是因为“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刘备作为英主,能三顾二十七岁时人莫知的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怎么会轻视已经屡建功勋、声明远扬的陆逊?刘备轻视陆逊,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好比你能分辨男女,面对性别特征显著的男人,你会看走眼?
2007-8-21 12:00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1:41 发表
这如何叫自相矛盾?原因在他人,与原因在你,这两个是两件事,它不矛盾。俺一直也在说,你去认爹是正常的,不是神经病,而且你认爹,贬低的是别人,不是你,说了多少遍了,你为何这么缠杂不清? [/quote]
当然矛盾了,你既然承认“别人找你”,原因在于那个人,而“我找别人”,就似别人找你,原因自然也在我了,而你居然说原因在于我找的那个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好比别人打你,错在打你的那个人,而我打别人,错难道在于我打的那个人?你呀!不但语文水平太差,逻辑也大有问题。
2007-8-21 12:0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1:56 发表
“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因为“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为原因而“不相听从”是因为对陆逊的才能不了解?陆逊献计协助吕蒙破关羽、夺南郡,又自取宜都,功劳 ... [/quote]
孙权是孙权,吕蒙是吕蒙,陆逊的表现,他们自然清楚的很,陆逊做的这些事,刘备如何清楚?陆逊击败刘备后,诸将才服,这说明如果诸将了解陆逊的能力,认为他能击败刘备,如何会不服?
你啊,不与你说了。俺就问你一下,你能认清男女,在隔着个屋子,你就能分清?
2007-8-21 12:07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1:56 发表
真服了你了,车轱辘话说得这么过瘾。还具有道义。
俺让你证明是五屯的将都斩尽了,懂不懂?
还有《三国志》里说的是50余营,仗打到那时,你得证明这五十余营就是5万多人。还有《魏书》说是支党,但《资治通 ... [/quote]
:qoo+史书记述陆逊部将军宋谦攻蜀五营,全都击破,斩五营之将,而我还需要证明?莫非史书说“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我也需要再证明?
营是军队编制,好比今日的师、团、营等,一营一千人,那么五十余营不是五万余人?这还需要证明什么?之前你说有伤亡,那么根据陆逊壁垒不战的策略,两军没有大规模的冲突,怎么会有伤亡?即便有,也不表示之初不是五十余营。
《资治通鉴》是取材于《魏书》的,其没有以孙权书信的方式,及未加“支党”,表示司马光给改了,这还不显然?《资治通鉴》取材于《魏书》,而将其改了,那么,其权威性还会超出作为素材、原始材料的《魏书》?这叫什么逻辑?你当司马光作为宋代人亲身亲历夷陵之战,以至于比魏晋人王沈、傅玄、陈寿还清楚这件事,所以是原创呢?
《黄盖传》记载得是“郡兵”,不是其所部,这你看不清楚?
2007-8-21 12:12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2:03 发表
孙权是孙权,吕蒙是吕蒙,陆逊的表现,他们自然清楚的很,陆逊做的这些事,刘备如何清楚?陆逊击败刘备后,诸将才服,这说明如果诸将了解陆逊的能力,认为他能击败刘备,如何会不服?
你啊,不与你说了。俺就 ... [/quote]
陆逊的种种行为是秘密活动?尤其是协助吕蒙破关羽、夺荆州,与刘备直接联系,刘备莫非是两耳不闻天下事?而且,孙权的用人,刘备还不清楚?其周瑜、鲁肃、吕蒙等全都是例子,而孙权既然能使陆逊担此重任,说明其就非同一般了,刘备会轻视?诸将轻视陆逊,这个原因我已经说了,是“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而并非对陆逊的才能不了解,请问,程普对周瑜的才能该了解吧?尤其是已败曹操于赤壁,共攻南郡之时?但还不是“几败国事”?在史书记载其原因,你的推测又于理不合、不充分的时候,当然没有意义,重复再多次也没有意义。
2007-8-21 12:1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2:12 发表
陆逊的种种行为是秘密活动?尤其是协助吕蒙破关羽、夺荆州,与刘备直接联系,刘备莫非是两耳不闻天下事?而且,孙权的用人,刘备还不清楚?其周瑜、鲁肃、吕蒙等全都是例子,而孙权既然能使陆逊担此重任,说明 ... [/quote]
破五屯,斩其将就是全被损耗了,关公全军覆没,结果就有人逃回来了,向刘备禀报,天啊,救救我吧,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人!
2007-8-21 12:18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2:15 发表
破五屯,斩其将就是全被损耗了,关公全军覆没,结果就有人逃回来了,向刘备禀报,天啊,救救我吧,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人! [/quote]
[size=4][color=Red]“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color][/size]这里记述得你还没明白?不是我怎么样,而是你语文水平太差,连“其”的代词性都不懂,而明白了之后也不承认。
2007-8-21 12:19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2:12 发表
陆逊的种种行为是秘密活动?尤其是协助吕蒙破关羽、夺荆州,与刘备直接联系,刘备莫非是两耳不闻天下事?而且,孙权的用人,刘备还不清楚?其周瑜、鲁肃、吕蒙等全都是例子,而孙权既然能使陆逊担此重任,说明 ... [/quote]
又来胡扯了,程普是鄙视周瑜,看他不顺眼,不是轻视周瑜.又来YY逻辑了,混淆概念。
2007-8-21 12:20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2:18 发表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这里记述得你还没明白?不是我怎么样,而是你语文水平太差,连“其”的代词性都不懂,而明白了之后也不承认。 [/quote]
是啊,关公全军覆没就有人逃回来了,向刘备禀告,而且这人,对这一切知之甚详!:titter:
2007-8-21 12:22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2:20 发表
是啊,关公全军覆没就有人逃回来了,向刘备禀告,而且这人,对这一切知之甚详!:titter: [/quote]
这人肯定是陆逊派来的奸细,故意要挑起刘备的火,陆逊自己好出头的,担当大任:titter::titter:
2007-8-21 12:26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2:20 发表
是啊,关公全军覆没就有人逃回来了,向刘备禀告,而且这人,对这一切知之甚详!:titter: [/quote]
你若去怪,就去怪《三国志》的记载好了,而你也说说,关羽几将逃回来了,及五营能有几将?
2007-8-21 12:31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2:19 发表
又来胡扯了,程普是鄙视周瑜,看他不顺眼,不是轻视周瑜.又来YY逻辑了,混淆概念。 [/quote]
那么,何以见得诸将就是“轻视”?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及吕蒙言“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与“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有何区别?
2007-8-21 12:36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2:31 发表
那么,何以见得诸将就是“轻视”?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及吕蒙言“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与“或是孙策时旧将,或 ... [/quote]
麻烦你看清楚,破刘备后,陆逊出大力,诸将还能轻视他吗,破曹操之后,周瑜出力最大,程普还能轻视他.别人的功绩在那里摆着.
2007-8-21 12:44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2:36 发表
麻烦你看清楚,破刘备后,陆逊出大力,诸将还能轻视他吗,破曹操之后,周瑜出力最大,程普还能轻视他.别人的功绩在那里摆着. [/quote]
[quote]又来胡扯了,程普是鄙视周瑜,看他不顺眼,不是轻视周瑜.又来YY逻辑了,混淆概念。 [/quote]
既然程普未曾轻视周瑜,那么根据东吴诸将对陆逊的态度及其原因与程普对待周瑜无异,那么,这还属于“轻视”吗?说话要讲究逻辑,自己好好想想去吧!
2007-8-21 13:03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2:54 发表
你脑子看来被驴踢的不轻,周瑜只在打了赤壁之前当然是轻视,在赤壁之后还故意挑火,只能说明两人是性格不和.除了个人的YY,你还能讲逻辑,真是搞笑死了,时间不分. [/quote]
这么快就原形毕露了?:qgod+你的意思,难道不是程普未曾“轻视”周瑜,其与“诸将”对待陆逊的态度不同吗?而这个得根据什么判断?二者的原因及表现方式吧?经比较,无异,那么,既然程普未曾“轻视”周瑜,则诸将未曾轻视陆逊,反之亦然。而你自己发现了谬误,就表示你错了,程普依然轻视周瑜。你用到“鄙视”这个词,请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轻视”、“看不起”?连点基础语文知识都没有,只能和那位同流合污了。
2007-8-21 13:05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2:57 发表
这个原因,是你让俺解释自相矛盾的,所以这是你要求我主张原因,你应该先从你那着手,明白吗?在你不主张之前,你要求我主张,只能说明你错了。 [/quote]
我指出你的言论自相矛盾,而你进行“解释”,并主张“具体原因”。首先,我没要求你这么做,我并没有这样的言论,你自己主张的这个,得你自己举证,与我有什么关系?
2007-8-21 13:0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05 发表
我指出你的言论自相矛盾,而你进行“解释”,并主张“具体原因”。首先,我没要求你这么做,我并没有这样的言论,你自己主张的这个,得你自己举证,与我有什么关系? [/quote]
俺指的这个原因,就已经解释了自相矛盾,而你要俺拿具体原因,就是要求俺这样做,因此,俺有权也要求你拿出具体原因。
2007-8-21 13:08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3:00 发表
这句话应该留给你自己,你看有人会去支持你吗.
现在在这里大谈资鉴的时间不如傅子,魏书
百度大谈,举的史料的权威不及《中国通史》、《百战奇略》 [/quote]
史料是你们自己读不懂、不理解,而作为有学之士的刘基、白寿彝自然比你们读得懂、透彻了,他们的意见尚且如此,我的怎么会错?《资治通鉴》取材于《魏书》,那么作为素材及原始材料的《魏书》其权威性会低于《资治通鉴》?这单纯是时间上的问题吗?
无知,就要多学习,卖弄无知,并非光彩的行为。
2007-8-21 13:10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03 发表
这么快就原形毕露了?:qgod+你的意思,难道不是程普未曾“轻视”周瑜,其与“诸将”对待陆逊的态度不同吗?而这个得根据什么判断?二者的原因及表现方式吧?经比较,无异,那么,既然程普未曾“轻视”周瑜,则 ... [/quote]
鄙视就是轻视,你到底什么语文水平,轻视应该属于藐视一类,就是根本不把你放在眼中.
说句实话,虽然我一直都藐视你,但你为了让我鄙视你可是煞费苦心呀,没办法,别人说的好,情愿让人鄙视,也别让人藐视.恭喜你,你做到了,我开始鄙视你了。
2007-8-21 13:11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3:08 发表
俺指的这个原因,就已经解释了自相矛盾,而你要俺拿具体原因,就是要求俺这样做,因此,俺有权也要求你拿出具体原因。 [/quote]
我已经说了,你的这个解释,并没有解释自相矛盾,因为你说具体原因,这只是一个模糊、空泛的概念,能拿这种概念去证明什么?好比我说,我没有打你,我有具体原因,而我却说不出这个具体原因,那么这个具体原因又如何证明我没有打你?因此,你得说明这个具体原因是什么。你连这点逻辑都不讲,不怕别人笑话?
2007-8-21 13:14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3:11 发表
刘基、白寿彝难道又读了什么秘本三国,还是什么轩辕无优的一手史料. [/quote]
他们是根据《晋书》等史料理解而出的,是你们读不懂,还不肯承认。
2007-8-21 13:1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11 发表
我已经说了,你的这个解释,并没有解释自相矛盾,因为你说具体原因,这只是一个模糊、空泛的概念,能拿这种概念去证明什么?好比我说,我没有打你,我有具体原因,而我却说不出这个具体原因,那么这个具体原因 ... [/quote]
你认为没有,是你的事,找俺做什么?我说过了,你去大街上,认爹是有具体原因的,而你这种举动,又是正常的,不是神经病,这就足够了,具体什么原因,你得先把你的例子中的原因拿出来,我才会拿。
这事地球人都明白,你不懂是你的事,不要找我。
2007-8-21 13:18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14 发表
他们是根据《晋书》等史料理解而出的,是你们读不懂,还不肯承认。 [/quote]
史书也写的孟达反后八日,司马懿到,司马懿在孟达未反时就发兵了. 我们还不会像你,90公里直接变500公里,别人张自忠的军队可比赤兔马还快.
2007-8-21 13:21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3:16 发表
你认为没有,是你的事,找俺做什么?我说过了,你去大街上,认爹是有具体原因的,而你这种举动,又是正常的,不是神经病,这就足够了,具体什么原因,你得先把你的例子中的原因拿出来,我才会拿。
这事地球 ... [/quote]
“[color=Red]谁主张谁举证[/color]”,拿个你自己都说不出“所以然”的“具体原因”当证据,这叫符合逻辑?你有见过这么证明问题的?这样,天下大乱矣!而且,你主张应你举证,要我先举出什么实例?我说曹操赤壁大胜,你要我举证,而我让你先举证,然后你才会拿,难道我是正确的?我从来就不曾主张这个具体原因,亦不需要它去证明什么,你好好想想,无知不要紧,连个健全人所应具有的逻辑条理性都不具备,那岂不太可怜了?
2007-8-21 13:24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3:18 发表
史书也写的孟达反后八日,司马懿到,司马懿在孟达未反时就发兵了. 我们还不会像你,90公里直接变500公里,别人张自忠的军队可比赤兔马还快. [/quote]
史书还记载司马懿仅行军八日呢!这你怎么看不到?《中国通史》、《百战奇略》都是这么解释的,而他们是错的,就你这能把《袁子》言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魏国所有理解成诸葛亮速进,能攻到长安的人理解得正确?张自忠是一昼夜行180里,我还没说一昼夜行500公里呢!前者是事实,后者我搞错了,而我也承认了。
2007-8-21 13:2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21 发表
“谁主张谁举证”,拿个你自己都说不出“所以然”的“具体原因”当证据,这叫符合逻辑?你有见过这么证明问题的?这样,天下大乱矣!而且,你主张应你举证,要我先举出什么实例?我说曹操赤壁大胜,你要我举证 ... [/quote]
我说的清清楚楚,你理解不了,认为我说不出所以然,是你自个理解力太差,不是我的事,所以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如果你认为你自人上大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的,那自然除外。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1 13:27 编辑 [/i]]
2007-8-21 13:29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3:25 发表
我说的清清楚楚,你理解不了,认为我说不出所以然,是你自个理解力太差,不是我的事,所以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quote]
清清楚楚的事实是,你只拿出一个空洞的、没有实际内容的具体原因,而说不出这个原因是什么。好比你说我有史书证明曹操赤壁之战胜了,而你又拿不出来一样,这能证明什么?你没给出具体原因的内容,你让我理解什么?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0 编辑 [/i]]
2007-8-21 13:3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29 发表
清清楚楚的事实是,你只拿出一个空洞的、没有实际内容的具体原因,而说不出这个原因是什么。好比你说我有史书证明曹操赤壁之战胜了,而你又拿不出来一样,这能证明什么?难道你连一个正常人所应具备的思维逻辑 ... [/quote]
真是奇怪,你举的例子,不拿出具体原因,就让俺拿出具体原因?
这哪里叫空洞,这叫不见兔子不撒鹰!:titter: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2 编辑 [/i]]
2007-8-21 13:42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39 发表
为了解释自己的“自相矛盾”而主张“具体原因”的,不是你吗?既然你需要拿这个来证明自己并非“自相矛盾”,是否需要赋予这个“具体原因”以实际内容?而你这个“具体原因”,仅仅是说肯定有,但内容如何、为 ... [/quote]
自相矛盾的具体原因,俺举了,谁也明白的清清楚楚,至于再往后的具体原因就是例子的具体原因,那么你也得举,如果你不举,俺就不举。
就如,我说阿瞒在赤壁之战败了,记载于三国志中的武帝纪中,你非让俺拿出这本书这一部份,俺有权拒绝。因为你也没拿史料证明。
作为一个正常人,应具备基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自个不具备,那好,加强提高就可以了。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2 编辑 [/i]]
2007-8-21 13:47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3:42 发表
自相矛盾的具体原因,俺举了,谁也明白的清清楚楚,至于再往后的具体原因就是例子的具体原因,那么你也得举,如果你不举,俺就不举。 [/quote]
举了?在哪儿呢?说“我找别人认爹”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就是“我找别人认爹肯定有具体原因”?这叫做“具体原因”?这不是说肯定有这个具体原因,而这个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肯定有?你交代了吗?而一直主张具体原因的是你,或者说,你需要通过具体原因来解释你并没有自相矛盾,而我有自相矛盾吗?我需要解释吗?我需要举证吗?这些都是否定的,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是不需要举例子的。
哈哈,你主张曹操赤壁失败了,拿《武帝纪》中的做依据,那么我让你帖出史料,有问题吗?谁主张谁举证,你有义务将其帖出,而你现在的行为却是类似于没有这么做,而反倒让我举证明你的观点的证据。这就未免可笑了,你的观点,应你自己去证明,为什么要我举证来证明你的观点?
因此,不知你是根据什么说我也得举,而且必须我举你才能举,莫非你的逻辑当真紊乱不堪,或者就是智力的问题?
[[i] 本帖最后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1 13:49 编辑 [/i]]
2007-8-21 13:50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24 发表
史书还记载司马懿仅行军八日呢!这你怎么看不到?《中国通史》、《百战奇略》都是这么解释的,而他们是错的,就你这能把《袁子》言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魏国所有理解成诸葛亮速进,能攻到长安的人理解得正确?张 ... [/quote]
理解能力至少比连距离都分不清楚的人来的好。又要军队快速的跑去,又要潜行行迹,看来三国时候中国就有忍者了,中国该学韩国去论证一下忍者是中国人创造的。
2007-8-21 13:52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3:49 发表
俺说过了,这个具体原因是举例的具体原因,而你找别人认爹,是有具本原因的,除非满大街都是你爹,或是你认爹不需要原因,想认就认,这就是解释了自相矛盾。明白吗? [/quote]
哈哈,拿“具体原因”解释自己没有自相矛盾的是你,[color=Red]谁主张谁证明[/color],这就是让你举证的原因。从来也没听说过拿一个空洞的具体原因来证明问题的,你说肯定有,那么内容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你说的无非是表明肯定有,这不是具体原因的内容,你分清楚问题。
谁主张谁证明,你既然有史料,就帖出来,而你不帖,让我去找,这是什么道理?你当“谁主张谁证明”的意思是什么?
[[i] 本帖最后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1 13:53 编辑 [/i]]
2007-8-21 13:5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52 发表
哈哈,拿“具体原因”解释自己没有自相矛盾的是你,谁主张谁证明,这就是让你举证的原因。从来也没听说过拿一个空洞的具体原因来证明问题的,你说肯定有,那么内容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你说的无非是 ... [/quote]
这叫什么空洞,是你自个理解的问题,1+1=2,谁都知道,你非让俺证明,那俺只能说你智力有问题了。
更何况,本来这个自相矛盾也是你认为的,要求我拿出原因的,所以这一切都是你的问题,不要找别人。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1 13:56 编辑 [/i]]
2007-8-21 13:56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3:50 发表
理解能力至少比连距离都分不清楚的人来的好。又要军队快速的跑去,又要潜行行迹,看来三国时候中国就有忍者了,中国该学韩国去论证一下忍者是中国人创造的。 [/quote]
哈哈,是吗?很遗憾的是,事实证明无论你理解《袁子》、子午道、驼谷道是否通汉中及司马懿八日进至新城等,都是错的,《中国通史》是权威性的著作,其总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自然比你这个连古文都看不懂的初学者权威多了。
2007-8-21 14:0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4:00 发表
空洞就是没有内容,就好比你说你有曹操赤壁胜了的史料,而你举不出来一样。而你说你有具体原因,你就像计算1+1=2一样举出来呀?回避问题、故左右而言他,这算什么?你给出具体原因的内容了?只是一味强调肯定 ... [/quote]
俺说了阿瞒赤壁败了,在三国志武帝纪,你不去找,能怪我?
这根本就不是空洞。这种史料,各个论坛,翻得烂了。
这个道理,与我解释自相矛盾一样,你现在要求的是我举例的具体原因,所以我有权要求你提出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5 编辑 [/i]]
2007-8-21 14:36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3:56 发表
哈哈,是吗?很遗憾的是,事实证明无论你理解《袁子》、子午道、驼谷道是否通汉中及司马懿八日进至新城等,都是错的,《中国通史》是权威性的著作,其总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自然比你这个连古文都看不懂的 ... [/quote]
资鉴的作者司马光是路边捡到的人,一看权威性有利就大肆叫嚣,一看时间性有利就死逮不放.除了这种单边逻辑,还会什么.
2007-8-21 16:23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4:03 发表
俺说了阿瞒赤壁败了,在三国志武帝纪,你不去找,能怪我?
这根本就不是空洞。这种史料,各个论坛,翻得烂了,有人还找不到,只能说他本人有问题。
如果他理解不了,只能说他智力低下。
这个道理,与我 ... [/quote]
你举的这个例子,同你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且,就按着你这个例子,你主张曹操败于赤壁,而依据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则你需要将原文帖上,而非要求我去找,因为既然是你主张,你举证,这些都应由你去完成。而现在的事实是,你这个所谓的“具体原因”,是空洞的、没有实际内容的概念,根本无法解释你的自相矛盾,其好比你主张曹操于赤壁大胜一样,你说有这样的史料,而实际上没有,我让你举出这样的史料,而你仅仅说肯定有,让我自己去找,这样的逻辑难道不是诡辩?
这个“具体原因”,并非我要求你举例,而是你欲以此解释你没有自相矛盾所必须的依据,一个没有内容的具体原因,就好比一个本就不存在却被你说是存在的史料一样,是没有意义、证明不了任何事物的,这种最起码的常识,亦是辩论最基本的原则。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6 编辑 [/i]]
2007-8-21 16:27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1 14:36 发表
资鉴的作者司马光是路边捡到的人,一看权威性有利就大肆叫嚣,一看时间性有利就死逮不放.除了这种单边逻辑,还会什么. [/quote]
这些都是事实,事实就得承认,你们无视,想忽略,我自然就要强调。这种是无可非议的辩论手段,是以事实根据讲话的,总比你们主观臆测、错了又不肯承认好上无数倍。
2007-8-21 16:3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6:23 发表
你举的这个例子,同你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且,就按着你这个例子,你主张曹操败于赤壁,而依据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则你需要将原文帖上,而非要求我去找,因为既然是你主张,你举证,这些都应由你去 ... [/quote]
对啊,我说阿瞒败于赤壁,将哪本书什么地方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知道,还让我去找,那我只能认为你太弱了,这种史料不知道,连找都找不到,这不是智力问题吗?
然后你就说阿瞒赤壁胜了,我让你拿史料,你说不需要,看看,这是谁在不讲道理?
这都是最起码的常识,亦是辩论最基本的原则,而这些你都能无视或根本地强言诡辩、胡搅蛮缠。
俺说了无数遍了,你不可能呆着没事上大街认爹,肯定有原因的,如果你上街认爹不需要原因,或是满大街都是你爹,这就足以解释,这不是自相矛盾,你要拿具体原因,第一,你的例子,你也没举原因,凭什么让我举?第二,你上大街认爹,居然让我给你安排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7 编辑 [/i]]
2007-8-21 16:45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6:35 发表
对啊,我说阿瞒败于赤壁,将哪本书什么地方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知道,还让我去找,那我只能认为你太弱了,这种史料不知道,连找都找不到,这不是智力问题吗?
然后你就说阿瞒赤壁胜了,我让你拿史料,你说不 ... [/quote]
谁主张,谁举证,这里,你认为曹操败于赤壁,并且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为依据,那么,你也有义务将其帖上,而非叫我自己去找。而你没有帖出,我让你帖上,你说让我自己去找,是否违背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辩论原则?而且,我前面也说了,你的这个例子,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你的所谓“具体原因”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你只是说具体原因,说肯定有具体原因,那么这个具体原因的内容,你却一直避而不谈,却让我举证,请问,你主张的你举证,为何让我替你举证?你说了无数遍的事实是,你只是肯定有具体原因,却没有说具体原因的内容,也就是说,你肯定有曹操赤壁大胜的史料,但你始终却没有说这史料是什么、谁编撰的,及内容是什么。
这种显著的事实,还须要我积言累帖地说明?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8 编辑 [/i]]
2007-8-21 16:49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6:45 发表
谁主张,谁举证,这里,你认为曹操败于赤壁,并且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为依据,那么,你也有义务将其帖上,而非叫我自己去找。而你没有帖出,我让你帖上,你说让我自己去找,是否违背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辩 ... [/quote]
谁主张,谁举证,俺举证了,你不认可,俺有什么办法?更何况,俺让你举证,你却说不需要,这是什么道理?
俺再重复一遍。
我说阿瞒败于赤壁,将哪本书什么地方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知道,还让我去找,那我只能认为你太弱了,这种史料不知道,连找都找不到,这不是智力问题吗?
然后你就说阿瞒赤壁胜了,我让你拿史料,你说不需要,看看,这是谁在不讲道理?
这都是最起码的常识,亦是辩论最基本的原则。
俺说了无数遍了,你不可能呆着没事上大街认爹,肯定有原因的,如果你上街认爹不需要原因,或是满大街都是你爹,这就足以解释,这不是自相矛盾,你要拿具体原因,第一,你的例子,你也没举原因,凭什么让我举?第二,你上大街认爹,居然让我给你安排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8 编辑 [/i]]
2007-8-21 17:05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6:49 发表
谁主张,谁举证,俺举证了,你不认可,俺有什么办法?更何况,俺让你举证,你却说不需要,这是什么道理?
俺再重复一遍。
我说阿瞒败于赤壁,将哪本书什么地方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知道,还让我去找,那我 ... [/quote]
谁主张,谁举证,不是说不论真假,随便举一个“证”就可以了。“证”必须得是事实,而你这个“具体原因”,先不论其是否是事实,就是内容,都是没有的,连真假都无从判断,这有什么意义?你举的证本来就没有意义,还谈什么我“不认可”,而让我举证?
按你的例子,我也说的很清楚了,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你是有义务将《武帝纪》的原文帖上的,而非让我自己去找,我弱、无能,那是我的事情,这不表示你可以无视、回避你的义务!而事实是,你非但不帖,而让我去找、去帖,请问,有你主张,而让我去举证的道理?你就那么霸道?你的观点得由你的辩论对手来替你举证证明?这样,我们还辩论什么?而且,前面也说到了,你所举的例子,和你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你的这“具体原因”,好比你说你肯定有曹操赤壁大胜的史料,但你始终却没有说这史料是什么、谁编撰的,及内容是什么。
我的例子,并不自相矛盾,也无须主张具体原因,我也没有将其建立在具体原因的基础上,请问,我为什么要举证来证明什么具体原因?而你的例子、观点,是自相矛盾了的,因此你主张有具体原因,而使得“我找别人认爹”原因在于他人,而问题是,这个具体原因是什么内容?如何使得“我找别人认爹”原因在于他?在你没有赋予这个具体原因内容之前,这些都是无从确定的,更别谈你能证明什么了。你主张,你就有义务举证,你没有举证,就是你所说不实,毫无可信之处,那么就是虚妄的观点。
2007-8-21 17:09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7:05 发表
谁主张,谁举证,不是说不论真假,随便举一个“证”就可以了。“证”必须得是事实,而你这个“具体原因”,先不论其是否是事实,就是内容,都是没有的,连真假都无从判断,这有什么意义?你举的证本来就没有意 ... [/quote]
俺又不是随便举的,你要说俺的原因不合格,你得拿出证据来,为啥不合格?俺说了,除非你上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的,或者是满大街都是你爹?在你拿不出证据证明之前,我的原因是合格的,懂吗?你认为不合格,那是你的事情。别找我。
我只需反驳掉自相矛盾就可以了,而你要我拿原因,你得证明我说明为什么不能解释自相矛盾?你根本说不出,为什么的情况下,我是无须与你进行任何解释的,现在谁提出谁举证,你举证证明我的原因为啥不能解释自相矛盾。
我的观点与例子从来没自相矛盾,是与你的例子矛盾,你不要乱扯。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29 编辑 [/i]]
2007-8-21 17:21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7:09 发表
俺又不是随便举的,你要说俺的原因不合格,你得拿出证据来,为啥不合格?俺说了,除非你上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的,或者是满大街都是你爹?在你拿不出证据证明之前,我的原因是合格的,懂吗?你认为不合格,那是 ... [/quote]
:qDD+哈哈,你还要我拿出证据来证明的“具体原因”不合格?而你这个“具体原因”,[color=Red][size=4]先不论其是否是事实,就是内容,都是没有的,连真假都无从判断,[/size][/color]这有什么意义?这还能合格?你有见过拿空头支票付帐、拿不存在的史料证明历史观点的吗?你所说的,无非是肯定“具体原因”肯定有,那么这个“具体原因”是什么内容?你有回答吗?
:qP+让我拿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这个“具体原因”为什么无法解释你的自相矛盾?你的这个没有实际内容的具体原因,就好比空头支票付不了帐、虚假的史料(连虚假的你还没编呢)证明不了观点一样,根本无法解释你的自相矛盾。
矛盾之前已经指出了, 没矛盾你拿什么具体原因啊?又自相矛盾了不是?
2007-8-21 17:4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7:43 发表
哈哈,那么我们先假设承认你所说的,你显然就是认为自己被我“忽悠”了这么长时间,而不得不以“具体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自相矛盾”。
之后,你就大谈这个“具体原因”,而我说了,你的这些无非是肯定 ... [/quote]
俺没有具体原因来解释,俺是让你来证明,除非你上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或满大街都是你爹,否则你上大街认爹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为什么不能解释所谓的自相矛盾?
这与具体原因是两回事,你别混淆是非。
2007-8-21 17:55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7:45 发表
俺没有具体原因来解释,俺是让你来证明,除非你上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或满大街都是你爹,否则你上大街认爹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为什么不能解释所谓的自相矛盾?
这与具体原因是两回事,你别混淆是非。 [/quote]
:qP+你没有用“[color=Red][b]具体原因[/b][/color]”来解释你的“[color=Blue][b]自相矛盾[/b][/color]”?那么,你这里说的是什么?之前说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说“我找别人认父”必然有个“[color=Red][b]原因[/b][/color]”?[color=Red][size=4]而你以这个原因肯定责任在他人而不在我身上——这不是以具体原因来解释你的自相矛盾?[/size][/color]而你没有赋予这个具体原因已内容,仅是说其必然存在,你现在的说法仍然表示的是这个意思。而这里,你既然以这个“具体原因”来解释你没有“自相矛盾”,就要来赋予这个具体原因以内容,[color=Red][size=4]否则为什么这个原因就能使责任在他人而不在我身上?[/size][/color]
2007-8-21 17:58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1 17:55 发表
:qP+你没有用“具体原因”来解释你的“自相矛盾”?那么,你这里说的是什么?之前说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说“我找别人认父”必然有个“原因”?而你以这个原因肯定责任在他人而不在我身上——这不是以具体原因 ... [/quote]
除非你上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或满大街都是你爹,否则你上大街认爹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你认爹的原因在于别人,而不在于你,这个就解释了你所谓的自相矛盾。
2007-8-21 18:02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1 17:58 发表
除非你上街认爹是不需要原因,或满大街都是你爹,否则你上大街认爹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你认爹的原因在于别人,而不在于你,这个就解释了你所谓的自相矛盾。 [/quote]
那么,你还是以这个“原因”来断定问题的嘛!而这个“原因”的内容是什么?空头支票无法付帐,一个连内容都没有的原因如何使责任在他人而不在我?那么,按这逻辑,[size=4][color=Red]他人找你认子也是需要的“原因”的了?而这个“原因”使责任在你而不在找你认子的那个人?或者说,别人找你认子,你还得怪得自己?[/color][/size]哈哈,你的逻辑确实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2007-8-21 18:36
readygo911
照楼主的说法,陆逊之前就已声名远播,连远在蜀国的刘备都如雷贯耳,那吴国的将领们就算消息再闭塞再不觉悟也不至于轻视如此牛×的一个统率吧,何况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战役。可实际上陆逊直到获得胜利才算扬眉吐气,那之前手下的人都觉得他很废:qDD+。如此有名又有才能的再世周瑜竟然受到这种特殊待遇,实在很费解。
至于说刘备谨慎,那是肯定的。这种倾全国之力的战争,换了谁来会草率行事?又不是打游戏,输了可以load。。。
2007-8-21 18:47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readygo911[/i] 于 2007-8-21 18:36 发表
照楼主的说法,陆逊之前就已声名远播,连远在蜀国的刘备都如雷贯耳,那吴国的将领们就算消息再闭塞再不觉悟也不至于轻视如此牛×的一个统率吧,何况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战役。可实际上陆逊直到获得胜利才算扬眉吐 ... [/quote]
周瑜不也还受程普轻视吗?还且是在赤壁战后,共攻南郡之时。
2007-8-21 19:15
天涯明月刀
这样吧,俺也不与你争了,你一直耿耿于怀,俺致个歉.
我说,你去大街上认爹,这个不是神经病,是正常的,是贬低别人,你一概不同意,还不断的称贬低你了,
因此,我收回这句话,向你道歉,并将这句话修订为:你去大街上认爹,这个不是正常的,是神经病,这个是在夸你!
好了,此事就此了结.
2007-8-22 09:31
无势
周瑜也不是没受过这种待遇,曹操还说败于周郎吾不耻呢。
名声不大不,和轻视不轻视本来就是两码事,非缠到一块说,真是夹缠先生。
是否轻视,得看用兵的方针。而不靠猜测
2007-8-22 09:44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22 09:31 发表
周瑜也不是没受过这种待遇,曹操还说败于周郎吾不耻呢。
名声不大不,和轻视不轻视本来就是两码事,非缠到一块说,真是夹缠先生。
是否轻视,得看用兵的方针。而不靠猜测 [/quote]
刘备的用兵方针,在主题已有说明了,他并无轻敌之嫌,反倒是处处小心谨慎。
2007-8-22 15:51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2 15:48 发表
我贴的第一段是readygo911
第二段humi100
第三段正是这位仁兄无势 :titter: [/quote]
那段是针对主帖的正常意见,而非对我的评价,[color=Red][size=4]我所引的,才是那位兄台对你的评价。[/size][/color]
2007-8-22 16:45
humi100
顺便在这里也要打击一下轩辕无忧
我说快速进军容易暴露行踪
这位就反过来推出 既然快速进军会暴露行踪,相反的,缓慢行军则会隐藏行踪,而尤其以匍匐前进最为缓慢,也最能隐藏行踪。
好比我说你跑的太快你可能会摔交
这位马上就能推出 你跑的慢一定不会摔交
:():():()
[[i]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8-22 20:59 编辑 [/i]]
2007-8-23 09:42
轩辕无忧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8-22 16:45 发表
顺便在这里也要打击一下轩辕无忧
我说快速进军容易暴露行踪
这位就反过来推出 既然快速进军会暴露行踪,相反的,缓慢行军则会隐藏行踪,而尤其以匍匐前进最为缓慢,也最能隐藏行踪。
好比我说你跑的太 ... [/quote]
不是这样吗?你跑得快容易摔倒,那么跑得慢呢?
2007-8-23 19:56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轩辕无忧[/i] 于 2007-8-23 09:42 发表
不是这样吗?你跑得快容易摔倒,那么跑得慢呢? [/quote]
跑的慢就一定不会摔到吗,YY程度直线上升,随便你说明一下,这缓慢行军什么时候是按我的逻辑推出来的,谁主张,谁举证。麻烦你举证出来。不要只会倒打一耙。还要我先提供反证。
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