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7-11 14:00
葉影心
鄭問之三國誌-新的一頁-卷二
因前作"鄭問之三國誌-新的一頁-卷一"已發出一段日子, 帖子也承蒙各方友好觀摩討論, 所以續篇卷二就不再放在那個帖子中, 容某再開一新帖子把最新戰況報告一下。如有朋友未曾看過前文, 可先翻翻帖子, 卷一現在的位置大概在運籌帷幄區的第三至四版中(已成了出土文物.......:wacko:)
也就略略說一下前言, 劇本仍然是洛陽炎上的袁紹, 主要對手為公孫瓚; 其他群雄方面, 曹操被董陶夾擊, 已是奄奄一息; 劉備被袁紹趕出河北後, 四海飄零, 與關張失散, 張飛曾一度投袁紹麾下, 但最終也離去, 追查兄長下落; 孫策繼續在荊州和袁術, 劉表等會戰, 勢力未及延伸至整個江東, 江東地面還有不少中立城池; 魔王董卓一開始是何等威風八面, 力戰各群雄, 西禦馬騰, 東擊曹操, 陶謙, 還參一腳進荊北, 加入袁, 劉, 孫的混戰中, 以實現他的鴻圖大計(依我看他是有神經病); 劉璋最為安逸, 只是用心地去開拓益州及漢中的領土, 仍未與馬騰正面交鋒。
[b]公孫的未路[/b]
繼續展開和公孫瓚的戰鬥, 公孫只剩下首府-薊, 和薊以東的一座小城(名字忘記了), 之前強攻薊時受了些挫折(詳情見於卷一), 但經高人指點後, 這次我先用了破壞之計減低了薊的城防及兵糧值, 再用兩路大軍連番進攻, 生死悠攸關公孫當然出來迎擊, 這次我沒有再中對方的急襲大本營之計(再次感謝高人的提示), 並以快速突擊大破公孫白馬軍團於野外, 進入攻城戰, 眼見圍城沒有太大的把握(雖已用計, 城防還有廿多, 兩路大軍圍六次恐怕也未必落城), 所以我狠下心, 用了我最不常用亦最不想用的人頭撞城牆戰術, 城陷, 我回身再看, 袁氏各家將都平安無事, 沒有猛將戰死, 萬幸。
經此一役, 公孫只剩下最後一座小城, 兩大戰將-趙雲, 高覽也因戰敗而下野了, 公孫如折雙臂, 只剩下三員家將, 各人的兵力及戰力都因之前的敗陣而無以復加, 加起來不足二千, 也因城小而做成兵力不繼, 唯一的好消息就只是這座小城的治安, 城防阪兵糧值都幾乎全滿, 或許可以死守個兩三季度, 但怎說他也已經是強弩之末, 如果遊戲有君主自盡的這個功能設定的話, 相信這功能最適合這時的公孫瓚使用, 本應馬上把他了結掉, 但在這個時候, 我毅然放棄了公孫瓚, 只留下一個智將及幾個武將和公孫玩玩用計及兵糧消耗戰, 其餘主力都收拾行裝, 跟隨袁紹出發了, 當然, 做出這個決定, 是因為有某些東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b]中原爭霸[/b]
吸引我注意力的東西來自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的戰場主要在許昌, 陳留及徐州等地, 據探子回報, 該地區的三方混戰(曹/董/陶)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情報顯示, 三方因長期征戰, 疲憊不堪, 要於當中找到戰力超過一千的軍團相當困難, 當中尢以曹操為甚, 這個劇本的曹操麾下只得良將(而且不算多), 欠缺軍師, 加上地狹人稀, 開局時又不思進取, 未有北上取濮陽等作為根據地(濮陽等處是中城, 會自生預備兵, 也有曹操所缺少的軍師人才陳宮), 只留在陳留, 昌邑等地與陶謙之輩糾纏, 埋下了敗亡的種子。
眼見中原有利可圖, 兵機不可失, 馬上放棄了公孫瓚, 主力軍南移, 首要目標, 滅曹操, 不為什麼, 就是為了得到他手下的良將, 諸如夏侯惇, 樂進, 曹仁, 曹洪等, 還有在小說中名不經傳的武將李通, 在這遊戲中也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 現在就要實現我袁家在南皮倡義兵時所擬定的其中一個戰略目標, 盡收曹阿暪旗下之軍事人才, 這個就是我當初勢孤力弱時還不惜冒險攻下中都市陽平(一個與曹操國境接壤的城市)的原因, 現在可以無聲無色的來圖個現成。
兵至陽平, 這時曹操也步上了和公孫瓚一樣的末路, 只剩下一個小城昌邑(和陽平接壤), 我馬上在陽平發出兩路大軍進攻昌邑, 這次的進兵計劃應該不會被中止, 因為曹操根本沒有能力進攻我的陽平, 我唯一擔心的是陶謙這個老人家必定有和我一樣的盤算, 現在要看誰出手快, 結果....袁紹輸了, 陶謙先攻, 不知電腦有沒有作弊, 陶謙就用那些垃圾手下和不足道的戰力(加起來還不知有沒有二千五百), 就攻下了城防兵糧大半滿的昌邑, 但也不要想那麼多, 對手已先攻佔了昌邑是鐵一般的事實, 現在輪到我後發進攻已屬於陶謙的昌邑城, 不打緊, 反正也是時候與他開戰, 這一戰當然沒有太大的難度, 城已是破爛不堪, 一鼓而下, 就在苦惱著沒有得到曹氏家將的時候, 希望又出來了, 攻下昌邑後, 剛好可以稱王, 袁紹自封為趙王, 行動點值由原來的46點加至57點, 逐鹿中原又多了點本錢, 更可喜的是, 曹氏的家將原來一個也沒有歸順陶謙, 還大部分在來季投奔了趙王, 幾經波折, 目標總算達到了; 還有一個小驚喜, 就是到了中原之後, 發覺在戰火的包圍之下,沛這個小城竟然未被波及, 仍保持中立, 區區一個小沛固然不足道, 沛城中的于禁才是石頭中的寶玉, 曹操, 陶謙可謂有眼無珠。
接下來的就是要解決陶謙, 他手下人才並不出眾, 之所以能夠消滅奸雄曹操, 很大程度是因為佔據徐州, 徐州有下邳等一些中城, 再加上陶謙佔領了壽春, 陳(大城市)等地, 他整個國土基本上由一些中大型城市所組成, 這樣來說兵源是一個保證, 相信他也是以兵力補充的優勢滅曹操, 抗董卓; 而他的預備兵就是吸引我注意力的另一樣東西, 在他幾個中大型城市裡的預備兵數(當然有一些是陶謙徵兵得來的)就超過一萬七千, 陶謙的城池又因將少而易於攻取, 這又怎能不把我引到中原來(看來袁紹的中原之旅是為了shopping購物, 先在昌邑搶購了曹操的良將, 再到徐州搶購陶謙的預備兵, 滿載而歸); 由張郃, 趙子龍(此時子龍已投趙王袁紹麾下, 初期的子龍統率力雖低, 但好處是他的軍團不用多訓練也能引發爆炸性的戰鬥力, 在沒有時間慢慢訓練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可多得人才)等人率領的前鋒部隊橫掃徐州以西。
[b]英雄不滅[/b]
正當搶購行動如火如荼的時候, 袁紹的頭風病發作了(接手了曹操的手下, 也順道接手了他的絕症??), 病根在江東吳郡, 一處平靜的地面(孫策還未有閒暇到此遊樂), 有此閒情逸緻來到這處搞事的人也相信只有他 - 可惡的大耳兒; 流浪了好一段日子的他終於來到吳郡, 並起兵成功, 糾結了嚴白虎, 許貢等人(關張這兩個路痴還在中原閒蕩中, 不過相信大耳兒起兵後, 兩位義弟很快會和他會合, 頭痛...), 他起兵就好了, 還襯我和陶謙交戰時突襲了陶謙後方的下邳等中型城市(相信他和袁胳一樣是想"購物"吧)。我的遊戲目前就進行到這裡, 跟著下來的戰略目標, 除了滅陶謙外, 相信就是要盡快趕大耳兒回江東。
[b]天下形勢[/b]
北方和中原, 基本上已在趙王的掌握中, 公孫瓚不妨讓他活多一段日子, 首要擊破的目標是陶謙, 一方面不能讓他有喘息的機會, 再者要得到他手上其餘的中型城市; 接下來的就是要驅逐大耳兒, 只要把他困在江東, 事情就好辦, 江東兵源不及中原, 孫氏也將慢慢把勢力伸展至江東, 這些都有助牽制大耳兒的坐大;
董卓方面, 多方戰線令他漸處於劣勢, 西邊長安的失守, 令馬騰長驅直入, 已來到潼關, 直迫董卓首府洛陽, 董卓縱然擁有最多的文臣武將, 但在國力衰竭的情況下, 相信也難以挽回劣勢(我早就說他有神經病, 有病就應回家看醫生, 不要來上班)。
面對這個情況, 趙王也應該再次擬定一些新的國策, 之前為了不和董卓作正面衝突, 沒有攻擊雙方之間的中立城市, 但觀現時形勢, 應馬上攻佔仍然中立的氾水關和虎牢關, 作為日後防守的本錢(未必一定是防守董卓, 說不定是防守日後的馬騰)。
在對抗董卓, 陶謙, 大耳兒的防守戰中, 可能會用上比較多的野戰, 因為對方不是疲兵就是新兵, 而我的則是精兵, 大可以野戰勝之, 野戰經驗比較不足的我, 這次可是好好的學習機會。
涼州及益州方面, 這次可是怪現象, 劉璋沒有和馬騰開戰, 劉只努力開拓益州, 馬則傾全國之力東向中原, 不知是否因為獻帝已落入馬騰手中的關係, 但我相信他兩不會就此相安無事, 我最期待的就是他們突然決裂, 劉璋從漢中北上撲擊關中, 這樣馬騰的大軍就會被阻隔於東面, 又一勢力衰落, 那時對手就只剩下劉璋(或許還有個孫策)。
荊州方面, 袁術已滅, 劉表出奇地頑強, 拌著了孫策好一段時間仍未見勝負, 在旁看戲的群雄們當然看得會心微笑。
[b]小結[/b]
很可惜, 這一輪的遊戲中好像沒有得到太多的操作心得, 反而在網上看到了一些鄭問三國誌攻略的新作, 當中提到了一些我未知曉的事情, 就好像當使用行動點值少的君主時, 多讓君主作戰以提升段數, 繼而使行動點值上升, 君主的身份越尊貴, 每一段數帶來的行動點值的提升就越高, 不知是否確實如此, 因一直都只有用過行動點值中上的君主, 沒有留意這個問題。
現在雖說如果趙王與其他群雄交戰已佔了上風, 但遊戲不會就此變得沒趣, 那複雜的地形, 多變的形勢, 難料的戰場變數, 還是會讓人花不少的腦汁, 遊戲進行中, 會患上頭風病的既不是曹操, 亦不是袁紹, 而是一眾玩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