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魏五子和蜀五虎的军事水平对比


2007-7-12 19:12 dicksan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7-12 16:21 发表


假如某人告诉俺1+1=3,俺肯定“疑”之,而且俺“很明白,很明确,很理解,很懂”,因为俺知道1+1应该等于2:titter: [/quote]

假如某人告诉您1+1=3,且您又“很明白,很明确,很理解,很懂”的知道1+1应该等于2,那您就不应该“疑”之,而是要明确的告诉他"错"之----除非您不是很明白,很明确,很理解,很懂”的知道1+1应该等于2:titter:……

2007-7-12 19:20 dicksan
[quote]原帖由 [i]moon_cloud[/i] 于 2007-7-12 18:40 发表


而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逍遥津前前后后,没有任何明文说这位总指挥如何如何,他既没起稳定军心,协调众将的作用。也没起统帅三军,奋勇杀敌作用。而最后文帝追念军功时,假设这位真是最高指挥的人物,也丝毫未提。我很难想象薛起了作用,甚至说如果没有那一句话,逍遥津似乎连这个人没参加都可以说过去,相关文献也没有任何传记提及此君战斗之前和战斗之中的任何表现。所以我对此表怀疑。
[/quote]

MOON兄的这个观点个人认为是比较准确的,N多地方都明确显示薛根本无可能是此战的总指挥。如果硬要用一个没有任何实据的“护军必督”论来否定这N多史实,则实在有些难以让人信服。不要说一个区区护军,就是百官之首的丞相,也不是必然有军可督的,比如前贴那个孙邵。

2007-7-12 20:23 wwwind
用人是政治问题。可以设想这种情况出现:在三人功劳、职务、能力相差不是很大的,互不信服的情况下,其中一人如果能平时主导一切,难保到了紧要关头可能相互扯皮的情况出现。重要的乐进、李典是曹操刚打天下时提拔出来,嫡系出身。即使张辽能力再强,再受曹操器重,杂牌出身,在日常的人事倾轧中难免吃暗亏。而乱世领导人对军队的控制非常重视,对军队中的人事处理要非常慎重,虚设一高位统御众人,不失为为一种方法。因为实际操作中,只有最高领导的指示,那些牛人才听的(想想当年许世友吧,只听老毛一人的)!

2007-7-12 22:55 贾图
护军有兵权的例子,无不是统帅兼任之。像薛悌这种,明显不属于前者。

还有赵俨的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一个“护”极其精确的阐述了护军的职责,绝非“督”而是“护”。“护军”是中心语,“都督”是修饰,表明其职责和“护”的范围大而已。赵俨没有兵权,更没有权利去指挥这七军,只有监督辅助的权利和职责。

2007-7-12 22:55 贾图
护军有兵权的例子,无不是统帅兼任之。像薛悌这种,明显不属于前者。

还有赵俨的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一个“护”极其精确的阐述了护军的职责,绝非“督”而是“护”。“护军”是中心语,“都督”是修饰,表明其职责和“护”的范围大而已。赵俨没有兵权,更没有权利去指挥这七军,只有监督辅助的权利和职责。

2007-7-12 23:30 慕容燕然
赵俨这个都督护军估计就类似于监军、政委的角色,属于政治系统的中央代表。从薛悌的履历上看他的护军也应该和赵俨类似。

2007-7-13 07:42 龙骧虎翼
就为个护军这点破事儿浪费了这许多口水?!干脆全民公投算了,什么有无职权有无记载的,都忙着求证这些琐屑还搞什么历史研究?历史是要你发现规律,不是要你烂背史书的。

这事不是明摆着的吗?老薛就是一个护军没兵权的典型嘛!这就等于刺史和太守的关系:一个是中央派下来监督整个州的,一个是地方上的郡太守。刺史有中央监督权,但是调不动太守的军队!

合肥之战还成了老薛指挥的了,就这观点还敢跟百度百科有得一拼?:()

2007-7-13 09:1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2 19:05 发表
拜托……陈寿不分后世史家甚至现代史学专家难道不分吗?难不成冒牌兄认为三国志的标点是凭空而降不成?亦或冒牌兄又自认比给三国志做标点者“高一点点”了?

标点对于句子有断句作用,又怎么不能作为证据?
[/quote]
要找逗号还不简单?
[b]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b]
[b]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b]
[b]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b]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2 19:05 发表
咦?是您说“裴注所引只是当时传记的一部分,其他的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以此来证明薛悌传的存在好不好?怎么您说的反倒让在下找?这是什么道理??

且,看贴要看清好不?在下说的是“连在别传中提级(如郝昭、马谡)都不见呢?”----意思是诸如郝昭、马谡都是在别人的传记中记载。
[/quote]
莫非这张辽传是薛悌本人的传记,不是别人的传记?
[b]又兗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b]
这不是提到么?

ps.别传是传记的一种,你光说别传,俺误解很不奇怪。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2 19:05 发表
后汉书这句只说以大将军为大司马,并没说做大将军时有无实权。且总比拿子虚乌有的薛悌传来否定三国志来得有根据些
[/quote]
大将军的权力在于录尚书事,可不是来自大将军本身。
俺什么时候否定三国志了?否定了三国志的哪段文字?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2 19:05 发表
当时还未有战事,督某某演练不成?且前面还有“留渊守汉中”,也可说明夏侯渊此时为汉中最高军、政长官。职权还没有给吗?

军权=县令之权?拜托您那个丞相有什么军事方面的记载或参与了什么军事行动吗?

所以在下认为,对于军权这种敏感的问题,史书都会详细记载,所以老薛那个……
[/quote]
什么叫详细记载?
无战事不记载,有战事才记载。
那恰恰说明哪些记载仅仅是表明职权,而不是授权。

丞相如何,按照你的观点,[b]当时还未有战事,督某某演练不成?[/b]
那当然是有军权的了。

没有记载其权力的不一定没有权,有权的不一定要明确记载,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2 19:05 发表
我的观点是这样:护军,存在军事方面的权限,但不等同于必然存在基于这种权限的表现,所有护军督军的例子,都在后面有明确注明。而薛悌此处一没有督张辽等的注明,二没有参与指挥此战的记载,三连军事方略都没看懂,四没有被曹操任命如上述夏侯渊般留守的记载。所以合肥的指挥,不是薛悌。
[/quote]
一、没有督张辽等的注明,不等于没有督张辽等的权力。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你如果要做出肯定没有督张辽等权力的判断,否定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应该由你来做出证明。
二、老曹的指示本来就是让张、李二人出战,况且乐进也没有参与指挥此战的记载,所以这个说明不了什么。
三、“疑”跟明白本来就未必有什么关系。看懂了照样可以质疑,而且你还有可能一边质疑一边还得执行。
比如俺们老板就经常出昏招,俺再怎么提反对意见,还是照样得乖乖执行。
至于你论证“疑”跟不明白的关系,俺觉得很搞笑。
EG一下,“疑”的意思是吃饭。什么?你不认同?难道“疑”的意思还能是不吃饭不成?“疑”既然不是不吃饭,那当然是吃饭的意思了。:titter:
四、资治通鉴记载薛悌为合肥护军。再者,跟第一条一样,你看的是张辽传,张辽才是主角,毕竟现在谁也没有薛悌传。

合肥一战,指挥是张辽、李典。这点俺从来没否认过。
但合肥平时的指挥么,张辽、乐进、李典谁也指挥不了谁。
如果真要有个总指挥,那只可能是薛护军。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2 19:05 发表
老毛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人还是要谦虚一点的好。在下不知您是做什么的,也不知您学问有多大,但就目前您所表现的以及您的态度,实在……且人家易中天、刘心武所讲所述,一者都阐明是个人观点,2者硬伤错误不能说没有,但若真“一把接一把”,恐怕早就讲不下去了,除非真到了举世皆醉您独醒的地步……若真的认为自己权威的紧,干脆搞个网站主页,来个冒牌百科,既能给广大群众传道授业解惑使大家不在受那“一把接一把”的伪学引导,又能改善经济效益多吃两碗干饭,岂不大快人心、两全其美?
[/quote]
搞网站俺没那时间精力,上央视俺没那资格。
说这风凉话作甚?

2007-7-13 09:1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7-12 22:55 发表
护军有兵权的例子,无不是统帅兼任之。像薛悌这种,明显不属于前者。

还有赵俨的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一个“护”极其精确的阐述了护军的职责,绝非“督”而是“护 ... [/quote]
什么叫统帅兼任之?
夏侯渊等除了护军一职,还有什么表明是统帅身份的职务么?

2007-7-13 09:1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坚硬的稀粥[/i] 于 2007-7-12 18:40 发表
与冒牌兄商议:

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护:有监督、监视义,有总领义。

在此处,私以为是监督、监视义。如果是总领,而且是总领这7个人,仿佛曹营中只有妙才和曹仁以及曹操本人有资格。

以上只是本人揣测。[/quote]

从记载来看,护军有明确记载是领导的五条
[b](夏侯渊)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从征韩遂等,战於渭南。又督硃灵平隃糜、汧氐。与太祖会安定,降杨秋。
以渊行护军将军,督硃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遂、超馀党梁兴於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
(曹真)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
(徐宣)会马超作乱,大军西征,太祖见官属曰:“今当远征,而此方未定,以为后忧,宜得清公大德以镇统之。”乃以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
(赵俨)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b]

监督或总领都可以解释的一条。
[b]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b]
还有就是薛悌一例。

说实话,现在讨论护军职责确实是偏题了。但俺开始的意思还是明确的。
东线最高统帅轮不到张辽。合肥三将不和,随便找哪个都不会让别人心服。
合肥一战,张辽对李典还要激将,就知道他无法领导李典。
如果必须有一个全面负责的人,那只能是护军薛悌。

2007-7-13 10:51 贾图
“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前面在没有兼任护军时,夏侯渊已经有督诸将的权利了,而不是因为护军的关系才能够督将。典军校尉、行领军,这些都是有有兵权的武官职,确切的说,这是中军的武官职。

护军要升格到护军将军,才能够领一军。

2007-7-13 11:0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7-13 10:51 发表
“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前面在没有兼任护军时,夏侯渊已经有督诸将的权利了,而不是因为护军的关系才能够督将 ... [/quote]
夏侯渊不可能既行领军,又行征西护军。所以后面“督徐晃击太原贼”,不可能是夏侯渊行领军的职权。

如果嫌不明确,可以看赵俨的例子。
[b]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b]
赵俨正职是扶风太守,统诸军的职权只可能来自关中护军一职。

2007-7-13 11:10 贾图
曹真身为中坚将军、中领军,在此战役中兼行征蜀护军。这些名号杂多的护军都是临时的,战役结束就没有了,使其能够督统征蜀先头部队的是中坚将军这个官职。

2007-7-13 11:16 贾图
曹操有天子在手,属下很多官职都是中军里的,有啥希奇。
三国时期中军和汉代又不同了,随时可外出征讨,这个自由度很高,没人规定行领军不可出门的。

赵俨、徐宣都是太守,所以是统诸军而不是督诸军,他们压根就没督的权利,一字之差再清楚不过了。

2007-7-13 11:3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7-13 11:16 发表
曹操有天子在手,属下很多官职都是中军里的,有啥希奇。
三国时期中军和汉代又不同了,随时可外出征讨,这个自由度很高,没人规定行领军不可出门的。

赵俨、徐宣都是太守,所以是统诸军而不是督诸军,他们压根就没督的权利,一字之差再清楚不过了。 [/quote]

夏侯渊是“行”领军,而不是拜领军。
中领军是中军的,领军就未必是中军的了,这应该跟征西护军一样是临时性的。
夏侯渊显然不可能同时兼领。

“统”跟“督”的区别,俺倒是没注意到。
不过是“统”诸军也罢,是“督”诸军也罢,对诸军肯定是有领导权利的。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7-13 11:10 发表
曹真身为中坚将军、中领军,在此战役中兼行征蜀护军。这些名号杂多的护军都是临时的,战役结束就没有了,使其能够督统征蜀先头部队的是中坚将军这个官职。 [/quote]
护军事毕即罢,这个俺同意。
但就薛悌的例子来说,起码在“贼至”之前,应该是行使护军的职能的。

2007-7-13 12:11 dicksan
[quote] 要找逗号还不简单?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
[/quote]
逗号好找的紧,比那薛悌传好找多了,到处都是,可惜依然是一堆县令级罢了:titter:。

[quote] 莫非这张辽传是薛悌本人的传记,不是别人的传记?
又兗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
这不是提到么?

ps.别传是传记的一种,你光说别传,俺误解很不奇怪。
[/quote]
拜托,自己对比一下在下给的例子“郝昭、马谡”传的规模、篇幅好不好:qDD+?若薛悌担任过这么有“权”的一个职位,又曾作为这么重要地方的一个领导----期间还发生了一场如此影响的战斗,结果连个传都没有,是陈寿和他有仇还是裴氏和他有怨:qgod+----冒先生是否又要整出那个“失传论”?敢情凡是冒先生观点中无记载的,就碰巧都是“失传”了:()……


PS:在下还怕您误解,所以后面给了两个例子,可惜……

[quote] 大将军的权力在于录尚书事,可不是来自大将军本身。
俺什么时候否定三国志了?否定了三国志的哪段文字?[/quote]

冒先生可以自己考证考证,看看大将军起于何时,录尚书事又是何时产生的。然后在琢磨琢磨是否录尚书事以前的大将军全是聋子的耳朵:titter:……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总督军国----不见可爱的“录尚书事”却可以总督军国。

不过冒先生间接也说明了问题,即----即使大将军也不是必然能够掌握到军权。而握有实权的,后面一般都有注明。兵者尚且诡道,权谋就更加风口浪尖,何况还是重中之重的兵权。对待历史,尤其是军权,又岂能用天真的教条主义来衡量作准?

否定三国志,是说您否定三国志记载的合肥之战,既然您后面已经承认指挥者张、李(实际主要是张),那在下也就不提了:handshake:。
[quote]什么叫详细记载?
无战事不记载,有战事才记载。
那恰恰说明哪些记载仅仅是表明职权,而不是授权。

丞相如何,按照你的观点,当时还未有战事,督某某演练不成?
那当然是有军权的了。

没有记载其权力的不一定没有权,有权的不一定要明确记载,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quote]
拜托自己瞧瞧前面陆逊总督军国时是否东吴正和哪边掐的紧:titter:?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硃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是月,魏军皆退。

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

----您可别告我此时咱们大丞相孙邵还未在职?亦或是魏吴双方在过家家:titter:。

“没有记载其权力的不一定没有权,有权的不一定要明确记载”----这话看起来合理,但却不适用于实用性、威胁性都极大的军权。否则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为了避免这样死板、不实的教条主义框框。

如前面吕范的例子,督徐盛、全琮、孙韶时仅仅是建威将军,在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后,才迁前将军,假节。以此看,在军权方面,授权是重于或先于实权(实际权责)的。更何况,护军,有派遣安排诸将、调节各将领的关系、掌军职的选用等等各种解释,并没有护军就一定要有实际军权的解释,更不用说什么“护军必督将”,更是8竿子打不着……
[quote]一、没有督张辽等的注明,不等于没有督张辽等的权力。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你如果要做出肯定没有督张辽等权力的判断,否定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应该由你来做出证明。
二、老曹的指示本来就是让张、李二人出战,况且乐进也没有参与指挥此战的记载,所以这个说明不了什么。
三、“疑”跟明白本来就未必有什么关系。看懂了照样可以质疑,而且你还有可能一边质疑一边还得执行。
比如俺们老板就经常出昏招,俺再怎么提反对意见,还是照样得乖乖执行。
至于你论证“疑”跟不明白的关系,俺觉得很搞笑。
EG一下,“疑”的意思是吃饭。什么?你不认同?难道“疑”的意思还能是不吃饭不成?“疑”既然不是不吃饭,那当然是吃饭的意思了。
四、资治通鉴记载薛悌为合肥护军。再者,跟第一条一样,你看的是张辽传,张辽才是主角,毕竟现在谁也没有薛悌传。

合肥一战,指挥是张辽、李典。这点俺从来没否认过。
但合肥平时的指挥么,张辽、乐进、李典谁也指挥不了谁。
如果真要有个总指挥,那只可能是薛护军。 [/quote]
一,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三国志没写,所以在下认为没有。而要找出书中没有的东西,是不是应该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来找?

二,那您的意思乐进其实也是合肥指挥?

三,这就怪了,怀疑可以疑,不明白同样可以疑。疑问中不就一定程度的包含不明白?至于你认为“疑”即一定明白,在下觉得不仅搞笑,还莫名其妙:titter:。

EG一下,您都能把“疑”解释成“吃饭”,可见您解析“疑”和“不明白”时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了:titter:……这样在下也就不要求您什么了:()。

四,资治通鉴记载薛悌为合肥护军在下早就说了,但资治通鉴没记载如妙才般“留悌守合肥”、或“薛悌督三将”。又见“薛悌传”……资治通鉴总不是张辽传吧?

合肥一战,指挥是张辽、李典。这点俺从来没否认过----早这么说在下就不和您争了。至于合肥平时的指挥,在下不做任何猜测,因为书中并没有描写。但可能性多了,并非只有老薛领导一种可能.

[quote]搞网站俺没那时间精力,上央视俺没那资格。
说这风凉话作甚? [/quote]

时间精力是自己的,资格却也是自我的一种体现,虽说不于学识、能力等全等,但至少也是一个衡量。所以,待公有了资格,再拽成个二五八万也不急:!*。

吹牛用不着上税,风凉话亦不被罚钱,大家共勉吧:handshake:。

2007-7-13 13:4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2:11 发表
拜托,自己对比一下在下给的例子“郝昭、马谡”传的规模、篇幅好不好?若薛悌担任过这么有“权”的一个职位,又曾作为这么重要地方的一个领导----期间还发生了一场如此影响的战斗,结果连个传都没有,是陈寿和他有仇还是裴氏和他有怨----冒先生是否又要整出那个“失传论”?敢情凡是冒先生观点中无记载的,就碰巧都是“失传”了……

PS:在下还怕您误解,所以后面给了两个例子,可惜……
[/quote]
三国志没传的何止薛悌一个?
程喜,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比起只管合肥的薛悌,何止更有“权”?
秦朗,为骁骑将军,曾经出征鲜卑,后来又被列为顾命之选。
有传否?跟陈寿有仇乎?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2:11 发表
冒先生可以自己考证考证,看看大将军起于何时,录尚书事又是何时产生的。然后在琢磨琢磨是否录尚书事以前的大将军全是聋子的耳朵……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总督军国----不见可爱的“录尚书事”却可以总督军国。
[/quote]
一开始说的就是后汉的大将军,扯上孙吴的大将军、录尚书事以前的大将军干啥?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2:11 发表
不过冒先生间接也说明了问题,即----即使大将军也不是必然能够掌握到军权。而握有实权的,后面一般都有注明。兵者尚且诡道,权谋就更加风口浪尖,何况还是重中之重的兵权。对待历史,尤其是军权,又岂能用天真的教条主义来衡量作准?

否定三国志,是说您否定三国志记载的合肥之战,既然您后面已经承认指挥者张、李(实际主要是张),那在下也就不提了。
[/quote]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2:11 发表
拜托自己瞧瞧前面陆逊总督军国时是否东吴正和哪边掐的紧?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硃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是月,魏军皆退。

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

----您可别告我此时咱们大丞相孙邵还未在职?亦或是魏吴双方在过家家。

“没有记载其权力的不一定没有权,有权的不一定要明确记载”----这话看起来合理,但却不适用于实用性、威胁性都极大的军权。否则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为了避免这样死板、不实的教条主义框框。

如前面吕范的例子,督徐盛、全琮、孙韶时仅仅是建威将军,在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后,才迁前将军,假节。以此看,在军权方面,授权是重于或先于实权(实际权责)的。更何况,护军,有派遣安排诸将、调节各将领的关系、掌军职的选用等等各种解释,并没有护军就一定要有实际军权的解释,更不用说什么“护军必督将”,更是8竿子打不着……
[/quote]
在军权方面,授权是重于或先于实权(实际权责)的,这个不假啊。
但护军跟将军不同,护军像都督诸军事一样,本来就是临时授权的一种职务。
比如夏侯渊,曹操授权给他督西线诸将的权限,而标志就是征西护军,后来的护军将军、征西将军都是此类。
夏侯渊在行征西护军,之前是领军,跟护军职能差别不算太大,但为征西护军之后,负责西线就比较明确。
如果观察早期的将军,就可以发现跟护军也很相似。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2:11 发表
一,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三国志没写,所以在下认为没有。而要找出书中没有的东西,是不是应该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来找?

二,那您的意思乐进其实也是合肥指挥?

三,这就怪了,怀疑可以疑,不明白同样可以疑。疑问中不就一定程度的包含不明白?至于你认为“疑”即一定明白,在下觉得不仅搞笑,还莫名其妙。

EG一下,您都能把“疑”解释成“吃饭”,可见您解析“疑”和“不明白”时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了……这样在下也就不要求您什么了。

四,资治通鉴记载薛悌为合肥护军在下早就说了,但资治通鉴没记载如妙才般“留悌守合肥”、或“薛悌督三将”。又见“薛悌传”……资治通鉴总不是张辽传吧?

合肥一战,指挥是张辽、李典。这点俺从来没否认过----早这么说在下就不和您争了。至于合肥平时的指挥,在下不做任何猜测,因为书中并没有描写。但可能性多了,并非只有老薛领导一种可能.
[/quote]
一、俺认为两种可能都存在。你认为肯定没有,也就是否认了其中的一种可能。现在立论的是你,谁主张谁举证,怎么应该由俺来证明呢?
二、合肥全局来说,起码有四人。单是出战来说,是张、李二人。乐进是守城的指挥。
三、直接把“疑”翻译成不明白的是你,俺只是否认你的观点而已,俺啥时候认为“疑”即一定明白了?
不同意[b]“疑”=不明白[/b],不等于俺就主张[b]“疑”=明白[/b]。这应该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啊。
俺举“疑”跟吃饭的原因,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
假如俺主张[b]“疑”=吃饭[/b],你有异议,是否就说明你的观点是[b]“疑”=不吃饭[/b]?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2:11 发表
时间精力是自己的,资格却也是自我的一种体现,虽说不于学识、能力等全等,但至少也是一个衡量。所以,待公有了资格,再拽成个二五八万也不急。

吹牛用不着上税,风凉话亦不被罚钱,大家共勉吧。[/quote]
你的这种说法,已经很老了。
用常用的说法就是,俺不会生鸡蛋,俺照样能吃出鸡蛋是坏的。

俺们的分歧实在比较大,就扯到这里吧。

2007-7-13 15:27 dicksan
[quote]三国志没传的何止薛悌一个?
程喜,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比起只管合肥的薛悌,何止更有“权”?
秦朗,为骁骑将军,曾经出征鲜卑,后来又被列为顾命之选。
有传否?跟陈寿有仇乎?
[/quote]
程喜那个督河北不知打过仗没?秦朗?后一句问的巧妙:“有传否?跟陈寿有仇乎?”----恰巧没提裴氏,冒先生自己翻翻明帝纪好不?

[quote]一开始说的就是后汉的大将军,扯上孙吴的大将军、录尚书事以前的大将军干啥?[/quote]

您老是这么说的“大将军的权力在于录尚书事,可不是来自大将军本身。”----没提后汉,在下自然也就顺着您的道走。既然您也认同大将军有无权的时候,且大将军一直作为古代武官的将军中的最高官阶,且亦有“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的解析,相对于您那个护军……如此,大将军尚且不能必掌军权,“护军必督将”就更加找不着北了……

[quote]在军权方面,授权是重于或先于实权(实际权责)的,这个不假啊。
但护军跟将军不同,护军像都督诸军事一样,本来就是临时授权的一种职务。
比如夏侯渊,曹操授权给他督西线诸将的权限,而标志就是征西护军,后来的护军将军、征西将军都是此类。
夏侯渊在行征西护军,之前是领军,跟护军职能差别不算太大,但为征西护军之后,负责西线就比较明确。
如果观察早期的将军,就可以发现跟护军也很相似。
[/quote]

如果说夏侯渊的征西护军、护军将军皆为护军类,则就不能说明与将军有差别了。

首先,从官阶上看,征西护军应该算是个“纯护军”,但却明显小于护军将军----这一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当然有也低于后面的征西将军----这一名号将军,这个从夏侯渊的升迁之路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再者,以渊行护军将军时,马超围攻祁山,姜叙求救于夏侯渊,其中出现这么一句: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如果护军将军本身具有都督职能,那又何需再请示太祖节度?如此它的权限何在?

且护军的具体权限职责一直是众说纷纭,因此在下认为,护军仅仅是一种军事官阶,甚至小于名号将军。而对于军权的体现,不在护军或将军名号本身,而在于当权者给出的明确教令。

[quote]一、俺认为两种可能都存在。你认为肯定没有,也就是否认了其中的一种可能。现在立论的是你,谁主张谁举证,怎么应该由俺来证明呢?
二、合肥全局来说,起码有四人。单是出战来说,是张、李二人。乐进是守城的指挥。
三、直接把“疑”翻译成不明白的是你,俺只是否认你的观点而已,俺啥时候认为“疑”即一定明白了?
不同意“疑”=不明白,不等于俺就主张“疑”=明白。这应该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啊。
俺举“疑”跟吃饭的原因,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
假如俺主张“疑”=吃饭,你有异议,是否就说明你的观点是“疑”=不吃饭?
[/quote]

一,在下说的没有,是基于三国志没写。您认为可能,一是本着“有写但失传”----要证明这个就要找到“失传”,在下根本就不认为有这个东西,又如何归在下找?;二是认为“没写不一定未发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在下也可以说其实合肥指挥是个“小李甲”或“大明乙”,只不过没写罢了……

二,若从“(辽)还修守备”来看,说张辽是守城指挥也合理。

三,同理,在下认同疑=不明白,同样没否认过“疑”具有其他含义,难不成“疑”只有一个意思?还是“疑”不能解释为“不明白”?

[quote]你的这种说法,已经很老了。
用常用的说法就是,俺不会生鸡蛋,俺照样能吃出鸡蛋是坏的。

俺们的分歧实在比较大,就扯到这里吧。[/quote]

老不老不是问题关键,对不对才是中心。正如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才能叫好猫。

您吃出鸡蛋是坏的无问题,但吃完了却自称能比那只下了坏蛋的鸡产出更好的蛋,那可真就乱套了。

不过的确没啥好扯的了,战斗指挥既统一,平时指挥无记载在下不去猜测……飘走。

2007-7-13 16:0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5:27 发表
程喜那个督河北不知打过仗没?秦朗?后一句问的巧妙:“有传否?跟陈寿有仇乎?”----恰巧没提裴氏,冒先生自己翻翻明帝纪好不?
[/quote]
俺当然知道裴注中有秦朗的记载。
但陈寿可以不载,裴松之注同样可以不出现,何必就认为是陈、裴故意不记载呢?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5:27 发表
您老是这么说的“大将军的权力在于录尚书事,可不是来自大将军本身。”----没提后汉,在下自然也就顺着您的道走。既然您也认同大将军有无权的时候,且大将军一直作为古代武官的将军中的最高官阶,且亦有“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的解析,相对于您那个护军……如此,大将军尚且不能必掌军权,“护军必督将”就更加找不着北了……
[/quote]
俺回复的那贴是说后汉书中的记载。不是后汉还能是三国么?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5:27 发表
如果说夏侯渊的征西护军、护军将军皆为护军类,则就不能说明与将军有差别了。

首先,从官阶上看,征西护军应该算是个“纯护军”,但却明显小于护军将军----这一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当然有也低于后面的征西将军----这一名号将军,这个从夏侯渊的升迁之路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再者,以渊行护军将军时,马超围攻祁山,姜叙求救于夏侯渊,其中出现这么一句: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如果护军将军本身具有都督职能,那又何需再请示太祖节度?如此它的权限何在?

且护军的具体权限职责一直是众说纷纭,因此在下认为,护军仅仅是一种军事官阶,甚至小于名号将军。而对于军权的体现,不在护军或将军名号本身,而在于当权者给出的明确教令。
[/quote]
[b]护军将军,案本秦护军都尉官也。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b]
护军将军与中护军仅仅是资格深浅的区别。在权力上区别不大。

护军将军本身具有都督职能,是指挥硃灵、路招等部队。但指挥这些部队去干什么,跟能不能指挥这些部队是两码事吧?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5:27 发表
一,在下说的没有,是基于三国志没写。您认为可能,一是本着“有写但失传”----要证明这个就要找到“失传”,在下根本就不认为有这个东西,又如何归在下找?;二是认为“没写不一定未发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在下也可以说其实合肥指挥是个“小李甲”或“大明乙”,只不过没写罢了……

二,若从“(辽)还修守备”来看,说张辽是守城指挥也合理。

三,同理,在下认同疑=不明白,同样没否认过“疑”具有其他含义,难不成“疑”只有一个意思?还是“疑”不能解释为“不明白”?
[/quote]
一、薛悌为合肥护军,这是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是他与合肥三将之间的关系而已。若阁下也能找出类似薛悌的“小李甲”或“大明乙”,自然可以拿来比较。
二、还修守备只能说明张辽回来参加了守城,不代表他就是守城的最高指挥。
三、“疑”可以解释成“不明白”,也可以有其他含义,但你这里解释成“不明白”,总得有为什么解释成“不明白”而不是其他含义的原因吧?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5:27 发表
老不老不是问题关键,对不对才是中心。正如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才能叫好猫。

您吃出鸡蛋是坏的无问题,但吃完了却自称能比那只下了坏蛋的鸡产出更好的蛋,那可真就乱套了。

不过的确没啥好扯的了,战斗指挥既统一,平时指挥无记载在下不去猜测……飘走。
[/quote]
别人说鸡蛋不好,你干嘛叫人去下个鸡蛋呢?俺啥时候自称能比那只下了坏蛋的鸡产出更好的蛋了?

俺也遁

2007-7-13 16:51 贾图
不是啊,妙才的官职不是领军,是行领军。
行领军也是一个官职,史书上是说“以渊为行领军”,让妙才担当行领军一职。

典军校尉、行领军都是掌管禁军的官职。

2007-7-13 18:23 dicksan
[quote]俺当然知道裴注中有秦朗的记载。
但陈寿可以不载,裴松之注同样可以不出现,何必就认为是陈、裴故意不记载呢?
[/quote]

在下并没说陈、裴故意不载,而是认为薛传庸庸之辈,不足一记。否则如其获重要职位,主地方军政,期间又发生过如此有影响的战斗,难道不值记上一笔?

[quote]俺回复的那贴是说后汉书中的记载。不是后汉还能是三国么?[/quote]

简单的说后汉也好,三国也罢,甚至历史任一朝代,对于军权,都会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空头岗位与空头支票。皇帝如是、丞相如是、大将军如是、小小护军更加如是。

[quote]护军将军,案本秦护军都尉官也。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护军将军与中护军仅仅是资格深浅的区别。在权力上区别不大。

护军将军本身具有都督职能,是指挥硃灵、路招等部队。但指挥这些部队去干什么,跟能不能指挥这些部队是两码事吧?
[/quote]

由此也可以很明朗,护军(护军将军)的主要职责,是“主武官选”,并没有必统军,或督将的一说。而其本身,也不具备都督职能。

[quote]一、薛悌为合肥护军,这是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是他与合肥三将之间的关系而已。若阁下也能找出类似薛悌的“小李甲”或“大明乙”,自然可以拿来比较。
二、还修守备只能说明张辽回来参加了守城,不代表他就是守城的最高指挥。
三、“疑”可以解释成“不明白”,也可以有其他含义,但你这里解释成“不明白”,总得有为什么解释成“不明白”而不是其他含义的原因吧?
[/quote]

一,若本着“没写不一定未发生”的准则,没写这个“小李甲”或“大明乙”,也就不能代表并不存在这个所谓的“小李甲”或“大明乙”,相对于薛,也就是一个多记,一个少记罢了----所以说,“没写不一定未发生”,这个道理是无错的,用于怀疑也可以,但是作为依据就不成立了。

二,在这种没有明确指挥的前提下,如果薛是指挥者,不参战也就算了,连守备也未见他,那他的“指挥”职能表现在了何处?又或只有张辽一人守城,其他人都在旁边负手看哈哈?若张辽仅仅是守备中的一人,大可记如:(辽)还,共修守备。如果张辽是指挥,那就都合理了,自然守城是他的职责,需要他的领导。

三,难道您认为当时诸将都“明白”此指令的含义?在下实在不懂解释成“不明白”,和解释成“不理解”、“有怀疑”等等存在什么本质区别?

[quote]别人说鸡蛋不好,你干嘛叫人去下个鸡蛋呢?俺啥时候自称能比那只下了坏蛋的鸡产出更好的蛋了?

俺也遁[/quote]

因为不正是“别人”自诩要比百科那只鸡更强吗?

闲的不扯。

2007-7-13 18:54 谈笑话吴钩
魏大将的指挥作战能力都不错,蜀除了关二外都是一勇之夫,至少陈寿这样认为

2007-7-13 19:31 moon_cloud
冒牌兄,我觉得你似乎在把护军将军或中护军一织与地方护军纠缠在一起了.中护军一职曹魏后期确实很大,中军实权人物,司马懿夺兵权正是用护军夺了领军军权.

但曹魏兵制是分中军与外军的.薛一外军护军.现在你纠缠在中军护军上.我觉得是不是这点上你对此有惑?

2007-7-14 08:5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8:23 发表
在下并没说陈、裴故意不载,而是认为薛传庸庸之辈,不足一记。否则如其获重要职位,主地方军政,期间又发生过如此有影响的战斗,难道不值记上一笔?
[/quote]
俺前面就举了,陈寿是否也认为秦朗庸庸之辈,不足一记?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8:23 发表
简单的说后汉也好,三国也罢,甚至历史任一朝代,对于军权,都会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空头岗位与空头支票。皇帝如是、丞相如是、大将军如是、小小护军更加如是。
[/quote]
时间长的老官职当然会出现空头岗位。
护军一职后汉久已不设,按通典的说法是[b]汉东京省[/b]。
到老曹手里才重新设置起来,试问老曹闲得发慌了,还是怎么的?
刚出现大将军、丞相那会儿,大将军、丞相会是个空头岗位么?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8:23 发表
由此也可以很明朗,护军(护军将军)的主要职责,是“主武官选”,并没有必统军,或督将的一说。而其本身,也不具备都督职能。
[/quote]
那是都督制度相对完善后的事情。
前期护军督将,本来就是都督督将的前身。

不过督将也可能不是护军本身的责任,就如同曹魏四征跟都督军事的关系类似。
四征例加都督军事,即使四征将军不明确记载都督军事,如征东将军胡遵,也是应该有都督军事之权的。
护军一职,也可能仅仅是例带督军统军之责而已。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3 18:23 发表
一,若本着“没写不一定未发生”的准则,没写这个“小李甲”或“大明乙”,也就不能代表并不存在这个所谓的“小李甲”或“大明乙”,相对于薛,也就是一个多记,一个少记罢了----所以说,“没写不一定未发生”,这个道理是无错的,用于怀疑也可以,但是作为依据就不成立了。

二,在这种没有明确指挥的前提下,如果薛是指挥者,不参战也就算了,连守备也未见他,那他的“指挥”职能表现在了何处?又或只有张辽一人守城,其他人都在旁边负手看哈哈?若张辽仅仅是守备中的一人,大可记如:(辽)还,共修守备。如果张辽是指挥,那就都合理了,自然守城是他的职责,需要他的领导。

三,难道您认为当时诸将都“明白”此指令的含义?在下实在不懂解释成“不明白”,和解释成“不理解”、“有怀疑”等等存在什么本质区别?
[/quote]
一、[b]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b]你那“小李甲”或“大明乙”没有证据支撑他们的存在,当然行不通。
0跟1的区别,是本质性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多记跟少记而已。
二、这是张辽传,何必非得写别人如何?
前面也举过例子,在徐晃传里,对其顶头上司夏侯尚只字未提。
三、俺前面似乎说了好几次了吧。
“不明白”跟“有怀疑”不是同义词,“理解”、“明白”照样可以“怀疑”——最典型的就是怀疑其正确性。

[[i]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7-14 09:13 编辑 [/i]]

2007-7-14 08:5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moon_cloud[/i] 于 2007-7-13 19:31 发表
冒牌兄,我觉得你似乎在把护军将军或中护军一织与地方护军纠缠在一起了.中护军一职曹魏后期确实很大,中军实权人物,司马懿夺兵权正是用护军夺了领军军权.

但曹魏兵制是分中军与外军的.薛一外军护军.现在你纠缠在中军护军上.我觉得是不是这点上你对此有惑?[/quote]
不然,俺举的夏侯渊、曹真等人都不是中护军。
按记载,中护军先后是韩浩、曹洪。

2007-7-14 09:45 c1j1k
不错

2007-7-14 09:58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7-13 16:51 发表
不是啊,妙才的官职不是领军,是行领军。
行领军也是一个官职,史书上是说“以渊为行领军”,让妙才担当行领军一职。

典军校尉、行领军都是掌管禁军的官职。 [/quote]

行领军一职,前后均无记载。
除了一个看起来很费解的赵统为[b]虎贲中郎督行领军[/b]。
后世有行参军,有些地方写作行参军事,但又单独作为一职与参军并列,可见无非正式与临时的区别而已。
那个“为”字可能是衍文。

俺以前想过另一个可能,也就是夏侯渊可能是中领军。
第一任中领军史涣建安十四年卒,中领军这么一个要职,曹操不可能放任其空缺。
而“以渊为行领军”,也是在这一年。

按裴注引《魏书》的记载,曹操进位魏公时,上表群臣中有[b]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b]等。
若据此,建安十八年韩浩已为中领军,而中护军一职已归曹洪所有。
但同样是《魏书》:[b]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b]
则到了建安二十年,韩浩还是中护军。夏侯惇传也只说韩浩官至中护军,不云转领军。
又按《王粲传》:[b]瑀少受学於蔡邕。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书记,瑀终不为屈。[/b]
阮瑀建安十七年卒,而此时曹洪已经为都护,但曹洪本传却只说[b]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b]。不载之后有转拜中护军之事。
夏侯渊十七年行护军将军,《魏书》却有一个领护军将军王图,这几个都是矛盾之处。
如此则《魏书》所说的中领军韩浩未必可信。

夏侯渊代替史涣为中领军的可能还是有的,不过缺乏资料,聊备一说。

2007-7-14 10:15 dicksan
[quote]俺前面就举了,陈寿是否也认为秦朗庸庸之辈,不足一记?
[/quote]

在下前面也说了,陈寿不记尚有裴氏,作注可见薛某人?

[quote]时间长的老官职当然会出现空头岗位。
护军一职后汉久已不设,按通典的说法是汉东京省。
到老曹手里才重新设置起来,试问老曹闲得发慌了,还是怎么的?
刚出现大将军、丞相那会儿,大将军、丞相会是个空头岗位么?[/quote]

人家老曹设的护军,明文写的“主武官选”,怎么到您这就改了“必统军督将”了?难不成恰似裴氏之于陈寿,您也给老曹的护军私自做了注不成?
[quote]那是都督制度相对完善后的事情。
前期护军督将,本来就是都督督将的前身。

不过督将也可能不是护军本身的责任,就如同曹魏四征跟都督军事的关系类似。
四征例加都督军事,即使四征将军不明确记载都督军事,如征东将军胡遵,也是应该有都督军事之权的。
护军一职,也可能仅仅是例带督军统军之责而已。[/quote]

前期的所谓“护军督将”又见于何处典籍?护军督将为都督督将前身又有何处为据?人家明文写的是“主武官选”好不?

日前信誓旦旦的“必督将”,现在又变成“可能”----如此摸棱两可了……在下再次重申:有挂名的“权限”,不等于有实际的“权利”。如东吴那个孙丞相,丞相位于百官之首,理应握有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限,可实际在军事上也没他任何的实权。

[quote]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你那“小李甲”或“大明乙”没有证据支撑他们的存在,当然行不通。
0跟1的区别,是本质性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多记跟少记而已。
二、这是张辽传,何必非得写别人如何?
前面也举过例子,在徐晃传里,对其顶头上司夏侯尚只字未提。
三、俺前面似乎说了好几次了吧。
“不明白”跟“有怀疑”不是同义词,“理解”、“明白”照样可以“怀疑”——最典型的就是怀疑其正确性。[/quote]

一,同理,若要立“薛统三人”一义,也要有充足的凭据。而没有任何证据支撑其存在,当然也行不通。

二,徐晃传里没有,别人转里有。不算没有的薛传,李、乐二人可有传,共守一事,可有提级?

三,如此说您是否能肯定当时的存“疑”的诸将,100%的属于“理解”“明白”式的怀疑?而不存在在下的“不明白”可能呢?若不是,又如何证明在下说的不实呢?

2007-7-14 10:3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0:15 发表
在下前面也说了,陈寿不记尚有裴氏,作注可见薛某人?
[/quote]
幸好俺多翻了翻。
[b]世语曰: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兗州从事为泰山太守。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b]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0:15 发表
人家老曹设的护军,明文写的“主武官选”,怎么到您这就改了“必统军督将”了?难不成恰似裴氏之于陈寿,您也给老曹的护军私自做了注不成?
[/quote]
“主武官选”,那是中护军。
中护军、领军前期的职责也很明确
[b]浩曰:“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志,不以此时遂除天下之患,将为后忧。且公神武,举无遗策,[color=Red]吾与君为中军主[/color],不宜沮众。”[/b]
[b]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color=Red]常监诸将[/color],见亲信,转拜中领军。[/b]
一是中军主,二是监诸将。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0:15 发表
前期的所谓“护军督将”又见于何处典籍?护军督将为都督督将前身又有何处为据?人家明文写的是“主武官选”好不?

日前信誓旦旦的“必督将”,现在又变成“可能”----如此摸棱两可了……在下再次重申:有挂名的“权限”,不等于有实际的“权利”。如东吴那个孙丞相,丞相位于百官之首,理应握有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限,可实际在军事上也没他任何的实权。
[/quote]
“护军督将”有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可以作为佐证。
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等人督统诸军,那是实打实的权力,怎么就变成挂名了?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0:15 发表
一,同理,若要立“薛统三人”一义,也要有充足的凭据。而没有任何证据支撑其存在,当然也行不通。

二,徐晃传里没有,别人转里有。不算没有的薛传,李、乐二人可有传,共守一事,可有提级?

三,如此说您是否能肯定当时的存“疑”的诸将,100%的属于“理解”“明白”式的怀疑?而不存在在下的“不明白”可能呢?若不是,又如何证明在下说的不实呢?
[/quote]
一、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等不就是旁证么?类推法本来就是历史研究常用的方法。
二、李、乐传难道是薛悌本人的传?同样是旁人的传。
就像张、李二人大显威风,在乐进传也是只字未提。
三、俺否认你的“诸将一定不明白”,不等于俺就主张“诸将一定明白”。
诸将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
你既然主张“诸将一定不明白”,那你得给出证据。
俺的观点就是:因为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证明“诸将一定不明白”,所以不能推出“诸将一定不明白”这个结论。

[[i]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7-14 10:42 编辑 [/i]]

2007-7-14 11:32 dicksan
[quote]幸好俺多翻了翻。
世语曰: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兗州从事为泰山太守。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 [/quote]

好家伙,世语几时成了24史了?且就算按世语记载,老薛的护军都不见,督合肥更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quote]“主武官选”,那是中护军。
中护军、领军前期的职责也很明确
浩曰:“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志,不以此时遂除天下之患,将为后忧。且公神武,举无遗策,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
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
一是中军主,二是监诸将。 [/quote]

主武官选准确的说是护军将军。

吾与君为中军主----合肥敢情属于中军?

老史的“常监诸将”拜托看清好不----“常监诸将”在前,“拜中领军”在后。“常监诸将”是在“行中军校尉,从征伐”时,然后才是“见亲信,转拜中领军”。如此也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按照冒牌兄的逻辑,是否“中军校尉”也具备“监诸将”的职权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更加说明了官职不是关键,明确指示才是关键。

[quote] “护军督将”有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可以作为佐证。
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等人督统诸军,那是实打实的权力,怎么就变成挂名了?[/quote]

就不要提那老哥四个了好不?人家4人后面都有明文指示督某军或某某,因此用这4个来证明护军具督军职能而非明文教令的作用纯属狐假虎威……督军的都有明文,没明文的恰恰是老薛,又恰恰不见督军记载与事实。如此对于军事权利到底是护军职位起作用,还是明确教令起作用已经一目了然,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quote] 一、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等不就是旁证么?类推法本来就是历史研究常用的方法。
二、李、乐传难道是薛悌本人的传?同样是旁人的传。
就像张、李二人大显威风,在乐进传也是只字未提。
三、俺否认你的“诸将一定不明白”,不等于俺就主张“诸将一定明白”。
诸将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
你既然主张“诸将一定不明白”,那你得给出证据。
俺的观点就是:因为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证明“诸将一定不明白”,所以不能推出“诸将一定不明白”这个结论。
[/quote]

一,上面说了,那哥四个的督军是哪个起的作用还说不准,就用来做理论依据了?

二,那就怪了,难道修守备又是张辽一个人的差使?李、乐负手看哈哈不成?还是张辽有专门负责修守备的职责而其他人没有事不关己?

三,咦?您老是从哪里看到在下说过:疑,一定就是不明白的?在下早就说过:疑,可以解释成“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即使解释成不明白,又有什么错误呢?合肥诸将不明白曹操教令的真义,有什么问题?

[[i] 本帖最后由 dicksan 于 2007-7-14 11:33 编辑 [/i]]

2007-7-14 12:3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1:32 发表
好家伙,世语几时成了24史了?且就算按世语记载,老薛的护军都不见,督合肥更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quote]
你前面不是问俺么——[u]陈寿不记尚有裴氏,作注可见薛某人[/u]?
俺现在把裴注引出来了,裴注有薛某人,怎么就又要二十四史了?

同理,你以前说裴注没有薛某人,但裴注其实有薛某人,只是你没找到而已。
安知其他记载没有记载老薛为护军,或者督合肥?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1:32 发表
主武官选准确的说是护军将军。

吾与君为中军主----合肥敢情属于中军?

老史的“常监诸将”拜托看清好不----“常监诸将”在前,“拜中领军”在后。“常监诸将”是在“行中军校尉,从征伐”时,然后才是“见亲信,转拜中领军”。如此也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按照冒牌兄的逻辑,是否“中军校尉”也具备“监诸将”的职权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更加说明了官职不是关键,明确指示才是关键。
[/quote]
[b][color=Red]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color],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b]
建安年间啥时候变成魏初了?

中军校尉同属于中军系统,为什么不能有“监诸将”的职权?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1:32 发表
就不要提那老哥四个了好不?人家4人后面都有明文指示督某军或某某,因此用这4个来证明护军具督军职能而非明文教令的作用纯属狐假虎威……督军的都有明文,没明文的恰恰是老薛,又恰恰不见督军记载与事实。如此对于军事权利到底是护军职位起作用,还是明确教令起作用已经一目了然,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一,上面说了,那哥四个的督军是哪个起的作用还说不准,就用来做理论依据了?
[/quote]
现在似乎是应该由你来证明,没有明文指示督某军或某某,就没有督军职能吧?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1:32 发表
二,那就怪了,难道修守备又是张辽一个人的差使?李、乐负手看哈哈不成?还是张辽有专门负责修守备的职责而其他人没有事不关己?

三,咦?您老是从哪里看到在下说过:疑,一定就是不明白的?在下早就说过:疑,可以解释成“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即使解释成不明白,又有什么错误呢?合肥诸将不明白曹操教令的真义,有什么问题?
[/quote]
[b]乐将军守[/b],这不是修守备?这是乐进的本职,何必刻意再去写乐进有修守备?

[u]疑,可以解释成“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即使解释成不明白,又有什么错误呢?[/u]
这句话跟[u]疑是不明白而不可能是明白[/u],有大区别么?
俺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在“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照样可以“疑”。
你如果坚持“疑”是“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之类的意思,那麻烦你证明“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不能“疑”。

2007-7-14 13:30 dicksan
因此,要证明老薛是合肥指挥,督张、李、乐,就要有两条过硬的实据:

1.护军必然督导职能,而且做了护军,必然督导,二者不可分割。

2.不仅有职能,还有落实到实际,也就是有军可督,有将可导。

显然,这是不可能呢。

2007-7-14 15:5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3:30 发表
因此,要证明老薛是合肥指挥,督张、李、乐,就要有两条过硬的实据:

1.护军必然督导职能,而且做了护军,必然督导,二者不可分割。

2.不仅有职能,还有落实到实际,也就是有军可督,有将可导。

显然,这是不可能呢。 [/quote]

类推法也是重要的方法。

在你没有证明夏侯渊、曹真等人除去后面的记载就是无权的光杆以前,还是不要急着下结论吧。

2007-7-14 17:11 dicksan
[quote]你前面不是问俺么——陈寿不记尚有裴氏,作注可见薛某人?
俺现在把裴注引出来了,裴注有薛某人,怎么就又要二十四史了?

同理,你以前说裴注没有薛某人,但裴注其实有薛某人,只是你没找到而已。
安知其他记载没有记载老薛为护军,或者督合肥?
[/quote]

怪哉,世语是一部杂史,被裴氏摘了句话不假,但哪个又出来“其他地方”记载其为护军,甚至督合肥了?这个连杂史都不见,难不成凡是世语挂个名的都可以算是督军了?在下还问您哪有记载老薛督合肥的,您咋不答了?直接找出来岂不比整个什么“同理”(其实根本不“同理”)出来可信?

[quote]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
建安年间啥时候变成魏初了?

中军校尉同属于中军系统,为什么不能有“监诸将”的职权?
[/quote]

本来也未说建安,夏侯渊的护军将军在下从来就不认为有督军的权利。护军、中护军也无明文督军的注释。

中军系统仅仅是相对与外军,袁绍也做过中军校尉,又监过哪路的诸将?更有“监诸将”,本身也是类似鉴军的职务,而不是督军的职务,结合与之职能相近的护军,其结果不言而喻。

再者,张辽曾督张合讨陈兰,此时张辽为荡寇将军这一杂号将军,按冒先生的逻辑重职位而非授权,是否连杂号将军都有督导大权了?那三国时还有啥职位是不被“督”的:titter:?

[quote]现在似乎是应该由你来证明,没有明文指示督某军或某某,就没有督军职能吧?
[/quote]

这个倒需要在下举证了?本身就是关于老薛的,他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护军,无督将记载,恰恰也无领导合肥的描述。是您老需要举证来证明老薛虽然没记督合肥,却又实实在在的“督”了此处。结果您的举证恰恰又都是有明文督导指示的。您要证明书中没有的东西,反倒让我找例子?

[quote]乐将军守,这不是修守备?这是乐进的本职,何必刻意再去写乐进有修守备?

疑,可以解释成“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即使解释成不明白,又有什么错误呢?
这句话跟疑是不明白而不可能是明白,有大区别么?
俺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在“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照样可以“疑”。
你如果坚持“疑”是“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之类的意思,那麻烦你证明“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不能“疑”。[/quote]

乐将军守----是曹操对于初战时的军事教令,而不是作为整体合肥之战的总纲。这么说张、李出战就应该一直出战不用回来了?而张辽却又跟着守城岂不是违反了曹操政策?

“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还“疑”个什么劲?所“疑”又是“疑”在何处?既存疑,亦可以说不是完全的“明白、理解、懂”。

2007-7-14 17:16 dicksan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7-14 15:56 发表


类推法也是重要的方法。

在你没有证明夏侯渊、曹真等人除去后面的记载就是无权的光杆以前,还是不要急着下结论吧。 [/quote]

类推首先也要有"类"可推,“类”的不是地方,咋推也白推。

除去后面记载的老薛,为何您总是不见?恰恰此处没有后缀,又恰恰三国志、裴注都无记载他督合肥,连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也不见丝毫记录。

2007-7-14 17:3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dicksan[/i] 于 2007-7-14 17:16 发表


类推首先也要有"类"可推,“类”的不是地方,咋推也白推。

除去后面记载的老薛,为何您总是不见?恰恰此处没有后缀,又恰恰三国志、裴注都无记载他督合肥,连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也不见丝毫记录。 [/quote]

[b]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
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b]

[b]四年,拜宠征东将军。[/b]
前三个有都督军事的后缀,满宠没有。
俺以王凌、胡质、王基的情况,类推出满宠为征东将军也肯定带有都督军事。
这就是类推的结果。
假如你认为满宠后面没有明说都督军事,就等于满宠没有都督军事的权力,那俺们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假如你认为满宠的类推结论有效,那薛悌也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至于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无记载,俺已经重复过N次,无记载不等于没有。

2007-7-14 17:53 dicksan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7-14 17:37 发表


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
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

四年,拜宠征东将军。
前三个有都督军事的后缀,满宠没有 ... [/quote]

非也,问题的重点就在于这里----究竟是职位还是授权体现军权。

您说蜡烛光可亮一间屋,在下说台灯光可亮一间屋,结果当蜡烛台灯全开时,屋子是亮了,您却说是蜡烛的功劳,以此类推蜡烛独立就可照亮一间屋……如此是否应该在单点蜡烛而不开台灯时,才可证明这个观点?

至于无记载不等于没有,在下同样说过N次,这个观点在下同意,但是作为理论依据就不可了。证据证据,要有有证有据,岂可无证无据仅凭个人意见与主观来作为理论依据?

2007-7-14 18:44 三国专家
魏国的五子良将都是有勇有谋,
而蜀国的五虎将只有点小聪明,
所以个人认为五子良将厉害一点,
在说了,陈寿说:“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何况根本没有五虎将。

2007-7-15 18:00 枫月
[quote]原帖由 [i]三国专家[/i] 于 2007-7-13 22:44 发表
魏国的五子良将都是有勇有谋,
而蜀国的五虎将只有点小聪明,
所以个人认为五子良将厉害一点,
在说了,陈寿说:“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何况根本没有五虎将。 [/quote]
那不也有四大将嘛 再添一个赵云也没啥两样

2007-7-18 11:06 贾图
“以渊为行领军”,这个已经是太清楚的记载了。以谁谁谁为什么职务,这种文言结构还需要置疑么?

2007-7-19 15:21 lysonc
三国演义把蜀汉五虎将搞的太高了!

2007-7-19 21:14 qq54qq54
没有考虑各种因素,如手下兵力多少,年龄因素,是否健康等等:qoo+:qoo+:qoo+

2007-7-20 21:17 吴孟奇
"五子良将"凭什么没有夏侯敦!!!!!!!!!!!!!!!!!!!!!:angry2:

2007-7-22 10:45
因为夏侯是亲族啊...-_-...

所谓"5虎"当中...黄赵都是给关张马拖后腿,拉低平均分的...除非魏5子里有典许之流...要不然..."5虎"比不过5子...

2007-7-23 08:41 白羽翼神
我觉的把魏国五子和蜀国五虎做比较,分两个方面:1.论武力 蜀国的五虎将是第一.三国武力排名中蜀国五虎将占2分之1(5个全上去了)    2.论计略 应该是魏国的五子良将站在前头:cai: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