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谈股论金 » ZT 纳斯达克当年的股灾


2007-6-5 02:12 Oskarlre
ZT 纳斯达克当年的股灾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历史不断重复自身”曾是古罗马历史学者的名言,但人类贪婪的本性却决定了投资者总是犯重复的错误。20世纪产业历史多次出现过“新经济”热潮,恰似股市中掀起的阵阵
浪花,终究“昙花一现”,只为后人留下惊叹与惋惜。20世纪初叶,美国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商看准铁路运输能够赚大钱,纷纷建立和投资铁路公司。一时间,全国成立163家“一级铁路公司”,经过数十年的优胜劣汰,现在美国只剩下7家“一级铁路公司”,承担着全国90%以上的货运量;“新经济”口号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前同样震耳欲聋,当时因福特汽车大量投产的新概念风靡一时,美联储也成立不久,人们普遍认为汽车时代的到来会给美国经济带来革命性的面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个人电脑股炙手可热,当时像IBM、德州仪器等市盈率高达80倍以上,随着通胀的上升,市场对公司盈利水平的担心加大,结果这些公司的股价又大幅度下跌,从此经历了70年——80代的漫长“滞胀”期,恰如《纽约时报》上的调侃——“经常把高科技挂在嘴边的人,忘记了70年代的惨痛历史”;最迫在眉睫的教训则是生化股泡沫的破裂。1992年生物工程股价大涨250%以上,像CENTOCOR和SYNERGEN等公司的股票红得发紫,但不到18个月,这两支股票从顶峰时的60美元左右滑至6美元上下。而现在似乎人们又再度关注生化股,只要含有基因(GENE)或细胞(CELL)字眼的公司,股价都被普遍看好。有趣的是,不少公司不要说产品,就连概念也都没法在实验室证明。媒体更是大肆宣扬基因研究突破所带来的无限前景,特别是人类知道了基因的构成,将会通过基因疗法,类似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都可一举攻克。投资者们被这美妙的故事所打动,于是便飘飘然。但在2000年纳斯达克风暴中,生物股又一次重蹈覆辙……如果我们透过盲目投资的现象,深入近10年美国经济的本质,就不难发现斯达克风暴来临的必然性。

美国经济特别是资本方面的不平衡,是造成纳指暴跌的根本原因。在1992年,打赢海湾战争的老布什并没有捞到更多的竞选资本,相反却因油价上升,导致了1991年美国经济衰退。于是崭露头角的克林顿猛打经济牌,一向喜新厌旧和崇尚实际的美国人,当然喜欢看老布什怎样被一个小州州长赶下了台。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总是在衰退2-3年之后出现恢复和增长,老布什打的底子,让克林顿沾了光,而这种恢复增长期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至1996年大选没有人对他形成挑战。克林顿走运的是,20世纪末以互联网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科技革命正好发生在他的任内。于是克林顿政府因势利导,从1993年开始在全美大搞“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由此带动了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改变着美国人的工作及生活方式。网上采购、网上数学、网上交友、网上娱乐风靡全美,50%以上的美国人口甘愿自投罗“网”,并以此风靡全球。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率提高了,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积压,一下子拉长了经济发展周期,放大了互联网的超凡力量。历史又恰逢第2个新世纪的到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怀有对新千年的期望值。而这种期待正好与互联网技术的普通几乎是同步的,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技术的效应,以致世界资本都纷纷追逐美国资本市场。

平心而论,美国近几年经济上确实表现出色,近10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3%以上,1998年和1999年更达到了4.3%和4.2%,失业率又在4%以下。1997年和1998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后,世界短期资本需要寻找避风港,由于美国经济表面上风光无限,造成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涌向华尔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资的国家,客观上为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畸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不少美国经济学家都在高唱“新经济”到来的赞歌,但对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的数字,1999年美国仅经常项目赤字高达创记录的3389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了53.7%。与此对照,仅1999年从外部流入美国的资金就高达72000亿美元,美国资本项目也呈逆差,但大量外币追逐美元,却使美元虚假坚挺。本该贬值的美元,其汇率却始终不降,这使美国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处境异常危险。

以距爆发斯达克风暴最近的1999年11月——2000年2月为例,美国消费信贷就净增了515亿美元,寅吃卯粮导致美国经济整体过热,过度的泡沫必然孕育破裂的凶险,股市遭灾也就很正常了,纳斯达克更是首当其冲。

美联储措置失当丧失了调整股市的有利时机。虽然股市风险完全应该由投资者个人承担,但客观而言,作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这场股灾中是负有责任的。早在1999年8月的一次研讨会上,格林斯潘表示,由于股市是由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决定的,货币决策者对所谓的股市泡沫应采取关注而不是干预的态度。然而没过半年,格林斯潘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2000年初,他又说美国股市存在“明显的投机性泡沫”,认为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能不考虑股份上涨引起的财富效应问题。

由于格林斯潘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摇摆不定,导致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大幅波动。比如,美联储从1999年6月底到2000年3月21日止,曾5次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从4.75%上升到6%,这完全与解决美国逆差问题背道而驰。到了2000年年底,在美国各大股市指数不断下滑的时候,美联储却表示不会降低利率,并放风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大幅放慢,引起投资人恐慌。而过了不到1个月,格林斯潘先生却又大出人们意料地在2001年1月3日突然把联邦基金利率下降了0.5%,直至2001年5月16日使基金利率重回4%,并且放出消息,如果有必要还会继续减息。如此变幻莫测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结果只能资本市场的大动荡和投资者的失望。为此《华盛顿邮报》引用SAC资本顾问公司的首席分析师大卫·杰内克的话,“大量资金从欧洲涌入,美联储的降息使投资者受到刺激。”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考虑无异是火上浇油,给纳斯达克加重了风险的筹码,丧失了调整的有利时机。

格林斯潘早在1996年就大呼美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其实这个词并非是他的发明,发明者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席勒,其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在2000年国会山作证时格林斯潘就说,“要我们完全理解与现代美国经济相吻合的大变革特点,或许要花上许多年。只有在我们完全度过了这一长经济周期之后,我们才能够理解这一进程及资产价值等相关问题。”这段话多少反映了格林斯潘对新经济的困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美国股市近几年里对格林斯潘的警告充耳不闻,以致“非理性繁荣”成了华尔街的一大笑柄,格林斯潘本人也颇为无奈。

各种信息的误导加速了纳市股灾的危害。

近几年来为迎合网络投资热潮,相当多数的咨询公司与投资银行分析家们,不断发表过分渲染网络公司前景和趋势的报告,导致风险投资商不计成本地疯狂抢购网络公司的股票。大量错误信息的误导,使投资者失去了冷静的头脑,无视高额负债与利率升降,无视公司业绩与市场供求关系法则,2000年1月3日《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由于数百倍市盈率的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市场俯拾皆是,投资人在见怪不怪的情况下,遂以“新经济”的借口来使市盈率现象合理化,最终造成纳斯达克市场中投机过度,使得正常的风险规避也都不再顾及。

这里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1998年12月中旬,CIBC Openheimer公司的投资分析师亨利·布鲁杰特曾对当时160美元/股的Amazon.com股票进行未来价值估计,布鲁杰特采取的是类比估算法。他首先从Amazon.com的目标市场分析入手,他没有把美国图书零售市场销售总额(118亿美元)作为Amazon.com经营范围的界限,而是把全世界书籍、CD等视听产品的市场容量(约1000亿美元)作为估计Amazon.com未来市场份额的基础。然后根据他的假设:1、Amazon.com能够获得其中10%的份额;2、达到7%的利润水平;3、应有75倍的市盈率,最后给出了400元美元的目标价位。亨利·布鲁杰特估计的大胆令所有投资分析人瞠目,为此他也坐上了美林证券网络股首席分析师的宝座。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Yahoo!身上。华尔街的分析师在2000年9月曾给这家新经济的明星算过帐,当时Yahoo!的市盈率高达350倍,假如给股东的年平均回报率是20%的话,意味着Yahoo!在未来10年内市值必须增长到3780亿美元,而达到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则Yahoo!的销售必须超过300亿美元,纯利达到96亿美元。而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也只有通用等屈指可数的几家,绝非一个仅有1000多名员工的Yahoo!所能达到的。毫无疑问,对Yahoo!的未来投资回报率不要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Yahoo!的利多消息早就充斥在股价里了。

由于资本高度集中于一两个产业,导致资本的严重浪费和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几千亿美元的资本扎到互联网有关的产业,但带来的利润却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十亿美元,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企业在患有“消化不良症”的同时,还背负沉重的债务,信用恶化,导致银行呆帐增加,企业再融资难度加大或成本增加。美国经济过热没有及时解决,大量的泡沫不去处理,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举期不定,不按章法出牌,加上舆论的误导,股灾也就不可避免。

2007-6-5 02:15 Oskarlre
联想到这里几天的股市情况。 我认为调整是必须的

这个是朋友的分析:

周一股市分析:

巨额成交量, 涨股寥寥无几, 跌股数以千记, 开户数下降, 股市十几次反弹, 包括了11:20左右下跌7%左右的反弹(沪), 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所有这些都说明了, 市场恐慌开始形成, 跌势已成定局.

所谓股市还是基本牛市, 那是因为政府不想看到剧崩, 那会造成可怕后果, 我想政府现在可能做好了应对局势的所有可能措施, 基本牛市的宣传只是手段之一. 然而,今年以来,管理层通过不同方式,共计对股市直接或间接地发出八道“金牌”,其中包括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证监会连续发出两次风险提示. 以及最后把印花税从0.1%调到0.3%, 才打压了股民信心,打压了牛市. 那么,反过来, 当股民信心遭打压后也就没那么容易恢复.

2007-6-5 02:15 Oskarlre
股票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未来的信心,包括对未来经济的发展的信心,对别人接盘的信心。如果股市繁荣主要基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上,那么股市很健康,发展起来政府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一万点就一万点,十万点就十万点,多些钱经济发展更快,而需要调控的是经济结构而不是直接操作股市。

现在的政府干预很明显表达了政府对局面的判断,现在股市的主要增长点已经由理性的对未来经济的乐观转为对别人接盘的信心,也就是俗话说“搏傻”。这个时候,赌徒心态成为支撑股市的重要支柱,涨跌都呈大幅度,危险系数指数上升,不打压,难道等6000点一把垮下来?至于用什么手段,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投机心态弄掉。美国股市可以靠投机心态来玩,连货币乘数都能玩到90+,因为风险都在其他国家那里分散着,中国绝对不能这样玩。而要稳定,立足发展实业经济。至于什么信心什么的,只要实业经济在发展,对股市有没有信心根本不是问题。

从这次股市调控的反映也可以看出绝对不能让老百姓参与决策,大家都用局部信息,短期利益来做打算,中国股市政策按老百姓喜好来走,不走到日本当年那个局面就有鬼了。

2007-6-5 04:09 金庾信
调整的方式很多,害怕股灾而故意制造股灾的方法显然非常愚蠢,从市场目前的反应看这种调整的结果是最坏的。股市信心的失去不是对经济发展信心的失去,或者投机心理的失去,而是对政府态度信心的失去(对政府肯改变政策市现状的信心失去)。

[[i] 本帖最后由 金庾信 于 2007-6-5 04:11 编辑 [/i]]

2007-6-5 06:47 马岱
中国的一个问题是居民的储蓄缺乏投资多样化的手段,存款利率不高而且还收利息税,存款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幅度。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投资马太效应,当一个领域暴露出巨大的投机诱惑时,资金就蜂拥而至,所以中国的投资市场呈现这么一种形态,就是完全由资金供应量决定,股市、楼市,皆如此。

2007-6-5 07:08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7-6-5 06:47 发表
中国的一个问题是居民的储蓄缺乏投资多样化的手段,存款利率不高而且还收利息税,存款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幅度。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投资马太效应,当一个领域暴露出巨大的投机诱惑时,资金就蜂拥而至, ... [/quote]
反过来说明加息力度不足和金融投资市场不健全。不通过进一步加息来减少投机行为,只想通过政策打压股市,实际上说明政府缺乏负责任的精神。

2007-6-5 07:14 墨叶
我看那些把全部家当搭进股市的人更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感.

2007-6-5 07:24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墨叶[/i] 于 2007-6-5 07:14 发表
我看那些把全部家当搭进股市的人更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感. [/quote]
从现在看,全部家当进股市也比方银行强。

2007-6-5 07:33 墨叶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7-6-5 07:24 发表

从现在看,全部家当进股市也比方银行强。 [/quote]


那就应该承担风险.
现在进去的股民大多数只想在2008年之前捞一把,大2008再出问题的话,后果就要没有参与股市的人一起承担了.

2007-6-5 08:00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墨叶[/i] 于 2007-6-5 07:33 发表



那就应该承担风险.
现在进去的股民大多数只想在2008年之前捞一把,大2008再出问题的话,后果就要没有参与股市的人一起承担了. [/quote]
认为08年资金会出逃的想法本来就很无厘头,实际上资金进出完全取决于政策和基本面。

2007-6-5 08:09 墨叶
我不知道那些现在进入股市的人的真实想法.

但从我身边的例子看认为政府在2008之前不会让股票大跌.所以就跟进去顺便捞一把还是很多了.难保不发生08年资金出逃的情况.

2007-6-5 08:32 海客瀛洲
[quote]原帖由 [i]墨叶[/i] 于 2007-6-5 08:09 发表
我不知道那些现在进入股市的人的真实想法.

但从我身边的例子看认为政府在2008之前不会让股票大跌.所以就跟进去顺便捞一把还是很多了.难保不发生08年资金出逃的情况. [/quote]

事态发展到这步 很多事已经由不得当局怎么盘算了 毕竟民心这种东西 可以失一失二不能再三再四 每次政策调整都是以国家信用沦丧作为代价 不知这样对建立和谐社会好不好??

2007-6-5 09:08 萧十一狼
加息只加贷款不加存款
到了这个地步了利息税还不能取消
还能说什么呢

2007-6-5 09:14 海客瀛洲
股市涨了楼市也没跌 股市跌了楼市更我行我素了

说明了信心这个问题实在是个系统工程 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在啊 现在的城建拆迁时钉子户越来越多了 保护私产嘛 谁也说是拆迁方不好 股市薨了 谁同情股民 “股市有风险 入市当谨慎” 谁让你去投机的??

2007-6-5 09:16 墨叶
我认为这次调整印花税造成的伤害远没有非典时期的失信伤害大.

因为问题已经出现,政府的行为只是让问题提前爆发,就问题的危害而言可能是被减少了.
而非典时期的失信导致危害的无限扩大,才是政府需要反省的.

2007-6-5 09:20 zhoulw21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7-6-5 06:47 发表
中国的一个问题是居民的储蓄缺乏投资多样化的手段,存款利率不高而且还收利息税,存款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幅度。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投资马太效应,当一个领域暴露出巨大的投机诱惑时,资金就蜂拥而至, ... [/quote]

这个说的很对,现在很多人都说这么多人把钱扔进股市赔了是活该,是自己贪财,可是除了股票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投资手段?现在通货膨胀的危机这么严重,人们手里的现金都在贬值,当然要找投资,可是你是存银行里存个一年赚几十斤猪肉?还是去追那对大多数人来说高不可攀的楼市?

2007-6-5 09:45 Oskarlre
给我吧,我帮你理财:titter:

开个玩笑。 美国家庭也不是自己理财的。 良好的信托和基金是基础。然后是保险

最后才是股票。

P。S。 中国现在家庭有太多的不切实际。 20岁人结婚就要买房买车。这种心态就是浮躁而不切实际的。

当然我没说政府没责任。。。

2007-6-5 11:32 暂时发言马甲
P。S。 中国现在家庭有太多的不切实际。 20岁人结婚就要买房买车。这种心态就是浮躁而不切实际的。
--------------------------------------------------------------------------------------------------
没办法, 没房没车==生活没保障. 这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2007-6-5 11:45 萧十一狼
买车不太实际,然而人总要有房住——房子问题我就不多谈了,政府在房产上收了那么多税,廉租房廉价房公房……都在哪里
至于信托什么的,郎咸平就说么,中国没有信托责任

2007-6-5 11:46 Oskarlre
车奴房奴==生活没保障。。。 also...

2007-6-5 21:15 完颜康
美国人不要人云亦云地乱喊车奴房奴

2007-6-5 21:53 Oskarlre
米国也有车奴房奴。。。:wacko:

而且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叫人云亦云? 你以为我现在买的起房子么?

2007-6-6 21:21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Oskarlre[/i] 于 2007-6-5 09:45 发表
给我吧,我帮你理财:titter:

开个玩笑。 美国家庭也不是自己理财的。 良好的信托和基金是基础。然后是保险

最后才是股票。

P。S。 中国现在家庭有太多的不切实际。 20岁人结婚就要买房买车。这种心态就 ... [/quote]
关键中国金融市场不健全,大家又没诚信,所以很多人不敢把钱委托基金经营,也不信任保险,只好自己亲自操纵。在一个从政府到企业都缺乏信用记录的国度,指望老百姓有安全感是不可能的。

2007-6-6 21:33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Oskarlre[/i] 于 2007-6-5 21:53 发表
米国也有车奴房奴。。。:wacko:

而且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叫人云亦云? 你以为我现在买的起房子么? [/quote]
呃,关键中国人在买房和睡大街之间没有第三选择。现在租房价格普遍较高(和背房贷差不多),而且不能长期稳定的租住(合同一般都是一年期的,房东经常会加价不说,还动不动就不肯租了),一两年就搬一次家的日子可不是人过的。

2007-6-6 22:32 翡翠森林
人民币放在银行里吧,就贬值
除了房地产和股票,现在似乎没有别的投资选择了

2007-6-6 22:44 Oskarlre
那是中国人还没习惯搬来搬去。。。:titter:

我平均一年搬家一次。 最多时候一年7次。。。

2007-6-6 22:49 翡翠森林
小时候家里经济情况不稳定,也常搬家,高中以后才比较稳定
高中前没在一个地方住满过1年半
个人观点,因为身有体会所以比较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家那么执著于有自己的家,而不是靠租房子过一辈子,当然还有观念上的问题,传统上中国都是以家为中心发展的,相对的欧美偏个人为中心,当然人口基数大也是个问题

2007-6-7 01:31 伶州鸠
[quote]原帖由 [i]Oskarlre[/i] 于 2007-6-6 22:44 发表
那是中国人还没习惯搬来搬去。。。:titter:

我平均一年搬家一次。 最多时候一年7次。。。 [/quote]
……交通条件不同,在国内搬家要比美国麻烦得多,国内的房产还牵扯到落户口、入学等和生活相关的重要事务……
不过现在迁徙的自由度逐渐加大,将来国人大概很快会习惯搬来搬去。

2007-6-7 01:38 伶州鸠
[quote]原帖由 [i]Oskarlre[/i] 于 2007-6-5 21:53 发表
米国也有车奴房奴。。。:wacko:

而且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叫人云亦云? 你以为我现在买的起房子么? [/quote]
2002年以后米国与中国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同步的房产暴涨阶段……
貌似现在回调了?中国还在继续暴涨中……
顺便问一下Oskarlre在什么地方?东西海岸的大城市房价高不可攀,如果是中南部的城镇,价码还说得过去......不过少有华人喜欢住在这么荒凉的地界......

2007-6-7 01:53 伶州鸠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7-6-6 21:33 发表

呃,关键中国人在买房和睡大街之间没有第三选择。现在租房价格普遍较高(和背房贷差不多),而且不能长期稳定的租住(合同一般都是一年期的,房东经常会加价不说,还动不动就不肯租了),一两年就搬一次家的日 ... [/quote]
看重房产保值功能的人很多,租房价格和房贷还是差不少的.....关键是对房产升值的预期......
一年的合同不算短了,现在租房合同一般不会低于一年,一般房东也希望有稳定的客户和收入,况且工作合同普遍也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且一年期的合同未必就是不能续期的,像我最早租的房子不过是3个月一期的合同,住了三年……
租房合同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房产在暴涨背景下的高换手率,房产买卖频繁的结果往往就是租住者被迫搬家,同时房产热潮也加剧了对租房者的心理影响。

2007-6-7 03:03 asky
利息率永远不会比通货膨胀率高得,国家还指望靠这个赚点钱呢。

2007-6-7 07:36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伶州鸠[/i] 于 2007-6-7 01:53 发表

看重房产保值功能的人很多,租房价格和房贷还是差不少的.....关键是对房产升值的预期......
一年的合同不算短了,现在租房合同一般不会低于一年,一般房东也希望有稳定的客户和收入,况且工作合同普遍也只有 ... [/quote]
实际上差别不大吧,就拿成都来说,在我住的地段租套2的房子月租大概要1200以上(好点小区的要1500),买套2的房子总价大概在30万上下(60平米,均价5000左右,差点的小区均价只有4000多),首付10万,这样30年贷款背下来一个月也就1000多,考虑到通涨和保值的因素,买房显然要划算的多(只要有钱买)。。。
总之应当多样化供应的市场由于政策缘故实际上变的选择很少。就拿租房来说,现在租房要征高额的税收(10%),导致很多房东和房客之间私下签合同逃税,结果双方都缺乏保障感。

[[i] 本帖最后由 金庾信 于 2007-6-7 07:45 编辑 [/i]]

2007-6-7 07:38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伶州鸠[/i] 于 2007-6-7 01:31 发表

……交通条件不同,在国内搬家要比美国麻烦得多,国内的房产还牵扯到落户口、入学等和生活相关的重要事务……
不过现在迁徙的自由度逐渐加大,将来国人大概很快会习惯搬来搬去。 [/quote]
总之搬家不易,我想美国人也不会太喜欢频繁搬家的日子。奥尼尔他们家当年也是搬来搬去(他老爸是美军要在海外服役),这在他的回忆录里表现出也是一个复杂的感情问题(喜忧参半吧)。

2007-6-7 07:45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伶州鸠[/i] 于 2007-6-7 01:38 发表

2002年以后米国与中国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同步的房产暴涨阶段……
貌似现在回调了?中国还在继续暴涨中……
顺便问一下Oskarlre在什么地方?东西海岸的大城市房价高不可攀,如果是中南部的城镇,价码还说得过去 ... [/quote]
中国房价涨主要还是和城市化+婴儿潮消费导致的刚性需求有关,类似60年代的日本,所以等中国房市萎缩,只怕还得10年以上的功夫。

2007-6-7 11:04 伶州鸠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7-6-7 07:36 发表

实际上差别不大吧,就拿成都来说,在我住的地段租套2的房子月租大概要1200以上(好点小区的要1500),买套2的房子总价大概在30万上下(60平米,均价5000左右,差点的小区均价只有4000多),首付10万,这样30年 ... [/quote]
1500,30万,1:200的租售比已经卡在投资警戒线上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青岛这些热点城市,1:400~500以上的房子多的是,也就是说1500月租的房子在60~80万……:blink:
就全国目前来看,各城市之间房租的差距要远小于房价的差距,房产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q((+

2007-6-7 11:12 伶州鸠
[quote]原帖由 [i]金庾信[/i] 于 2007-6-7 07:45 发表

中国房价涨主要还是和城市化+婴儿潮消费导致的刚性需求有关,类似60年代的日本,所以等中国房市萎缩,只怕还得10年以上的功夫。 [/quote]
从大趋势看未来城市化的进程,20年之内都会是上涨的,但是短期内的暴涨和资本市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全球范围原材料价格上涨推波助澜……

2007-6-7 15:43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 [i]伶州鸠[/i] 于 2007-6-7 11:12 发表

从大趋势看未来城市化的进程,20年之内都会是上涨的,但是短期内的暴涨和资本市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全球范围原材料价格上涨推波助澜…… [/quote]
各地情况还是略微不同吧,甚至一个地方不同的片区也不同。成都来说,去年一年涨的并不是太多,而且主要涨价的地段还是在城南和城西,城东也涨的比较快,城北基本上没怎么动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 纳斯达克当年的股灾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