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


2007-4-16 21:14 风雨飘零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经过,只要读过史书,大家也都已经大概的了解了.本文试图通过猜测的方法来分析本次战役存在的几个疑问,不合理的地方请诸位指正.   
   一.战前的准备和战略目的   
   建兴3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平定了南方,半年战役结束,是年冬天他就返回了成都.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在汉中的这段时间,诸葛亮大力储备军资,调配好了各地的防御军队,把李严移屯江州,总理后勤工作,随后派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统领严的部队.除了搞好战前的内部调度,诸葛亮和李严主要是在策反在新城的孟达,他们都给孟达写了信(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由于孟亲善达亲善的魏文帝 桓阿阶、夏侯尚都相继死去,孟达感到自身的安全有了威胁,所以他答应了诸葛亮叛魏连蜀.两方就此约定好,配合着起兵,直接动摇魏国心脏位置琬,可惜,孟达行事不密,又低估了司马懿的行军和作战能力,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此,诸葛亮失去了重要的内援.   
   一伐的战略目的: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进而以蚕食的方式逐步占领河西 关中地区,便进可攻,退可守,真正的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有关此次战役的史书记录   
   <资治通鉴>记载: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遗曹真都督关右诸军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丁未,帝行如长安。   
   <资治通鉴>记载: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   
   <资治通鉴>记载: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资治通鉴>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魏略>: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   
   <三国志.马良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三国志.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三.此次战役魏蜀两方出动的兵力  
    蜀国:10万.这个似乎没什么疑问了,出的兵少了,撼动不了魏国的基业,多了,蜀的国力承担不起,10万几乎是蜀国兵力的极限了.  
    魏国:根据上述史实的记载,刘备死后,魏国就此对蜀掉以轻心,在西线布置的兵力不多.总兵力应该不超过两万.因为赵云和邓芝扬声出斜谷取嵋是一支疑兵,所以带的兵力大约1万多,少了声势不够大,难以吸引曹真率领的陇右关中诸郡的主力.而我们可以根据诸葛亮兵败退回汉中后上的那道自贬的表文(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看出箕谷之败是因为没有充分的戒备造成的.我们都知道赵云的性格比较稳重,这次他为什么这么疏忽而没有重视防备呢?再加上<资治通鉴>里记载到(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问题就清楚了,曹真的部队人数还要少过赵云,最多1万人.赵云这支兵作用是鱼饵,本来也不打算开战,再且对方兵力又少,所以疏虞防范,又敌人精锐,是以败北.(这也是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的原因了)  
    曹真中疑兵计,举大众屯嵋,带的兵应该是陇右所有兵力的大半了,余下的看来只勉强足够守几座比较重要的城池(冀城、上邽、西县等),所以,魏在陇右的兵力不会超过两万.加上急速前来增援的张郃统帅的5万马步骑兵,此次战役,魏军参与的兵力大约7万人.  
   四.本次战役的始末
   建兴6年春(228年1月下旬),诸葛亮率领10万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发,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而主力又被吸引到了嵋,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这个时候,除去赵云和邓芝带去的1万多疑兵,诸葛亮手里还掌握了8万多的蜀军主力部队,关于下一步的计划安排,他有三种方案选择:一.把所有的主力分派给几个猛将,在魏援军到达之前迅速强攻下还未降服的城池(包括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平定好陇右大部分地区后,集中主力迎战前来救援的魏军.二.直接率领精锐部队夺下各个关隘和险要,阻击增援的魏军大部队,随后来一场大决战,将援军击败,陇右诸郡自然降服.三.分派一半的主力军队攻打还在坚守的冀城、上邽、西县等陇右重要的郡县,留着一半的机动精锐部队防备和阻挡魏军的急援,然后慢慢收拢攻打城池的部队对来援的军队进行围击.
   很明显,诸葛亮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当时的情况是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等待援军,而魏明帝也急速调回在荆州前线的张郃,加位特进,统领中央机动兵团5万火速赶来,丁未,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由于此时的战场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张郃立马准确的判断出了,蜀军的意图,所以他和魏将郭淮率领大军直扑街亭地区,企图趁着蜀军分兵之际,逐个击破,救援被围的陇右郡县.
   诸葛亮得到信息,和诸将商议,派谁统领部队到街亭地区阻击张郃.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马谡才干过人,但是没有实战的经验,而敌方主将是以巧变著称的名将张郃,所以将领们都认为派魏延、吴懿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去比较保险,不过诸葛亮想,蜀国人才匮乏,马谡平时表现得不错,如果给他锻炼的机会,应该可以培养成一代名将,那样蜀国就有依赖了,他自己也知道马谡的实战经验极为匮缺,还是力主把这个足以对此次北伐大业造成决定性的重要任务交给了马谡,都说诸葛谨慎,呵呵,从这件事看来,他冒险的决心可不次于曹操这些人.
   诸葛亮此时手里还有3万以上的蜀军机动野战主力,我认为他应该把大半都交给了马谡,不然是抵挡不住魏5万精锐大军的.虽然如此,诸葛亮当然不会放心马谡的能力,因此,他派了王平做副将跟随.就算是这样,诸葛亮还是不放心,我觉得他应该把如何安营扎寨布阵防御的方法都大概交代了的,从后来的马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还有诸葛谨慎的性格可以看得出来.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马谡阻击张合的地点是甘肃秦安东北90里左右的陇城乡的街亭,而那里的地形比较平坦,清水河比较浅而且窄,附近的山势也很平缓,根本不利于做阻击战的战场,真正易守难攻的地方有两处:街亭东面的陇坻(陇坻位于甘肃张家川,在街亭的东面60里的陇山中,扼关中通向陇右,穿越陇山的大道)和略阳城(今秦安陇城镇,街亭西5里左右),因为陇坻在陇山上,地形险要,而略阳城据大道要冲,城小而坚固。可以坚守一段时间,但是马谡安营的地方是这两个要点的中间的街亭.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阻击战场是马谡还是诸葛亮选的?我想,既然诸葛已经叮嘱了马谡布置防御的方法,那这个方法应该是知道战场地形的基础上才可以预定调配好,所以,诸葛应该已经预定了阻击的位置地点,不然他怎么会就这样放心让马谡自己去定呢?这可是是否能击败魏援军取得陇右的最关键的一战,如果抵挡不住张合的突击,而且没有来的及收拢分散在各地的攻城蜀军,那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危境,被魏军夹击,就此全军覆没,那才真的是万劫不复.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这句话应该是想表达马谡违亮调度主要是: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选择的战场是陇坻或者是略阳城,马谡却没有按照他说的去布置,那"违亮调度"就不只是安营调度部队不听号令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可能,诸葛亮选的阻击地点是陇坻或者是略阳城,但是由于他对张郃的行军速度估计的失误,没重视交代马谡抢占这两个地方,所以临时匆忙的选择了街亭做为阻击战场,这样的话,那责任主要是诸葛亮的负了,因为是他安排的失误,而马谡只是按照他的调度去执行这项任务而已,怎么能全怪马谡呢?
   可见情况不是这样的,既然说: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就是说诸葛亮在马谡出发前,就设计好了阻击的地点和办法,而马谡按要求到达了阻击的地点,但是,这时候的他因为初次带领大军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而对手用兵又那么的强悍,所以他心理应该是比较的紧张,因此,他平时夸夸其谈,胸有成竹的表现就没了,变得举动失宜,举动烦扰.总是觉得诸葛亮的防御方式不保险,于是他按犹豫不决的把兵调来调去的.舍水上山(南山三面为陡峭的山崖,只有对着河岸的一面可以上下,而且山上没有水源,是一座死山),马谡应该是想按兵法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居高临下的战斗气势调配兵力的,韩信有背水一战,他想来背天一战(因为如果自己的军队被包围了,又已经在山顶上,退无可退,这时士气大增,一鼓作气攻下山来,可一战而击败对手了).很可惜,当年韩信面对的是无谋的主将,是以一战成功.马谡就惨了,张郃围是围了,但他没有马上仰攻上山去,虽然他也急着解救被困的陇右诸城,他先绝其汲道,渴你几天先.结果一目了然,人只要一天滴水不沾,几乎就没战斗力了,也不用怎么攻击,一下子就众尽星散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阻击的战场应该是诸葛亮定的,那他为什么这样定?不是让马谡去送死吗?诸葛亮的治军和练兵能力那是没得说的,八阵图名垂千古,其布营安寨的实力可以从司马宣王那句"天下奇才也!"得到深刻的体会,唐朝名将李靖就说过他攻必克,守必固,诸葛的攻坚才能没象他说的那么夸张,但守必固还是比较中肯的,也就是说,即使在街亭这样不利于固守的位置,诸葛亮还是有能力守御,而且他也不要求马谡守很久,只要能坚持到他收集好分散的蜀军主力赶来就OK了,只是马谡实在不争气,完全辜负了诸葛对他的期望,不到两三天就全军溃散了,最可恶的是他竟然不顾部队安危,一个人跑了(胆子小啊,鄙视!),三万精锐部队几乎就没了.
   诸葛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在前军大败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能有条不紊的退回汉中,实在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部署军队的能力啊.
   五.总结
   第一次伐魏失败,除了是马谡临敌而惧,举动失宜的原因外,诸葛亮突然大着胆子重用马谡的赌博也失败了,所以,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7-4-17 19:45 风雨飘零
<资治通鉴>记载: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遗曹真都督关右诸军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丁未,帝行如长安。   
:qoo+:q555+:qDD+

2007-4-19 20:54 色即是空
是的,街亭那边的防御,如果在那开阔之地,安营扎在,以当时的车阵和后面的弩兵等组成方阵,完全可以守的住的,而且当时蜀的弩兵,是非常厉害的,可惜,可惜,马谡这家伙,太自负了,看来自古自负的武将都没有多少好的下场!韩信也是,李广也是,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