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21 18:47
shinbade
史学家田余庆评刘备在三国时的政治声誉。
[size=3]今论坛有叫“冒牌”及“暂时发言马甲”等几个ID,因为没有资料(但却声称有资料),对本人帖出的田余庆论述刘备政治声誉的观点,攻击为是本人在“打着田余应的幌子”。
他们看到另有一篇文章中,也有类似叙述,就误以为我引的资料出处不正确,以为抓到了本人“重大”错误。并且,他们几个在这个帖子中,[url]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25043-1-1.html[/url],不断地对本人冷嘲热讽,
他们一口咬定,田余庆没有这些论述,这些论述是别人的。
我一开始都看不懂他们说来说去在说什么,我哪会想到他们是在闹笑话出洋相,急得我还大声求助,帮着解释一下他们的意思,呵呵。后来终于听出来了,原来他们以为可算逮住了本人的一个错误。
为正视听,也免得“冒牌”及“暂时发言马甲”两个ID继续闹笑话,特帖出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之168页页面。
此外,我先把田余庆原话打出来,某些人喜欢狡赖的话,就由他现演去吧。[/size]
[size=4][color=Blue][b][font=仿宋_GB2312]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省略号处引了几个史料)
比军事才能的估价更为重要的,是刘备的政治声誉问题。
《先主传》注引《魏书》载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这是建安初年的事,[color=Red]刘备声誉已是如此。[/color]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在荆州刘表处暂获栖身之所,而刘表也同样地“疑其心,阴御之”。赤壁战后,刘备据有荆州江南四郡,这本是荆州境内落后之区。《鲁肃传》注引《江表传》,周瑜上孙权笺,还说“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以后刘备助刘璋而又叛刘璋,也是如此。我无意偏重道德原则衡量刘备。道德原则不是……[/font][/b][/color][/size]
根据以上内容,我归纳了四点:
[color=Blue]一、建安初年,刘备就以“备数反覆难养”闻名于各方诸侯;
二、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投到刘表手下,而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三、刘备据有南四郡后,周瑜有“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之说;
四、助刘璋又叛刘璋,仍然不改其奸。[/color]
其中,田余庆没有使用的字眼有两处,一是“刘备就以“备数反覆难养”闻名于各方诸侯”,田余庆原文是:
“备数反复难养”。这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
显然意思相同。
另一处,我的帖讲”仍然不改其奸“,而原文是”也是如此“。原文放在整个文章中是容易理解的,但单独引出来说“也是如此”,含义模糊,所以,略加改动。
[b][size=3][b]总之,田余庆认为,刘备这位挺蜀派眼中的“伟光正”,在三国时代人们的眼中,其政治声誉不是一般的差。[/b][/size][/b]
[img]http://fs15.139.com/4/4177/shinbade/photo/2007321184355661_500.jpg[/img]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2 11:32 编辑 [/i]]
2007-3-22 22:58
暂时发言马甲
搞笑啊, 你不给田余庆的原文,反而是拿徐林文章的内容来说那是田余庆写的. 你不是有田余庆的文章么? 为什么却是拿这么一段徐林写的内容呢?
2007-3-22 23:04
暂时发言马甲
某个人的脑袋和逻辑已经完全的无法形容了, 把徐林当田余庆而悠然不知.
那么.我就引出下面的一则例文来告诉某个幼儿园同志, 什么是徐林参考田余庆的观点写出来的东西.
[url]http://www.an98.com/community/3guo/topic.asp?id=218[/url]
[9]田余庆先生的分析相当精辟,道出了诸葛亮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是刘备手下第一号人物的真相。事实上,刘备对后来才加入刘氏集团的法正的重用程度还要高于诸葛亮。
所以,田余庆先生认为:“刘备死后,诸葛亮始得真正尽其才用。”[16]
[9] 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第170至171页
[16] 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第170至171页
徐林参考田余庆观点的就这第9点和第16点, 田余庆说刘备政治声誉很差? 你哪个眼睛看到那是田余庆说的?
2007-3-22 23:10
shinbade
马甲儿,我都给出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的页码了,并且帖出了这个页面,你忍了一天了,是不是真的有新发现啊?呵呵。
不然,你还坚持要在这里出洋相,真是不知什么心态。
我其实根本不想搞你太难堪,我把副标题都去掉了,你反而来劲了?难不成我和曹操一样,也误纵了一只白眼狼?
冒牌比你聪明啊,其实本来这事他,以及一个叫饭富娼禁的,才是掀起浊浪的尴尬人,他们躲起来却让你当炮灰。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2 23:21 编辑 [/i]]
2007-3-22 23:16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2 22:58 发表
搞笑啊, 你不给田余庆的原文,反而是拿徐林文章的内容来说那是田余庆写的. 你不是有田余庆的文章么? 为什么却是拿这么一段徐林写的内容呢? [/quote]
我给的就是田余庆的原文。你细看一下,两人的文字还是有差异的。当然,来源肯定是只有一个。
2007-3-23 14:53
冒牌
俺是记错了。
俺前天把书找出来了,那段是田余庆先生写的。在第二节“方略和诸葛亮在实施中的作用”中,第168页第六行开始。
徐林那篇论文基本是抄袭田先生而来,而且他的论文在某个学刊上发表过,这是俺弄错的原因。
不过就算这段是田先生所说,也说明不了什么。
俺几年前不赞同他的观点,现在照样不赞同。
象他说的“毁多誉少,毁实誉虚”跟“政治声誉问题”都是很牵强的概括。
2007-3-23 18:00
天涯明月刀
关于刘备评价之事,谁的评价不重要,关键在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一听某人的大名,他说的就是真理,那咱们也就别用这个脑袋了,作一个酒囊饭袋也就是了,但若如此,田老先生同样也作不出这种评价,前有陈寿,裴松之,中有司马光,近现代还马植杰,评价与田老先生可大不同。当然如果田老先生所说成了史学届的定论,咱也不说了。
在下虽无田老先生之威名,更无田老先生之才识,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田余庆虽智者千虑,但仍不免有一失,在下虽愚,但千虑亦有一得。
田余庆老先生所提出的史料,咱看一下,分别是《三国志》、《傅子》、《魏书》、《江表传》各一条。
当中《江表传》是史有定论,为吴人专美之辞,此乃孙盛所述,在裴注中亦有引述,《魏书》更有多妄之称;而且这四条引注,田老先生更大有断章取义之嫌。
在下引全。先引一下《傅子》,就是田老先生所言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
傅子曰: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徵士傅幹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典略曰: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也。质而好学,言称诗书,爱恤於人,不论疏密。辟公府,入为尚书选部郎。董卓欲以所私并充台阁,戬拒不听。卓怒,召戬欲杀之,观者皆为戬惧,而戬自若。及见卓,引辞正色,陈说是非,卓虽凶戾,屈而谢之迁平陵令。故将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戬弃官收敛之。三辅乱,戬客荆州,刘表以为宾客。曹公平荆州,执戬手曰:“何相见之晚也!”遂辟为掾。后为五官将司马,相国锺繇长史,年六十馀卒。
且看看是不是事实,《三国志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先主讨黄巾贼有功,如何败了?大家不要以为黄巾贼好对付,就连三国时期一流军事家曹操,最初与黄巾贼交战,也是失利的。魏书曰: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
总不能称,曹操面临的黄巾贼个个骁勇善战,刘备所遇的黄巾贼就全是老弱残兵罢,话说回来,精锐之贼不去碰刘备,却是死磕曹操,这是再夸刘备军事能力弱,曹操强,还是曹操弱,刘备强啊?
还有《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偪。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
当时刘备只不过是个平原相,北海被围,孔融想到是却是刘备,好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刘备,莫非孔融想自杀?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
这段是说,刘备在失去了徐州根据地之后,犹自击败了杨奉、韩暹,自个有点怪了,但刘备每战皆败,拙于用兵,在这种情况下,犹能获胜,不知这是唱的哪出戏?
《三国志先主传》: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再看这一段,这个军事才能奇差的刘备,居然能让郡县多叛一流军事家曹操,而归顺于他,当时人们何其壮矣?竟然这般不畏生死,如此前赴后继,慷慨就义?更何况后来曹操派兵来攻打,尚被击败,曹操眼盲乎,竟派了这么两个比每战皆败,拙于用兵的刘备还差的饭桶前来作战,与其说田老先生偶有失误,不如说后世粉丝大而化之。呜呼曹公,悲哉曹公,别人骂你也就罢了,为何后世粉丝竞也如此忘本?
《三国志先主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操一次走眼也就罢了,却眼盲依然如故,难得难得,前番还派了两个饭桶,如今更差,竞谴一个草包来战,再为曹操掬一捧辛酸泪,前番粉丝若是忘本,这次可以说是忤逆了。
《三国志先主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得,这次又派了草包。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次次犯错误,一个不断重复自个错误的人,被人捧作军事家、政治家,实在令人捧腹,按照过去的足迹,重复不断犯下的错误,这个莫说曹操,阿斗也可以做,至此三国时期又一个军事家、政治家阿斗诞生了,曹粉为了给自个鼓劲,捎带为阿斗平反,壮哉!曹粉!
更何况,此战有“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于禁,曹操啊曹操,人言你乃世之奸雄,哪知后世曹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里捧杀,暗杀摔杀,若生于当世,定当大呼,生子当若辛巴德。
《三国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按楼主的观点,曹操手下无能士,这也就罢了,哪知自个更是一个大大的草包,孟德啊孟德,想你三国时期英雄一世,虽知死后,草包之名遗臭万年,此乃辛巴德之全功也。
再看一下《傅子》的全文,这是赵戬做的推断,结果傅幹可不这么认为,最后的结局,呵呵,赵戬结果正好相反,若以他的话做论断,岂不谬哉!
再看田老先生引的《三国志陆逊传》
《三国志陆逊传》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陆逊虽有“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之论,这可是在为孙权打气,因为当时东吴屡战屡败,急需鼓舞士气,自不能大言,备用兵如神。而后来为众将时,说了实话,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猾虏兼思虑精专的每战则败将军,在下到是头次听过,而《陆逊传》还有一段: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呜呼,好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竟是曹操所惮,为陆逊之强对,楼主视曹操与陆逊于何物,莫非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
再看一下《魏书》。
魏书曰: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讬,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么说的呢?这是准备让吕布杀刘备,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徐州本来就是刘备的,人家好生接纳吕布,结果吕布忘恩负义,偷袭徐州,这是吕布旗下诸将自个心中有愧,才这么说的,就好比,一群盗贼,一次偶然擒了一个警察,有人要放,有人就说了,这个警察心狠手辣,不是好人,应该收拾掉,请问除了强盗的同伙,有谁认可?如今竞有曹粉不与正人君子为伍,却与盗贼为朋,可见日风益下,人心不古?
最后再看一下《江表传》,“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这又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刘备能力强,对孙权的威胁大,与奸诈何干?如果说有似养狐,倒还有几分相似,曹粉辛巴德为了贬刘,连虎狐都不分。-----在一旁好好笑一次。
关于刘备的评价,其实史有定论,陈寿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读三国,不谈陈寿的评价,其选择性失明程度可见。
还有倘刘备品行真如田老先生所言,那刘备在投曹操、袁绍、刘表、与助刘璋御敌皆在魏书记载之后,这几人是如何对待刘备的呢?
曹操:《三国志》(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袁绍:《三国志》: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魏书》: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
刘表:《三国志》: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而刘表阴御之是在什么情况下?《三国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而陈寿对刘表的评价是:《三国志》“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对比一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刘表外宽内忌,而且有才不用,这就是说阴御之主要的原因在刘表身上,与刘备何干?
在下上述所写,在《裴注三国志》中皆有记载,稍有三国史实的人全都明白,为何shinbade全然不知?依在下看来,不是不知道,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color=Red][size=1][/size]在下说了这么多,绝无嘲讽田老先生之意,众所周知,一个人认识上有不足,那是难免的,即便是在自个熟悉的领域,也有失手的时候,再看一下人家田老先生这部本《秦汉魏晋史探微》,人家说的清清楚楚,是秦汉魏晋史,那么对刘备的评价,相对整部书而言,实在是少之极少,出个小错实属正常,在所难免,无损其名誉,可shinbade却视人家田老先生无数真知灼见于无物,偏偏拿其中极小一个错误,反复大肆宣扬,而冒牌与马甲与饭富等几位网友,为维护田老先生之名誉,用心如此良苦,所作所为仁至义尽,shinbade却毫无悔改之意,最后唯恐广大网友不信,连书页都传上来了,其用心何在?真不知田老先生与他有什么仇,竞然如此糟蹋人家名誉,在下思来想去,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不过这种手段未免过于,最后两字,在下不愿污笔,就不言了。[/color]
[[i]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3 18:12 编辑 [/i]]
2007-3-23 21:02
shinbade
如果各位在弄清了事端之前,就声称不同意田余庆的观点,就比现在这样,先是死不承认田余庆有过此段论述;搞清真相以后,再来声称“不同意田余庆观点“,就更有说服力。
其实,当初你们就可以说:第一,我不认为这是田余庆的观点;第二,我多年前就不同意田余庆的观点。这样不就完满了吗?正是因为心态不正,一心想出别人的洋相,才造成这个……风波?
其实,你这种态度,我前面早已经预料到了。那些料定汝辈会如此表态的帖子都还在,呵呵。我甚至还说,我引一下田余应的观点,没准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瞧,这不正让我说中了。
[font=黑体][size=3][b]楼上这个人,不就开始骂田先生“[size=4]尺有所短[/size]”了吗?
不过,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也得花很多功夫的,仅靠耍嘴皮子恐怕还是不能得逞的。稍加分析,你的骂田文,就成了卖笑文。
[/b][/size]
楼下就简析一下楼上的骂田帖子
[/font]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21:41 编辑 [/i]]
2007-3-23 22:35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3-23 18:00 发表
关于刘备评价之事,谁的评价不重要,关键在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一听某人的大名,他说的就是真理,那咱们也就别用这个脑袋了,作一个酒囊饭袋也就是了,但若如此,田老先生同样也作不出这种评价,前有陈寿,裴松之,中有司马光,近现代还马植杰,评价与田老先生可大不同。当然如果田老先生所说成了史学届的定论,咱也不说了。
[color=Blue]你一张嘴就先错了。看来,你连田先生的论点都没搞清,就急忙忙想[size=4][b][font=黑体]借着骂名人出名[/font][/b][/size]了。田先生这里没有论述自己对刘备的评价,他论述的是“三国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刘备闯江湖的那个时代,主流对刘备的评价。
[/color]
在下虽无田老先生之威名,更无田老先生之才识,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田余庆虽智者千虑,但仍不免有一失,在下虽愚,但千虑亦有一得。
田余庆老先生所提出的史料,咱看一下,分别是《三国志》、《傅子》、《魏书》、《江表传》各一条。
当中《江表传》是史有定论,为吴人专美之辞,此乃孙盛所述,在裴注中亦有引述,《魏书》更有多妄之称;而且这四条引注,田老先生更大有断章取义之嫌。
[color=Blue]断章取义这个大帽子可不是随便扣的,尤其是对于史学家的成文著作。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接下去,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呵呵。
[/color]
在下引全。先引一下《傅子》,就是田老先生所言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
傅子曰: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徵士傅幹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典略曰: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也。质而好学,言称诗书,爱恤於人,不论疏密。辟公府,入为尚书选部郎。董卓欲以所私并充台阁,戬拒不听。卓怒,召戬欲杀之,观者皆为戬惧,而戬自若。及见卓,引辞正色,陈说是非,卓虽凶戾,屈而谢之迁平陵令。故将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戬弃官收敛之。三辅乱,戬客荆州,刘表以为宾客。曹公平荆州,执戬手曰:“何相见之晚也!”遂辟为掾。后为五官将司马,相国锺繇长史,年六十馀卒。
[color=Blue]引全了以后,读来读去,还是时人认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连极力为刘备说好话的傅幹,都没有反驳。
田先生只引了其中的一小段,但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color]
且看看是不是事实,《三国志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先主讨黄巾贼有功,如何败了?大家不要以为黄巾贼好对付,就连三国时期一流军事家曹操,最初与黄巾贼交战,也是失利的。魏书曰: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
总不能称,曹操面临的黄巾贼个个骁勇善战,刘备所遇的黄巾贼就全是老弱残兵罢,话说回来,精锐之贼不去碰刘备,却是死磕曹操,这是再夸刘备军事能力弱,曹操强,还是曹操弱,刘备强啊?
[color=Blue]你说了半天,版主还给你加了分,你理解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含义吗?按照你的意思,只要能找出刘备直接间接参加的战争中的某个胜仗,就能否认“每战必败”。这么容易的事,田余庆再怎么“[size=3]尺有所短[/size]”,再怎么不如阁下的“寸有所长”,也不至于不了解吧?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应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一些观点,对得起版主给你的加分吗?
时人议论刘备“每战必败”,就是反映了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刘备打的仗都是败的,打赢的仗在人们的脑子里没印象。
再说,田余庆论述的只是“时人”对刘备的看法,就算三国当时人的不太客观,刘备明明也有过胜仗,但大家都看不到,都异口同声地忽略掉了刘备的“胜利”,难道田余庆应该负责吗?
这也能赖人家田余庆“[size=3]尺有所短[/size]”吗?
[/color]
还有《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偪。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
当时刘备只不过是个平原相,北海被围,孔融想到是却是刘备,好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刘备,莫非孔融想自杀?
[color=Blue]孔融时任北海相,你翻一下地图,就知道,孔融为什么想到了刘备,为什么不想到去益州向刘璋告急呢?[/color]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
这段是说,刘备在失去了徐州根据地之后,犹自击败了杨奉、韩暹,自个有点怪了,但刘备每战皆败,拙于用兵,在这种情况下,犹能获胜,不知这是唱的哪出戏?
[color=Blue]呵呵,你不知道刘备是如何“战胜”杨奉的?那我来告诉你,刘备请杨奉吃饭,席间就把他杀了;就象后来刘备”战胜“蜀将杨怀、高沛之辈差不多。[/color]
《三国志先主传》: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再看这一段,这个军事才能奇差的刘备,居然能让郡县多叛一流军事家曹操,而归顺于他,当时人们何其壮矣?竟然这般不畏生死,如此前赴后继,慷慨就义?更何况后来曹操派兵来攻打,尚被击败,曹操眼盲乎,竟派了这么两个比每战皆败,拙于用兵的刘备还差的饭桶前来作战,与其说田老先生偶有失误,不如说后世粉丝大而化之。呜呼曹公,悲哉曹公,别人骂你也就罢了,为何后世粉丝竞也如此忘本?
[color=Blue]这就奇了怪了,曹操派两个饭桶来打刘备,不正说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刘备“拙于用兵”吗?曹操的失误,不过就在于不了解刘备“拙”到什么程度而已。
举个例子,某人解答一份大学试卷,得零分,可以说其成绩很“拙”,但这人到底拙到什么程度呢?,可能是他拙到只有高中水平,也可能拙到只有小学水平,甚至是幼儿园水平,可以说目前没办法知道。于是刘岱王忠出了一份小学水平的题让这人去解,结果这人又考了近满分。[/color]
《三国志先主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操一次走眼也就罢了,却眼盲依然如故,难得难得,前番还派了两个饭桶,如今更差,竞谴一个草包来战,再为曹操掬一捧辛酸泪,前番粉丝若是忘本,这次可以说是忤逆了。
[color=Blue]可是我们还是知道,刘备在汝南是打败了而不是打胜了。辽沈战役时,解放军炮纵司令朱瑞被蒋军打死了,是不是就可以说蒋军没有失败啊?[/color]
《三国志先主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得,这次又派了草包。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次次犯错误,一个不断重复自个错误的人,被人捧作军事家、政治家,实在令人捧腹,按照过去的足迹,重复不断犯下的错误,这个莫说曹操,阿斗也可以做,至此三国时期又一个军事家、政治家阿斗诞生了,曹粉为了给自个鼓劲,捎带为阿斗平反,壮哉!曹粉!
更何况,此战有“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于禁,曹操啊曹操,人言你乃世之奸雄,哪知后世曹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里捧杀,暗杀摔杀,若生于当世,定当大呼,生子当若辛巴德。
[color=Blue]一场战斗的胜利还是失败,不是看你在局部是否曾经得过一点便宜。你自己前面也说,曹操还曾失利于黄巾,然而人们都知道青州三十万黄巾最后是被曹操所灭。倒底曹操与黄巾军,哪个是优秀的军事家,哪个是失败者呢?[/color]
《三国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color=Blue]呵呵,笑话就不要闹了。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
当然,鉴于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为了给刘备脸上帖金,又找不到战例。只能抹一把鼻涕,挥一挥恬牙明月刀,把象鼻子割下来,再安到猪嘴上面,似乎也值得人们理解和同情,就权当笑话笑一笑算了。
[/color]
按楼主的观点,曹操手下无能士,这也就罢了,哪知自个更是一个大大的草包,孟德啊孟德,想你三国时期英雄一世,虽知死后,草包之名遗臭万年,此乃辛巴德之全功也。
[color=Blue]你要说孟德是草包,孟德的声誉丝毫不会受影响;这正如在某些不识货的人来看,一枚钻石还不如一块烧饼,(烧饼好歹能充饥啊),但这丝毫不会影响钻石的价值评价,呵呵。
把这个例子倒反一下,也正如某版主给你的某个帖子加了分,但你的那个帖子漏洞百出不够加分;结果,你并未丢脸,丢脸的只能是那位不识货的版主。呵呵。
[/color]
再看一下《傅子》的全文,这是赵戬做的推断,结果傅幹可不这么认为,最后的结局,呵呵,赵戬结果正好相反,若以他的话做论断,岂不谬哉!
[color=Blue]从《傅子》的全文,我们看到的是三国时下人们对刘备评价为“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当然,近千万人口中也不可能处处事情都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不,有个傅幹就可能不同意三国时代流行的“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论调,但是,却未见反驳,也可能是同意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但是,他以为刘备有别的方面的优点,譬如,什么刘备“得人死力”“宽仁有度”等,并没有能够否定刘备“拙於用兵”。
[size=3][b][font=黑体]此正田余庆先生所谓“毁实誉虚”者也。前面的引用赵戬的观点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是“毁其实”;后面引傅幹的话是“誉之虚”。[/font][/b][/size]
经过上述本人的分析,你围绕《傅子》所发议论话,都是自说自话罢了。虽然得了版主的奖励,也不要骄傲自满,希望再接再厉啊。
哦,差点忘了,你的通篇帖子,除了自说自话,还耍了不少嘴皮子。这些嘴皮子,俺不识货,以为很低劣,很无聊,很低智;但是好在有版主替你力排众议加以肯定啊,你也没有白费功夫,也算“尽显你能”了,呵呵。
[/color]
再看田老先生引的《三国志陆逊传》
《三国志陆逊传》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陆逊虽有“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之论,这可是在为孙权打气,因为当时东吴屡战屡败,急需鼓舞士气,自不能大言,备用兵如神。而后来为众将时,说了实话,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猾虏兼思虑精专的每战则败将军,在下到是头次听过,而《陆逊传》还有一段: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呜呼,好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竟是曹操所惮,为陆逊之强对,楼主视曹操与陆逊于何物,莫非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
[color=Blue]嘿!这位陆逊也太懂得如何给东吴打气了。
有谁会为了给武松打气,就对武松说:老虎这东西你不知道吗?比一只“多败少成”“不足为戚”的病猫也强不了哪去啊!
而且这个人,还是以智慧闻名三国的陆逊伯言哦。
至于后个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某甲走在大街上,遇一个痞子在那边,某甲很“惮”这个痞子。这种事情,第一不能说明这个痞子高明;第二,也不能说明某甲无能。曹操之惮刘备,基本就是这样。[/color]
再看一下《魏书》。
魏书曰: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讬,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么说的呢?这是准备让吕布杀刘备,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徐州本来就是刘备的,人家好生接纳吕布,结果吕布忘恩负义,偷袭徐州,这是吕布旗下诸将自个心中有愧,才这么说的,就好比,一群盗贼,一次偶然擒了一个警察,有人要放,有人就说了,这个警察心狠手辣,不是好人,应该收拾掉,请问除了强盗的同伙,有谁认可?如今竞有曹粉不与正人君子为伍,却与盗贼为朋,可见日风益下,人心不古?
[color=Blue]吕布是否忘恩负义那是另一个话题。这个部将为了建议“宜早图之”,举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备数反覆难养。很显然,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
你听说一个人要建议消灭四害之老鼠,在说明理由时,他会说“老鼠这个玩艺啊,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宜早图之”吗?不会的,他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size=4][b][font=黑体]为大家公认[/font][/b][/size]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
[/color]
最后再看一下《江表传》,“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这又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刘备能力强,对孙权的威胁大,与奸诈何干?如果说有似养狐,倒还有几分相似,曹粉辛巴德为了贬刘,连虎狐都不分。-----在一旁好好笑一次。
[color=Blue]哈哈,敢情“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原来是赞美苛政能力强?
平时我们对于某些歹徒,也有时会以“豺狼虎豹”来比喻之,难道我们意在说这些歹徒能力强?
周瑜这里,就是说刘备之歹,譬如刘备奸诈,善于反噬,是一头白眼狼,有危险,会伤人。如果刘备不奸诈,不善于反噬,不穷凶极恶,他哪里会对孙权威胁大呢?
[/color]
关于刘备的评价,其实史有定论,陈寿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读三国,不谈陈寿的评价,其选择性失明程度可见。
还有倘刘备品行真如田老先生所言,那刘备在投曹操、袁绍、刘表、与助刘璋御敌皆在魏书记载之后,这几人是如何对待刘备的呢?
曹操:《三国志》(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袁绍:《三国志》: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魏书》: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
刘表:《三国志》: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而刘表阴御之是在什么情况下?《三国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而陈寿对刘表的评价是:《三国志》“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color=Blue]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至于陈寿如何看待刘备,还有天涯明月刀之流如何看待刘备,与《隆中对》有鸟关系吗?
后面关于曹操、袁绍的例子,不是正好说明人们对刘备“毁实誉虚”吗?刘备有点虚名,大家就是看中了这个,来利用刘备。
看来,对刘备的军事才能的评价,也能移植到对刘备其他方面的评价。
[/color]
对比一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刘表外宽内忌,而且有才不用,这就是说阴御之主要的原因在刘表身上,与刘备何干?
[color=Blue]明白什么啊,刘表本人有什么缺点不论,但事情是明摆着的:刘表认为刘备不是一只好鸟。而这个刘表呢,恰 恰 正是三国时代的人。
[/color]
在下上述所写,在《裴注三国志》中皆有记载,稍有三国史实的人全都明白,为何shinbade全然不知?依在下看来,不是不知道,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color=Blue]shinbade知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国时代的人明白不明白,对不对?人家田余庆讲的是“三国时”刘备的声誉,不是“挺蜀派”那里刘备的声誉。
我这个帖子不是叫作“史学家田余庆评刘备[size=3][b][font=黑体]在三国时[/font][/b][/size]的政治声誉“吗?
后人还将关羽奉为神呢,难道这就是历史上的关羽?或者,三国时代的人就已经认为关羽是个神?
[/color]
在下说了这么多,绝无嘲讽田老先生之意,众所周知,一个人认识上有不足,那是难免的,即便是在自个熟悉的领域,也有失手的时候,再看一下人家田老先生这部本《秦汉魏晋史探微》,人家说的清清楚楚,是秦汉魏晋史,那么对刘备的评价,相对整部书而言,实在是少之极少,出个小错实属正常,在所难免,无损其名誉,可shinbade却视人家田老先生无数真知灼见于无物,偏偏拿其中极小一个错误,反复大肆宣扬,而冒牌与马甲与饭富等几位网友,为维护田老先生之名誉,用心如此良苦,所作所为仁至义尽,shinbade却毫无悔改之意,最后唯恐广大网友不信,连书页都传上来了,其用心何在?真不知田老先生与他有什么仇,竞然如此糟蹋人家名誉,在下思来想去,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不过这种手段未免过于,最后两字,在下不愿污笔,就不言了。
[color=Blue]你还是慢一些下结论。到目前为止,田余庆的论述,你的反驳都是错的。
田余庆讲了一些真相,吓坏了一干人等。为了封杀田余庆的论点,不惜堆砌了诸如颠倒黑白,上下其手、指鹿为马的卑劣手段,还美其名曰:维护老先生之名誉,可以说无耻到了极点。
可是,须知人家田余庆是史学大家,肖小欲上下其手,指鹿为马,还是首先惦量惦量自家的斤两再来搞这类下三烂。
现在将肖小上下其手、指鹿为马的滑稽剧暴料一下。
[size=3]肖小:[color=Red]
田先生,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居然认为“1+1=2”,那么此人一定是个下流坯!我们知道田先生曾经说过“1+1=2”,但那只是您老人家的口误,对吧?有个叫shinbade的,真是可恶吔!到处揭您老的底,居然认为您老持有“1+1=2”这种下流坯之观点。我等几个,目前正在全球各地宣传您老并没有“1+1=2”的错误思想,您老明明认为““1+1=5”啊,这才是真的田余庆!shinbade宣传您老居然有“1+1=2”这么个下流坯的观点,那是在糟蹋您老人家的名义啊。。田老啊,人怕出名猪怕壮呢[/color]……[/size]
[/color][/quote]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21:57 编辑 [/i]]
2007-3-23 23:12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3-23 18:00 发表
而冒牌与马甲与饭富等几位网友,为维护田老先生之名誉,用心如此良苦,所作所为仁至义尽,shinbade却毫无悔改之意,最后唯恐广大网友不信,连书页都传上来了,其用心何在?[/quote]
顺便问一下,你说这话,征得他们几位的同意了吗?目前,除了饭富同志没有静态,其余两位都在抽你嘴巴子呢。哈哈哈。
如果你楼上的那个帖子不加上红字的那段,虽然错得离了谱,但还算是在表达不同意见而已。加上了那段红字,阁下品行可见一般。
冒牌与暂时发言马甲(他是在另一个帖子中表的态)这两位,在这事上还是表现了他们的诚实,而你呢,看上去是在帮他们两位,效果却刚好相反。至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究竟是帮他们还是毁他们,或者是“毁实帮虚”,或者是“寓毁于帮之中”,本人不便猜测。
可笑的是,你这个帖子,还被加了分。那么东版对你究竟是真的赞誉,还是“毁实誉虚”,或是“明誉暗毁”呢,大家不妨猜上一猜,呵呵。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3 23:36 编辑 [/i]]
2007-3-24 14:50
暂时发言马甲
陈寿毕竟不是三国时代的人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
----噗............................ 这句话太强了, 也值得留念一下. :titter:
2007-3-24 14:54
饭富昌景
我也留着,实在是太强了。:titter::titter::titter:
2007-3-24 15:12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4 14:50 发表
陈寿毕竟不是三国时代的人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
----噗............................ 这句话太强了, 也值得留念一下. :titter: [/quote]
好的,这句话不严谨。参加讨论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将这句割出来单独乍一看,就显得荒唐。我改了一下:
[color=Blue]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color]
有你们这帮人免费替俺仔细地找出一些诸如错别字,或论述时用词不严谨,也是幸事啊,呵呵。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5:18 编辑 [/i]]
2007-3-24 15:18
冒牌
毁刘备的:
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
二、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三、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
誉刘备的:
一、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二、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三、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四、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五、徵士傅幹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六、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七、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八: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哪个多哪个少,俺想阁下数数应该还是会的。
至于“建安元年”刘备的政治声誉,除了吕布部将的话,陶谦、陈登、袁绍的话可也是建安元年的。
再说吕布本身就是“数反覆难养”的货色,占刘备地盘就是这种手段得来,难道贼喊捉贼还那么有说服力?
2007-3-24 15:23
humi100
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
原来陈寿写刘备传的时候不看别人的论述的,天下也就几个人会看,看的见.
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
这句话我就更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原来陈寿没看三国志的.那些评价他没看过.
2007-3-24 15:28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4 15:18 发表
毁刘备的:
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
二、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三、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
誉刘备的:
一、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二、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三、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四、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五、徵士傅幹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六、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七、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八: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哪个多哪个少,俺想阁下数数应该还是会的。
[color=Blue][size=3][b][font=黑体]前三条“毁刘备的”,很清楚,认为刘备拙于用兵。
后八条中,只有第四条张松提到了刘备的用兵才能,认为刘备“善用兵”。可是,我们知道,张松说这话是骗刘璋的,目的是引狼入室。[/font]。[/b][/size][/color]
至于“建安元年”刘备的政治声誉,除了吕布部将的话,陶谦、陈登、袁绍的话可也是建安元年的。
再说吕布本身就是“数反覆难养”的货色,占刘备地盘就是这种手段得来,难道贼喊捉贼还那么有说服力?
[color=Blue][font=黑体][size=3][b]陶谦、陈登等人的话,没有任何否定刘备“数反覆难养”的意思。你引的袁绍的话,却是建安之前讲的,不足充数。
吕布部将说的“备数反覆难养”,只是转述了建安初年人们对刘备的普遍看法,对于我们了解建安年间刘备的政治声誉,很有说服力。
我们不能因为吕布本人也有反覆难养的特点,就连他部下的转述也认为没有说服力。平时我们都说,不能因人废言,就是这个道理。[/b][/size][/font][/color][/quote]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23:34 编辑 [/i]]
2007-3-24 15:3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5:28 发表
前三条“毁刘备的”,很清楚,认为刘备拙于用兵。
后八条中,只有第四条提到了刘备的用兵才能,认为刘备“善用兵”。可是,我们知道,张松说这话是骗刘璋的。
[/quote]
虚实俺先不跟阁下争,先说多少。
三比八多??
毁多誉少??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5:28 发表
陶谦、陈登、袁绍等人的话(袁绍讲了什么话?本人还真的不知道,呵呵),没有任何否定刘备“数反覆难养”的意思。
吕布部将说的”备数反覆难养“,只是转述了建安初年人们对刘备的普遍看法,对于我们了解建安年间刘备的政治声誉,很有说服力。平时我们都说,不能因人废言,就是这个道理。
[/quote]
吕布部将的话代表其他人普遍看法?
能代表陶谦、陈登、袁绍等人?
[b]绍答曰:“[color=Red][size=3]刘玄德弘雅有信义[/size][/color],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b]
已经足够否认什么反覆难养了。
2007-3-24 15:40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4 15:32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5:28 发表
前三条“毁刘备的”,很清楚,认为刘备拙于用兵。
后八条中,只有第四条提到了刘备的用兵才能,认为刘备“善用兵”。可是,我们知道,张松说这话是骗刘璋的。
虚实俺先不跟阁下争,先说多少。
三比八多??
毁多誉少??
[color=Blue]田先生指的是对刘备军事才能的评价,你弄出来的例子看,是毁三誉一。而且,这个唯一的“誉”,还是张松骗刘璋用的[/color]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5:28 发表
陶谦、陈登、袁绍等人的话(袁绍讲了什么话?本人还真的不知道,呵呵),没有任何否定刘备“数反覆难养”的意思。
吕布部将说的”备数反覆难养“,只是转述了建安初年人们对刘备的普遍看法,对于我们了解建安年间刘备的政治声誉,很有说服力。平时我们都说,不能因人废言,就是这个道理。
吕布部将的话代表其他人普遍看法?
能代表陶谦、陈登、袁绍等人?
[color=Blue]这个部将为了建议“宜早图之”,举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备数反覆难养。很显然,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
你听说一个人要建议消灭四害之老鼠,在说明理由时,他会说“老鼠这个玩艺啊,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宜早图之”吗?不会的,他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
因此,田余庆说,建安初年,刘备的声誉已是很不好了。后来,他又连着”反覆难养“了很多次,
[/color]
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已经足够否认什么反覆难养了。
[color=Blue]袁绍讲这番话是在陶谦死之时,此时刘备“数反覆难养”的声誉尚在形成之中。[/color]
[/quote]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5:43 编辑 [/i]]
2007-3-24 15:40
暂时发言马甲
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陈寿不代表汉末三国. 田余庆评论就代表了?
陈寿那个时代没有关刘备的评价? 那田余庆这时代咋有有关刘备那时代的评价的? :ohmy:
2007-3-24 15:4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3 22:35 发表
没听说过有谁为了给武松打气,就对武松说:老虎这东西你不知道吗?比一只多败少成的病猫也强不了哪去啊!
而且这个人,还是以智慧闻名三国的陆逊伯言哦。
至于后个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某甲走在大街上,遇一个痞子在那边,某甲很“惮”这个痞子。这种事情,第一不能说明这个痞子高明;第二,也不能说明某甲无能。曹操之惮刘备,基本就是这样。 [/quote]
[b]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b]
原来曹操喜欢把痞子比喻成跟自己一样:qDD+
2007-3-24 15:44
暂时发言马甲
你听说一个人要建议消灭四害之老鼠,在说明理由时,他会说“老鼠这个玩艺啊,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宜早图之”吗?不会的,他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
------------------------------------------------------------------------------------------------------
六、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程昱真不厚道,居然不按S二号逻辑出牌, 不说刘备反复, 只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甚得众心.
2007-3-24 15:48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4 15:40 发表
----陈寿不代表汉末三国. 田余庆评论就代表了?
陈寿那个时代没有关刘备的评价? 那田余庆这时代咋有有关刘备那时代的评价的?[/quote]
田余庆总结了汉末三国时期,人们对刘备评价的主要论点,如是而已。
陈寿那个时代以后对刘备的评价,大体上是越来越好了(个中原因,史学界有大量研究),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重视科学的历史观,重视还原史实,于是,对刘备的评价又越来越差了。
对关羽的评论就更邪乎了。
2007-3-24 15:5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5:40 发表
这个部将为了建议“宜早图之”,举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备数反覆难养。很显然,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
你听说一个人要建议消灭四害之老鼠,在说明理由时,他会说“老鼠这个玩艺啊,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宜早图之”吗?不会的,他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
因此,田余庆说,建安初年,刘备的声誉已是很不好了。后来,他又连着”反覆难养“了很多次,
[/quote]
美国打伊拉克的理由也是酱紫的。
莫非伊拉克的问题也是公认的?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5:40 发表
袁绍讲这番话是在陶谦死之时,此时刘备“数反覆难养”的声誉尚在形成之中。
[/quote]
莫非陶谦死后在吕布部将说这句话前,刘备“反覆难养”过多次????
2007-3-24 15:52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4 15:43 发表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原来曹操喜欢把痞子比喻成跟自己一样 [/quote]
痞子身上也有可取之处,痞子比窝囊废要强啊。曹操识人,重才,能肯定其长处,但丝毫不代表那个人就没有短处了,就不是痞子了。
2007-3-24 15:53
暂时发言马甲
田余庆总结了汉末三国时期,人们对刘备评价的主要论点,如是而已。
-----------------------------------------------------------------------------------------------
田余庆能总结,陈寿就不能总结了?
陈寿那个时代以后对刘备的评价,大体上是越来越好了(个中原因,史学界有大量研究),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重视科学的历史观,重视还原史实,于是,对刘备的评价又越来越差了。
----------------------------------------------------------------------------------------------
大体上越来越好的原因大量的研究里的小部分说明是什么?
重视还原史实? 光参考一个魏略就得出的结论还还原史实?
近代以来重视幻想历史观和逆反历史观, 所以对于刘备的评价又越来越差了.
2007-3-24 15:53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4 15:44 发表
六、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程昱真不厚道,居然不按S二号逻辑出牌, 不说刘备反复, 只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甚得众心.[/quote]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显然,是在说刘备“反覆难养”,呵呵。正是田余庆及本人的逻辑。
2007-3-24 15:5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5:52 发表
痞子身上也有可取之处,痞子比窝囊废要强啊。曹操识人,重才,能肯定其长处,但丝毫不代表那个人就没有短处了,就不是痞子了。 [/quote]
[b]公曰:“[color=Red][size=3]刘备,吾俦也[/size][/color]。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b]
莫非曹操喜欢把自己比做痞子?
[b]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b]
莫非程昱认为孙权连痞子都不如???
[b]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莫非孙权自认不如痞子???
2007-3-24 16:01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4 15:50 发表
美国打伊拉克的理由也是酱紫的。
莫非伊拉克的问题也是公认的?
[color=Blue]你先说出美国打伊的理由是哪样的,这样,大家才能说说是否公认的。[/color]
莫非陶谦死后在吕布部将说这句话前,刘备“反覆难养”过多次????
[color=Blue]中间有两年的时间,刘备“反覆难养”的声誉,才渐渐确立。
[/color]
[/quote]
2007-3-24 16:0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6:01 发表
你先说出美国打伊的理由是哪样的,这样,大家才能说说是否公认的。
[/quote]
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跟基地组织有密切关系,这些莫非是公认的?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6:01 发表
中间有两年的时间,刘备“反覆难养”的声誉,才渐渐确立。 [/quote]
那阁下说说刘备之前“反覆难养”的记录吧。
2007-3-24 16:09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4 15:53 发表
-----------------------------------------------------------------------------------------------
田余庆能总结,陈寿就不能总结了?
[color=Blue]可以的。你建议陈寿分析一下刘备在“时人”眼中的声誉。最好能否定刘备“数反覆难养”
[/color]
----------------------------------------------------------------------------------------------
大体上越来越好的原因大量的研究里的小部分说明是什么?
重视还原史实? 光参考一个魏略就得出的结论还还原史实?
近代以来重视幻想历史观和逆反历史观, 所以对于刘备的评价又越来越差了.
[color=Blue]第一条,你可以找来读去啊。
第二条,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重视科学的历史观,重视还原史实,于是,对刘备的评价又越来越差了。
[/color]
... [/quote]
2007-3-24 16:14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5:53 发表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显然,是在说刘备“反覆难养”,呵呵。正是田余庆及本人的逻辑。 [/quote]
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笑, 说刘备有雄才而得众心被硬生生说成是反覆了. 搞笑啊搞笑.
还正合你和田余庆逻辑呢, 敢情田余庆说的是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是吧?
2007-3-24 16:16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4 15:59 发表
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莫非曹操喜欢把自己比做痞子?
[color=Blue]哪里看出曹操喜欢把自己比作痞子了?
曹操识人,重才,能肯定痞子身上也有与自己身上相同的某些长处,但丝毫不代表那个人就没有短处了,就不是痞子了。[/color]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莫非程昱认为孙权连痞子都不如???
[color=Blue]何以见得?[/color]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莫非孙权自认不如痞子???
[color=Blue]刘备因为反叛曹操,所以,他不可能与曹操和解。因此,孙权才说这个话。
孙权在某些方面不如痞子,这有什么?曹操还惮痞子呢。
[/color]
[/quote]
2007-3-24 16:19
暂时发言马甲
可以的。你建议陈寿分析一下刘备在“时人”眼中的声誉。最好能否定刘备“数反覆难养”
-----------------------------------------------------------------------------------------------
你最好建议田余庆分析一下刘备在"汉末时人"眼中反覆难养. 而不是吕布部将眼里的反覆难养.
第一条,你可以找来读去啊。
第二条,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重视科学的历史观,重视还原史实,于是,对刘备的评价又越来越差了。
-----------------------------------------------------------------------------------------------
是你说出来的, 我请你评评而已, 你反倒让我去读? 莫不是又信口开河, 查无实据来着?
但是近代以来, 由于重视幻想历史观, 重视逆反历史, 于是, 对刘备的评价越来越差了.
2007-3-24 16:2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6:16 发表
哪里看出曹操喜欢把自己比作痞子了?
曹操识人,重才,能肯定痞子身上也有与自己身上相同的某些长处,但丝毫不代表那个人就没有短处了,就不是痞子了。
[/quote]
◎ 俦
儔 chóu
〈名〉?
(1) (形声。从人,寿声。本义:伴侣)
(2) 同本义 [companion]
俦,侣也。——《玉篇》
无介俦。——扬雄《太玄》卷六剧
(3) 注:“俦,匹也。”
命俦啸侣。——曹植《洛神赋》
(4) 又如:俦侣(朋友,伴侣);俦匹(伴侣);俦伴(伴侣,同伴)
(5) 同类,辈 [galère]
俦善博惠。——《鬼谷子·中经》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侯方域《马伶传》
(6) 又如:俦类(同辈);俦俪(同一品类。同辈);俦伍(同类之人;同等之人)
儔
chóu
【动】?
相比〖compare〗。如:俦比(可与相比者);俦拟(比拟,匹拟)
儔
chóu
【代】?
表示疑问,相当于“谁”〖who〗
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尔。——《法言·修身》
曹操说“吾俦也”,是啥意思?你慢慢解释。
2007-3-24 16:27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4 16:06 发表
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跟基地组织有密切关系,这些莫非是公认的?
[color=Blue]是的,当时,连明显亲伊的中国,都认为有此事。
但是,中国并不认为上述两点可以构成入侵主权国家的理由。
吕布也是一样,也不认为刘备“反覆难养”就构成了搞掉刘备的理由,所以,没有采纳部将的建议。
[/color]
那阁下说说刘备之前“反覆难养”的记录吧。
[color=Blue]刘备早年,投来投去。据先主传不完全统计,早期的刘备“反覆难养”极为突出。
一、从校尉邹靖……弃官亡命。
二、从都尉毌丘毅……复去官。
三、后为高唐尉……往奔中郎将公孙瓚
四、瓚表为别部司马……先主遂去楷归谦。
五、谦病笃……先主遂领徐州
以上是刘备反叛吕布之前“反覆难养”的不完全统计。至于刘备后来,“反覆难养”越来越得手,越反越凶,也是有目共睹了。
[/color]
[/quote]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21:03 编辑 [/i]]
2007-3-24 16:39
shinbade
楼上的两条,没有实际内容,
譬如曹操说“吾俦也”,已经有回应。
而另外有的甚至是原话反复,本人前已有相应的观点,故这里就不一一 重 新 回应了。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20:45 编辑 [/i]]
2007-3-24 21:00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3-24 15:23 发表
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
原来陈寿写刘备传的时候不看别人的论述的,天下也就几个人会看,看的见.
[color=Blue]谁说没有看?陈寿是蜀国人,高评刘备,不是很正常吗?何况,你以为陈寿不知道刘备“反覆难养”?只是没机会讲罢了。其实,陈寿为刘备作的传记,再明白不过地指出,刘备“反覆难养”。[/color]
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
这句话我就更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原来陈寿没看三国志的.那些评价他没看过.
[color=Blue]建安年间,陈寿有过对刘备的评价吗?[/color]
[/quote]
2007-3-25 00:21
humi100
谁说没有看?陈寿是蜀国人,高评刘备,不是很正常吗?何况,你以为陈寿不知道刘备“反覆难养”?只是没机会讲罢了。其实,陈寿为刘备作的传记,再明白不过地指出,刘备“反覆难养”。
==========================================
刘备不甘心久居人下是事实,至于说“反覆难养”,你认为曹操能“养”,唐太宗有能“养”,这些人都是一些“反覆难养”之人,因为他们都不甘心做人下人,要做人上人,三国里,这种人一批,这和政治声誉有关系吗。
2007-3-25 00:51
暂时发言马甲
笑, 还反复呢, 程先生说的是"刘备有雄才,甚得众心". 莫非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政治信誉不高? 你的观点跟程先生的一样么?
当然, 你说刘备在时人的眼里"信誉就已经如此"却"甚得众心", 那就是你的事了.
2007-3-25 04:08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5 00:51 发表
笑, 还反复呢, 程先生说的是"刘备有雄才,甚得众心". 莫非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政治信誉不高? 你的观点跟程先生的一样么?
当然, 你说刘备在时人的眼里"信誉就已经如此"却"甚得众心&q ... [/quote]
不回你吧,你要闹;回你吧,实在无聊得很,都是反复的话。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这不是说刘备“反覆难养”又是说什么?刘备如果不“反覆”而守一些基本道义,又“好养”而不贪得无厌,显然就很容易成为“人下”。
你认为“反覆难养”是好的政治信誉吗?
至于说到刘备的雄才,关他的政治信誉何事?董卓、吕布难道没有雄才?有何政治声誉?
2007-3-25 04:12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07-3-25 00:21 发表
刘备不甘心久居人下是事实,至于说“反覆难养”,你认为曹操能“养”,唐太宗有能“养”,这些人都是一些“反覆难养”之人,因为他们都不甘心做人下人,要做人上人,三国里,这种人一批,这和政治声誉有关系吗。 [/quote]
“反覆难养“当然是一种十分不好的政治声誉。
没听说曹操、唐太宗有过“反覆难养”的声誉。
刘备在建安初年就有了“反覆难养”的政治声誉,后面的事,就不用多说了。
你想做人上人没人拦你,但你见利忘义、“反覆难养”可就很难听了。要不俗话有说“君子爱什么,取之有什么“呢?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04:14 编辑 [/i]]
2007-3-25 12:44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5 04:08 发表
不回你吧,你要闹;回你吧,实在无聊得很,都是反复的话。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这不是说刘备“反覆难养”又是说什么?刘备如果不“反覆”而守一些基本道义,又“好养”而不贪得无厌,显然就很容易 ... [/quote]
说刘备反复难养不要用吕布对比.你可以用五代梁朝的开国皇帝朱温为例.朱温是一个同样有雄才,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的人。其政治名声如何你可以让某发言马甲自己说,我估计他根本不知道朱温是谁。除了朱温还可以用张士诚做例子,但我估计某马甲完全不了解张士诚反复难养在哪。:titter:
2007-3-25 13:24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3-25 12:44 发表
说刘备反复难养不要用吕布对比.你可以用五代梁朝的开国皇帝朱温为例.朱温是一个同样有雄才,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的人。其政治名声如何你可以让某发言马甲自己说,我估计他根本不知道朱温是谁。除了朱温还可 ... [/quote]
笑, 刘备一生所获的政治名声当然是有反覆难养存在了. 但是刘备在徐州之前的政治名声是啥, 某鱼能不能提示提示?
莫不是鱼想告诉我, 当初随黄巢起义时的朱温同志就混了个反覆难养的名声了?
2007-3-25 13:30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5 04:08 发表
不回你吧,你要闹;回你吧,实在无聊得很,都是反复的话。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这不是说刘备“反覆难养”又是说什么?刘备如果不“反覆”而守一些基本道义,又“好养”而不贪得无厌,显然就很容易 ... [/quote]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是因为其才能和凝聚力, 必然不在人下. 就是不反覆, 也同样会不为人下, 如宋太祖赵某某, 一直追随周宗征战, 最终还是不为人下, 他反覆么?
不回你嘛, 你还得去编谎话, 回你嘛, 你却又老反复说话. 真无聊.
2007-3-25 14:4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6:27 发表
刘备早年,投来投去。据先主传不完全统计,早期的刘备“反覆难养”极为突出。
一、从校尉邹靖……弃官亡命。
二、从都尉毌丘毅……复去官。
三、后为高唐尉……往奔中郎将公孙瓚
四、瓚表为别部司马……先主遂去楷归谦。
五、谦病笃……先主遂领徐州
以上是刘备反叛吕布之前“反覆难养”的不完全统计。至于刘备后来,“反覆难养”越来越得手,越反越凶,也是有目共睹了。
[/quote]
原来这些事情发生在袁绍表态之后。:qP+
原来袁绍不知道这些事情。:qP+
原来事情发生了十几年时间,刘备还是“有信义”的声誉,居然在短短两年内就“反覆难养”了。:qP+
而且这两年刘备还啥也没干,只是收容了“反覆难养”的家伙,被“反覆”了一次。
2007-3-25 15:0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5 13:24 发表
笑, 刘备一生所获的政治名声当然是有反覆难养存在了. 但是刘备在徐州之前的政治名声是啥, 某鱼能不能提示提示?
莫不是鱼想告诉我, 当初随黄巢起义时的朱温同志就混了个反覆难养的名声了? [/quote]
徐州之前?某马甲还真会找时间啊。请问某马甲把时间设定在徐州之前的依据在哪?你干脆把时间设定到刘备刚出生好了,这样刘备多完美,还是裸体呢:titter:
你毫无理由胡乱给出一个时间段来限制刘备、朱温,这种做法还真是高啊。
最后,某马甲知道用搜索软件,居然把朱温是什么人给找出来了,不错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把张士诚为什么反复难养的理由也找出来:D
2007-3-25 15:0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3-25 15:01 发表
徐州之前?某马甲还真会找时间啊。请问某马甲把时间设定在徐州之前的依据在哪?你干脆把时间设定到刘备刚出生好了,这样刘备多完美,还是裸体呢:titter:
你毫无理由胡乱给出一个时间段来限制刘备、朱温,这种 ... [/quote]
这个时间是田余庆设置的。
[b]《先主传》注引《魏书》载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color=Red]这是建安初年的事[/color],刘备声誉已是如此。[/b]
2007-3-25 16:12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5 14:46 发表
原来这些事情发生在袁绍表态之后。
原来袁绍不知道这些事情。
原来事情发生了十几年时间,刘备还是“有信义”的声誉,居然在短短两年内就“反覆难养”了。
而且这两年刘备还啥也没干,只是收容了“反覆难养”的家伙,被“反覆”了一次。
[/quote]
理解力还是差了点吧。我为什么之前不立即举出刘备反覆的例子?而要强调“刘备反覆难养的声誉尚在建立之中”?
象刘备这样的小人物,他“反覆难养”的事情,也是人们随着刘备本人的名气,尤其是他实际作了徐州牧,名声大震以后,人们才加以了解的。
如果刘备不是后来出了大名,差点成了徐州牧,谁会想知道这么个帜席贩履之辈以前有这么多的“反覆”史呢?这样一个刘备,又如何谈得上“政治声誉”呢?不过就一个到处混饭吃,谁给的工资高就帮谁干的小角色而已。没人会注意他。
袁绍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刘备这个人的历史,他说刘备什么“有信义”,只是向刘备表达亲善,想拉拢刘备而已。
到了建安初年,刘备这个暴发户出了名,大家也随之就了解了他的过去,他那些劣迹斑斑的过去,其政治声誉不是“备数反覆难养”,也太难了点。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16:29 编辑 [/i]]
2007-3-25 16:17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3-25 15:04 发表
这个时间是田余庆设置的。
《先主传》注引《魏书》载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这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 [/quote]
吕布诸将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吕布入主徐州,换而言之是在后[color=Red]刘领备徐州之后[/color]而不是,某马甲自己创造的徐州之前。
所以所谓徐州之前这个时间不是田余庆设置的,而是某马甲自己想当然设置的。
2007-3-25 16:26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3-25 16:17 发表
吕布诸将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吕布入主徐州,换而言之是在后刘领备徐州之后而不是,某马甲自己创造的徐州之前。
所以所谓徐州之前这个时间不是田余庆设置的,而是某马甲自己想当然设置的。 [/quote]
田余庆设置的是建安初年。
现在,冒牌以刘备领徐州牧时,袁绍的一句亲善话,来反驳田余庆的观点。他为挺蜀,本能地认为田余庆搞错了,呵呵。
2007-3-25 16:32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5 13:30 发表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是因为其才能和凝聚力, 必然不在人下. 就是不反覆, 也同样会不为人下, 如宋太祖赵某某, 一直追随周宗征战, 最终还是不为人下, 他反覆么?
不回你嘛, 你还得去编谎话, 回你嘛, 你却又 ... [/quote]
太祖,没有人说他反复,不是每个人一出江湖就当了老大。
刘备,反来复去尽人皆知,建安初年人们就说他“备数反覆难养”,后来,他越反越来劲,越反越疯狂,当然会“必不久为人下”,呵呵。
2007-3-25 21:32
Liongareth
刘备是反覆难养,但刘备仍是个英雄人物。人往高处走,反覆难养只是人生奋斗向上爬的手段,志向越高,要成功就要舍弃更多。在乱世建功立业和品德高尚本就是茅盾的,即想做婊子赚钱、又想建牌坊立德——怎么可能!
2007-3-25 23:16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3-25 16:17 发表
吕布诸将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吕布入主徐州,换而言之是在后刘领备徐州之后而不是,某马甲自己创造的徐州之前。
所以所谓徐州之前这个时间不是田余庆设置的,而是某马甲自己想当然设置的。 [/quote]
田余庆设置的时间是建安初年,虽然他举的例子是在刘备得徐州之后,可没说刘备这个评价是在得徐州之前,还是之后。如果非要定在得徐州之后,这叫以偏盖全。马甲的时间只要是在建安初就可以。
2007-3-25 23:50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3-25 13:24 发表
笑, 刘备一生所获的政治名声当然是有反覆难养存在了. 但是刘备在徐州之前的政治名声是啥, 某鱼能不能提示提示?
莫不是鱼想告诉我, 当初随黄巢起义时的朱温同志就混了个反覆难养的名声了? [/quote]
刘备反复难养不仅是在后半生,在建安初年就有这个政治声誉了。
关于刘备在徐州之前的一些简史,反复史:
一、从校尉邹靖……弃官亡命。
二、从都尉毌丘毅……复去官。
三、后为高唐尉……往奔中郎将公孙瓚
四、瓚表为别部司马……先主遂去楷归谦。
五、谦病笃……先主遂领徐州
刘备早年,投来投去。据先主传不完全统计,徐州之前的刘备“反覆难养”极为突出。
到了建安初年,刘备的政治声誉就成了“备数反覆难养”了。
2007-3-26 00:4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6:16 发表
如果各位在弄清了事端之前,就声称不同意田余庆的观点,就比现在这样,先是死不承认田余庆有过此段论述;搞清真相以后,再来声称“不同意田余庆观点“,就更有说服力。
其实,当初你们就可以说:第一,我不认为这是田余庆的观点;第二,我多年前就不同意田余庆的观点。这样不就完满了吗?正是因为心态不正,一心想出别人的洋相,才造成这个……风波?
其实,你这种态度,我前面早已经预料到了。那些料定汝辈会如此表态的帖子都还在,呵呵。我甚至还说,我引一下田余应的观点,没准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瞧,这不正让我说中了。
楼上这个人,不就开始骂田先生“尺有所短”了吗?
不过,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也得花很多功夫的,仅靠耍嘴皮子恐怕还是不能得逞的。稍加分析,你的骂田文,就成了卖笑文。
楼下就简析一下楼上的骂田帖子 [/quote]
在下早说了,这些网友为维护田老先生名誉,用心良苦;而足下向来是以己推人,这不又让我说中了不是?如果这些网友当初就象阁下这么说,如何还能维护田老先生名誉?至于一心想出阁下的洋相,实在是阁下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就如你之前所述,让别人出来证实一下,却无人响应。阁下难不成还以为轩辕论坛无人,仅尔自知?让我来告诉你,轩辕论坛高人雅士,车载斗量,饱学之人,多如过河之鲫,焉能不知?为何出现这等情况?实乃众人皆知这些网友良苦用心,不愿揭穿,大家本以为,阁下经此一事,自当有所收敛,怎料阁下不明事理,直至于此!话说回来,如果众人不知这些网友良苦用心,却不肯指出,原因何在?定是大家对你有意见,这就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尔辈不自身进行反省,反依然如故,实在不可教也!
至于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还有什么骂田先生“尺有所短”。若非阁下选择性失明,就是故意歪解!在下上一贴红字部分说得明明白白,哪来骂田先生?在下写上一贴时,惟恐遭此暗算,特意用红字标明,不料仍是如此。至于尺有所短是骂人,而且还加了引号,并称是骂田文,呜呼,这可真是歪解18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对在下而言,真是六月飞雪啊!阁下倘若生于南宋时代,定当可与秦刽定交,成为为岳飞罗织罪名的帮凶!
反反复复提及田老先生些许小错,一旦有不同意见,便称什么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然后扣上一个借着骂名人出名的大帽子,讥讽人家耍嘴皮子等等,请问田老先生也是如此对带不同意见者?与其说我借着骂名人出名,还不如说阁下故意陷害田老先生!阁下打着田老先生的幌子,竟行这等之事,糟蹋田老先生名誉可谓处心积虑,做此等之事,恐怕天理也难容吧!
[quote]
你一张嘴就先错了。看来,你连田先生的论点都没搞清,就急忙忙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了。田先生这里没有论述自己对刘备的评价,他论述的是“三国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刘备闯江湖的那个时代,主流对刘备的评价
断章取义这个大帽子可不是随便扣的,尤其是对于史学家的成文著作。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接下去,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呵呵。 [/quote]
田先生说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我说的何尝又不是陈寿、裴松之、司马光、马植杰,对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你在前文说的是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我的回复自然也是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还需字字写明不成?别人全都明白,惟独阁下不明此等肤浅之道理?再者说来,我说的是断章取义之嫌,为何你就扣上了一个断章取义的大帽子?如果说阁下有杀人的嫌疑,难道法院就会判阁下一个杀人罪?在下奉劝阁下一句,别人的贴子要好好看,否则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quote]引全了以后,读来读去,还是时人认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连极力为刘备说好话的傅幹,都没有反驳。
田先生只引了其中的一小段,但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 [/quote]
“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连极力为刘备说好话的傅幹,都没有反驳?我是白给你引全了,先前赵某人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是打不下益州的,而傅幹认为能打下来,那好,既然能打下来益州,还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吗?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的吗?这一点你都不懂,对得起你的小学语文教师吗?
[quote] 你说了半天,版主还给你加了分,你理解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含义吗?按照你的意思,只要能找出刘备直接间接参加的战争中的某个胜仗,就能否认“每战必败”。这么容易的事,田余庆再怎么“尺有所短”,再怎么不如阁下的“寸有所长”,也不至于不了解吧?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应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一些观点,对得起版主给你的加分吗?[/quote]
如果打了好几次胜仗,还不能否认“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那恐怕除非终其一生也未曾有过一次败仗,才能否认这一点了,自此,三国乃至中华上下五千年大概谁也逃不出“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个论断了,项羽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韩信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曹操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诸葛亮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周瑜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真是一个庐山瀑布汗!那么赵括——您可以安息了,陈余——您可以安息了,阁下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捎带着为一群军事饭桶翻了案,阿弥陀佛,真实功德无量!
至于田老先生,你刚才也称,这不是他的看法,而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咋掉过头来,又变成了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请问田老先生是否委托阁下对他的文章进行解释?咋你说啥就是啥,你说是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就是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你说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就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
田老先生再怎么“尺有所短”,也不至于委托阁下到处扇他的耳光吧?
而我反驳的是赵某人的说法,与田老先生有什么关系?阁下是不是喝高了?扣大帽子扣上了瘾?
[quote] 时人议论刘备“每战必败”,就是反映了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刘备打的仗都是败的,打赢的仗在人们的脑子里没印象。
再说,田余庆论述的只是“时人”对刘备的看法,就算三国当时人的不太客观,刘备明明也有过胜仗,但大家都看不到,都异口同声地忽略掉了刘备的“胜利”,难道田余庆应该负责吗?
这也能赖人家田余庆“尺有所短”吗?[/quote]
只不过赵某人一个人这样认为,为何变成了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而田老先生也说,是时人有这种看法,就是说当时有人有这种看法,而不是当时的人全都是这种看法,你如何知道是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莫非你是三国时期的人?正所谓千年的**万年的*,想不到阁下还具有这种长寿基因,呵呵。
[quote] 孔融时任北海相,你翻一下地图,就知道,孔融为什么想到了刘备,为什么不想到去益州向刘璋告急呢?[/quote]
孔融在北海,打仗想到的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刘备?你也可以翻一下地图,挨着北海可不是只有平原,也只有你这种脑子才会认为,不找平原的刘备,就一定去找益州的刘璋。
[quote] 呵呵,你不知道刘备是如何“战胜”杨奉的?那我来告诉你,刘备请杨奉吃饭,席间就把他杀了;就象后来刘备”战胜“蜀将杨怀、高沛之辈差不多。[/quote]
笑,先不提你的史料来源。你连孙子兵法都没看过,还大言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在下给你扫一下盲。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照你这么说,刘备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刘备此战还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那么曹操大可找一根挂面,自个吊死算了。
[quote]这就奇了怪了,曹操派两个饭桶来打刘备,不正说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刘备“拙于用兵”吗?曹操的失误,不过就在于不了解刘备“拙”到什么程度而已。
举个例子,某人解答一份大学试卷,得零分,可以说其成绩很“拙”,但这人到底拙到什么程度呢?,可能是他拙到只有高中水平,也可能拙到只有小学水平,甚至是幼儿园水平,可以说目前没办法知道。于是刘岱王忠出了一份小学水平的题让这人去解,结果这人又考了近满分。 [/quote]
上面一贴,就知道阁下缺知少识,这次我在免费授课一回,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曹操派两个饭桶来打刘备,说明啥,说明他连最基本兵法都不知道,不过人家曹操可为孙子兵法写过注啊,敢情他是一个文贼啊,阁下为了打压刘备,没必要这么糟蹋曹操吧。
[quote] 可是我们还是知道,刘备在汝南是打败了而不是打胜了。辽沈战役时,解放军炮纵司令朱瑞被蒋军打死了,是不是就可以说蒋军没有失败啊?[/quote]
笑,蔡阳是汝南之战曹军的主将,他被打死了,刘备还吃了败仗?朱瑞是辽沈战役的主将?另外,阁下居然对三国志如此不了解,还敢在这大言不惭,你去武帝纪中看看,这仗是怎么一回事。
[quote] 一场战斗的胜利还是失败,不是看你在局部是否曾经得过一点便宜。你自己前面也说,曹操还曾失利于黄巾,然而人们都知道青州三十万黄巾最后是被曹操所灭。倒底曹操与黄巾军,哪个是优秀的军事家,哪个是失败者呢?[/quote]
笑,我开始不是说了吗,曹操最初失利于黄巾,而且此贴一直是讨论刘备的能力,谁让你讨论曹操与黄巾军军事能力了?黄巾军虽然不弱,但在曹粉辛巴德眼中,曹操的军事能力居然还需要用黄巾军来衬托。
[quote] 呵呵,笑话就不要闹了。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
当然,鉴于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为了给刘备脸上帖金,又找不到战例。只能抹一把鼻涕,挥一挥恬牙明月刀,把象鼻子割下来,再安到猪嘴上面,似乎也值得人们理解和同情,就权当笑话笑一笑算了。[/quote]
呵呵,笑话确实不要闹了,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他居然记在“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刘备的头上,敢情曹操得了疯牛病不成?前番你为了贬低刘备,送给曹操一个文贼的称呼,现在又让曹操得了疯牛病,毒鼠强筒子,你贬低刘备也就罢了,难不成还与曹操有仇啊?
当然,鉴于阁下认为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又无法找到论据,只得抹一把鼻涕,使出吃奶的劲,发扬从不要脸,绝不要皮的精神,把曹操拉下马,一起当陪练,这种心情我的确理解和同情,不过可真委屈了曹操啊。
[quote]你要说孟德是草包,孟德的声誉丝毫不会受影响;这正如在某些不识货的人来看,一枚钻石还不如一块烧饼,(烧饼好歹能充饥啊),但这丝毫不会影响钻石的价值评价,呵呵。
把这个例子倒反一下,也正如某版主给你的某个帖子加了分,但你的那个帖子漏洞百出不够加分;结果,你并未丢脸,丢脸的只能是那位不识货的版主。呵呵。 [/quote]
不好意思,一直向这个家伙免费授课,却忘了此事,在这里先向版主东祖长离致谢,兄之谬赞,在下愧领了;同时也致歉,委屈了版主,无缘无故被狂吠了一通。
毒鼠强筒子,你为何又到打一耙,我什么时候说孟德是草包了?明明是你为了打击刘备,将曹操草包之名坐实,看来你翻来覆去,除了到打一耙、歪解漫骂之外,也没啥本事了。
[quote]从《傅子》的全文,我们看到的是三国时下人们对刘备评价为“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当然,近千万人口中也不可能处处事情都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不,有个傅幹就可能不同意三国时代流行的“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论调,但是,却未见反驳,也可能是同意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但是,他以为刘备有别的方面的优点,譬如,什么刘备“得人死力”“宽仁有度”等,并没有能够否定刘备“拙於用兵”。
此正田余庆先生所谓“毁实誉虚”者也。前面的引用赵戬的观点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是“毁其实”;后面引傅幹的话是“誉之虚”。
经过上述本人的分析,你围绕《傅子》所发议论话,都是自说自话罢了。虽然得了版主的奖励,也不要骄傲自满,希望再接再厉啊。[/quote]
傅子的全文,我已经解释的清清楚楚,傅幹不是可能不同意“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论调,而是进行了反驳,“傅幹认为能打下来,那好,既然能打下来益州,还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吗?”有的人语文太差,理解力根不上,大家不要笑他,照顾一下他的面子嘛。
[quote]哦,差点忘了,你的通篇帖子,除了自说自话,还耍了不少嘴皮子。这些嘴皮子,俺不识货,以为很低劣,很无聊,很低智;但是好在有版主替你力排众议加以肯定啊,你也没有白费功夫,也算“尽显你能”了,呵呵。[/quote]
从这段话看到了什么?阁下一付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形象嘛。可谓阿Q虽死,精神长存,衣钵传人毒鼠强已得其真髓,阿Q可以瞑目了。
[quote]嘿!这位陆逊也太懂得如何给东吴打气了。
有谁会为了给武松打气,就对武松说:老虎这东西你不知道吗?比一只“多败少成”“不足为戚”的病猫也强不了哪去啊!
而且这个人,还是以智慧闻名三国的陆逊伯言哦。
在下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将“多败少成”“不足为戚”的军事FC比作老虎,哈哈,看来中华历史上的那些虎将,都是“多败少成”“不足为戚”啊!毒鼠强啊毒鼠强,你一会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一会又说他象一个老虎,自个打自个的耳光,疼不疼?我到是忘了,阁下的面部表皮细胞发达程度天下无二,自是不会有反应。
至于后个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某甲走在大街上,遇一个痞子在那边,某甲很“惮”这个痞子。这种事情,第一不能说明这个痞子高明;第二,也不能说明某甲无能。曹操之惮刘备,基本就是这样。[/quote]
你这个例子又是不合适,阁下的理解能力确实异于常人,难怪经常发出怪论。我把这个例子,修改一下,让他更贴切,你不是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吗,那好,就算是痞子,也是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的痞子,曹操不是一个军事家吗,那好,他是一个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那么这个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很“惮”这个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的痞子,说明什么?不是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无能,就是这个痞子太强。不过,我想,与你讲了这么多,你肯定还是理解不了,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者,限于时也!
[quote]吕布是否忘恩负义那是另一个话题。这个部将为了建议“宜早图之”,举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备数反覆难养。很显然,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
你听说一个人要建议消灭四害之老鼠,在说明理由时,他会说“老鼠这个玩艺啊,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宜早图之”吗?不会的,他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quote]
瞧瞧,我不是早说了吗,你连一个比方都不会打,难为你在这里孜孜不倦的表演。一个人说什么话,是由他所处的地位与身份所决定的,吕布是否忘恩负义那是另一个话题,这话也能说出来。我之前就说过了,这只是一个人这么说,可不是公认的,除非你从三国来,并且具有千年的**万年的*的异种基因。
什么公认的理由,与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这完全是你在自说自话。阁下祭起自说自话大旗,真是无往不利啊。
人说老鼠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但如果老鼠谈起人,也说人偷粮,人传播疾这种劣迹,也只有老鼠才会相信,阁下看来是想脱离人的范畴,加入老鼠的行列啊。
[quote] 哈哈,敢情“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原来是赞美苛政能力强?
平时我们对于某些歹徒,也有时会以“豺狼虎豹”来比喻之,难道我们意在说这些歹徒能力强?
周瑜这里,就是说刘备之歹,譬如刘备奸诈,善于反噬,是一头白眼狼,有危险,会伤人。如果刘备不奸诈,不善于反噬,不穷凶极恶,他哪里会对孙权威胁大呢?[/quote]
苛政猛于虎,苛政如果不强,能猛于虎?
以“虎”来比喻的歹徒,如果不强,还能称为虎?阁下看到哪个没用的歹徒,被人称之为虎?
看来在阁下眼中,虎只有歹的意思?看来为世虎臣,与虎将之称,是说这些人奸诈,善于反噬,是一头白眼狼,有危险,会伤人啊!NB啊NB!
至于周瑜说刘备是一头白眼狼,请问有用虎来形容白眼狼的?阁下发高烧了?
在看看所谓周瑜的评价。当时史料记载有两种,一个是《三国志》,一个是《江表传》。
《三国志》: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裴注对此的评价: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也就是说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
裴注说的意思是,《三国志》与《江表传》记载大概意思相同,但《江表传》的表述不近情理。那么咱们应取《三国志》而不取《江表传》。
[quote]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至于陈寿如何看待刘备,还有天涯明月刀之流如何看待刘备,与《隆中对》有鸟关系吗? [/quote]
很好,你这次把时间给定了,免得你又胡说八道。我问一下,就刘备的评价而言,《隆中对》与《隆中对》那个时代有什么关系?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这个可是《隆中对》那个时代的,刘备这么差,刘表为何还要将荆州给刘备?
2007-3-26 00:49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5 23:50 发表
后面关于曹操、袁绍的例子,不是正好说明人们对刘备“毁实誉虚”吗?刘备有点虚名,大家就是看中了这个,来利用刘备。
看来,对刘备的军事才能的评价,也能移植到对刘备其他方面的评价。[/quote]
毁实——吕布不杀刘备;
誉虚——曹操、袁绍与刘表厚待刘备;
你是这个意思对吧!
敢情吕布、曹操、袁绍与刘表,都是一溜白痴啊!
至于毁多誉少,你自个数一数,冒牌网友列的史料。
[quote]明白什么啊,刘表本人有什么缺点不论,但事情是明摆着的:刘表认为刘备不是一只好鸟。而这个刘表呢,恰 恰 正是三国时代的人。[/quote]
刘表为啥阴御之?连鲁肃都看得清清楚楚,是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quote]shinbade知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国时代的人明白不明白,对不对?人家田余庆讲的是“三国时”刘备的声誉,不是“挺蜀派”那里刘备的声誉。
我这个帖子不是叫作“史学家田余庆评刘备在三国时的政治声誉“吗?
后人还将关羽奉为神呢,难道这就是历史上的关羽?或者,三国时代的人就已经认为关羽是个神?[/quote]
笑歪,你如何知道三国时代的人不明白?只要有一个人说刘备的坏话,那刘备就一定是坏的?这个逻辑真高明!
后人还将关羽奉为神呢,难道这就是历史上的关羽?或者,三国时代的人就已经认为关羽是个神?
后人将关羽奉为神,说明了对关羽的崇拜,为何后人不将曹操奉为神?你看到过哪个废物笨蛋加小人给列为神?
[quote]你还是慢一些下结论。到目前为止,田余庆的论述,你的反驳都是错的。
田余庆讲了一些真相,吓坏了一干人等。为了封杀田余庆的论点,不惜堆砌了诸如颠倒黑白,上下其手、指鹿为马的卑劣手段,还美其名曰:维护老先生之名誉,可以说无耻到了极点。
可是,须知人家田余庆是史学大家,肖小欲上下其手,指鹿为马,还是首先惦量惦量自家的斤两再来搞这类下三烂。
现在将肖小上下其手、指鹿为马的滑稽剧暴料一下。
肖小:
田先生,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居然认为“1+1=2”,那么此人一定是个下流坯!我们知道田先生曾经说过“1+1=2”,但那只是您老人家的口误,对吧?有个叫shinbade的,真是可恶吔!到处揭您老的底,居然认为您老持有“1+1=2”这种下流坯之观点。我等几个,目前正在全球各地宣传您老并没有“1+1=2”的错误思想,您老明明认为““1+1=5”啊,这才是真的田余庆!shinbade宣传您老居然有“1+1=2”这么个下流坯的观点,那是在糟蹋您老人家的名义啊。。田老啊,人怕出名猪怕壮呢……。[/quote]
到目前为止,田余庆的论述,我的反驳还没有什么错的。
如果说田余庆讲了一些话,我反驳就是害怕,那么有的人胡言乱语,到处攻击,给人扣帽子,栽赃,我还真不知道,这应该如何形容了。
至于肖小无耻等等之言,以及后来的表述,已经是斯文扫地,彻底的漫骂了。令我想起了黔之驴,阁下可谓是不胜怒,蹄之。
以往阁下还不曾这般不济事,一个回合,就漏出泼妇骂街的丑态,如今怎如此不长进?
田老先生说的若是1+1=2,那么从古至今,这些史学家就别活了,连这都不知道!
[quote]顺便问一下,你说这话,征得他们几位的同意了吗?目前,除了饭富同志没有静态,其余两位都在抽你嘴巴子呢。哈哈哈。
如果你楼上的那个帖子不加上红字的那段,虽然错得离了谱,但还算是在表达不同意见而已。加上了那段红字,阁下品行可见一般。
冒牌与暂时发言马甲(他是在另一个帖子中表的态)这两位,在这事上还是表现了他们的诚实,而你呢,看上去是在帮他们两位,效果却刚好相反。至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究竟是帮他们还是毁他们,或者是“毁实帮虚”,或者是“寓毁于帮之中”,本人不便猜测。
可笑的是,你这个帖子,还被加了分。那么东版对你究竟是真的赞誉,还是“毁实誉虚”,或是“明誉暗毁”呢,大家不妨猜上一猜,呵呵。[/quote]
抽我嘴巴子?阁下的理解力真是其差。我说了多少次,这些网友为维护田老先生名誉,用心良苦;而足下向来是以己推人,这不又让我说中了不是?冒牌、暂时发言马甲、饭富与田老先生意见不合,尚且如此维护田老先生名誉,暂时发言马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饭富这叫事以至此,夫复何言,你看看你,内心龌龊至此,还捎带上东祖兄。
一面不便猜测,一面又将想法全部说出,虚伪之极!
2007-3-26 00:49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3-24 16:16 发表
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显然,是在说刘备“反覆难养”,呵呵。正是田余庆及本人的逻辑。[/quote]
瞧瞧,我没说错吧,你是故意陷害田老先生,田老先生什么时候说,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显然,是在说刘备“反覆难养”了?明明你自己的观点,偏偏将田老先生扯在一起?前番你陷害田老先生,是端倪已现,现在可是铁证如山!
2007-3-26 01:01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3-26 00:49 发表
瞧瞧,我没说错吧,你是故意陷害田老先生,田老先生什么时候说,程昱说刘备“终不为人下“,显然,是在说刘备“反覆难养”了?明明你自己的观点,偏偏将田老先生扯在一起?前番你陷害田老先生,是端倪已现,现在可是铁证如山![/quote]
田余庆的观点:
一、建安初年,刘备的政治声誉就已经是“备数反覆难养”;
二、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投到刘表手下,而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三、刘备据有南四郡后,周瑜有“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之说;
四、助刘璋又叛刘璋,仍然不改其“反覆难养”之本性。
显然,田余庆认为,直到叛刘璋,都仍然是“反覆难养”的。
程昱说这话的是什么时候?正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我的观点,正是符合田先生的“逻辑”的。
究竟谁在用指鹿为马、上下其手的方法抵毁田老先生,铁证如山。
你前面红字的部分,我已经给你总结了(见下)。顺便在这里说你一句,田先生是史学家,你若不同意他的论述,你可以著文反驳,但不要对田先生玩指鹿为马、上下其手这些鸡鸣狗盗伎俩。
[color=Red]田先生,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居然认为“1+1=2”,那么此人一定错了!田先生曾经说过“1+1=2”,但那只是您老人家的口误,对吧?有个叫shinbade的,真是可恶!到处揭您老的底,把您的口误到处宣传,居然认为您老持有“1+1=2”这种极端错误之观点。我等几个,目前正在全球各地宣传您老并没有“1+1=2”的错误思想,您老明明认为“1+1=5”啊,这才是真的田余庆!shinbade宣传您老居然有“1+1=2”这么个错误观点,那是在糟蹋您老人家的名义啊。。田老啊,人怕出名猪怕壮呢……[/color]
[[i]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01:29 编辑 [/i]]
2007-3-26 02:40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3-26 00:44 发表
QUOTE:
田先生这里没有论述自己对刘备的评价,他论述的是“三国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刘备闯江湖的那个时代,主流对刘备的评价
断章取义这个大帽子可不是随便扣的,尤其是对于史学家的成文著作。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接下去,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呵呵。
田先生说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我说的何尝又不是陈寿、裴松之、司马光、马植杰,对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你在前文说的是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我的回复自然也是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还需字字写明不成?别人全都明白,惟独阁下不明此等肤浅之道理?再者说来,我说的是断章取义之嫌,为何你就扣上了一个断章取义的大帽子?如果说阁下有杀人的嫌疑,难道法院就会判阁下一个杀人罪?在下奉劝阁下一句,别人的贴子要好好看,否则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color=Blue]抵赖是无聊的,错了就错了,我先把你的原话引过来:
[color=Purple]关于刘备评价之事,谁的评价不重要,关键在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一听某人的大名,他说的就是真理,那咱们也就别用这个脑袋了,作一个酒囊饭袋也就是了[/color]
你这里所谓“谁的评价不重要“,指的是田余庆或“有大名的某人“的评价吧?总不会是指吕布部将。可是,田余庆本人并没有评价刘备,田余庆论述的只是《隆中对》前后,刘备所拥有的政治声誉。所以说:
[font=黑体][size=4]你一张嘴就先错了。看来,你连田先生的论点都没搞清,就急忙忙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了。[/size][/font]
[/color]
“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连极力为刘备说好话的傅幹,都没有反驳?我是白给你引全了,先前赵某人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是打不下益州的,而傅幹认为能打下来,那好,既然能打下来益州,还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吗?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的吗?这一点你都不懂,对得起你的小学语文教师吗?
[color=Blue]看看是谁对不起小学语文老师。
赵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这是说他的历史吧?傅认为能打下来,理由一大堆“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但偏偏就是没有否定刘备“拙于用兵”,也就是说,默认了刘备“拙于用兵”。而且,更没有反驳刘备历史上“每战必败”。
[/color]
QUOTE:
你说了半天,版主还给你加了分,你理解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含义吗?按照你的意思,只要能找出刘备直接间接参加的战争中的某个胜仗,就能否认“每战必败”。这么容易的事,田余庆再怎么“尺有所短”,再怎么不如阁下的“寸有所长”,也不至于不了解吧?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应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一些观点,对得起版主给你的加分吗?
如果打了好几次胜仗,还不能否认“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那恐怕除非终其一生也未曾有过一次败仗,才能否认这一点了,自此,三国乃至中华上下五千年大概谁也逃不出“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个论断了,项羽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韩信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曹操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诸葛亮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周瑜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真是一个庐山瀑布汗!那么赵括——您可以安息了,陈余——您可以安息了,阁下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捎带着为一群军事饭桶翻了案,阿弥陀佛,真实功德无量!
至于田老先生,你刚才也称,这不是他的看法,而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咋掉过头来,又变成了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请问田老先生是否委托阁下对他的文章进行解释?咋你说啥就是啥,你说是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就是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你说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就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
[color=Blue]这里指的是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庆[size=3]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size=4][font=黑体][b]一些观点[/b][/font][/size][/size]
哪里讲过是田余庆“自个的评价”?田余应用《傅子》中的对话说明,时人认为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才是田余应的“一些观点”。
看来,你的小学语文真不怎么样。
[/color]
田老先生再怎么“尺有所短”,也不至于委托阁下到处扇他的耳光吧?
而我反驳的是赵某人的说法,与田老先生有什么关系?阁下是不是喝高了?扣大帽子扣上了瘾?
[color=Blue]赵某人的观点,不劳阁下反驳。你说的“尺有所短”,难道指的是赵某人?你一会说田先生“尺有所短”,一会又说他犯了错误,你对田先生什么态度,大家心里有数,不要以为轩辕的人都是傻瓜。[/color]
只不过赵某人一个人这样认为,为何变成了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而田老先生也说,是时人有这种看法,就是说当时有人有这种看法,而不是当时的人全都是这种看法,你如何知道是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莫非你是三国时期的人?正所谓千年的**万年的*,想不到阁下还具有这种长寿基因,呵呵。
[color=Blue]事情是明摆着的,赵某人总不是在瞎说吧。而傅某人其实也是默认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你最多说赵某人傅某人孤陋寡闻,看不到刘备也不全是败仗。
其实,赵、傅看不到刘备有过什么胜仗,那是因为刘备确实没有值得人们记住的胜仗。时人对刘备的印象就是这样,因此,刘备的军事声誉,就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你说时人冤枉刘备,看底了刘备,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因此就认为田先生错了,田先生是“尺有所短“。
至于三国时代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与本人无关。田先生所称的“时人的看法”,指的就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有人有这种看法“,歪曲史学家的认点,还是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如果你要想骂人“千年的什么万年的什么“的话,就请回家,先骂过你的娘老子,再来骂别人。
讲明白了没有。
[/color]
笑,先不提你的史料来源。你连孙子兵法都没看过,还大言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在下给你扫一下盲。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照你这么说,刘备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刘备此战还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那么曹操大可找一根挂面,自个吊死算了。
上面一贴,就知道阁下缺知少识,这次我在免费授课一回,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曹操派两个饭桶来打刘备,说明啥,说明他连最基本兵法都不知道,不过人家曹操可为孙子兵法写过注啊,敢情他是一个文贼啊,阁下为了打压刘备,没必要这么糟蹋曹操吧。
[color=Blue]呵呵,你这样理解随你的便,可是三国时代人家更不这样认为。
三国时代的人们认为刘备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认为曹操“善能用兵”。
这也正是田先生需要论述的。
这就够了。
本人不再答理你耍无赖的嘴皮子。
[/color]
笑,蔡阳是汝南之战曹军的主将,他被打死了,刘备还吃了败仗?朱瑞是辽沈战役的主将?另外,阁下居然对三国志如此不了解,还敢在这大言不惭,你去武帝纪中看看,这仗是怎么一回事。
[color=Blue]你翻翻史书去吧,刘备是不是在汝南被打得大败,后来投奔刘表去了。[/color]
笑,我开始不是说了吗,曹操最初失利于黄巾,而且此贴一直是讨论刘备的能力,谁让你讨论曹操与黄巾军军事能力了?黄巾军虽然不弱,但在曹粉辛巴德眼中,曹操的军事能力居然还需要用黄巾军来衬托。
[color=Blue]哦,忘了阁下的智商了,那就解释一下:
讲曹操失利于黄巾,这就告诉你,曹操虽曾失利于黄巾,但黄巾仍是败者;刘备也虽曾有过类似的便宜,但仍属“拙於用兵,每战则败”,[/color]
QUOTE:
呵呵,笑话就不要闹了。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
当然,鉴于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为了给刘备脸上帖金,又找不到战例。只能抹一把鼻涕,挥一挥恬牙明月刀,把象鼻子割下来,再安到猪嘴上面,似乎也值得人们理解和同情,就权当笑话笑一笑算了。
呵呵,笑话确实不要闹了,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他居然记在“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刘备的头上,敢情曹操得了疯牛病不成?前番你为了贬低刘备,送给曹操一个文贼的称呼,现在又让曹操得了疯牛病,毒鼠强筒子,你贬低刘备也就罢了,难不成还与曹操有仇啊?
当然,鉴于阁下认为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又无法找到论据,只得抹一把鼻涕,使出吃奶的劲,发扬从不要脸,绝不要皮的精神,把曹操拉下马,一起当陪练,这种心情我的确理解和同情,不过可真委屈了曹操啊。
[color=Blue]好的,你原意说曹操是疯牛病,那是你的一家之言。可以了吧?
本人今后对你这号的,除了讨论问题,就是BS你的人品,所以,不和你说废话,自个享受满嘴喷粪的快乐去吧。
[/color]
不好意思,一直向这个家伙免费授课,却忘了此事,在这里先向版主东祖长离致谢,兄之谬赞,在下愧领了;同时也致歉,委屈了版主,无缘无故被狂吠了一通。
毒鼠强筒子,你为何又到打一耙,我什么时候说孟德是草包了?明明是你为了打击刘备,将曹操草包之名坐实,看来你翻来覆去,除了到打一耙、歪解漫骂之外,也没啥本事了。
[color=Blue]好了,勿须这样下流胚。你的骂声再大,也不能替你挣回什么脸面。[/color]
傅子的全文,我已经解释的清清楚楚,傅幹不是可能不同意“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论调,而是进行了反驳,“傅幹认为能打下来,那好,既然能打下来益州,还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吗?”有的人语文太差,理解力根不上,大家不要笑他,照顾一下他的面子嘛。
[color=Blue]前面已经点评了,已经看到是谁的语文不对劲了,这里不再重复。[/color]
从这段话看到了什么?阁下一付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形象嘛。可谓阿Q虽死,精神长存,衣钵传人毒鼠强已得其真髓,阿Q可以瞑目了。
[color=Blue]不予理睬,并鄙视。[/color]
在下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将“多败少成”“不足为戚”的军事FC比作老虎,哈哈,看来中华历史上的那些虎将,都是“多败少成”“不足为戚”啊!毒鼠强啊毒鼠强,你一会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一会又说他象一个老虎,自个打自个的耳光,疼不疼?我到是忘了,阁下的面部表皮细胞发达程度天下无二,自是不会有反应。
[color=Blue]呵呵,阁下看不懂比喻,那么,就收回,好了吧。
不要象个怨妇似的骂来骂去。其实,反映出你的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可以肯定的。
[/color]
你这个例子又是不合适,阁下的理解能力确实异于常人,难怪经常发出怪论。我把这个例子,修改一下,让他更贴切,你不是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吗,那好,就算是痞子,也是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的痞子,曹操不是一个军事家吗,那好,他是一个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那么这个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很“惮”这个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的痞子,说明什么?不是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无能,就是这个痞子太强。不过,我想,与你讲了这么多,你肯定还是理解不了,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者,限于时也!
[color=Blue]既然是痞子,则不可能“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痞子的特点,正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或使他人“惮”之。可以说是经常占便益,但这个便宜不是靠正当手段,譬如战争手段,。[/color]
瞧瞧,我不是早说了吗,你连一个比方都不会打,难为你在这里孜孜不倦的表演。一个人说什么话,是由他所处的地位与身份所决定的,吕布是否忘恩负义那是另一个话题,这话也能说出来。我之前就说过了,这只是一个人这么说,可不是公认的,除非你从三国来,并且具有千年的**万年的*的异种基因。
[color=Blue]田余庆先生认为这段记载表明,当时人公认刘备“反覆难养”;本人也认为这段话表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刘备“反覆难养”。
阁下如果另有看法,允许保留。
[/color]
什么公认的理由,与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这完全是你在自说自话。阁下祭起自说自话大旗,真是无往不利啊。
[color=Blue]“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这是田先生的论断。阁下骂田先生“尺有所短”不过瘾,现在又开骂田先生“自说自话”了吗?[/color]
人说老鼠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但如果老鼠谈起人,也说人偷粮,人传播疾这种劣迹,也只有老鼠才会相信,阁下看来是想脱离人的范畴,加入老鼠的行列啊。
[color=Blue]嗯,本人目前不想加入你的鼠派,估计以后也不会。呵呵。[/color]
苛政猛于虎,苛政如果不强,能猛于虎?
以“虎”来比喻的歹徒,如果不强,还能称为虎?阁下看到哪个没用的歹徒,被人称之为虎?
看来在阁下眼中,虎只有歹的意思?看来为世虎臣,与虎将之称,是说这些人奸诈,善于反噬,是一头白眼狼,有危险,会伤人啊!NB啊NB!
[color=Blue]这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从周瑜的话里,看到刘备“强”的因素;但是,田余庆先生从中看到了刘备可能会”咬人“”吃人“的一方面。你的看法,可以保留。[/color]
至于周瑜说刘备是一头白眼狼,请问有用虎来形容白眼狼的?阁下发高烧了?
[color=Blue]可能形容得不太准确吧,总之,这里周瑜的意思,是指刘备要伤人。[/color]
在看看所谓周瑜的评价。当时史料记载有两种,一个是《三国志》,一个是《江表传》。
《三国志》: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裴注对此的评价: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也就是说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
裴注说的意思是,《三国志》与《江表传》记载大概意思相同,但《江表传》的表述不近情理。那么咱们应取《三国志》而不取《江表传》。
[color=Blue]裴注有裴的看法,田余庆有田余庆的看法。既然裴松之也认为大概意思相同,则两人并无分歧。田余庆采用了一种更为形象,也便于行文的说法,也是可以了。[/color]
很好,你这次把时间给定了,免得你又胡说八道。我问一下,就刘备的评价而言,《隆中对》与《隆中对》那个时代有什么关系?
[color=Blue]那我就来介绍一下。
田余庆此文,叫作《“隆中对”的再认识》,文中涉及刘备的军事能力的评价,及刘备的政治声誉。田余庆认为,当时刘备的政治声誉很差。至于军事能力的评价呢?田余庆认为: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田余庆还指出: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
[/color]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这个可是《隆中对》那个时代的,刘备这么差,刘表为何还要将荆州给刘备?
[color=Blue]但是,同时代还另有一条,比你举得更有说服力: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所以,田余庆采用了更有说服力的史料。没有用你举的这个“史料”。
[/color]
[/quote]
2007-3-26 11:57
心怀蜀汉
天涯明刀兄,没必要和他争了,看到上篇的回复了吗?只要是回答不出的内容就予以骂街或讲一些废话带过,连争锋相对都做不到,所以我说你把一些很有力的东西专门发一个帖子,让s二号去反驳看看,看他怎样带过去。
至于刘表的“阴御之”,全轩辕的人都知道是荆州豪杰多投靠刘备,鲁肃也说的很清楚了是刘表不敢用,你怎么就没头没尾地截一句话出来就当证据了?联系上下文都不清楚?
孔融求救刘备是派猛将太史慈突围出去向刘备求救的,刘备惊问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焉?证明刘备并不出名,而且兵少将寡(需要向公孙瓒借兵及赵云),照刘备“每战必败”的观点看来,孔融真是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去了,居然相信一个“每战必败”的而且兵少将寡的人会能帮他解围。而且有记载的刘备战胜的对手就有夏侯敦,蔡阳,王忠等。s二号的观点无非是刘备很烂--曹操派这些人来对付刘备,被刘备打败--这些人很烂。在这样的观点下,又有什么不是“客观”的呢?
至于刘备反覆难养就更好玩了,反覆难养的吕布(先后投过丁原,董卓,袁绍,刘备,最后还要投靠曹操)的部将的一句话居然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人。我就奇怪了,反覆难养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程昱说刘备的“终不为人下“,但是反过来就非常好笑了。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