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三国里刘备为什么不将位置传给刘理?


2007-1-29 10:34 taifeng-99
三国里刘备为什么不将位置传给刘理?

同上问题,我个人觉得刘禅过弱了,这个刘理就强一点点。

2007-1-29 10:40 figozhu
贾诩答曹操立储时的话:吾正思袁本初、刘景升尔
原文不是这样的。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刘备这边也是一样的吧。

2007-1-29 10:46 汉朝后裔
当时毕竟还是盛行
嫡长子继承制的
刘备也是这样啊
他曾对刘景升说过:“废长立幼此灭亡之道也”

2007-1-29 11:01 wgw123
当时立刘禅为太子,那时他才15岁。而且刘禅并不是笨,当时肯定看不出他以后会昏庸。
而且他还是长子,常规只能立长,除非他有重大错误,才会废立。

2007-1-29 11:50 坚硬的稀粥
诸哥事无巨细,全都替刘禅办了。刘禅不傻,只是清闲惯了。
换了刘理,也是这样。:wink:

而且废长立幼,实在是不祥啊!:qgod+君不见袁本初、刘景升之事邪?


底下那贴是系统故障,节度删了吧:mellow:

[[i] 本帖最后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7-1-29 11:52 编辑 [/i]]

2007-1-29 12:22 tiger1970
后主不仅仅是不傻,而且是明主。

作为一位元首,把执政责任全部交给首席大臣(丞相或者录尚书事),实行元首和政府职能的分开(政则葛氏,祭则寡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天才的做法。

虽然因为当时还是专制政体,他还是通过任命方式选择首席大臣,难得的是,他的眼光很好!他的首席大臣居然还都是有能力而且忠心的!(陈袛也还可以啊)
他居然也一直信任这些首席大臣!!!

我十分钦佩后主的做法!这种魄力,除了他爹(君可自取),很少有人有!真是他爹的好儿子!

2007-1-29 13:15 Alexis
不要再试图替阿斗“翻案”了,阿斗本身就是傻。“此间乐,不思蜀”,“正是郤正教我这样说的”,这种没心肝的话只有阿斗说得出来。假设劉理继承皇位,也许也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结局,但劉理最起码应该不会留下这样一个千古笑柄吧。

也许有人抬杠,说阿斗那是装傻,为的是气死司馬昭,或者是为了使司馬昭不杀他,但这都只是没有根据的猜测。什么是事实呢?阿斗因为这件傻事留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千古恶名,这才是事实。

我认为不用替阿斗说好话,替他辩护什么。他就是个缺心眼的人。

2007-1-29 13:3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Alexis[/i] 于 2007-1-29 13:15 发表
不要再试图替阿斗“翻案”了,阿斗本身就是傻。“此间乐,不思蜀”,“正是郤正教我这样说的”,这种没心肝的话只有阿斗说得出来。假设劉理继承皇位,也许也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结局,但劉理最起码应该不会留下这 ... [/quote]
不是替阿斗翻案,此间乐,不思蜀,我更相信是他明哲保身,虽然阿斗是一昏君,但如果认为他是一个傻子,恐怕是连刘备的智商都低估了。

2007-1-29 13:47 tiger1970
“"此间乐,不思蜀”,“正是郤正教我这样说的”,这种没心肝的话只有阿斗说得出来。假设劉理继承皇位,也许也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结局,但劉理最起码应该不会留下这样一个千古笑柄吧。”

您认为这是为后主翻案?我无意为任何人翻案。要翻案20多年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就翻了,何苦等到现在?
刘备不是护孩子的人,诸葛亮也不是拍马屁的人。他们两人对后主均有赞许。可见,后主在即位时,还不是白痴。
后主能说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话,更证明了他在作皇帝时,也不是白痴。
后主的选用官吏,培养朝中相互制约的势力,更显示出他的精明。
在兵临城下时的投降,听任姜维的最后一击,则显示出他对时局的明晰、高深而果决的决断力和谨慎。
那么,后主的那句著名的乐不思蜀的话,更显示了后主对政治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情况的确实把握。人,有时要装冤大头,而且要越装越像。如果您不承认这一点,我只能说:1、您可能不够40岁;2、您可能一直在学校教书。

不过,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人关于后主和我的争论。我根本无意争论。我喜欢后主,但绝大多数人不喜欢后主。我很欣赏他们的不喜欢,也希望不喜欢的人也不要来打扰我的喜欢。

2007-1-29 16:19 shinbade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7-1-29 12:22 发表
后主不仅仅是不傻,而且是明主。

作为一位元首,把执政责任全部交给首席大臣(丞相或者录尚书事),实行元首和政府职能的分开(政则葛氏,祭则寡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天才的做法。

虽然因为当时还是专 ... [/quote]

这个可转去幽默组了。

2007-1-29 20:55 tiger1970
呵呵,不是幽默,胜似幽默。
也许一只猫做皇帝比一个聪明人做皇帝来得更好。
好了,希望能到此为止。谢谢!

2007-1-29 21:04 海无涯
就因为阿斗是长子啊

2007-1-29 21:05 gw0572213
刘备死的时候刘理才7、8岁,不立长恐怕蜀汉真的就要变诸葛家的了。

2007-1-29 21:30 Alexis
回复 #10 tiger1970 的帖子

“后主的那句著名的乐不思蜀的话,更显示了后主对政治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情况的确实把握。”

前面几句说得还有理,可是这句话太搞笑了吧。

2007-1-29 21:40 Alexis
回复 #9 天涯明月刀 的帖子

“此间乐,不思蜀,我更相信是他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也用不着把自己装成傻子吧?你说阿斗这样做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个千古的骂名,苟延残喘多活了几年之外,还有什么?

司馬懿也曾经装疯卖傻,那是为了从曹爽手里夺权;明成祖也装疯卖傻,那是为了夺建文帝的皇位。阿斗如果是故意装傻的话,怎么没见阿斗重新扯起蜀国的旗帜呢?你说你是明哲保身,你保这个身到底是为了干什么的呀?难道就是为了多活几年吃喝享乐?

2007-1-29 21:44 凌云茶
如果一个聪明懂得政治的君主就是放任朝廷内斗保持平衡(却不管内耗亡国),那么个个亡国之君都算的上聪明了,没有昏君庸主。

2007-1-29 21:5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Alexis[/i] 于 2007-1-29 21:40 发表
“此间乐,不思蜀,我更相信是他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也用不着把自己装成傻子吧?你说阿斗这样做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个千古的骂名,苟延残喘多活了几年之外,还有什么?

司馬懿也曾经装疯卖傻,那是为了 ... [/quote]

俺问一下,
假如兄台是刘禅,司马昭问你,你会怎么回答?
根据兄台的回答,司马昭会怎么对待你?

难道象李煜那样被赐牵机药,算是比刘禅好很多么?

2007-1-29 22:05 黄巾军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29 21:51 发表


俺问一下,
假如兄台是刘禅,司马昭问你,你会怎么回答?
根据兄台的回答,司马昭会怎么对待你?

难道象李煜那样被赐牵机药,算是比刘禅好很多么? [/quote]


司马昭是因为刘禅老实巴交才不杀刘禅的么?那孙皓怎么活下来了,他可没说此间乐,不思吴的话。

还是楼上的某位说的好,要是刘禅是睿智之人,那所有的投降皇帝基本上都是睿智的啦:qDD+

2007-1-29 22:12 冒牌
[quote]原帖由 [i]黄巾军[/i] 于 2007-1-29 22:05 发表



司马昭是因为刘禅老实巴交才不杀刘禅的么?那孙皓怎么活下来了,他可没说此间乐,不思吴的话。

还是楼上的某位说的好,要是刘禅是睿智之人,那所有的投降皇帝基本上都是睿智的啦:qDD+ [/quote]

俺可没认为刘禅是什么睿智之人或是明主,但也别把他当傻子就是了。
跟孙皓打交道的是司马炎,那家伙可比他老爹厚道不少了

2007-1-29 22:33 黄巾军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29 22:12 发表


俺可没认为刘禅是什么睿智之人或是明主,但也别把他当傻子就是了。
跟孙皓打交道的是司马炎,那家伙可比他老爹厚道不少了 [/quote]


刘裕之前,投降的帝王反而被杀的似乎只有秦三世而已。大环境如此...

2007-1-29 23:15 zzn0724
LS的那些,你们说阿斗没那么傻,那么哪来一个黄皓

2007-1-30 04:33 宋江
[quote]原帖由 [i]黄巾军[/i] 于 2007-1-29 22:33 发表



刘裕之前,投降的帝王反而被杀的似乎只有秦三世而已。大环境如此... [/quote]
感情这位觉得我们司马文王是那种没事拉家常,问人家想不想家的无聊人?

2007-1-30 04:38 宋江
[quote]原帖由 [i]zzn0724[/i] 于 2007-1-29 23:15 发表
LS的那些,你们说阿斗没那么傻,那么哪来一个黄皓 [/quote]
黄皓是黄皓她妈生出来的,就算刘禅有爱因斯坦的大脑,这事也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2007-1-30 08:00 tiger1970
"回复 #10 tiger1970 的帖子


“后主的那句著名的乐不思蜀的话,更显示了后主对政治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情况的确实把握。”

前面几句说得还有理,可是这句话太搞笑了吧。"

只得继续回一句。
后主之前,亡国君主的下场如何?三代且不说,子婴可是投降的,被杀。刘玄也是。公孙述等人,也都无好下场。只有刘盆子,最后眼瞎了,倒是活下来。
刘盆子之所以活下来的原因,一是确实是傀儡,无号召力;二是身体不好。
蜀汉灭亡,姜维最后奋击不成,大多数蜀汉精华,此役尽灭。后主可能是知道的,因为姜维有信。太子死于此事,未必就是参与,但司马未必不这样想。因此,后主处境十分危险。
人,特别是一个降王,首先要活下来。以小打大,后主已经经历了40年了。地盘、将领、大臣全部丧失,你让他东山再起是做梦。保护自己,保护宗族,是他唯一的目的。
司马绝对不是没事乱问话的人物。即使是随口一问,如果回答不当,杀机也会出现。
最恰当的回答当然是----乐不思蜀,而且是随口说的。
郗正不识时务,但也许是太聪明,追了后主一句。
后主将计就计,或者是心领神会,演了一场戏。
不过如此而已。

降王的下场,后主分析的清楚。这难道不是对政治的深刻认识?自身的后果,后主看得明白,这难道不是对自身情况的确实把握?

建议大家以后回答领导问话时,三思后行。也许你的一句话,决定很长时间内你的命运走向。

另外,蜀汉最后虽然有内耗,但其它各朝代的内耗都不小。不必单说蜀汉。蜀汉最后的灭亡原因很简单:打不过。没有天才了。历来处在蜀地的政权,谁能和中原长久抗衡?还只有蜀汉是攻势防御,其余的政权,攻势都无法组织。

至于孙皓,他是“死”的,后主是“薨”的。(三国志) 这里面有什么事情发生?但只是猜想,并无实据。但是仔细想想,可怕。
何况后主并无法预知孙皓命运啊!

2007-1-30 09:28 tiger1970
再是,后主的影响力到底如何?

当然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大。可是在四川,就未必不大了。有位李势,和后主已经距离40多年了,可是还是搞了一个“安乐公后”来号召。当然以后用过了,就不用了。40多年,一个安乐公还是有这样大的力量。其实,他完全可以搞个“昭烈皇帝后”啊!为什么用安乐公,是不是应该考虑吗?再是姜维的那次政变,一是反映将领还是忠于后主,二是士气可用。其实,放下武器,姜维等人怎么的也能搞个官儿,“累官故不失州郡”。为什么要把命赌上?不过一是忠于后主,二是怕自身无法保障。(钟会曾说过换了别人你们就完了这样的话。)后主呢?后主是知情的。知情不报,其实就该治罪。而这种治罪恐怕就是很可怕的了。可是后主居然能活下来,不是也很有意思的吗?

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对于降王的下场,一般人都是明白的。而作为投降后部下还能反抗的降王,一个稍有眼光的政治家一般都会采取果断措施。五代后蜀有个孟昶,投降后部下反叛。他当时已经出蜀,按说也应该不知情。也没有他知情的证据。可是,他到东京后,活了几天?从他母亲李太后的态度看,他是怎么死的?别忘了,当时的皇帝是宽厚著称的宋太祖!后主的罪名重于孟昶,可是人家还是活下来了,最后来了个“公薨于洛阳”。有意思吧?当然,孟昶时间在后,不能作为处置后主的参考。可是在政治上,手段是一致的。因此还是可以参照的。

2007-1-30 09:31 tiger1970
好了,还是那句话。希望任何人不要再对我的言论发表评论,我也希望能到此为止。我喜欢,而我并不强迫大家喜欢,希望大家也应该尊重我的选择,不要试图说服我。谢谢!

2007-1-30 09:47 ft1114619
小刘傻傻不好说~但从种种迹象表明~他即使不傻~也是个昏君~聪明和昏君是不矛盾的哟~:shy:
有朋友不会认为小刘在搞君主立宪吧~三权分离?:qDD+

2007-1-30 10:01 fantasydog
反正貌似小刘不喜欢诸葛,不然他也不会仅仅是个乡侯了

2007-1-30 10:23 冒牌
何谓大环境?
姜维投降了还打算重新造反
曹魏的人心未服,孙吴还在江东。
留着刘禅这么个旗帜,随便想想就是个祸害
蜀汉将相大臣都被内迁,就是司马昭不放心的表现。
东吴被灭之后可没大规模内迁的情况
别以为司马昭是个善茬,就在前几年,曹髦还是在位的皇帝呢,就这么被司马昭切了,何况是个投降的皇帝?

2007-1-30 11:4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黄巾军[/i] 于 2007-1-29 22:05 发表



司马昭是因为刘禅老实巴交才不杀刘禅的么?那孙皓怎么活下来了,他可没说此间乐,不思吴的话。

还是楼上的某位说的好,要是刘禅是睿智之人,那所有的投降皇帝基本上都是睿智的啦:qDD+ [/quote]
迄今为止,我没发现有史料证明孙皓是非正常死亡,但他投降后,四年就死了,好象是42岁;刘禅投降后,8年才死,好象是64岁。根据阴谋论来推断(不好意思,因为只是推断),孙皓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而且象冒牌老兄所说,他们俩面临的对象是两个人,一个猜忌,一个相对宽厚。

2007-1-30 12:2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Alexis[/i] 于 2007-1-29 21:40 发表
“此间乐,不思蜀,我更相信是他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也用不着把自己装成傻子吧?你说阿斗这样做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个千古的骂名,苟延残喘多活了几年之外,还有什么?

司馬懿也曾经装疯卖傻,那是为了 ... [/quote]
当然就是为了保命了。这还用说?

2007-1-30 13:54 Alexis
不管后主是真傻还是假傻,做一个亡国之君,总是一件窝囊的事。如果是一个有血性的好汉,宁可选择像北地王一样自杀殉国,或者选择像姜維一样暂且投降,以图东山再起。可是后主这两条路都没有选择,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一个亡国之君,选择窝囊地活着。就算他是故意装傻以求保命,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我看 ft1114619 有句话说得好“后主即使不傻,也是个昏君”。如果后主是真傻,后人因为他傻骂了他千年;如果后主不傻,是故意装傻以求活命,也会被后人骂上千年,骂他贪生怕死没骨气。总之不管后主是真傻还是装傻,他都会落个千载骂名,始终都是个昏君。

2007-1-30 15:03 sos2290
阿斗傻肯定是不傻,不过他错生在乱世,又不幸成为君主,郁闷......

2007-1-30 15:0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Alexis[/i] 于 2007-1-30 13:54 发表
不管后主是真傻还是假傻,做一个亡国之君,总是一件窝囊的事。如果是一个有血性的好汉,宁可选择像北地王一样自杀殉国,或者选择像姜維一样暂且投降,以图东山再起。可是后主这两条路都没有选择,而是心甘情愿地 ... [/quote]

如果骂他没骨气,那也不是骂他这时候装傻了,充其量骂他在成都投降吧。
既然他选择了投降,那就已经是选择保命了。
之后为了保命,装装傻有什么关系?

亡国之君多了去了,自杀殉国的还真不算太多,至于亡国以后东山再起的,似乎还没有吧?

2007-1-30 15:45 zmgo
刘禅是个能力很弱的皇帝,恐怕没什么疑问。

刘禅傻不傻是个疑案,但没有执政治国的才干是肯定的。曹丕就不用提了,即使蜀国有个曹睿、孙休之类的皇帝,也不至于马上亡国。

2007-1-30 16:1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7-1-30 15:45 发表
刘禅是个能力很弱的皇帝,恐怕没什么疑问。

刘禅傻不傻是个疑案,但没有执政治国的才干是肯定的。曹丕就不用提了,即使蜀国有个曹睿、孙休之类的皇帝,也不至于马上亡国。 [/quote]
曹丕难道比曹睿强????:doubt:
曹丕跟刘禅也就半斤八两而已。

2007-1-30 16:57 zmgo
有些人总爱开大玩笑。

击败曹植夺得继承权,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魏国统治,亲自统军打仗,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开我国综合评论作家作品之风气的理论著作《典论·论文》的作者,魏国第二代君主曹丕竟被说成和刘X一样。

实在让人无话可说,大家自有公论。

2007-1-30 17:4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7-1-30 16:57 发表
有些人总爱开大玩笑。

击败曹植夺得继承权,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魏国统治,亲自统军打仗,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开我国综合评论作家作品之风气的理论著作《典 ... [/quote]
击败曹植夺得继承权,这也能算政治能力?哪个继承人不是击败了对手获得皇位(王位)的?
坚持大权独揽?
除了傀儡与忘国之君,皇帝有几个不能坚持大权独揽的?
设立中书省,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魏国统治,
这些大都是陈群等人的功劳。
亲自统军打仗,
好象鲜见胜绩。
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开我国综合评论作家作品之风气的理论著作。。。。
若论文才,李后主也不差。
要论执政能力,他还真不如他儿子。

2007-1-30 17:47 tiger1970
皇帝这个职业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写诗、写文章、练习剑术、带兵打仗都是和皇帝这个职业无关的事情。
皇帝,在当时来说,职权大致应该是:
1、担任家族之长的任务,保护好自己家的社稷,并作为主祭来祭祀天地。
2、担任百姓保护者的任务,任用一批合适的人,制定法统和法律,并保证其执行。
3、担任贵族和官吏领袖的任务,召集他们献计献策,决定国家大计,并任免政府的重臣。
至于其他的东西,实在不是必需的。甚至连百战百胜也不是必需的。皇帝不需要懂得打仗,他只需要知道是否应该打仗就够了。至于如何打,有军事部门,派谁去打,有人事部门。他甚至不需要知道是否应该打仗,只需要知道征求谁的意见就可以了。而这个“谁”,那可是需要皇帝自己来选的。这是皇帝的职责。至于大权独揽,固然是安稳社稷的办法,但这个办法不是唯一的。还有更好的办法仍然可以安定社稷。

这些话因为和我以前夸后主的帖子无关,所以我当然可以说。对吧?

2007-1-30 17:58 钩衡驾马
曹睿也不算什么明主,从他开始,魏国大权旁落,且为人奢侈:sleep:

2007-1-30 20:2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30 17:43 发表

击败曹植夺得继承权,这也能算政治能力?哪个继承人不是击败了对手获得皇位(王位)的?
坚持大权独揽?
除了傀儡与忘国之君,皇帝有几个不能坚持大权独揽的?
设立中书省,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魏国统 ... [/quote]

曹丕最大的才能就是提拔了司马懿:titter:
为三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2007-1-31 01:12 颖颖
大致的看了一下《蜀志》,感觉在费伟(敲不出来)死前,刘禅并无大过。

2007-1-31 01:20 东祖长离
既然都把刘禅说了那么多了,多少应注意到曾为季汉臣子的陈寿下的评价吧:


[color=Red]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color]

2007-1-31 07:28 zmgo
陈寿的评价全文是这样的: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而对于曹丕的评价: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以旷达之度,迈志存之道,克广德之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曹丕、曹睿当然不是什么超级名君,但起码是守成之主,刘X连守成之主都没有做到。刘X不是没有机会,诸葛亮寿命并不长,但事实是亮死后蜀国的国家体制开始疲敝,每况愈下。相比较之下曹丕、曹睿的魏国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小有进步。

2007-1-31 10:03 tiger1970
在古代历史上,谁见到蜀地一隅可抗拒一统的中原呢?
历来割据对抗中原者,除蜀汉外,还有公孙述、成汉、前蜀、后蜀、宋末诸将、明玉珍、张献忠、明昭宗(永历皇帝)。
有几个成功的?
仅仅一个汉高祖而已。汉高祖雄才大略,千古无二。而且他毕竟是趁天下新定,突然袭击,各个击破。所以是个特例。

蜀地政权根本无力对抗中原。能把政权维持下来,并逐步进取而获得胜势的,仅仅诸葛武侯一位天才。而凡是要维持此政权者,除政治清明外,必须采取攻势防御,如姜维所为,尚可延续。因为可借地利。但从纯粹军事观点上说,一旦湖广、陕西均被夺取,敌兵可从东北两面进攻,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蜀地割据政权灭亡是正常的,不灭亡是不正常的。
诸葛武侯就硬把这种不正常变成了事实!
武侯去世后,蜀汉又延续了数十年。可见蜀汉执政还算妥当。
如果换魏文、明二帝来的话,也许能做到后主的水平?后主出去看了一次河水,给记下来了。明帝喜欢盖宫殿,恐怕真要做蜀地的君主,可能要引起轩然大波吧。

2007-1-31 10:59 zmgo
tiger1970兄台说的角度大多从国家实力对比来看,脱离了对刘X和魏文、明二帝能力来看的角度。在下实在难以苟同。

蜀汉延续几十年,这究竟是后主的能力还是诸葛建立的一套完备体制的残余影响?

曹参自知能力不如萧何,采取“萧规曹随”,虽然没有在前人基础上有很大成就,但他维持了萧何时期的正确制度。

蜀国明明有诸葛亮这样的治政天才,建立了有效的治政体制。刘X却难以维持这一套制度,诸葛亮提拔的最后一个接班人费纬死后,政局开始明显地走下坡路。刘X的惑于阉竖、用人失宜应该要负主要责任。刘X的治理我认为是失败的。

2007-1-31 11:19 figozhu
[quote]原帖由 [i]fantasydog[/i] 于 2007-1-30 10:01 发表
反正貌似小刘不喜欢诸葛,不然他也不会仅仅是个乡侯了 [/quote]

难道阁下想,后主给诸葛封个公,再进到王,最后篡了汉,才满足。
侯已经是汉代异姓的最大封爵了吧。

[[i] 本帖最后由 figozhu 于 2007-1-31 11:21 编辑 [/i]]

2007-1-31 12:14 tiger1970
呵呵,提到后主的,我就不辩解了。因为这个观点和多数人不一致。
反正我喜欢这个人,这就够了。我不会说服别人去喜欢他,也希望别人不要试图说服我不喜欢他。我如果生在当时,很愿意在刘备手下做事,也愿意侍奉他的儿子。我始终认为:先主是英主,后主是明主。这个观点,别人不同意也请不要反驳,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意见,我没有想说服任何人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只是“默默地”喜欢先主和后主。我想,我自己喜欢一个人,不至于妨碍大家的正常生活。

2007-1-31 14:43 Liongareth
[quote]原帖由 [i]Alexis[/i] 于 2007-1-30 13:54 发表
不管后主是真傻还是假傻,做一个亡国之君,总是一件窝囊的事。如果是一个有血性的好汉,宁可选择像北地王一样自杀殉国,或者选择像姜維一样暂且投降,以图东山再起。可是后主这两条路都没有选择,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一个亡国之君,选择窝囊地活着。就算他是故意装傻以求保命,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我看 ft1114619 有句话说得好“后主即使不傻,也是个昏君”。如果后主是真傻,后人因为他傻骂了他千年;如果后主不傻,是故意装傻以求活命,也会被后人骂上千年,骂他贪生怕死没骨气。总之不管后主是真傻还是装傻,他都会落个千载骂名,始终都是个昏君。[/quote]

难道你认为面子比生命还重要?对一个生物来说,世间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呢?“故意装傻以求活命”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人被指责的理由,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人最大的权利就是生存权,骨气和生存相比就如同狗屁!千载骂名?恐怕骂人者才是反自然的无知者。真如你所说,华夏民族早该在蒙古灭宋时集体自杀灭族了。生命无价呀!
“此间乐,不思蜀”非智者不能言此。何况这是显然的违心之言,难道真有人会觉得做一个笼中“鸟”比当皇帝还爽?后主真傻就会说“还是做皇帝好,还是让我回去继续做皇帝吧。:lol:”

2007-1-31 14:58 Liongareth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7-1-31 10:59 发表
tiger1970兄台说的角度大多从国家实力对比来看,脱离了对刘X和魏文、明二帝能力来看的角度。在下实在难以苟同。

蜀汉延续几十年,这究竟是后主的能力还是诸葛建立的一套完备体制的残余影响?

曹参自知能力 ... [/quote]

齐桓公有易牙、竖貂,仍为春秋首霸;唐明皇有高力士,仍有开元盛世。虽结局不好,但也算是明主,何以独不见容于后主邪。后主虽宠黄皓,但政令不失清明,虽结局不善,但主责不在后主,比之齐桓公、唐明皇之结局犹善。

2007-1-31 14:5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7-1-31 10:59 发表
tiger1970兄台说的角度大多从国家实力对比来看,脱离了对刘X和魏文、明二帝能力来看的角度。在下实在难以苟同。

蜀汉延续几十年,这究竟是后主的能力还是诸葛建立的一套完备体制的残余影响?

曹参自知能力 ... [/quote]

从建兴元年即位到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足足维持了三十年,这还不够???
有多少皇帝能三十年不变质??
要知道魏文帝、明两帝加起来在位不过二十年不到。

2007-1-31 15:3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7-1-31 07:28 发表
陈寿的评价全文是这样的: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 ... [/quote]

曹丕的评价:
[b]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color=Red]若[size=5][/size]加之以旷达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color],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b]
这里用[b]若加之以[/b]来说,恰恰是说曹丕缺乏[b]旷达之度,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b],跟古之贤王相去甚远。而被称赞的[b]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b]却跟皇帝的能力没多大关系的。

说起来还不如他儿子的评价呢。
[b]评曰:明帝[color=Red]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color]。于时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b]
曹叡[b]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b],已经算是不错的评价了。后边批评的也只是营修宫观而已。

两者优劣自明。

2007-1-31 15:46 sukerwl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1-31 15:37 发表


曹丕的评价: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以旷达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这里用若加之以来说,恰恰是说曹丕缺乏旷达之度,公 ... [/quote]因为曹丕没当几年皇帝当然没什么业绩

2007-1-31 15:51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sukerwl[/i] 于 2007-1-31 15:46 发表
因为曹丕没当几年皇帝当然没什么业绩 [/quote]
文帝业绩很强的,不过主要是内斗,打击他的两个弟弟,那是不遗余力,成效卓著;对外就完了,孙权一壶迷魂汤,结果放弃了击败东吴的最佳机会,之后又为了给东吴庆祝一下,去讨伐东吴,结果大败而归。

2007-1-31 16:01 sukerwl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31 15:51 发表

文帝业绩很强的,不过主要是内斗,打击他的两个弟弟,那是不遗余力,成效卓著;对外就完了,孙权一壶迷魂汤,结果放弃了击败东吴的最佳机会,之后又为了给东吴庆祝一下,去讨伐东吴,结果大败而归。 [/quote]曹睿大败而归的次数更多 两者比较高下立判

2007-1-31 16:04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sukerwl[/i] 于 2007-1-31 16:01 发表
曹睿大败而归的次数更多 两者比较高下立判 [/quote]
举几个例子。

2007-1-31 16:07 sukerwl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1-31 16:04 发表

举几个例子。 [/quote]曹丕的举几个例子

2007-1-31 16:29 shinbade
曹丕在某些方面确实是不如他的儿子。至少在军事方面,明帝比文帝有优势。明帝执政时,同时面对吴蜀的两面进攻,从容不迫,料敌制胜,比文帝的功绩要大。

但是,至于有人意淫出刘什么与曹丕“差不多”的,这类说法,不值得讨论。

一个人要是没了廉耻,或完全崩入意淫之中,也就不必和他讨论什么问题了。

2007-1-31 16:39 sukerwl
[quote]原帖由 [i]shinbade[/i] 于 2007-1-31 16:29 发表
曹丕在某些方面确实是不如他的儿子。至少在军事方面,明帝比文帝有优势。明帝执政时,同时面对吴蜀的两面进攻,从容不迫,料敌制胜,比文帝的功绩要大。

但是,至于有人意淫出刘什么与曹丕“差不多”的,这类 ... [/quote]曹丕在孙刘根本不敢伐魏 当然显得明帝有优势了

2007-1-31 16:39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sukerwl[/i] 于 2007-1-31 16:07 发表
曹丕的举几个例子 [/quote]
帝闻之,敕诸军促渡。军未时进,吴救船遂至,收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追之,不利,将军尹卢战死。

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惟陛下察之。”帝即诏尚等促出,吴人两头并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仅而获济。吴将潘璋已作荻筏,欲以烧浮桥,会尚退而止。后旬日,江水大涨,帝谓董昭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会天大疫,帝悉召诸军还。

帝不纳,军竟无功。

八月,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尚书蒋济表言水道难通,帝不从。冬,十月,如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有渡江之志。吴人严兵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归。孙韶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于径路夜要帝,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