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1 17:02
太平大夫
朝代兴衰与都城选址
西周 秦 西汉 唐都城均在函谷关以西,国运昌盛.东周 东汉 北宋都城在洛阳附近,则国势衰微.不知国运与都城选址到底有何关联?
2006-10-11 18:00
悼红狐
风水堪舆贴,潜力贴,高人指点
PS:其实最有骨气的还是明朝,天子守国门。:loveliness:
2006-10-11 19:17
伶州鸠
西周封邦建国,谈不上什么昌盛,只是中央对地方诸侯控制力强些而已。
秦二世而亡,有何国运可言?
汉唐时气候温暖,关中平原为最重要的农业基地,晚唐之后关中平原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加之气候变冷,江南开始成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自然都城为保证粮食供应随之迁移。
须知都城不只是行政机构而已,那是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张吃饭的嘴,武后时都已经因为关中粮食不足,常率朝廷东迁就食于洛阳,隋、元两朝大修运河,也主要是为了向首都输送粮食。
2006-10-12 00:12
asky
太牵强了。
真的说没有国运,还是南京没有,在这里定都的王朝,清一色短命(包括明)。
2006-10-13 17:17
tiger1970
南京?东晋还可以吧.
2006-10-13 22:51
温柔的一刀
东晋也叫可以?
2006-10-16 11:39
fahren
金陵三百年王气啊.......全让侯瘸子给灭了。
东晋有一百多年,不短啦。
长安短命王朝也不少呵。
2006-10-16 11:52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太平大夫[/i] 于 2006-10-11 17:02 发表
西周 秦 西汉 唐都城均在函谷关以西,国运昌盛.东周 东汉 北宋都城在洛阳附近,则国势衰微.不知国运与都城选址到底有何关联? [/quote]
北宋都城在汴梁,在洛阳就好了。都城东迁是经济区东移的结果。
2006-10-16 14:42
fredghl
定都主要考虑
国防安全
对全国的控制
经济发达程度
2006-10-16 15:27
中庸
[quote]原帖由 [i]悼红狐[/i] 于 2006-10-11 18:00 发表
风水堪舆贴,潜力贴,高人指点
PS:其实最有骨气的还是明朝,天子守国门。:loveliness: [/quote]
朱棣真可算一代雄主!不管他个人品质怎么样,但他对中国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如果不是他的话,中国的首都还不知道是那里呢?
2006-10-16 16:12
fredghl
天子守国门可不可取啊
明朝为此被蒙古拖垮的
其实在明朝那时候立都南京的话,可能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幸事
2006-10-17 00:53
伶州鸠
明朝是被自己蹩脚的财税制度拖垮的……
2006-10-17 01:01
首席屠宰官
[quote]原帖由 [i]fredghl[/i] 于 2006-10-16 16:12 发表
天子守国门可不可取啊
明朝为此被蒙古拖垮的
其实在明朝那时候立都南京的话,可能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幸事 [/quote]
明亡于流民
清在关外的侵扰并未对明造成根本上的破坏
2006-10-17 09:58
大树将军
[quote]原帖由 [i]asky[/i] 于 2006-10-12 00:12 发表
太牵强了。
真的说没有国运,还是南京没有,在这里定都的王朝,清一色短命(包括明)。 [/quote]
如果没有国运就不会成为首都了.南京的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
2006-10-17 14:32
fredghl
国都的位置对国运是绝对有影响的,
影响最大的当数宋、明
2006-10-17 15:58
伟君子
天子守边确实不好,
北京还是有险可守的,开封就没有了.
2006-10-17 16:37
碧落赋
如果元不定都北京,明还会选择北京么?
2006-10-17 17:27
fredghl
明定都北京是因为北平是燕王的龙兴之地
跟元可没什么关系
2006-10-17 17:33
fredghl
北宋定都洛阳的话,说不定国势可稍有振作,而且在西北也可有所作为
2006-10-17 17:34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fredghl[/i] 于 2006-10-17 17:27 发表
明定都北京是因为北平是燕王的龙兴之地
跟元可没什么关系 [/quote]
当然,成祖的分封之地在北京
但是元都北京,肯定也是一个参考因素
2006-10-17 18:06
中庸
[quote]原帖由 [i]碧落赋[/i] 于 2006-10-17 17:34 发表
当然,成祖的分封之地在北京
但是元都北京,肯定也是一个参考因素 [/quote]
关系应该不是很大,当时迁都北京是为了更好的防御蒙古人的入侵,而且朱棣这个人太喜欢打仗了,经常的御驾亲征!
2006-10-17 18:49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中庸[/i] 于 2006-10-17 18:06 发表
关系应该不是很大,当时迁都北京是为了更好的防御蒙古人的入侵,而且朱棣这个人太喜欢打仗了,经常的御驾亲征! [/quote]
想到明朝皇帝“喜欢御驾亲征”,又与北京这个都城有关
大家似乎更应该想到另外一人。。。。。。。。。。。。。。
2006-10-18 00:33
天宫公主
我也觉得明朝定都北京有点找死。比如说,土木古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就差点灭亡。后来清朝定都北京也是,动不动就被人打下首都。当然清朝有民族原因,但如果当时的首都是西安,那么我觉得很多时候会主动的多。
2006-10-18 08:32
伟君子
宋先开封是因为漕运的原因吧,粮食从江南运到洛阳太远了,从此之后,东西二京雄风不在呀,反倒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原因,北京的地位崛起。
2006-10-18 10:03
江城子
北宋定都开封,原是沿袭旧朝京城,却为它后来的积弱埋下了隐患。开封之地四周平坦,属于典型的易攻难守的地形。为了都城防卫,有宋一朝都一直采用囤积重兵于都城的方法,结果影响了外围的防御实力。历史也证明,开封曾多次被北方游牧民族直接强行突破--这还是在南方朝廷的军事实力没有被摧毁的情况下实现的。
历史上,选都城是一门极大的学问。不仅要考虑战略防御的问题,还要考虑经济,历史以及人文等问题。宋太祖曾多次考虑迁都,不仅是因为开封防御太差的问题,还因为太宗赵光义在开封势力太大。可惜后来这个方案没有实施,否则宋朝命运未必如此。
至于南京,由于南方王朝的天然弱势,必然注定王朝的短命,也就给南京安排了所谓“风水不好”的名声。
2006-10-18 10:11
tiger1970
定都北京也是历史原因。
明成祖并非定都北京而是行在北京。我觉得这应该和北边的压迫有关,同时也可能和帝位的继承有关。明内乱,北边蒙古自然有机可乘。否则不会引发永乐的北伐。永乐太子在北京,又有兄弟争位的危险,以永乐之明,不会不了解。所以赶回北京压着,比较保险。另外,南方不是永乐的根据地。就像袁世凯一样,回到自己的老家保险。
以后,国家逐渐安定,北京成为事实的首都,这才定都北京,北京获得了和南京同样的地位。北京也有漕运。在经济上还是不成问题的。
以后的皇帝定都北京,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表示中国本部统一倾向的加剧,中国本部在明朝才真正统一成一个不可能分割的实体。本部地域倾向的弱化,带来了统治的简便。统治重心逐渐移向对外民族的控制。因此,带来了天子守边的策略。
清朝又是另一种情况。
是因为北京正在中原、满洲、蒙古的交汇点上,而这三地是清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没有比北京更好的了。
其实对于明清来说,北京意味着对东北、蒙古地区的控制。南京固然是花花世界,但是对上述地区控制太远。长安在西边,是对东边防守的态势。关中经济天下第一,可以用此选择,但以后气候变化,关中穷了,所以长安就失去其地位。洛阳、开封相对无险可守(并非一点险阻也没有),任何地区的叛乱,均会对洛阳、开封带来威胁。武昌经济不太发达,同时也有南京的缺陷。广州、昆明、福州、沈阳均是地域性中心,不说也罢。
2006-10-18 11:40
fredghl
北京的兴起可为是托叻我国两个异族朝代的福叻
国朝定鼎与此,也正是因为东北是国朝的龙兴之地啊
2006-10-18 11:43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6-10-18 10:11 发表
洛阳、开封相对无险可守(并非一点险阻也没有), ... [/quote]
洛阳周围的地形,军事意义,比开封还是强许多了.........
2006-10-18 12:04
fredghl
洛阳地形比开封好多了
再说,离开封也不远啊,漕运应该不是问题
我就搞不懂,老赵为啥不搬呢
2006-10-18 12:38
盗帅夜留香
回复 #35 whws 的帖子
很有见地啊
不过看了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
对朱棣还是很有好感的。
明定都北京绝对没错
2006-10-18 15:33
tiger1970
“我就搞不懂,老赵为啥不搬呢”
搬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宋在五代之后,经营残破,特别艰苦。开封多年经营,已成规模,重修洛阳,谈何容易。洛阳开封相差不远,宋朝采取禁军厢军制度,集天下重兵于首都,足以捍卫。而且漕运容易。可见定都洛阳和开封实在差不多。
宋艺祖曾想定都长安,未果。其实以后的发展证明:长安离西夏太近,并不好。
2006-10-18 18:58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06-10-18 15:33 发表
宋艺祖曾想定都长安,未果。其实以后的发展证明:长安离西夏太近,并不好。quote]
幸好没搬
宋朝时,长安的经济是什么发展水平啊!
2006-10-18 19:06
张建昭
宋朝时洛阳也无法享受到漕运之便。
宋初不迁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赵光义做开封尹,在当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成了气候,太祖想迁都,他自然竭力反对。
宋太祖是勤俭的皇帝,对经济条件考虑得少了些;又是个军人皇帝,对军事考虑多了些,所以有逐步迁都到长安的计划。当时还没有西夏呢,党项人还没成大气候,要不是赵光义处理民族问题时急于求成,历史上有没有西夏还两说。
2006-10-18 19:11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6-10-18 19:06 发表
宋朝时洛阳也无法享受到漕运之便。
宋初不迁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赵光义做开封尹,在当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成了气候,太祖想迁都,他自然竭力反对。
宋太祖是勤俭的皇帝,对经济条件考虑得少了些;又是 ... [/quote]
昭昭,问你一下哈,襄阳在两宋时期,算得上是全国第几大城市?
2006-10-18 19:28
张建昭
襄阳在北宋时期算不上很大的城市,“崇宁户八万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万二千六百五”,按人口只能算中等城市。不过地位仍然较高,是京西南路首府和山南东道节度使驻地。
到南宋就更差了,被金人夺取还是岳飞收复的,不过军事上是重镇没的说。
2006-10-18 19:32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6-10-18 19:28 发表
襄阳在北宋时期算不上很大的城市,“崇宁户八万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万二千六百五”,按人口只能算中等城市。不过地位仍然较高,是京西南路首府和山南东道节度使驻地。
到南宋就更差了,被金人夺取还是岳飞收复 ... [/quote]
20万人口?除开曾经建过都的城市,已经很大了的说。。。。。
国际城市划分标准,20万人口在今天是中等城市。。。。何况是1000年前。。。。。
2006-10-18 19:42
张建昭
20万是整个州府的人口,城乡都有,我再给你看一组不怎么nb的城市你就知道它不算大了。
密州,崇宁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六十七,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四十。
济南府,崇宁户一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一,口二十一万四千六十七。
莱州,崇宁户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万八千九百八。
东平府,崇宁户一十三万三百五,口三十九万六千六十三。
邓州,崇宁户一十一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九万七千五百五十。
……
2006-10-18 19:44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6-10-18 19:42 发表
20万是整个州府的人口,城乡都有,我再给你看一组不怎么nb的城市你就知道它不算大了。
密州,崇宁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六十七,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四十。
济南府,崇宁户一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一,口二十一万四 ... [/quote]
汗滴滴..........
那宋朝除了开封和杭州,城市规模排前几名的城市还有哪些
2006-10-18 20:09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碧落赋[/i] 于 2006-10-18 19:44 发表
汗滴滴..........
那宋朝除了开封和杭州,城市规模排前几名的城市还有哪些 [/quote]
这个不好说,只看人口是不准确的,因为地理志里的人口是将整个该州府辖区的人口都算上;只按政治地位看也不甚准确,很多地区级首府都是历史沿袭的结果;按级别看,辅雄望紧上中下(州府级别名称)也不能反映实际规模;军事级别(节度、防御、团练、军事)就更不准了。
开封府史载崇宁时四十四万多人口,可有人说当时开封人口实际已经上百万了,很多东西都有待考证。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北宋的东西两京开封、洛阳的规模为最,南宋临安为最。
说了半天等于没说:q(+
PS:跑题帖节度使看着不爽可以分割一下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0-18 20:11 编辑 [/i]]
2006-10-19 13:11
碧落赋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06-10-18 20:09 发表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北宋的东西两京开封、洛阳的规模为最,南宋临安为最。
说了半天等于没说[/quote]
:angry:
北京大名府规模多大,地位多高?
对这个城市比较感兴趣~~~貌似大名如今只是河北一个很平凡的县城了
宋朝时的南京应天府又有多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