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8 15:22
再世孟德
诸葛亮有无称王可能
一天坐车听着评书 ,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正讲到诸葛亮,说有人劝诸葛亮称王,诸葛死也不干,然后袁老这个夸啊 说诸多么伟大,比曹操人品好,曹操都称王了他都没有,这是正史区
我们不理评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诸葛亮有无称王可能
从内心来讲,我们看到的只是史书,对于诸葛亮的内心世界不能完全透视,诸葛亮想不想称王只有他自己知道,从人性上来讲应该是想的。亮曾自比管仲 乐毅。可见亮是想建立一番功业的,
再看亮对蜀汉政权抓得那个紧。也几乎有了王的权了,可我们再看看亮的为人。死后只有那点产业
和那篇《出师表》又不像有那个心
再来看看可能性 就算亮有心 可能吗?从权力的的角度来看,亮的确有很大权,但刘备老臣势力依然强大 亮的势力并没有曹操的稳 意识形态也不易统一 曹操的大将都是曹操的人 在他们心中 曹操是实际的老大 而蜀国的意识形态还是效忠刘禅的 亮此举会召来反对
从名位上来说 王的名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 必须有大的功业才能当异姓王 正史上亮的功业恐怕比不上曹操吧 从功业上来讲亮是不够格的
舆论上来讲 刘备的遗命给了诸很大的舆论压力 一旦称王 就该说他要代汉了
2006-9-28 15:34
ticktock
有经天济世之才的未必是王
2006-9-28 15:38
孤狼在途
楼主,你的两个帖子,俺删一个,转一个,可否?
既然“我们不理评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诸葛亮有无称王可能”,俺护送你去三国史话。
2006-9-28 15:43
东祖长离
楼主你在这里发三个内容相同的帖算什么意思?
多余帖删除,警告一次。
2006-9-28 16:06
暂时发言马甲
王是划出地区独立于中央之外完全由自己管理,并且爵位和国号及封地还能世袭,这可不仅仅是名誉称号而已。
而诸葛亮在刘备落魄于荆州时提出三分天下的见解,又一直督办着后勤还充当了后军支援的角色,在刘备挂时临危受命辅幼主匡社稷,三年使国家政治清平,士官用命,又平南兼征蛮,“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而且许多政策细节也是诸葛亮一手操办使国无后忧,论诸葛亮对刘备一势的贡献,和曹操对汉皇朝的帮助相比,不见得寒酸到哪去。
刘家的原随班子除了魏延还拥有一点实力在手,几乎都掌握在诸葛亮及其幕僚手里,称王阻力并不大。如果诸葛亮真有这课称王的心,那么他的任人标准也不会是那个样子了(先以贤后取才)。
[[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9-28 16:07 编辑 [/i]]
2006-9-28 16:08
流星一剑
回复 #5 东祖长离 的帖子
光说人性的话
中国历史上还会出荆轲 岳飞 这样的人????
2006-9-28 18:27
再世孟德
回复 #5 东祖长离 的帖子
对不起 发错了 我正发呢 突然死机了 只好又发一个 我不知道可以删的 原来可以删自己的贴啊 我还以为只有版主可以删呢
2006-9-28 18:41
再世孟德
回复 #6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哈哈 看来阁下是挺亮派啊 我说的名誉是对诸和曹这样的人 他们大权在握 根本不需要什么封地 诸葛亮的确有本事 但和曹操比就差点了 从地盘上就可以看出来 正是由于曹操打下真么大的基业 才使亮几次北伐不能成功 其称王阻力还是很大的 朝中大臣不都是亮的心腹 你说魏延 他的军事才能不差 真打起来未必亮赢 但总的来说还是意识形态的阻力 亮称王 名不正 力不及
2006-9-28 21:38
KYOKO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心保汉室
怎么可能自己称王:angry:
2006-9-28 22:55
再世孟德
回复 #10 KYOKO 的帖子
唉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 几千年前亮的想法我们又怎知道呢
2006-9-28 23:52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再世孟德[/i] 于 2006-9-28 18:41 发表
哈哈 看来阁下是挺亮派啊 我说的名誉是对诸和曹这样的人 他们大权在握 根本不需要什么封地 诸葛亮的确有本事 但和曹操比就差点了 从地盘上就可以看出来 正是由于曹操打下真么大的基业 才使亮几次北伐不能成功 其称 ... [/quote]
曹孟德称王也不是他征讨之功建立之时,而是在其晚年要给他后代铺路时干的。当时曹孟德惨败赤壁,屡伐孙刘不成,拥汉势力越来越勇的时候他毅然称王的。
诸葛亮要称王根本不需要通过北伐来称王,在平南后他就有本事称王了。至于诸葛亮的想法很容易知道,从他所任用的人才都是报什么信念的就知道诸葛亮的政治信仰是什么了。这方面很明显了,根本就不能用几千年前的人想法怎么样无法判断可以说的,曹操任人唯才,这跟他要走的道早有关系,如果曹操任用的都是一些以德行为先的部下,谁还肯支持他称公称王。
诸葛亮所任用倚重的人都是以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用人策略根本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阻力。
2006-9-29 00:36
慕容燕然
不妨实际考虑一下诸葛亮称王封地怎么划分。蜀汉能拿出来封王的无非是三个地方,巴、蜀和汉中。汉中王是刘备生前的封号,不可能再授予别人;蜀国是中央所在地不能授予他人;因此只剩下一个巴国。但是巴国的领土占去整个蜀汉的三分之一,试问哪个王朝能允许一个可以自治的诸侯国占去这么大一片土地。所以封王在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因为蜀汉地方太小不足以在中央之外再封出一个诸侯王国。
至于曹操,曹操和汉献帝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曹操称王和刘秀称帝是一个道理,既然被自己身后的政治集团推到了这一步就没有再回头的道理。
2006-9-29 14:12
再世孟德
回复 #12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不同意阁下的观点 曹操的称王在曹操平定汉中后 此时曹操又立一大功 正有了称王的时机 不是阁下说得时候
诸葛亮的平南虽说有功 但要称王还不够 况且亮的势力并没有那么大
哈哈 我们看的不过是史书 本来写得就很略 那能知道亮的想法呢 还是那句话 真正的想法只有亮知道
就像曹操想不想当皇帝一样 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 没有可能知道那时的社会意识 所做的只有凭借史书来
猜想古人的想法 做到的只有接近 没有完全
2006-9-29 15:22
fredghl
诸葛应该是有称王的实力的
特别是在除掉李严之后,朝中基本没有可以制衡他的势力的
不过诸葛是个心存汉室的人,绝对不会有这心的
异姓封王,就是不臣的代名词
2006-9-29 15:33
fredghl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9-29 00:36 发表
不妨实际考虑一下诸葛亮称王封地怎么划分。蜀汉能拿出来封王的无非是三个地方,巴、蜀和汉中。汉中王是刘备生前的封号,不可能再授予别人;蜀国是中央所在地不能授予他人;因此只剩下一个巴国。但是巴国的领土占去 ... [/quote]
封地不是问题的
看看刘家封的王,什么梁王,鲁王,北地王,哪个封地在境内啊
那时候兴遥封的
2006-9-29 21:09
萧云飞
:lol:楼上说的是那些没有实权的王爷.以诸葛亮的权力,能当一个虚名王爷?
2006-9-29 21:30
KYOKO
[quote]原帖由 [i]fredghl[/i] 于 2006-9-29 15:22 发表
诸葛应该是有称王的实力的
特别是在除掉李严之后,朝中基本没有可以制衡他的势力的
不过诸葛是个心存汉室的人,绝对不会有这心的
异姓封王,就是不臣的代名词 [/quote]
今天竟然有人这么说诸哥
叫他在九泉下如何瞑目:q))+:q))+
2006-9-29 21:49
萧云飞
原来如此,这话都出来了
异性封王就是不臣的代名词.
由此可推出刘邦封的那几个异性王确实该死.
2006-9-29 21:58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9-29 21:49 发表
原来如此,这话都出来了
异性封王就是不臣的代名词.
由此可推出刘邦封的那几个异性王确实该死. [/quote]
史记啊史记,萧兄还没去看啊
2006-9-29 22:11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9-29 00:36 发表
不妨实际考虑一下诸葛亮称王封地怎么划分。蜀汉能拿出来封王的无非是三个地方,巴、蜀和汉中。汉中王是刘备生前的封号,不可能再授予别人;蜀国是中央所在地不能授予他人;因此只剩下一个巴国。但是巴国的领土占去 ... [/quote]
比如广汉王
2006-9-29 22:45
再世孟德
回复 #21 东山小草 的帖子
其实遥领不错 刘备不就一直遥领豫州牧麻
2006-9-29 22:56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再世孟德[/i] 于 2006-9-29 22:45 发表
其实遥领不错 刘备不就一直遥领豫州牧麻 [/quote]
刘备何时遥领豫州牧了?
2006-9-29 22:57
hadeswwy
刘备不一直都是豫州牧吗.
2006-9-29 23:11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hadeswwy[/i] 于 2006-9-29 22:57 发表
刘备不一直都是豫州牧吗. [/quote]
刘备被任命为豫州牧时可不是遥领的
2006-9-30 01:04
慕容燕然
皇子皇孙是同姓王,同姓王有同姓王的制度。如果封诸葛亮为王,诸葛亮是异姓王,异性王从汉朝追溯上去只有汉初的先例,因此假设诸葛亮封王也以汉初异性王作参考(同时期的曹操封王同样是以汉初异性王作参考),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2006-9-30 03:07
凌云茶
OK,诸葛亮如果称异性王,一是有不臣之心,二是要当实权王就得割蜀汉不多的国土。都是不好的,他也没有干。
如果他象孟德,只怕只恨不能尽割蜀汉国土归自己控制了。
2006-9-30 08:51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凌云茶[/i] 于 2006-9-30 03:07 发表
OK,诸葛亮如果称异性王,一是有不臣之心,二是要当实权王就得割蜀汉不多的国土。都是不好的,他也没有干。
如果他象孟德,只怕只恨不能尽割蜀汉国土归自己控制了。 [/quote]
曹操的封地有多大?说这些话真好笑
2006-9-30 10:13
tiger1970
人固然喜欢为自己着想,可是也有人放弃为自己着想而去做一件事情。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父母和兄姊。我想请问一下,作为父母,您是否爱自己的孩子胜过自己?作为兄姊,您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弟妹?如果您连这个都不承认,我只能说您冷血。
我做过父亲。我知道,当自己的孩子生病时,就是大夫要我的命我都会给他,只要能救活孩子;我也做过哥哥,我知道,当自己的小兄弟馋嘴时,我会不吃饭省下钱给他买爱吃的东西,会饿着肚子背他上学而最后晕倒,只是因为他撒娇。除此以外,我还做过这样的事情:自己掏钱为公司买东西,只是为了帮助公司尽快完成任务,而事先就知道这些钱按照财务规定不能报销;我还会因为工作,主动连续几天加班,只是为了公司竞标获胜,而我事先就知道公司即使获胜,我也不会有任何提拔或者奖金。
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我的心里有很多卑鄙的东西,这个我十分明白。我也作了一些自私、懒惰、怯懦、卑鄙、无耻的事情。但是,我对我爱的人,或者是我对我的责任来说,我不会计较任何太大的得失----当然,生命还是要珍惜的。
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也是如此。我同一办公室的三位:一位两口子每年要拿出两、三万元钱来资助失学儿童,原因仅仅是他爱自己的儿子,因此不能听别的孩子遭罪的事情,为此,他们到现在还是吃最简单的东西,穿公司发的制服;另一位仅仅因为公司在这个岗位上需要他,他就从外地过来,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扔在外地,而他自己就知道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岗位,历史上就没有从这个岗位提拔的可能,而工资也下降不少。第三位是个姑娘,一个人伺候她得绝症的父亲,周到的了不得,但没有丝毫怨言,而不让她的兄弟和姐姐担负伺候的任务,只是因为她心疼弟弟和姐姐,怕他们累着。她的丈夫则完全支持妻子(我和她丈夫是好朋友,无话不谈)。
武侯应该是比我们高尚的。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而武侯则是比我们强万倍的君子。我相信,我们有的心理,武侯应该也有。我们没有的好品质,武侯应该还有。
人,都有心理上最疼爱、最脆弱的东西。我想,武侯有的是恢复汉室的信念、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的感恩、转战千里的情谊、同舟共济的感情、对后主像儿子一样的爱怜、对蜀汉存在的自豪感、对外力不屈服的意志等等。这些决定了他只能选择一条道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是称王,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
我理解武侯。我也相信,那些用最大恶意去设想武侯的人,可能是还没有完全了解社会而已。社会是黑暗的,也是光明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光明的。这是我至今40年的社会经验。也许今后会有改变,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一直是这样想的。
2006-9-30 10:13
吕布貂蝉
刘邦不是说了 非l刘姓封王 天下共讨之么~~:()
[[i] 本帖最后由 吕布貂蝉 于 2006-9-30 19:19 编辑 [/i]]
2006-9-30 10:18
慕容玄恭
笑.蜀汉王朝本就是诸葛亮等英雄辅佐刘备开创的全新王朝,所谓"恢复汉室"是个进取天下的口号.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群臣是折服于刘备的气度恩义仁爱而辅助他.不是因为他姓刘.
否则也不会只祭昭烈一帝了.
流氓刘老三杀白马那套把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能看得上么.敢在和政敌的书信里自豪地说"“虽十锡可受,况于九邪!”的人,会把"非刘不王"那套陈腐把戏当真么?
综上,只有"想不想""要不要""适不适合"的问题.没有"能不能"的问题.
如能一统天下,诸葛亮就能取得和周公一样的圣人地位,圣人之行皆为后世之法.他想怎样就能怎样.
2006-9-30 12:15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9-30 08:51 发表
曹操的封地有多大?说这些话真好笑 [/quote]
没多大,重点是他那魏王世子却居相国之位而已.汉初哪一王有此例?:qgod+
称王还算不上曹操有异心的话, 那么称王后他安排何人控制朝庭,赋予他儿子有什么权力就知道他有无不臣之心了. (注: 曹公功盖汉末社稷众人皆知,其居高位就算了, 其子其亲有何功可为相为将,把持朝庭大权? )
[[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9-30 12:20 编辑 [/i]]
2006-9-30 13:42
再世孟德
回复 #29 tiger1970 的帖子
阁下的品质实在是高尚 小弟十分佩服 要是我周围有像阁下那样的人就好了
2006-9-30 14:00
tiger1970
奇怪,我的周围全是比我好的人,比我好的人不难找啊?
也许您对周围人的要求严格了一些吧。
2006-9-30 16:22
瀛洲海客
近读苏小妹故事,对小妹此语颇为感慨:
“佛曰,相者心之相也,目所现则心所有。兄之目现牛粪,则心中皆牛粪;佛印之目现佛,则心中有佛也。”
2006-9-30 16:25
sos2290
楼主直接说诸葛亮是野心家不就得了,费那事干嘛啊,哈哈
2006-9-30 19:10
再世孟德
回复 #36 sos2290 的帖子
我不是那意思啊 我只说亮的真正想法我们不知道
2006-9-30 19:19
sos2290
那位瀛洲海客老兄说得才叫经典,哈哈哈
2006-9-30 19:38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慕容玄恭[/i] 于 2006-9-30 10:18 发表
笑.蜀汉王朝本就是诸葛亮等英雄辅佐刘备开创的全新王朝,所谓"恢复汉室"是个进取天下的口号.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群臣是折服于刘备的气度恩义仁爱而辅助他.不是因为他姓刘.
否则也不会只祭昭烈一帝了.
... [/quote]
未知只祭昭烈一帝出于何处:qoo+
2006-9-30 19:54
foya
自比管仲 乐毅. 既然是管仲 乐毅,那就没什么称不称王了......实际上他也的确是在做管仲乐毅做的事情...王佐和王道, 两回事吧.
如果他想称王, 他的所作所为不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想称王的人不会在胜算不大的时候带兵亲征去搏命的. 更不会为了这个不大的胜算把自己累死.....事实证明能活着才能有将来. 想称王的人都是保命的. 所以司马懿想做,做得到的事情, 诸葛亮做不到. 同样诸葛亮做得到的事情, 司马懿也是做不到的. 道不同. 王佐和王道, 两回事吧
[[i] 本帖最后由 foya 于 2006-9-30 19:55 编辑 [/i]]
2006-9-30 20:29
越骑校尉
要是诸葛亮能灭掉魏国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效法曹操的。但外敌未除而先称王的话就会无端端的在国内树敌,“诸哥”可没这么笨。
2006-9-30 22:07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越骑校尉[/i] 于 2006-9-30 20:29 发表
要是诸葛亮能灭掉魏国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效法曹操的。但外敌未除而先称王的话就会无端端的在国内树敌,“诸哥”可没这么笨。 [/quote]
效仿曹操? 曹操可是在只得一州之地时就将兵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宗族手里, 无论如何都不外放. 诸葛亮要真聪明想夺权, 那么蜀国重权就不应该不涉他半个宗族了. 鲜明的意图对比.
2006-9-30 22:21
kyu
[quote]原帖由 [i]慕容玄恭[/i] 于 2006-9-30 10:18 发表
笑.蜀汉王朝本就是诸葛亮等英雄辅佐刘备开创的全新王朝,所谓"恢复汉室"是个进取天下的口号.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群臣是折服于刘备的气度恩义仁爱而辅助他.不是因为他姓刘.
否则也不会只祭昭烈一帝了.
... [/quote]
请问哪本古书里提过十命这个说法?
2006-10-1 09:59
慕容玄恭
三国志 裴松之注载:诸葛亮集有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十命正是诸葛亮的创造,意即比九锡即九命更尊崇的荣耀.说明他效法周公,为后世千百年师的雄心.
[[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玄恭 于 2006-10-1 10:00 编辑 [/i]]
2006-10-1 10:00
公子婴齐
诸葛亮不可能称王,原因除了他的性格和封建士大夫的忠君人格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并不具备这个资格。
亮虽然贵为丞相,军政财一手包揽,可是他并不是不受制约的。在当时蜀汉的文官体系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成都官僚集团和荆州官僚集团,而这些人大部分是昭烈皇帝简拔的,归属诸葛亮只是因为诸葛是昭烈皇帝的顾命大臣,左右臂膀。在所谓白帝托孤时,昭烈皇帝就将李岩留下来制约诸葛。
李岩是成都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蜀汉文官中仅次于诸葛。他在后刘备时代是主管东线的,也就是白帝城防线。这样一个人有权有兵还有他也掌握了蜀汉的一部分经济。无疑是诸葛的一大障碍。虽然后来他被革职,但成都官僚集团的势力和影响还在。比如受骂名的秦宓
在政治上有文官集团的集体防御,军事上诸葛虽总掌军权,但是赵云,张苞,关兴,黄忠等一系列昭烈亲信的不同程度掌权也削弱了诸葛的称王能力。试想以赵云黄忠之忠,之能,之威,张苞关兴之近之亲之烈,他们会坐视江山易主吗?我相信是不会的。
而且诸葛的个人形象也不足以承担这个想法。诸葛虽总掌国政,但他的形象还是昭烈皇帝的丞相,是智囊,是手足,而不是一个领袖,只是领袖的影子。所以出师表中我们可以看见昭烈皇帝不容遮盖的影子。
到了蜀汉末期,成都官僚集团的失势,诸葛系文官的大量掌权,费纬,蒋琬等的任用,军队中老将逝世,亲近如关张的陨落,诸葛系的武将如姜维杨仪张翼等的当家,诸葛才算真正成为蜀汉帝国说一不二的领袖人物。
可是这时的诸葛应该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蜀汉的前程已经不是能不能恢复中原,而是政权还能持续多久。在这点上诸葛也是清晰的。他不会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江山而丧失他一辈子经营的名声,把亡国之君的名声留给儿子。这是诸葛的智与明。
所以诸葛的夺权称王在前期是不可能,在后期是没有必要。
这只是我的猜测,不是诬蔑伟人,仅仅是就事论事。
诸葛是人臣的典范!
2006-10-1 10:11
慕容玄恭
其实说孔明要称帝,称王的人,非但不是高估他的野心,反而是低估了他的雄心.
皇帝看似尊荣,亦不过是一朝显赫,而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却足为万世之表.一言一行皆为后世之法,受万世士民景仰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包括本朝太祖也是毕生追求这样的境界,才会在晚年犯下很多过错,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
孔明毕生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理想,所以会发明"十命"一说,就指代于此.应该说他做得很成功.
一个小国权臣,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长,能让四川百姓怀念了1800年,让中华民族视之为智慧的化身,让历代君臣视为忠义的典范.同时代还有比他更成功的人物么?
司马仲达的子孙得到了天下,自己也获得了一个晋宣帝的谥号,可是百数年之后还有谁当回事呢?
2006-10-1 10:42
凌云茶
[quote]原帖由 [i]公子婴齐[/i] 于 2006-10-1 10:00 发表
诸葛亮不可能称王,原因除了他的性格和封建士大夫的忠君人格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并不具备这个资格。
亮虽然贵为丞相,军政财一手包揽,可是他并不是不受制约的。在当时蜀汉的文官体系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成 ... [/quote]
你说的是演义还是历史啊........................
2006-10-1 11:20
再世孟德
感谢各位的积极回帖 我发的贴还第一次回到4页 55555555555 看到那些回到10多页的贴真是羡慕啊 看来诸葛丞相的威名实在是大啊 其实我总的意见还是亮是称不了王的
2006-10-2 14:44
燕京晓林
要想回帖多,只有一点。找理由批评诸葛亮,那回帖自然多,因为力挺诸葛的人最多。
其实,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在当时要称王有2个条件:
1、政治对手要除掉;
2、要建立真正的战功;
先说第一个,政治对手问题。
诸葛亮的政治对手,在蜀汉时期,无疑是刘备临终安排的李严。两个人在数年里展开了很多明争暗斗。最终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找到理由,搞掉了李严。
大家可不要以为李严是真心劝说诸葛亮称王,那是在试探诸葛亮,或者说在拉诸葛亮下水。
因此,诸葛亮在政治对手问题上,只有在第四次北伐后才算解决。
再说第二个问题,真正的军功问题。
某人赞扬诸葛亮前、中期有多少功劳,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并不突出:
——虽首创隆中对,但是随后战略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该对策并无多大实际作用;
——借荆州为根据地,并没有诸葛亮多少的功劳,而是刘备亲自搞定的;
——拿下益州这个重要根据地,是基于庞统的建议和策划,以及法正的配合;
——拿下汉中,确保蜀地安全,是基于法正的建议和谋划;
因此说,奠定蜀汉疆域的军功,诸葛亮基本没有多少,如果只负责后勤就有资格封王,那世界上不知多少王了。
——平定南方叛乱,并不是什么大军功,不少诸葛亮部下都建议诸葛亮无须亲自出动,大将即可搞定的。
——前四次北伐,除了占领被曹魏早已主动放弃武都、阴平外,无任何收获。
因此,即使诸葛亮要称王,在第四次北伐后军功依然是不够格的。
如果诸葛亮能够在第五次北伐中取得军事胜利,那么回国后,才能使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但是遗憾的是,诸葛亮拼上性命,也没有能够取得第五次北伐的胜利,最后病死战场。
因此,诸葛亮在当时还不具备称王的必要条件。至于其本人是否有此想法,是无法知道的。
[[i] 本帖最后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0-2 14:46 编辑 [/i]]
2006-10-2 15:01
sukerwl
诸葛是主张不称王的一派 李严集团是主张称王的一派 除掉李严只能达成诸葛不称王的目标 楼上本末倒置了
2006-10-2 15:11
happyjerry
诸葛亮的忠贞正史(《三国志》)也予以了肯定
2006-10-2 15:23
hadeswwy
就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丞相来看,其功勋应该不少吧.
2006-10-2 15:38
燕京晓林
50楼大概不清楚李严为何要建议诸葛亮称王吧?
李严是诸葛亮在蜀汉最大的政敌,不会否认吧?看看李严的作为就清楚了。
那么李严为何要建议诸葛亮称王呢?自然是要对诸葛亮不利。那么是否诸葛亮绝对不能称王呢?当然不是,诸葛亮自己认为:“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这里反映出2个意思:
——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也就是讨贼还没有什么战果;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如果胜利了,那连比九锡更高的都可以。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不是我不能称王,而是现在时机不成熟,你现在让我称王,不是想害死我吗?
至于十命可受,你可以自己去体会其中含义。
2006-10-2 15:41
燕京晓林
诸葛亮的忠诚,没有问题,至少在其一生中没有出问题。
但是:
1、对于讨论诸葛亮是否可以称王,我以为当时的条件不成熟;
2、诸葛亮是否能够在以后称王,诸葛亮在自己的信中说,胜利后是可以的(如果不死的话)。
2006-10-2 15:43
燕京晓林
我们做个假设: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死掉了,曹魏政权也分裂了,那么曹操大概也会被定义为汉朝的忠臣了。是为了光复汉室牺牲的。
2006-10-2 15:46
sukerwl
[quote]原帖由 [i]燕京晓林[/i] 于 2006-10-2 15:38 发表
50楼大概不清楚李严为何要建议诸葛亮称王吧?
李严是诸葛亮在蜀汉最大的政敌,不会否认吧?看看李严的作为就清楚了。
那么李严为何要建议诸葛亮称王呢?自然是要对诸葛亮不利。那么是否诸葛亮绝对不能称王呢?当 ... [/quote]所以除掉李严才能把称王的势力除掉
2006-10-2 16:06
燕京晓林
拜托,李严是要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称王,这样李严就可以拉其他人一起反对诸葛亮了。
如果北伐胜利了,诸葛亮自己都认为十命可受了,还用干掉李严来铲除称王势力?
2006-10-2 16:13
sukerwl
[quote]原帖由 [i]燕京晓林[/i] 于 2006-10-2 16:06 发表
拜托,李严是要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称王,这样李严就可以拉其他人一起反对诸葛亮了。
如果北伐胜利了,诸葛亮自己都认为十命可受了,还用干掉李严来铲除称王势力? [/quote]干掉李严时还没北伐成功 必须除掉称王的一派
2006-10-2 16:47
再世孟德
回复 #55 燕京晓林 的帖子
其实后来人都很认可曹操的 直到明清才有了那个奸雄形象 民间的评书 戏曲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那是老百姓了解文化的主要方式 加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给了曹操一个定型 居然都有人写《反三国演义》刘备一统天下 可见人们拥刘反曹之情 这种思想一直传到现在 我看是很难更改了 看来人民的眼光也不是总雪亮的
2006-10-2 17:49
春秋使者
我想应该不会,其实有许多时候诸葛亮完全可以称王,但它却一心辅佐汉室...
2006-10-2 17:51
hadeswwy
看诸葛亮的忠心也知道的.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