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7-25 19:27
檀道济
请教
在起点看书时,架空历史的主角们回到过去时,无不绝句与律诗齐抄,唐诗共宋词一背,更有甚者,盗用本朝太祖之词句,亦可令才子折服,佳人侍寝。比如在汉末三国时,主要流行的是《乐府诗》,以四言为主,五言刚刚流行。回到过去的人,拿着唐诗宋词去显摆,能不能得到当时的才人的承认?(虽说小说之言,不可轻信,但总觉着心里别扭。)
2006-7-25 19:37
右文
小说嘛,总不能当真,象《封神演义》里殷纣王亦能作格律严整的七律,岂不更别扭?:qDD+
2006-7-25 21:35
冰火蝴蝶
:)此贴名为请教,所以借一点地方也请教一下
什么是折腰体?
2006-7-25 21:43
恨地无环
:qDD+都架空历史了,也就不必深究……
要真的拿时光机丢今人去汉末
莫说背诗词 日常交流都难(比把东北人丢闽南、广东难几十倍总是有的)
汉末与唐之间很重要的就是六朝佛教盛行,在大规模的翻译中汉人对母语的音律有了深入的研究,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格律之途。如果语言文字能够沟通,并且不出现超时代的典故名物,格律之作也当能为前世之人欣赏,不过可能风格简古的会更吃得开。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如同唐代诗歌传人日本,亦受到好评,但最为日人熟悉者,乃是寒山、拾得、白居易通俗易懂之作。
至于词……,估计会有超越东周时燕赵之人听楚人诵××兮◎◎的效果……
2006-7-25 21:52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 [i]冰火蝴蝶[/i] 于 2006-7-25 21:35 发表
:)此贴名为请教,所以借一点地方也请教一下
什么是折腰体? [/quote]
折腰体作为诗体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该书选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明“折腰体”。诗如下:“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何谓折腰体,唐人没有解释,也许有过解释,可惜失传了。宋人的解释很简单。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二《诗体》下:“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
渭城曲、静夜思等名作都是“中失粘”的,按宋人的解释就都是折腰体了。
2006-7-25 21:54
右文
律诗中颔联与首联不黏,绝句中第三句与第二句不黏,称作折腰。
2006-7-25 22:06
右文
韦应物更有名的《滁州西涧》即是折腰,至于《静夜思》属乐府绝,自无须管黏对。
2006-7-25 22:27
恨地无环
:ph34r:衲子锈逗咧
谢鼓风机大人:)
2006-7-26 11:02
落花风雨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06-7-29 16:52 发表
折腰体作为诗体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quote]
折腰体,一名阳关体,以摩诘渭城曲得名
当然,唐宋之辨,后人已无法考究了
[[i] 本帖最后由 落花风雨 于 2006-7-30 06:04 编辑 [/i]]
2006-7-26 23:54
冰火蝴蝶
:q555+一知半解中
谢谢楼上的大家了
2006-7-27 16:56
蒹葭苍苍
楼上的瞎凑啥热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