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客观公允,《说唐》武力大排名!


2006-9-16 18:11 沙加1110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6-9-15 22:01 发表

隋唐时240斤到现在也就24斤不到... [/quote]
但是《说唐》并不是隋唐时所写
何况就算是隋唐,10倍的换算也不对

唐代计量单位:分 厘 钱 两 斤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
大制:1斤=667g 1两=41.6875g 1钱=4.16875g 1分=0.416875g 1厘=0.0416875g
小制:1斤=222.333g 1两=13.8958g 1钱=1.38958g 1分=0.138958g 1厘=0.0138958g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记有重量唐银器七件,推算平均每两42.798克,一大斤为684.768克 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干元金铤,自记重二十两,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员外同正铤」,自记二十两,重283克,每斤重224克,当为小斤。

之前你说800斤只有8、9斤,孤狼已经纠正过一次了,却还是执着的胡说:qoo+…………

[[i] 本帖最后由 沙加1110 于 2006-9-16 18:21 编辑 [/i]]

2006-9-16 20:08 KYOKO
[quote]原帖由 [i]沙加1110[/i] 于 2006-9-16 18:11 发表

但是《说唐》并不是隋唐时所写
何况就算是隋唐,10倍的换算也不对

唐代计量单位:分 厘 钱 两 斤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
大制:1斤=667g 1两=41.6875g 1钱=4.16875g 1分=0.416875g ... [/quote]
抱歉,有灌水嫌疑了...
个人只是觉得,古人同样是人,不会比今人强壮多少
你能拿起800斤的东西,不一定(或者说肯定不能)拿80斤的当武器

2006-9-19 13:28 fredghl
说唐里的分量也就是说书人随便一说而已
大家不必当真
我觉得古人力气应该没有今人大的
这样的分量拿着都累人了,更不要说是用作兵器了

2006-9-20 13:36 fredghl
武评不应该就根据力气啊,不然就看兵器得重量了
武力还应该包括武艺得因素吧
还有个疑问,用暗器或杀手和正常骑马力战是不是应该分开分析吧

2006-9-20 23:50 无名尸
其实啊,说唐里面的好汉排名,靠的是---力气,谁的力气大谁就靠前。不过我也很喜欢他里面的说法:“第一条好汉,第二条好汉。。。”  云云!

2006-9-21 12:52 lyonbeck
十六耙(铛):宇文成都凤翅镏金铛、伍天锡混金铛、王龙月牙铲、盖世雄水磨禅杖
耙,这个比较汗,镗应该是象叉子差不多,上面有小刺,成耙子了,锄地的工具

2006-9-21 13:05 lyonbeck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6-9-15 22:01 发表

隋唐时240斤到现在也就24斤不到... [/quote]
不是吧,我查了下古代度量衡
东汉一斤合现在222.73克,所以青龙82斤不过现在30多斤可以相信.可隋一斤合现在568.19克.几百斤的兵器谁都玩不转.所以这都是夸张.如果要贴近事实,那就显不出英雄牛的一面了,象枪这种东西谁都知道越轻越好,几百斤的枪那要多粗多长啊

2006-9-21 13:11 KYOKO
力气是武艺的重要指标
李元霸能举起两只金狮子,宇文成都只能举一只,李当然排在前面:^%

2006-9-22 11:52 jerry1016
孤狼的文章呢?

2006-9-24 02:33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jerry1016[/i] 于 2006-9-22 11:52 发表
孤狼的文章呢? [/quote]

已小作更新,在第五页。
最近事多,较少上网,各位见谅!

2006-9-24 02:54 密林繁星
狼兄好文,半夜顶之!

其实狼兄还忘一事,李元霸和裴元庆对锤,李承认招式两人不相上下,只能靠力气取胜。而裴招式不差,侧面证明了李非一身蛮力。

2006-9-24 03:21 大布鲁斯
68回说唐有个问题:鲁州王徐元朗已经被李元霸在紫金山所撕,后来却又冒出来了,成为王世充搬来的五路救兵之一。

另外,与66回本对比,68回书中润色颇多,最大的改动当是单雄信是被罗成所擒所斩而不是尉迟恭,似是为了照应后传中薛仁贵与盖苏文的前世怨结,但后传文笔颇异,应不是同一人所作。如果原作中便有此照应,则第二个版本的人不会妄自删改;且68回的语言较生动,更接近说书的本子,在下揣摩,68回本成书时间当在66回本之后,修改者可能是受了当时流行的薛仁贵征东话本的影响(照应的另一处有尉迟恭在李世民面前发誓:我若对你动手,日后撞死金銮殿!但最后还是动手了,这时秦琼赶到,二人大战,三鞭换两锏。后尉迟恭果然为救薛仁贵撞死金銮殿)。

2006-9-24 04:05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密林繁星[/i] 于 2006-9-24 02:54 发表
狼兄好文,半夜顶之!

其实狼兄还忘一事,李元霸和裴元庆对锤,李承认招式两人不相上下,只能靠力气取胜。而裴招式不差,侧面证明了李非一身蛮力。 [/quote]


俺数月前还见你是一男儿身,何以就穿上了裙子,是俺眼花抑或记忆障碍?

谬赞了!不过娱己娱人罢了。MM(DD)所说的二人对锤一事恐非《说唐》吧(这篇系列小文的主要唯一依据是说唐),应该是《兴唐传》,在那部书中李元霸和裴元庆交手两次,互有胜负,这点俺在续文中会略提。总之李元霸的确非一身蛮力。

谢谢!

2006-9-24 04:07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大布鲁斯[/i] 于 2006-9-24 03:21 发表
68回说唐有个问题:鲁州王徐元朗已经被李元霸在紫金山所撕,后来却又冒出来了,成为王世充搬来的五路救兵之一。

另外,与66回本对比,68回书中润色颇多,最大的改动当是单雄信是被罗成所擒所斩而不是尉迟恭,似 ... [/quote]

是个明显的BUG,也说明《说唐》作为一本话本小说,其作者可能不只一人,数人、多人不定。

2006-9-24 04:11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lyonbeck[/i] 于 2006-9-21 12:52 发表
十六耙(铛):宇文成都凤翅镏金铛、伍天锡混金铛、王龙月牙铲、盖世雄水磨禅杖
耙,这个比较汗,镗应该是象叉子差不多,上面有小刺,成耙子了,锄地的工具 [/quote]


耙是大类,铛属变种,改天贴个图你就明白了。

2006-9-25 21:11 大布鲁斯
[quote]
是个明显的BUG,也说明《说唐》作为一本话本小说,其作者可能不只一人,数人、多人不定。
[/quote]

在下又把68回看了几遍,越发发现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1、柴绍被尉迟恭所杀是66回本中没有的情节,但是插入这一段的作者好像忘了柴绍是贾柳店结义的一帮人中的一个,虽然后来其他人上瓦岗之后就没有什么联系了,可毕竟还是发过同生共死的誓,和秦琼等人更是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闹花灯),怎么秦琼、程咬金等人与尉迟恭作战时提也不提,事后一殿为臣也相安无事?对比一下罗成死了秦琼、程咬金伤心欲绝,和单雄信作战时众将不肯太绝情,实在不合理。

2、贾柳店结义时说单雄信、谢映登二人刺臂无血,这个情节实在荒谬,而且如果青龙星无血,那么他日后被斩的时候自然也该是无血了,此等异状,书中只字未提。

3、尉迟恭发誓撞死金銮殿,也是莫名其妙的誓,当时天下尚未一统,他说的金銮殿是谁家的?难道他当时就有先见之明知道唐家能统一么?

另外写程咬金是土神落地复活、秦王插簪定日,也都是败笔,迷信不说,故事的发展完全不需要这样的情节。真的这样,程咬金的武力可以进入超一流了,虽然只有三斧头但是是不死之身,岂不是无敌?

在下不是想作断言68回本为伪,只是想说,这两个版本类比《三国演义》,66回似罗本,68回似毛本,后者有改得好的,也有改得失败的地方(当然我列出来的都是自认为改得失败的地方,未免有失偏颇了)。若按照68回,文中武力在单雄信之上的恐怕不止17人,18条好汉的武力怎么排,是个大问题,狼兄是只依68回,还是两者兼顾,当可自己斟酌。

2006-9-25 22:00 曹魏
我小是最爱听评书,记得尉迟恭和秦琼是并列第12条好汉,还有四猛等功力并不在这些好汉之下,记得罗士信顶住了李元霸!而裴元庆之在李手下走了三合.

2006-9-25 22:01 孤狼在途
首先对小兄认真读书的精神在下很欣赏,其次俺觉得对这等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关于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1、66回本是今人陈汝衡的改定本,这是公论,依陈的说法,改掉了一些怪力神乱的东西,合并了一些重负拖踏的章节,68回本是原本无疑。关于柴绍被尉迟恭所杀一节恰恰68回本是有道理的,依66回本诺大个王爷附马后来无声无息,才显突兀,尉迟是李世民的爱将,也是日后太宗的救命恩人,柴绍人死不能复生,秦琼、程咬金等接受现实也未可知。

2、贾柳店结义时单雄信、谢映登二人刺臂无血,是应誓,按迷信的说法是说单雄信注定不会成为唐将;而他日后被斩,是应命,是他的宿命,哪有死人不流血的?这个情节说荒谬也不荒谬,这是这种古典英雄传奇小说中常用的桥段,例如三国中就有关羽归神后魂追吕蒙的情节。所以不必做过多深究。
3、关于尉迟恭发誓撞死金銮殿一说,俺以为也不必深究,因为大唐毕竟一统了天下,而写小说也不会写成尉迟恭发誓撞死日后的金銮殿上,那样岂非太罗说。

程咬金是个福将,将种种神奇附会在他身上,例如探地穴、拜城门等是这类评书常用的手法,记住程咬金是个福将就可以了。

68回本是真本,最近见到过一种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文字本,与网上所存不多见的网络版无一差别。文中武力在单雄信之上的的确不止17人,俺的依据是68回本前面已经说明了,不会两者兼顾。

2006-9-25 22:13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曹魏[/i] 于 2006-9-25 22:00 发表
我小是最爱听评书,记得尉迟恭和秦琼是并列第12条好汉,还有四猛等功力并不在这些好汉之下,记得罗士信顶住了李元霸!而裴元庆之在李手下走了三合. [/quote]
[quote]原帖由 [i]曹魏[/i] 于 2006-9-25 22:00 发表
我小是最爱听评书,记得尉迟恭和秦琼是并列第12条好汉,还有四猛等功力并不在这些好汉之下,记得罗士信顶住了李元霸!而裴元庆之在李手下走了三合. [/quote]

尉迟恭和秦琼是并列第12条好汉?好象是并列十三吧?这是单田芳《隋唐演义》中的.
关于四猛陈荫荣的《兴唐传》\单田芳《隋唐演义》中都有.

罗士信顶住了李元霸,这是单田芳的《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中的.

而裴元庆之在李手下走了三合,这又是《说唐》中的.

刚喝了几瓶啤酒,俺都不知道你在说甚了.

当然,欢迎你!

2006-9-25 22:16 大布鲁斯
原来68回才是原本,倒是小子孤陋寡闻了。

单雄信这人武力是在太差,没有一场拿的出手的胜仗,连程咬金都打不过(亏他后来还有脸对罗成说,程的武艺如何,你我都知道,为什么你不把他擒来云云)。感觉十八好汉里,第一名和垫底的与其他人差距都太大。

期待狼兄的后作。

2006-9-25 22:51 yangkinglong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云召  6:伍天锡 7:罗  成     8:杨  林  9:魏文通
个人认为尚师徒如果没有四宝(马鸣冠、七翎甲、呼雷豹、提炉枪)绝对进不了前10;还有排行第2的宇文成都和排第3的裴元庆武艺差不多吧。第一猛将李元霸那是没话说。

2006-10-2 19:42 北堂吟墨
啊?呵呵,后两图李元霸的锤与三公子所说的不大类似啊

2006-10-3 17:38 江东甘兴霸
老狼啊,你总是挖好坑,就不见多加点土,再不填,我可往坑里跳了啊!:P

2006-10-3 18:32 lyonbeck
我要看耙子.............................................

2006-10-3 21:18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江东甘兴霸[/i] 于 2006-10-3 17:38 发表
老狼啊,你总是挖好坑,就不见多加点土,再不填,我可往坑里跳了啊!:P [/quote]
好戏在后头,某坛出100元一集购某陋作,俺尚未许,兴霸兄稍安勿燥,最近事多,俺一定会完成此部系列,错爱了。

2006-10-3 21:19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lyonbeck[/i] 于 2006-10-3 18:32 发表
我要看耙子............................................. [/quote]

请看西游记!

2006-10-3 21:32 lyonbeck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9-24 04:11 发表



耙是大类,铛属变种,改天贴个图你就明白了。 [/quote]
你说给我看的:qcool+

2006-10-3 22:03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lyonbeck[/i] 于 2006-10-3 21:32 发表

你说给我看的:qcool+ [/quote]


九凤镋和钯、铲类.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Capture.jpg[/img]

2006-10-4 00:28 lyonbeck
十八般兵器——镋?图片
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2006-10-4 00:50 高进忠
回复 #154 孤狼在途 的帖子

[quote]九凤镋和钯、铲类.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Capture.jpg[/img][/quote]

你帖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九凤镋,那叫[color=Red]夜战镋[/color]。夜战镋:长八尺五寸,其中柄长七尺。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曲向左右两侧平伸,尖端锋利。镋头镀黑色,适用于夜间作战。

真正的九凤镋是这样的:

[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04/004749_113942221.jpg[/img]

九凤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七尺半,形似耙,有九个叉刺。镋柄尾有一约半尺长的铁鐏。九凤镋实际上就是猪八戒用的[color=Red]九齿钉耙[/color]。

[color=Red]流金镋[/color]其实是短兵器,形状与环类似。下图是少林流金镋,外圈径长为一尺零五分,中刺径长为八寸,闲刺径长为六寸二分。

[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04/004749_588478082.jpg[/img]

建议楼主弄清楚了再发言,不要想当然,以免误导他人。

2006-10-4 16:08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高进忠[/i] 于 2006-10-4 00:50 发表


你帖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九凤镋,那叫[color=Red]夜战镋[/color]。夜战镋:长八尺五寸,其中柄长七尺。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曲向左右两侧平伸,尖端锋利。镋头镀黑色,适用于夜间作战。

真正的 ... [/quote]

[size=2]首先,感谢你给俺指出了一处忙中出错的失误,俺将夜战镋错打成九凤镋,但是贴图没有错。在“古今兵械”的网页中,九凤镋的贴图确如你所帖出的,但是这里有问题。所以,其次让俺来给你启蒙、扫盲,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b]1、所谓十八般兵器。[/b]
泱泱我中华,浩瀚古国,举凡古兵械者,计五百三十余种,可大致归类为十八般兵器,就象俺在这个系列开篇里“有关《说唐》的几组数据”中提到的:十八般兵器者,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锤、十四殳(棍)、十五叉、十六耙(铛)、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俺的这个数据可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一般认为“十八般兵器”之称是从“十八般武艺”一词演化而来,据明代万历人谢肇浙的《五杂俎》卷之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而《水浒传》提到的十八样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这里的把头和扒即是俺们今天所说的耙。不知看出点问题没有,按早期文献和小说中所记述耙可归为十八般兵器之一,镋(铛)却未予列入,何也?这就是俺在回答中说到的,耙是大类,铛属变种。

[b]2、镋(铛)和耙(扒)的区别。[/b]
耙(扒)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和农家的普通的铁齿耙差不多,其来历久远,不知始自何时。《西游记》中猪八戒所用的九齿钉耙就是这种兵器,你贴出的那个图不是镋,而是耙,说甚“九凤镋实际上就是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这倒是真有“想当然,误导他人”之嫌了。说实话俺也经常浏览“古今兵械”,也觉得他办得不错,只是俺不会迷信,那上面也还是有些许错误的东西,例如镋耙不分,你贴的那个图是耙,而非镋。

而镋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据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也说:“镗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镗,长与月牙铲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也说:“此器柄长八尺,于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杀倭始。”说明镋是明军为御倭所创制的。镋耙二器源自不同的东西,唯外形颇有共通之处,一般将两者并如一类。小兄弟读书还需动脑啊,孔圣有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无论是读书上网都不可人云亦云!

[b]3、关于流金镋。[/b]
“流金镋其实是短兵器”这是你根据“古今兵械”的图例下的一个判断,其实在“古今兵械”中已经将少林流金镋归属于“双兵械--圈”中了,不要断章取义,注意前面还有少林两个字。太乙日月乾坤圈又叫武当日月乾坤圈(道家),少林流金镋又称少林金刚子午圈(释家)。那是圈,明白吗?亦非镋啊!就好比蜗牛不是牛,而壁虎终非虎一样。

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捞、咬、拨等。这些用法基本相似,只不过说法不同。练镗时,没有舞花,主要是捻转,其中又有转大转小之分,故有“镗扎捻势”、“镗不离肩”之说。即练镗时必须要捻转,在抱镗时,前把位于肩前部,镗头两翅必须前后顺于肩上。各种镗有各自的演练方法,一般的套路有:镏金镗燕尾翅等。[/size]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4 21:41 编辑 [/i]]

2006-10-4 16:46 lyonbeck
我觉得镋是叉或枪的变种,更倾向于叉.因为外表就象叉的3个刺上加上小锯齿,或者说枪上多出2个带小锯齿的翼.关于变种,戟,枪,矛这种以刺为主的长兵器都是一个祖宗,慢慢演化而来

2006-10-4 16:58 飞雨亦尘
期待狼兄高见阿,现在的排名都是原作者的个人意愿,我们读者看法可能各不一样,:^%

2006-10-4 20:21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lyonbeck[/i] 于 2006-10-4 16:46 发表
我觉得镋是叉或枪的变种,更倾向于叉.因为外表就象叉的3个刺上加上小锯齿,或者说枪上多出2个带小锯齿的翼.关于变种,戟,枪,矛这种以刺为主的长兵器都是一个祖宗,慢慢演化而来 [/quote]


准确的说法是镋是由枪逐渐演化而来的。

叉与镋应该是不同的属类。

2006-10-4 21:41 abbw
回复 #157 孤狼在途 的帖子

首先请你搞清楚,我的原话是“流(镏)金镋是短兵器”,并没有说“镋是短兵器”,所以我并没有说错。就好比窝牛不是牛,壁虎终非虎一样,流(镏)金镋也不是真正的镋,而是环,明白了吗?还有,少林流金镋就不是流金镋啦??按你的说法,是不是只有东北虎才是虎,华南虎就不是虎???
其次,九凤镋实际上就是九齿钉耙,美其名曰为“九凤镋”。我已经把专业网站上的解释和图片资料都贴出来了,你爱信不信、不信拉倒。
再次,你“镋”“铛”不分,读书不动脑,应该接受扫盲教育的人是你自己。一般来说铛和鎲可以混用,但严格来说却是两种不同的兵器。镋就不必说了,外形象叉,上面可能有倒刺。铛的形状,前面是一块铁板,后面中间是主杆,左右各有一根帮助固定的杆子,整体形状基本上就是“平”字去掉下面的一横。它源自农村的一种工具,在晒稻谷的时候用来摊开稻谷。68回《说唐》把镏金镋当成了长兵器,这明显是说书人犯的一个大错误。陈汝衡修订《说 唐》时把“镏金镋”改成了“流金铛”,既让其读音基本保持不变,同时也纠正了错误,其中的妙处,象你这种读书不肯动脑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最后,贴两幅有“铛”的图片,给你启个蒙、扫扫盲。

[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04/192203_1360626675.jpg[/img] [img]http://photo9.yupoo.com/20061004/191858_1281341055.jpg[/img]

[[i] 本帖最后由 abbw 于 2006-10-4 21:43 编辑 [/i]]

2006-10-4 21:53 孤狼在途
并没有铛这种兵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镋音标为Tang,第三声,解释为:古代兵器,跟叉相似。同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铛是多音字,音标为Dang(第一声)时意思是: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音标为Cheng(第一声)时意思是:烙饼用的平底锅!陈汝衡修订《说 唐》时把“镏金镋”改成了“流金铛”,是他自己的失误!镏金是什么意思?镏金就是用金子装饰器物的一种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表面-----简单讲就是镀金。镏金镋就是一把镀过金的武器。你贴的这两副图片俺还没有,就笑纳了,你看看图片上那个将军使的异型兵器是长兵器还是短兵器?只能说这个图片的作者犯了错误,结果误导了你!

你的原来话是什么,这么快就忘了吗?“流金镋其实是短兵器”这是你的原话,你想表达的无非是少林流金镋其实是短兵器,少林两个字断断少不得呀,通常意义的流金镋都是长兵器重家伙,概念有象你这样偷换的吗?少林流金镋绝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流金镋!九凤镋不可能就是九齿钉耙,这是明显的镋耙不分!光看专业网站上的解释和图片资料有何用,关键是要自己比较分析!“你爱信不信、不信拉倒。”这句话象小孩子斗嘴。

求同存异吧,胡搅蛮缠、强辩都无太大意义,另外预使别人尊重你,你得先尊重人家,基本的网络礼仪还得讲吧。
一帖换数个马甲,你想干什么?

提请马岱公关注事态发展。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4 23:32 编辑 [/i]]

2006-10-4 22:14 lyonbeck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10-4 20:21 发表



准确的说法是镋是由枪逐渐演化而来的。

叉与镋应该是不同的属类。 [/quote]
恩,应该是这样差不多.我查的资料也是基本如此.不是耙子.跟耙子模样差太多了

2006-10-5 00:54 孤狼在途
[b][size=2]评书版《隋唐演义》中的金、银、铜、铁锤:
擂鼓瓮金锤、八卦梅花亮银锤、人面铜锤、镔铁压油锤[/size][/b]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擂鼓瓮金锤.jpg[/img]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八卦梅花亮银锤.jpg[/img]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人面铜锤.jpg[/img]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镔铁压油锤.jpg[/img]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5 00:55 编辑 [/i]]

2006-10-5 01:40 孤狼在途
[b][size=2]看看两侧不对称的明末铁镗真实图片:[/size][/b]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m199-1.jpg[/img]

2006-10-5 14:47 白眉道长
回复 #162 孤狼在途 的帖子

[quote]并没有铛这种兵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镋音标为Tang,第三声,解释为:古代兵器,跟叉相似。同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铛是多音字,音标为Dang(第一声)时意思是: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音标为Cheng(第一声)时意思是:烙饼用的平底锅![/quote]
你除了会查下词典还会什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流金”这个词。但除了“流金镋”和“流金铛”,还有流金岁月,流金风华,流金溢彩,流金淌银,飞火流金等等。一个词被如此广泛地使用,并不能因为词典里没有相应的解释就可以当它不存在!
[quote]镏金是什么意思?镏金就是用金子装饰器物的一种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表面-----简单讲就是镀金。镏金镋就是一把镀过金的武器。[/quote]
壁虎是什么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壁”可以解释为墙;“虎”是哺乳动物,食肉目,猫科,通称“老虎”。所以壁虎就是墙壁上的老虎。:()
[quote]“流金镋其实是短兵器”这是你的原话,你想表达的无非是少林流金镋其实是短兵器,少林两个字断断少不得呀,通常意义的流金镋都是长兵器重家伙,概念有象你这样偷换的吗?[/quote]
请你不要故意歪曲我的原话。“流金镋其实是短兵器”和“流金镋是短兵器”这两种表达方式有本质区别吗?通常意义的镋是长兵器,但流金镋绝对是短兵器。歪曲事实,胡搅蛮缠,试图通过重复一千遍的方式让谎言成为真理的人正是你自己。
[quote]光看专业网站上的解释和图片资料有何用,关键是要自己比较分析![/quote]
专业网站上的解释和图片资料没有用,陈汝衡先生的校订没有用,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没有用,就你孤狼在途在网上的YY最有用!
[quote]一帖换数个马甲,你想干什么?提请马岱公关注事态发展。[/quote]
我就是喜欢更换ID,怎么,碍你事了?被反驳得没话说了,就开始东拉西扯顾左右而言他,你就这么点本事吗?

2006-10-8 05:38 裴元庆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10-5 00:54 发表
评书版《隋唐演义》中的金、银、铜、铁锤:
擂鼓瓮金锤、八卦梅花亮银锤、人面铜锤、镔铁压油锤


[url]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url]擂鼓瓮金锤.jpg


[url]http://www.xycq.net/photo/album[/url] ... [/quote]

孤狼这是以前国产战略游戏《隋唐演义》中的图片,不是擂鼓瓮金锤、八卦梅花亮银锤、人面铜锤、镔铁压油锤。
游戏里就叫铜锤,铁锤的。
说唐里也只是说铜锤,铁锤。
跟评书里的锤描述的不一样。

2006-10-8 08:25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裴元庆[/i] 于 2006-10-8 05:38 发表


孤狼这是以前国产战略游戏《隋唐演义》中的图片,不是擂鼓瓮金锤、八卦梅花亮银锤、人面铜锤、镔铁压油锤。
游戏里就叫铜锤,铁锤的。
说唐里也只是说铜锤,铁锤。
跟评书里的锤描述的不一样。 [/quote]
的确来自游戏,博诸君一笑耳。不过这几幅图也还贴切。老兄若有更合适的图片也请贴出吧,你那里好东西肯定不少。
另外请对俺的文章发表意见,你们的回复是俺的动力。

2006-10-27 08:16 沙加1110
嘿嘿,李元霸的京剧脸谱也是拿雷公脸做文章呵
“金翅大鹏鸟转世,故勾黑贴金云眉、鸟眼、鸟嘴、鸟嘴旁饰展开的鸟翅图案,整体呈鸟形。凡人而用金色,寓其天下无敌。”
[img]http://www.pl365.com/photo/shajia1110/share/pic_14332.jpg[/img]
[img]http://www.pl365.com/photo/shajia1110/share/lyblp2.jpg[/img]
[img]http://www.pl365.com/photo/shajia1110/share/lybbx.jpg[/img]

2006-10-27 21:36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沙加1110[/i] 于 2006-10-27 08:16 发表
嘿嘿,李元霸的京剧脸谱也是拿雷公脸做文章呵
“金翅大鹏鸟转世,故勾黑贴金云眉、鸟眼、鸟嘴、鸟嘴旁饰展开的鸟翅图案,整体呈鸟形。凡人而用金色,寓其天下无敌。”
[url]http://www.pl365.com/photo/shajia1110/[/url] ... [/quote]
小说、戏剧、曲艺互相影响、渗透,京剧的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啊。

2006-11-4 00:51 孤狼在途
[align=center][color=Red][size=3][b]力拔千钧无敌将[/b][/size][/color][/align]

[size=2][color=Blue][u][b]《说唐》兵器谱第二名:[/b][/u][/color]天宝大将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镋,四百斤重。[/size]

[color=Blue][size=3][b]镋:[/b][/size][/color][size=2]音tǎng(也可与铛通假互用,镗为白字误用),是一种与叉类似的长杆古兵器,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鐏。镋始于明代,由枪发展而来。镋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镋、雁尾镋、雁翅镋、雁嘴镋、凤翅镏金镋、夜战镋、牛头镋、雷震镋等。其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练镋时,没有舞花,主要是捻转,其中又有转大转小之分,故有“镋扎捻势”、“镋不离肩”之说。[/size]

[align=center][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3/b_35B9D38B2C769D457190B9D1E34262CE.jpg[/img][/align]

-------------------------------------------------------------
[size=3][color=Blue][b][align=center]上半部[/align][/b][/color][/size]

[size=2]比起《说唐》中首席好汉李元霸面如病鬼的形象,次席好汉宇文成都诚可谓相貌堂堂:【[color=Blue]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金面长须,虎目浓眉[/color]】,如果再披上了衣甲那真是威风凛凛:【[color=Blue]头戴一顶双凤金盔,身穿一件锁子黄金甲,坐下一匹能行黄花千里马,使一根四百斤重的镏金镋[/color]】。

宇文成都在《说唐》一书中号称无敌大将军,在《兴唐传》等评书中更是大隋朝的顶梁柱,号“横勇无敌”,但是邪门的是,翻遍《说唐》一书162场单挑,却找不到宇文成都斩将杀敌的片言只语的记录(除却一个莽撞猛勇的伍保被自己反弹的锤击碎脑袋外)!那么他的武力到底如何,凭什么位列第二?他与裴三公子究竟谁是第二第三?就让俺们来看一看吧。

[b]①神力惊人。[/b]
昔楚霸王项羽以力能举鼎而闻于世,因此后世的一些小说、评书中形容一个武将力气大时,除却用“九牛二虎之力”等词汇夸张外,往往还要表演一两场举重的功夫。例如在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里有个“长大多力”的秦武王,尝与孟贲、任鄙等勇士角力举鼎,鼎倒是举了起来,不料“力尽失手”将右足“压个平断”,当夜就薨了。《说唐》也不例外,宇文成都有两场精彩的举重表演,其一举铜鼎:【[color=Blue]长安城甘露寺,那寺内殿前有一鼎,是秦始皇所铸,高有一丈,大有二抱,上写着“重五千四十八斤”。……成都……走下殿来,将袍脱下,两手把香炉脚拿住,将身一低,抱将起来,离地有三尺高。……又走了几步,复归原所放下。……成都走上驾前,神气不变,喘息全无。文帝大喜,即封为无敌大将军[/color]】其二举金狮:【[color=Blue]那个金狮子约有三千斤重,……宇文成都出朝门到午门,把袍袖拽起,一手托着腰,一手抵住狮子脚,拉过身边,将身一低,即把狮子举起来,一步步走入午门,来到殿上放下,……那成都照前举起,拿了出去,放在原处[/color]】------这两次举重表演一次博了个君臣满堂彩,成就了“无敌大将军”的威名,一次却被李元霸抢了风头,成就了西府赵王“真正是天神”的威名。但是无论怎样说,除了个天生的对头李元霸,宇文成都的力气在整部《说唐》里也算是绝无仅有了。

[align=center][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3/b_90073CD6A3DCDFC288C286965BA2196D.jpg[/img][/align]

[b]②力敌三杰。[/b]
巨著《三国演义》中有个“三英战吕布”的精彩章节,无论是从武评的角度去分析,还是从艺术角度去品味,都堪称经典!无独有偶,《说唐》这部书中也有一个“成都敌三杰”的情节,俺以为这是《说唐》对《三国演义》的借鉴,不过两部书的描述也还有所区别。《三国演义》中首先由张飞出马酣战吕布五十余合,接着是云长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又战三十合,战不倒吕布,最后是刘玄德掣双股剑刺斜里也来助战,在两虎一龙的合围下,在一把三国中最长的兵器、一把三国中最重兵器的凌厉攻击下,最终吕布架隔遮拦不定,倒拖画戟,飞马败退。三国版的“三英战”采取的战斗方式是1+1+1逐步增强攻击力,最终以合力击败对手。

而《说唐》版“三英战”则并非完全如此,请看:【 [color=Blue](云召)把枪照宇文成都面门一枪,成都把镋一架,当啷一响,把枪逼开,回手把镋照云召一镋,云召把枪一迎,两将战有十多个回合。天锡也把镏金镋一镋照宇文成都劈面镋来,宇文成都把镏金镋迎住。两般军器又战十多回合。伍氏兄弟到底招架成都不住。雄阔海即把双斧照宇文成都劈来,宇文成都把镋迎住,二人围住宇文成都,两路夹攻厮杀,云召却跳出圈子外观看。二人与成都战到了二十回合,天锡叫道:"哥哥上来!"云召把枪又上来接战。天锡见哥哥上来,便走出圈子外看。二人与成都又战了十五个回合回来,阔海叫道:"哥哥上来!"天锡赶上,把镋一镋,宇文成都将镋相迎,阔海又走出圈子外来。三人轮流交战一日,从早战起,直至下午……那三人一齐上前大战。宇文成都见三人不退,只得奋勇又战了三十回合,三人招架不住。雄阔海……先回马就走。云召、天锡……回马就走。宇文成都不舍,在后面追来,三人败下四明山[/color]】。看得很明显,同样是三人围殴一人,《说唐》版“三英战”采取的战斗方式先是1+1加上轮流上阵车轮战,最后是“三人一齐上前大战”,结果却是迥异的:刘关张三兄弟最终战退了不可一世的吕布,二伍一雄三兄弟最后却是“败下四明山”。单就从武评角度而言,三英战吕布看似成就了刘关张,实则吕布虽败尤荣,所谓“独战刘关张,千古美名扬!”,那么《说唐》版“三英战”成全的却是宇文成都!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这三人(有关这三人的详细分析见“义结金兰三兄弟”一节)是《说唐》中位列四、五、六的好汉,哪一个都非浪得虚名,易与之辈,成都却能在对方车轮战和联手情形下战而胜之,实属难得,《说唐》的这一节分明突出的是宇文成都的惊人武力!不过伍氏三兄弟也不能说劳而无功,从晨至午的战斗极大消耗了成都的体力,这就为下文“三杰倒打二杰”埋下了伏笔。
[align=center][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3/b_717CB29931F9C98AA20C9B746C8D8C24.jpg[/img][/align]

[b]③孰二孰三?[/b]
在网络武评中,就《三国演义》而言一向有拥关、拥赵之争,无非是关羽、赵云武力排名的前后之论,非常的热闹;《说唐》关注度低一点,但也有宇文成都、裴元庆谁是第二条好汉,谁是第三条好汉的争议。虽然《说唐》一书的作者已经用文字将十八好汉的位置固定下来,但是由于的确存在着裴元庆一锤将宇文成都震走的记录,因此产生谁二谁三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这里俺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着分辨这个问题:

[b]A、力气大小。[/b]俺一向认为,在武评中衡量古典小说里武将武力的高低,力量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那么宇文成都和裴元庆的力量谁大谁小?如前文所述宇文成都有两次举重的抢眼表现,一次是搬动五千四十八斤的铜鼎,一次是举起三千斤重的金狮;但是翻遍68回本的《说唐》,却并未发现裴元庆举重物的记录,只是把个国丈张大宾给举起来羞辱了一番,试想张大宾再怎么脑满肠肥也不过二百斤吧?倒是单田芳老师的《瓦岗英雄》里有点提示:元庆举鼎的重量为一千一百四十斤(见于第五十三回),而成都举所举的金狮子则重一千五百余斤(见于第七十一回)。遗憾的是本套武评的依据并非《瓦岗英雄》。那么是否说明《说唐》里的裴元庆的力量不够大呢?也不是这样,试想一锤能够打断靠山王杨林150斤重囚龙棒的人,能将新文礼重200斤的铁方槊打去一截的人,力量会小到哪里去?也许从两人的兵器上可以看出点端倪:宇文成都的兵器是四百斤重的凤翅镏金镋,裴元庆的双锤则重达三百斤。这样说吧,在《说唐》一书中找不出裴元庆的力量大过宇文成都的依据。

[b]B、战绩比较。[/b]经过数据统计,宇文成都、裴元庆这两人在整部《说唐》中出场单挑次数是十比十(请仔细看,详见本人的前文“[color=Blue]附录部分一:《说唐》武将单挑全谱[/color]”),大家是半斤八两啊。抛开两人之间直接的对阵以及分别与李元霸的交手暂且不谈,就两人各自的单挑质量而言,俺以为宇文成都所击败对手的质量要高于裴元庆所击败的对手,宇文成都的手下败将(单挑)排名最高的是《说唐》第五位好汉伍云召,而且即便是三个伍云召合围也非成都的对手;裴元庆手下败将排名最高的是《说唐》第八位好汉杨林。但是问题出现了,有网友提出裴元庆单挑都是一合胜对手,例如:一合将秦琼虎头枪打成弯如蚯蚓,虎口震开;一合将程咬金宣花斧打转口,满身麻了双手流血;一合将杨林的一跟囚龙棒打断,震开虎口双手流血;一合将新文礼的铁方槊打断一节,虎口流血。这样看来裴元庆的武力似乎要高过宇文成都呀,因为成都貌似无法一合胜杨林等人呀。

真的是这样吗?试解之:谚云“锤棍之将,不可力敌”,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说使用锤棍的将领一般力量很大,锤是一种依靠力量的打击类兵器,抡砸是这类兵器的主要进攻招式,裴元庆的力量无疑是很大的,300斤的锤一合之间将150斤的囚龙棒打为两断,将200斤的铁方槊打断一节并不奇怪,宇文成都也许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所使的凤翅镏金镋(源于枪)主要以挑、扎等招式为主要进攻手段,当然也可以砸,例如【[color=Blue]王伯当、柴嗣昌、齐国远、李如珪四好汉一齐举兵器上来,宇文成都把镋往下一扫,只听得叮叮当当兵器乱响,四个人的身子摇动,几乎跌倒[/color]】。宇文成都迎战秦叔宝、王伯当、柴嗣昌、齐国远、李如珪五位好汉时仅拿着一把重200斤的镏金镋,那么如果用上400斤的镏金镋,难道就震不断囚龙棒、铁方槊等兵器吗?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成都面对对手时的第一进手招术是抡砸还是挑、扎,因此用裴元庆一合间砸断杨林等人兵器的例子,来证明其武力超过宇文成都的论证是不成立的,至少是不严密的。

通过对比战例,俺们可以发现:首先宇文成都、裴元庆两人都未杀死过著名(知名)的武将(真是奇怪啊),这是共性;其次宇文成都单挑亮点在于可以同时力敌三个著名的强手,并战而胜之,裴元庆单挑亮点在于对一些著名(知名)的武将往往是一锤就砸坏对方兵器,取得胜利。俺的结论是:宇文成都所战胜对手的最高武力级别要高于裴元庆所战胜的对手。

[b]C、事实澄清。[/b]提出裴元庆应该取代宇文成都在《说唐》里第二条好汉的地位,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裴元庆曾一锤震走宇文成都;其二裴元庆可以硬接李元霸三锤,而宇文成都却是三番四次的败在元霸手下,且往往是一两合内被震得虎口流血,大败直至身亡。这里有些认识似乎需要澄清一下。

先说裴元庆与宇文成都两人之间的唯一一次交手:【[color=Blue]宇文成都不舍,在后面追来,三人败下四明山。宇文成都追至半山,只见上边冲下一员将官,口称:"裴元庆在此!"手执两柄银锤杀下山来。宇文成都迎上去,把镏金镋一镋。裴元庆把双锤一架,叮当一响,宇文成都挡不住,回马便走。……宇文化及心甚慌,忙上金顶龙舟启奏道:"臣儿从早晨直战到于今,恐其腹中饥饿,力不能胜,望主公开恩。"炀帝大惊,忙传旨鸣金收军。宇文成都大败,回到龙舟。裴元庆看天色已晚,也回四明山去了。成都回到舟中,扑地跌倒,晕死去了[/color]】。这一次“对话”中宇文成都的确是败了,写得很分明“[color=Blue]挡不住[/color]”,但是也得承认的确是事出有因,俺以为这场二三名好汉之间的战斗不能做为判断他们武力高下的依据,原因如次:首先宇文成都先前刚打过了一场硬战,其对手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无一庸手,个顶个儿的是响当当的好汉,成都虽然最后勉力(请注意“[color=Blue]只得奋勇[/color]”几个字)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极大消耗了体力;其二从上述的引文中可以注意到“成都敌三杰”这场战斗历时是非常长的,是“[color=Blue]从早晨直战到天色已晚[/color]”,大约有八、九个小时吧,就算宇文成都是个铁匠,打了八、九个小时的铁也该力乏肚饥了,何况那三杰岂是那默不作声的粘板上的铁,那三人光武器加起来重重量就达520多斤(混金铛重有200多斤,两柄板斧重160斤,丈八蛇矛重160斤)!其三裴三将军那边却是神完气足(没有过多的消耗,想来也是用过饭的),这样此消彼长裴元庆借助人力、马力、锤力,加上又是从半山上向下冲,这“[color=Blue]双锤一架[/color]”的力量可就大了去撩!宇文成都挡不住是很自然的,否则来个什么大战三百合,那么此部《说唐》不看也罢!综上这是一场“不公平”的单挑,对判断成都和元庆之间的武力是无效的。[/size]

[align=center][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3/b_BC2D7F57ED28DFA73111D7AFAE8CBDF9.jpg[/img][/align]

[size=2]再说宇文成都与李元霸的之间的三番四次交手:何谓三番四次呢?一次斗力加上三次兵器上的单挑,分别见于68回本《说唐》之第34、第41、第42回。这四次较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如果割裂来看,就不免会武断的得出成都只能抵挡元霸一两合的结论,换句话说仔细分析这四次较量的全过程方可洞悉堂堂的“无敌将”何以会轻易授首于元霸的真正原因!

[b]较量I----斗力[/b]:【[color=Blue]那成都这把无名火高三千丈……一把扯住元霸的手……却好似蜻蜓摇石柱,一动也不动。那成都又用尽平生之力一扯,只挣得浑身上下骨头夹夹的响,莫想动得他分毫[/color]】。在比赛之前高大威武的宇文成都是没有将干枯瘦小的李元霸放在眼里的,他的态度是“[color=Blue]又好笑,又好恼[/color]”,且放大话道:“[color=Blue]你这样的孩子,只消爷爷一个指头,也就断送了[/color]”。待得“[color=Blue]扑通翻筋斗仰后一跤[/color]”后,依然不信元霸力大“[color=Blue]你这是练就的[/color]”。两人又比举金狮,成都只举起一只,元霸却是举起了两只,到这时那成都方才明白元霸力气的确大过自己:“[color=Blue]正如石将军卖豆腐,人硬物不硬了[/color]”,却还嘴硬,且抱一丝侥幸心理“[color=Blue]我不与你赌力,你在家中是练就的,所以如此。明日与你下教场赛兵器,比武艺便了[/color]”。这时成都的心理已经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不然不会安排五百名有本事家将帮助阵“[color=Blue]若明日得胜便罢,若不胜,你们一齐上来,乱刀斩死他便了[/color]”。
[b]较量II----比武[/b]:【[color=Blue]那宇文成都……手中举起镏金镋,催马向前,当的一镋盖下来……那元霸会者不忙……把锤往上一架,当啷一声,把镏金镋打在一边。宇文成都叫道:"这孩子好家伙!"举起镏金镋又是一镋.元霸又把锤一架,将这镏金镋搭的一响,几乎打断了,震得成都双手流血,回马便走。李元霸……一马赶来,伸手夹背心,一把捉过马来[/color]】。此战无论如何成都尚可鼓勇一战,只是当不住元霸的巨力,两合之下,400斤凤翅镏金镋居然“[color=Blue]几乎打断了[/color]”,看得出来元霸依然胜在力量上,如果成都的凤翅镋不是快要折断的状态,如果成都也使的是短柄锤,可否再多接元霸几招呢?(请精通物理的朋友帮忙论证一下,是否在近战中同一锤对持有长杆兵器武将手的震动力量大过同一锤对持短柄锤的武将的手的震动力量)。至此成都无论是斗力还是比武都输给了元霸,即使成都再如何嘴硬,恐怕在心理上也蒙上了深深的阴影,这一点,在今后的两场打斗中看的更分明!

[b]较量III----偷袭[/b]:【[color=Blue]军士说:"不多几人,又无兵器。"成都听说,大喜道:"这小畜生,今番死也。"忙带兵器出营……手中把镏金镋劈面砍来。元霸未曾防备,看见镋来,将身一闪,顺手将镏金镋接住一扯,连人带马都扯过来了。成都好不着急,开言说:"千岁饶命。"那元霸……忽想起师父之言,说声:"饶了你罢。"放了成都。成都死中得活,起来谢了不杀之恩[/color]】。可叹啊,堂堂无敌大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伍氏三兄弟时尚可无畏而战,对手无寸铁的李元霸却耍起了偷袭的手段,其反差为何这么大?无他,是一种极度畏惧和先下手为强的心理在作怪呀!既生瑜,何生亮也?!成都也是命苦,李元霸正是他天生的对头啊!
[b]较量IV----死战[/b]:【[color=Blue]成都拍马出迎,见了元霸,吓得魂丧魄消,连声叫苦说道:"罢了,罢了!天丧我也。"欲待要退,无奈人已照面,……硬着头皮,催马举镏金镋来打元霸。镋未曾到,早被李元霸当的一锤,把成都的镋打在一边,扑身上前,一把扯住成都勒甲绦……提过马来,往空一抛,倒跌下来。元霸赶上接住,将两脚一撕,分为两片[/color]】。同较量III如出一辙,李元霸都是在不到两合的工夫擒拿成都,值得注意的是此战前宇文成都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前三次较量俺提出的心理因素只是个猜测的话,那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证明:“[color=Blue]吓得魂丧魄消,连声叫苦[/color]”!是什么让一个久经战阵的好汉怕成这样呢?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打怕了,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其单挑的技术动作肯定是走型的,一个心怀畏惧的武将就好比一只猛虎去除了尖牙利爪。

不妨对上述四次较量做个总结:宇文成都肯定不是李元霸的对手这无需多说,但也不至于总是一两合内被擒被杀,极度恐惧的心理是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试看从当初的斗力不服气到“[color=Blue]人硬物不硬[/color]”;从比武的尚敢放手一战(尚可抵挡两合)到使用偷袭手段,再到“[color=Blue]吓得魂丧魄消[/color]”,这样一来成都是斗力也斗不过,逃跑也被捉,偷袭也被被捉,是打也不行,跑也不中,其战意、斗志、自信心被个李元霸摧残殆尽!这就不奇怪为何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可以硬接元霸三锤,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反而一两合内被元霸擒拿直至身亡了。依稀想起《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片断:武力很不错的大将文丑战关公不三合,心怯逃跑,被关公赶上脑后一刀,斩于马下!这个“心怯”的情形与宇文成都何其相似也,莫非《说唐》又借鉴了《三国》?

至于宇文成都、裴元庆到底谁二谁三,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吧![/size]

[size=3][color=Blue][b][align=center]下半部[/align][/b][/color][/size]

[size=2]"[b]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b]”这句诗是后人凭吊殒命白门楼的吕布时有感而发,有一种比较强烈的奇怪感觉,总觉得宇文成都和那吕布有莫名的联系,除却吕温候有独战三英、无敌将有力敌三杰的的壮举有共同之处外,难道是因为此二人都是那外形威风凛凛,而下场凄惨的英雄吗?就象那方天戟是吕布的标志一样,重达四百斤凤翅镏金镋则是宇文成都的招牌了。镋这种兵器,恐怕许多人不太了解,或者是知之不详,在这里略提一二:镋(发音tǎng,多有人误读为dǎng,误写为镗),古兵器,亦称镋钯、镋叉 ,镋与刀枪剑矛等常规制式兵器相比,属杂兵;部分镋之外形与叉近似,中有利刃似枪头,两面出锋,正锋下有两股,向上弯翘,形状异常,可刺可防;锋刃用铁,柄为木制;镋之正锋以刺为主攻手段,两翼的侧锋则兼有攻防的功能。镋之渊源是由枪逐渐发展而来,或说由叉发展而来,未见权威定论。镋有很多变形样式,均按正锋及两侧弯翘锋刃之形状定名,常见的有凤翅镋、雁嘴镋、雁翅镋、牛头镋等。镋始于何代尚难定论,只是将其作为兵器用于战场上却是在明朝,例如戚继光《练兵实纪》说:“此器柄长八尺,于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杀倭始。”一般而言镋长而重(亦有短把镋,少见),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例如象《说唐》中身长一丈,腰大十围的猛男宇文成都。有意思的是《说唐》中成都所使的凤翅镏金镋居然有三个不同版本,分别是200斤、320斤、400斤(分见于七杰闹长安、兵困南阳关、单挑李元霸等部分),是BUG吗?如果不是,那只能说明宇文成都对不同级别的对手使用不同重量的兵器啊。

以下图1、图2分别是《说唐》、《兴唐》连环画中的是两幅,里面宇文成都所拿的兵器都画错了,图1画成了月芽铲的形制,图2疑似排耙木(钯的一种);图3是游戏中的图,倒符合《中国兵器史稿》中关于镋“枪头齿翼月牙镋”的描述,图4则是一幅真实的镋头。[/size]

[align=center][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4/b_4AE64022DDA1046332907E726523B9CD.jpg[/img]
[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3/b_C8F969CD5A4A9CC2A1DA01BB534025C7.jpg[/img][/align]

[size=2]头顶双凤盔、身披锁子甲;手执镏金镋、胯下千里马;金面长须,虎目浓眉----这正是《说唐》一书中宇文成都的英雄形象,不由得使人想起了另一部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赤胆忠心的商朝太师闻仲----头戴金霞九云冠,身穿鹤舞绛绡衣;手提打将金鞭,坐下墨染麒麟;面如淡金,五柳长髯,飘扬脑后。这成都、闻仲二人除却面黄长须的共同之处外,还有个最大的共通点,都与一位天尊有缘,成都是雷声普化天尊下凡,闻仲则封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又称雷祖,据道藏《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载: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或说是轩辕黄帝升仙后所化,督率雷部三十六神主天庭行雷布雨。如果说李元霸只是外形肖似雷神的话,那么成都、闻仲这两位应该是真正的雷神了,且是雷神之主。

《说唐》的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有着《三国演义》中吕布敌三英的类似行为,有着《封神演义》中闻仲相仿佛的相貌(金面长须)和神话背景(雷神),这样看来,《说唐》的确可能存在对《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经典小说某种程度的继承和借鉴关系。但也还是有个问题要说清楚,如同李元霸一样宇文成都并非《说唐》一书的主角,其人物形象的刻画显得单薄、粗糙,那么《说唐》中宇文成都外型在对《封神演义》中闻仲的外型继承的同时,是否也象某些朋友所认为的,宇文成都也是一个赤胆忠心的英雄呢?俺以为至少在《说唐》中不是这样,《说唐》中宇文成都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阴沉凶残:你看他在与李元霸斗力输却以后,惟恐兵器比武再输,遂与其父宇文化及阴谋“暗下差五百名有本事家将”准备群殴;你且看他当得知李元霸匹马只身且无兵器时,竟不顾身份采取了偷袭的手段;你再看他,当那弑父奸母、缢兄欺嫂的昏君杨广大势已去时,成都竟奉父命缢杀了炀帝(古时以臣弑君为大逆不道),随即拥戴其父篡位做了大许皇帝。这哪里看得出一点所谓忠心坦荡的英雄形象呢?无怪京剧《晋阳宫》中将宇文成都的脸谱勾作黄色三块瓦脸了,因为按照京剧这门源远流长艺术的脸谱谱色分类,黄色意谓其人枭勇凶猛,象征骠悍、凶残、阴险等性格。[/size]

[align=center][img]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26/204413/b_48F45D498201D7FC49B6A8530E019AA4.jpg[/img][/align]

[size=2]俺以为将《说唐》里的宇文成都定义为一个骁雄类型的人似乎更合适,但是言及宇文成都是一个“光明磊落、赤胆忠心”的英雄的说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俺在“[color=Blue]天降雷神李元霸[/color]”一节曾提到过“[color=Blue]倒是《兴唐传》、《瓦岗英雄》这类评书中李元霸的形象要丰满一些[/color]”,宇文成都的形象也要立体、丰满的多,在《兴唐传》中成都的确给人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掌中七曲凤翅镏金镗,胯下一骑“浑红兽”,为大隋南征北战、勇冠三军;官居“京营节度使,镇殿大将军”,御赐“天下横勇无敌,天宝将军第一名”;为人行事尚算正直磊落,同情伍建章,私放伍云召,带伤战平“三杰”,怒斥宇文化及弑君篡位,力战李元霸以身殉职!纵观《兴唐传》全书,宇文成都虽苦保昏君,不免尽现其愚忠一面,但的确无愧“光明磊落、赤胆忠心”的评价,这样才可与“[color=Blue]丹心贯乎白日,忠贞万载名题[/color]”的闻仲有相提并论之处呀。

如果说李元霸在历史上还有个影子的话(参见“[color=Blue]天降雷神李元霸[/color]”一节),那么宇文成都就真只是一个演义中存在的人物了,《说唐》中宇文成都的父亲大奸臣宇文化及倒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隋炀帝杨广也的确是死于其人之手,宇文化及有承基、承趾二子,从他们身上也找不出宇文成都的原型影子。不过宇文这个姓氏倒也还可略提一二:宇文姓起源于辽东,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其始祖普回打猎时无意间获得一块“皇帝玉玺”,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号称宇文氏(从《周书•文帝纪》和《通志•氏族略》两书上考究,可知“宇文”二字,都是从当时鲜卑语翻译过来的,“宇”是天的意思,“文”是君的意思,意即“天子”),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北周王朝。就象冥冥中注定了似的,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宇文氏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而宇文氏的后人隋朝重臣宇文化及也最终篡夺了杨氏隋朝,做了皇帝,建国大许。所谓“春秋无义战”,在历史的轮回中,说宇文成都的父亲是个奸臣叛党,不如说他是一个乱世中的枭雄来的更合适。

还是回到无敌将宇文成都身上来。在李元霸那一节俺曾提到过【[color=Blue]那元霸的师父紫阳真人叮嘱他,若遇见使镏金镋的,不可伤他性命[/color]】,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就不能伤了使镏金镋的性命呢?近日细细推详,方得其解:宇文成都是雷声普化天尊----雷祖下凡,李元霸杀了他,那天上的雷兵雷将(雷祖下辖36雷神)焉能善罢甘休?无怪乎【[color=Blue]虹电闪烁,霹雳交加。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落落的响[/color]】了!据道藏《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color=Blue]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畏天地,不惧神明……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color]】。这大概就是《说唐》里宇文成都和李元霸之间生死宿命的理论依据了吧。[/size]

[color=Blue][size=3][b][align=center]谨以此篇献给一直关注本文的陶心兄弟!

(完)[/align][/b][/size][/color]

[color=Blue][size=2][b]后续:天保将军裴元庆   见第七页![/b][/size][/color]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8-7-29 18:00 编辑 [/i]]

2006-11-4 01:01 廖化将军
海神波塞东的叉叉,到明代才在中国流行吗?不知道当时在欧洲,这东西算先进还是落伍兵器?

2006-11-4 01:09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11-4 01:01 发表
海神波塞东的叉叉,到明代才在中国流行吗?不知道当时在欧洲,这东西算先进还是落伍兵器? [/quote]

据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也说:“镗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镗,长与月牙铲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也说:“此器柄长八尺,于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杀倭始。”说明镋是明军为御倭所创制的。


实战中,每两名镋钯手,配备三十支火箭,敌人远离时,钯叉两股可以充当发射架;敌人迫近时,可刺击对方;当与敌人兵刃相斗时,可以制住对手器械。真可称作战争中最有利的兵器。

兄以为算先进呢?还是落伍?

2006-11-4 22:41 北堂吟墨
[quote]壁虎是什么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壁”可以解释为墙;“虎”是哺乳动物,食肉目,猫科,通称“老虎”。所以壁虎就是墙壁上的老虎。
[/quote]

:ph34r:就这句话有点胡搅蛮缠……某些词可以从字面上解释,某些则不能。狼兄的解释不无道理,莫非兄台[壁虎]一词是不是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还没分清?

2006-11-8 21:03 天涯狂生
狼兄好文,期待兄台的“孰二孰三”,这也是一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

2006-11-14 04:46 孤狼在途
[color=Blue][b][size=2]11月14日更新。第12页!力拔千钧无敌将!

即将推出:
●天保将军裴元庆
●义结金兰三兄弟
●年轻气盛俏罗成
●大隋元老话杨林
●赤胆忠心三总兵
●忠义勇猛秦叔宝
●义薄云天单雄信
●十八好汉大团圆[/size][/b][/color]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7-1-2 15:09 编辑 [/i]]

2006-11-14 07:35 廖化将军
一味的XXX把XXX照宇文成都X来,宇文成都把镋迎住,哈哈,好懒的作者,好便宜的写法,失其简陋,换个节奏快的好处。

2006-11-15 02:03 慕容雪芸
孤狼的武评偶向来是喜欢的,虽然对于孤狼的评论略有不同意见,但是大致上是认同兄台在这方面的功夫滴。

2006-11-16 10:17 慕容剑
什么时候总裁也来这里灌了?:titter:
个人觉得说唐和其他武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力气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几乎强者都是一下把别人的兵器打坏

2006-11-18 16:38 孤狼在途
[color=Blue][size=3][b][align=center]敬告[/align][/b][/size][/color]

[color=Blue][size=2][b]回贴的朋友,将视回贴质量的高低,在本系列完成之日获赠贴币200元------2000元。[/b][/size][/color]

2006-11-18 17:50 裴元庆
一阵没来,终于又见更新了。
仔细看了下宇文成都的部分,说两点给孤狼参考一下。
首先一致的观点是宇文成都第二的位置。
区别在于个人感觉裴元庆武功应该低于宇文成都,而力气方面可能略大于宇文成都。
首先书中正如孤狼列举的没有明确的数字说明裴元庆能举起的东西比宇文成都重,
而就400斤的镏金镗和300斤的锤来说,有这样一个问题:
就好比现在的举重运动员举起的杠铃来说,一个运动员能举起300斤的杠铃,而把杠铃从中间锯断。试问这个运动员还能举起来么,还能把锯断后的杠铃举得像没锯断前那样水平么?

另外,有个地方需要孤狼确认一下
《说唐》各种兵器的重量:
李元霸:两柄铁鎚,其重有800斤;
宇文成都:一柄流金铛,重400斤;
裴元庆:两柄铁鎚,重有300斤;
杨林:两根囚龙棒,每根重150斤;
这是开篇你列的兵器重量。
需要确认的就是裴元庆的锤是一只300斤,还是一对300斤。
如果是一只300斤,那重量一共是600斤,说明李元霸每只锤400斤比裴元庆的锤重100斤,同时说明裴元庆兵器的重量大于宇文成都。
如果是一对300斤,那裴元庆一只锤只有150斤,前面孤狼说裴元庆300斤的锤打断靠山王150斤的棍这句话就是错误了,应该是150斤
打断150斤。

最后对镗这种兵器说明下,给孤狼作参考
镗首先是重兵器,的确有长镗和短镗的分别。
镗主要的攻击方式是:盖,扫,卷,架,砸,点。
刺和挑是很少用在镗的招数里,因为镗头的尖部与其说像枪尖,其实更准确地说更像杵。
顺带一提的是牛头镗,我在两个地方见过牛头镗,一个是评书小八义(田连元版)里塔雷的兵器,另一个是《中国古代兵器彩图全绘》北京图书馆中有是一本很大很厚的硬皮书。这两个地方牛头镗都是短兵器,是一对。从形状上来说,评书里描绘的是类似一个宾铁打造的牛头,两个弯取的牛犄角为镗的两翅,没有普通镗中间的枪尖。而看到的兵器彩图上的牛头镗,感觉像是一个冬瓜锤上多出两个犄角。

[[i] 本帖最后由 裴元庆 于 2006-11-18 18:15 编辑 [/i]]

2006-11-19 03:04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裴元庆[/i] 于 2006-11-18 17:50 发表
一阵没来,终于又见更新了。
仔细看了下宇文成都的部分,说两点给孤狼参考一下。
首先一致的观点是宇文成都第二的位置。
区别在于个人感觉裴元庆武功应该低于宇文成都,而力气方面可能略大于宇文成都。
首先 ... [/quote]

[size=2]首先感谢回复,特别是高手的回复令俺感到很开心!以下逐一回答老兄的问题:
1、关于“个人感觉裴元庆武功应该低于宇文成都”,俺跟兄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俺的武评中,一般注重证据,个人的感觉倒是其次的,贴完宇文成都这一节,大家自己下判断吧。

2、关于“区别在于个人感觉裴元庆武功应该低于宇文成都,而力气方面可能略大于宇文成都”,俺以为这依然是个人感觉,如果元庆的力气大过成都,书中应该有明示,不至于那么吝啬笔墨吧,成都可以有两次举重,为何元庆一次皆无呢?如果要说服俺,兄必须在书中找到证据,否则只能停留在感觉层面。俺不想用评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是给兄提个醒:在单田芳老师《隋唐演义》里,在陈老先生的《兴唐传》里,都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宇文成都的力气略大过裴元庆,至于单、陈这两位为何这样处理,老兄自个儿琢磨一下。

3、关于举杠铃的例子,俺以为兄的这个例子不好,首先举重的杠铃不是武器,其次把杠铃从中间锯断,那个运动员还举他做甚?那已经不是杠铃了!宇文成都能够挥舞400斤的镏金镋,如果换做两只各重200斤的铁锤,是否能够挥舞(不是单纯的举)这要取决于成都两臂的力量是否平均,但是俺想挥舞各重150斤的铁锤应该没有问题。

4、关于需要俺确认的地方:元庆兵器的重量。请兄看书“他用的两柄铁锤,重有三百斤”------这是书中原话,兄可自行判断说的是两只锤的重量,还是一只?关于俺的文中出现“300斤的锤一合之间将150斤的囚龙棒打为两断”的话,请兄注意,在此言前面的文中还有“试想能够一锤打断靠山王杨林150斤重囚龙棒的人,能将新文礼重200斤的铁方槊打去一截的人,力量会小到哪里去”,既然兄提出来了,俺看可以这样改一下“用300斤的两锤中的150斤重的一只一合之间将150斤的囚龙棒打为两断”。

5、关于镋这种兵器。俺从不否认的确有长镋和短镋的分别。请看俺前面与一小友论辩时的原话“通常意义的流金镋都是长兵器重家伙”,作为一个练了25年武术的人,这于俺貌似常识。前面俺与那个小友论辩的焦点之一是俺认为“少林流金镋绝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流金镋!”请兄看清楚“但流金镋绝对是短兵器”----这是那个小友下的判断。俺再发一个更清晰的图,供大家品玩。
请兄继续交流![/size]

[align=center][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292/normal_镗.jpg[/img][/align]

[[i]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1-19 03:08 编辑 [/i]]

2006-11-19 07:58 裴元庆
:lol:孤狼会的好快呀
镗那部分主要是提供镗的招式给你参考,其他镏金镗的问题基本一致,只是看牛头镗的图跟之前看过和听过的样子不同。

其他的就接着说说宇文和裴元庆。
首先,老兄提到实质的证据,这一点说实话很对。但放在说唐这本书里就实在叫人头疼,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不严谨的书,前后矛盾的地方太多,就杨林一会被说成是杨坚的叔父,一会又说成胞兄。兵器的重量跟是前后不一,随心所欲。再加上作者一上来就把名次定死了。
所以基于以两点上问题,扣书里的数字,感觉只能越发的找出书中的不合理情节。

2006-11-19 08:58 南宫未明
LZ还是不要太照原来的排名比较好.有很多作者喜欢一开始定下排名,然后自己越写越兴奋,也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后面高手层出不穷.比如说岳后期的杨继周和山狮驼.而排名以弱胜强的也有,比如李寻欢与上官金虹.

2006-11-19 11:22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南宫未明[/i] 于 2006-11-19 08:58 发表
LZ还是不要太照原来的排名比较好.有很多作者喜欢一开始定下排名,然后自己越写越兴奋,也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后面高手层出不穷.比如说岳后期的杨继周和山狮驼.而排名以弱胜强的也有,比如李寻欢与上官金虹. [/quote]
前面俺在回答他人的贴子时已说过:不会去无原则的颠覆原著的排名,只是要应证这样排名的原因,把貌似无道理的排列修正,进而增加一些可读的知识点。

至于《说岳》俺的理解是他的作者不可能一开始就定下排名,这本书的重点似乎不在排名上,出现前后的矛盾,俺以为是限于作者的才情所至于,《说岳》后半部写得比前半部差一截。

至于李寻欢与上官金虹只能说应征了一句话:最终邪不胜正!另外袍带书和短打书中的排名多有区别,这点以后再说。

2006-11-20 20:20 陶心
呵呵,狼兄再起佳作。感觉上狼兄对宇文成都倾注了一种惜才的情绪,但是评价上又博证、客观。
关于李元霸和宇文成都,小说中充塞着宿命的克星观点,于是屡次三番让元霸胜成都一筹,而且对成都的斗志影响也是阶梯式的,先是角力,而后比力,心里阴影已经埋下了,接着急火攻心比武:
[那宇文成都大喊一声道:“李元霸,快来纳命!”说声未了,手中举起镏金镋,催马向前,当的一镋盖下来,好厉害!恨不得把李元霸一镋打死了。那元霸会者不忙,哪里放在心上?把锤往上一架,当啷一声,把镏金镋打在一边。宇文成都叫道:“这孩子好家伙!”举起镏金镋又是一镋。元霸又把锤一架,将这镏金镋搭的一响,几乎打断了,震得成都双手流血,回马便走。李元霸叫道:“哪里走!”一马赶来,伸手夹背心,一把捉过马来。]
成都是攻击方,元霸是架,第二下时发生了进攻者反而破防现象,但问题在于,由于成都使用的是长兵器,在巨力下发生了折杆现象,所以,如果成都也使用锤的话,并不见得表现会逊于元庆。
而最后一战又是在魂飞魄散的情况下发生的。也不是有效战例。
所以,综合其他战例,自然肯定成都的老二位置。支持孤狼。

另,至于上官金虹输给李寻欢,因为属于武侠小说范畴,和说唐比起来,就好像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比较那样。李寻欢自己承认对方压倒性地强过他,但对方一则因为作为邪恶方,缺乏真正坦然的心理背景,明明可以解决问题却要瞻前顾后生怕失守,另一方面人又都有好奇心,对于“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的声名,也想试试若给他机会的话自己能不能幸免。两种心理因素作祟,导致以弱对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李寻欢又告得手。
而古典小说中,决不会出现这种奇特的非典型放水现象,更不会出现放水却导致赔进性命的事,除非某人自己想死。

孤狼加油哈。:^%

[[i]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6-11-20 20:21 编辑 [/i]]

页: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